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弩的研究报告

弩的研究报告1. 引言弩是一种古老而又令人着迷的武器,它在战争和狩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了解弩,包括其历史、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式。
了解弩的发展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研究这一古老而精巧的武器。
2. 弩的历史弩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最早的弩是由竹子或木材制成的,后来随着冶铁术的发展,弩开始采用金属制造。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弩被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远程武器之一。
弩的使用不仅局限于中国,它很快传播到其他地区,包括罗马帝国、中东和欧洲。
在欧洲,弩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长弓,成为中世纪战争中的主要远程武器。
3. 弩的结构弩由多个部件组成,包括弓身、臂、弓弦和弩机。
弩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类型包括复合弩、反曲弩和连发弩。
复合弩是一种现代化的设计,它采用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可以提供更高的弓弦拉力和射程。
反曲弩是一种古老而又简单的设计,其特点是弓身两端向外弯曲。
连发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弩,可以连续射击多支箭矢。
4. 弩的工作原理弩的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弓弦拉动:使用手动或脚踏的力量,将弓弦拉动到合适的张力。
2.弓身锁定:当弓弦拉动到位时,弓身上的锁定机构会自动锁定弓弦。
3.箭矢装载:将箭矢装载到箭槽上。
4.松开扳机:通过扳机机构,松开弓弦,使其回到原位,并推动箭矢从箭槽中飞出。
5. 弩的使用方式5.1 战争弩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其较长射程和较高的命中精度,弩成为中世纪战争中的主要远程武器。
弩手通常站在背后的防御工事上,通过弩射击攻击敌人。
5.2 狩猎弩也被广泛用于狩猎。
相对于传统的长弓,弩射击可以提供更高的精度和射程,使狩猎更加容易。
在很多地区,使用弩狩猎仍然是一种受欢迎的活动。
6. 结论弩是一种精巧而古老的武器,它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
弩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古老武器的机会。
民族传统体育射弩运动的特色与发展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射弩运动的特色与发展研究
赵志强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射弩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具有独特民族风情和特定体育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云南、湖南、贵州、海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赵志强
【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湖北民族传统体育射弩项目竞技水平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研究 [J], 杨晴;王元先;李倩;杨静
2.边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有效传承模式研究--以湖南罗溪瑶族乡中学射弩基地为个案 [J], 高会军;朱波涌;马明坤
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的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 [J], 张雪峰;杨晓波;李兵
4.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的学校教育传承困境及策略研究 [J], 张雪峰;张文海;李兵;
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运动发展探析 [J], 彭榜容;吴光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携弩带毒过山林——西南地区的木弩

携弩带毒过山林——西南地区的木弩中国的弩有可能起源于南方,《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说,弩的发明者是楚国的琴氏。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开始使用弩狩猎了。
唐兰认为,甲骨文里的“弘”字,外观如同横出臂状物的弓臂,其含义很可能便是弩。
▲木弩,内蒙古博物院藏从实际情况来看,南方的少数民族居民广泛使用各种弩。
这可能是因为筋角合制的复合弓需要在干燥的环境下保存,而南方普遍潮湿,弓尤其容易损坏。
中原军队选择的方式是将弓放置在带有火盆的弓橱里保存,但这是一般人的财力无法保证的,实际上即使是军队,也只有军官能够使用这种保存方式。
相比较之下,弩不怕潮湿,保养起来较为简单。
▲景洪市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此外,南方的地理环境也适合用弩。
北方草原可以追逐骑射,但南方多山林,猎手往往要在间不容发之际发动攻击,弩可以先行上弦随时待发,这种使用方式更适合这样的环境。
狩猎时,伏击也是常见的方式,弩在射击时不需要太大的动作,也适合在复杂的环境下进行伏击。
南方民族使用的弩的结构和中原传统步兵弩的结构略有不同。
中原的弩使用复杂的青铜弩机控弦,而南方民族使用的弩机较为简单,仅仅是一件扳机片。
用扳机片制作弩机的弩在原始社会应该较为普及,国内各地都出土过制造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条形骨片(或角片、蚌片),宋兆麟认为这些应该都是弩的零件。
▲秦代弩复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如僳僳族人的弩便使用这种骨片弩机。
僳僳族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地区,使用的木弩弩臂为桑木或柘木制成。
僳僳弩的弩臂和弩弓都为单根木材制成,使用麻绳做弦。
弩臂的中间挖有一道箭槽,扳机处挖有一个孔,卡弦用的骨片和扳机片便装在孔里。
僳僳人制造弩臂时,要用火对木坯进行烘烤,再用酒煮,最后用锉草(即木贼草,表面粗糙,可以用来打磨东西)打磨光滑。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木楠村的僳僳族妇女僳僳弩开弓后,弓弦挂在骨片上,哈尼弩就不同了。
哈尼族的木弩在弩臂上挖了一道横槽,弩弓被拉开后,弦便挂在槽上。
傈僳族传统体育活动“傈僳族弓弩”

傈僳族传统体育活动“傈僳族弓弩”相信很多人见过电视剧里射箭技术高超的高手们,他们大多都展现着百发百中的神技。
而弩与箭的原理一样,它是指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射弩是傈僳族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也是傈僳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
接下来,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傈僳族的射弩文化吧!射弩是傈僳族喜爱的另一项体育运动。
傈僳族的弩箭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形状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箭镞的安装,箭尾尾翼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科学才能与智慧。
弩的原理的弓箭一样;但操作方法和弓箭不同,弓箭是用手拉弓立射,而弩是由弩批、弩床、弩弦组成。
弩批成月牙形,一般有1米长(小的50厘米)。
弩床即弩身,中间有弩槽,是放箭的地方,后面是镶口,有牛骨做成的“发牙(板机)”;操作时先把把用黄麻搓成的弩弦拉入镶口,槽内放上箭,扣动板机便射出。
是一种横射,并可以从容瞄准的狩猎和防身的武器。
弦拉入镶的口的张力,一般为100到200多斤不等,所以射程较远。
射弩的方法也有立射、跪射、卧射等不同方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傈僳族男子都要举行射弩比赛。
正式比赛时,两男一女为领队,一男肩上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只箭,一男两手举着饰有弯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
选手列队通过彩门进入广场,围着旗杆向红白两色旗祭酒,跳集体舞,舞罢开始比赛。
比赛时的箭靶,是傈僳族民间的特色食品——油煎粑粑和肉片。
射手按顺序比赛,射中“猎物”归己。
收获最多的射手被喻为“最优秀的射手”。
平时的射弩比赛比较简单和随便,每个射手自带几块玉米粑粑作为靶子,放在50步远的地方用弩弓射击。
每人射5箭,射中者即赢得中箭的粑粑。
居住在福贡地区的傈僳族,多在“盍什”节或正月间的澡堂歌会时举行射鸡蛋比赛。
届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
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
射 弩_大学体育指导教程_[共3页]
![射 弩_大学体育指导教程_[共3页]](https://img.taocdn.com/s3/m/a56d98b227d3240c8447eff5.png)
202马一匹,第二名奖牛一头。
四、搏克的比赛规则经过多年的演变,不同地区的搏克发展出了不同的规则。
中国新疆地区的瓦剌搏克规则规定一方双肩同时着地为输;蒙古国的规则规定一方肩、膝或者肘的任何部分触地为输;中国内蒙古则规定脚踝或者膝盖以卜的任何身体部位触及地面即算输(喀尔喀规则允许一只手触地)。
在动作方面,内蒙古的乌珠穆沁和呼伦贝尔规则规定一方的手不得触及对方的腿,但喀尔喀规则却正相反,规定一方必须通过抱腿摔倒对方才有效,蒙古国的规则允许抱腿摔。
呼伦贝尔规则允许踢对手的腿,但是所有其他规则均禁止这种行为。
鄂尔多斯、阿拉善和瓦剌规则规定比赛开始时双方必须抱在一起,而乌珠穆沁、喀尔喀和呼伦贝尔规则则无此规定。
搏克手必须遵守一定的礼节,在比赛前后必须向对手和观众致意,对手衣服松乱时必须停止进攻,摔倒对手后必须帮助对手站起。
搏克手上身穿用皮革制成的红色或蓝色短袖无领紧身夹克,前襟敞开露出胸部,称作“昭达格”,蒙古国跤手下身穿紧身红色或者蓝色短裤,内蒙古跤手则穿宽松短裤,腰系短裙,称“希力布格”,脚蹬皮制长靴。
第三节射弩一、概述弩(Crossbow),也称作“窝弓”、“十字弓”,是古代用来射箭、弩箭的一种兵器。
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虽然弩箭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得多,但是它比弓箭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
命中率更高,因为不需要在上弦的同时瞄准,所以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一千多米。
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蹶张(足踏)和腰张等,欧洲人更是使用各种拉弦器来上弦。
2000多年来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人民用弩狩猎、抵御外敌入侵,渐渐演变出射弩这一项为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射弩作为少数民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弩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工具和武器,他们还用射弩来庆祝节日,表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喜庆。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起源于狩猎活动的射弩,是一项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开展得较为普遍.一般说来,狩猎在民族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大,其社会形态相对较低,并且都是聚居山区,诸如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等等.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禽兽资源,给狩猎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但如英国学者雅克布·布洛诺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像人这样行动缓慢的动物,只有依靠集体合作,才能潜步追寻、发现和堵截在茫茫荒原上奔跑着的庞大动物.狩猎需要语言有意识地制定计划和安排,需要特殊的武器.”射弩是古老的祖先为了猎杀动物和生存,千方百计地创造出来的狩猎设备.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而在同样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则完全不同.1 布朗族射弩运动的成因1.1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使生产工具的所有者在不同的区域分化,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民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中,并将逐步显现出一些地区的特征.地区民族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趋势,也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巨大差异.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 15 个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便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侧,西部有高黎贡山、哀牢山,东部有碧罗雪山、无量山.布朗族村寨一般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纬 25 度以南地区,海拔在 1500-2300 米之间.传说从前布朗族极怕水鬼,所以山寨一般都距水源较远,吃水大多困难.解放以后,布朗族不少村民都从深山里迁出来,选择临近泉水的河谷居住,打破了过去那种僻居深山的老习惯.1.2 历史因素的影响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都与民族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射弩的发展、传承同样如此.自古以来,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布朗族先民“性勇健,髻插弩箭,兵不离身,以采猎为务”、“入山林采草木及动物而食”、“扑子蛮……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蒲蛮……恒居,刀耕火种,好渔猎,住山寨茅屋中”等记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布朗族提供了良好的采集和渔猎条件.即使是在进入定耕农业后,部分地区的布朗族仍处在半农耕半狩猎的经济状态中. 尤其是生产力的低下,旱地农业不能充分的保障他们生活的需要,使得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在荒月缺粮、缺菜或天灾而导致颗粒无收的时候,采集和渔猎仍然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一种补充手段.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历史上的布朗族既无种菜的条件,更无此习惯,居家一日三餐的蔬菜需求只能到山上采集.布朗族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从事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布朗族男子都喜爱打猎,一般在秋后初冬时节或农闲时便开始进行狩猎活动,分个体打猎和集体围猎两种.狩猎对象主要是虎、豹、马鹿、麂子、野猪、野熊、豪猪、山狸、松鼠、竹鼠等.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布朗族男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多种狩猎方法.布朗族男子进行狩猎活动的最初用于训练和远距离杀伤的武器就是弩. 关于弩的起源,文献中说法不一.又由于古代弓弩是用竹、木、筋等材料制作,很难考证何时发明.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射弩,一般 10 岁左右练 " 娃娃弩 " 可射 10 米内的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野猪等活动.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往往要举行射驽比赛,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比赛时用粑粑和肉片当靶子,谁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归谁,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往往还能获得其他奖励.平时,苗族习惯把习射、比试与狩猎、采集结合起来,射弩好手和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射弩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在僳僳族、苦聪人、黎族人民中也都有射弩的传统.明景泰《云南图经书志》记载:僳僳人“居山林……常带药弓弩,猎取禽兽,其归人则了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弩弓和箭是僳僳男子的标志,外出时,都肩扛弩弓,腰挂箭包,并且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僳僳村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在地上,在几十米外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弩为狩猎、防身工具,亦可作装束和定亲信物,它由弩批、弩床、弩弦组成.射时,横持弩,臵箭于弩槽内,将弩弦拉入镶口,扣动板机,箭即飞出.汉代以后弩有发展,如三国时代诸亮改进的“连弩”,“使之能一弩十矢俱发”.明代《武备志》中有“连弩”的详细图解,与抗战前北京的连珠弩构造相同,只不过连珠弩是发射弹丸的,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射弩运动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得到了广泛开展.在 1982 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1986 年 8 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将其列为竞赛项目.1.3 相邻民族的文化交流因素的影响历史和现代科学证明,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借用,可以减少人类的重复劳动,促进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由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每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都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了他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快速进步.很早以来,布朗族就与汉、傣、哈尼、拉祜、佤、彝等民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布朗族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吸收借用和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尽管这样的借用是双向的和不平衡的,但却导致了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布朗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与契丹的文化交流是较为特殊的,这也是导致对布朗族族源探讨出现重大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元 1125 年,契丹被女真灭亡之后,一部分契丹人向西越过沙漠,在西域建立了西辽;而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原地成为金的属民;同时,也有一部分契丹人在天祚皇帝的八弟阿育的率领下转战至川黔和云南一带,取辽太祖阿保机的首字,改姓阿.至元朝,一部分契丹人移居顺宁.阿育的后代因协助朝廷平定云南有功,被封都元帅.明朝时,契丹人起兵造反,遭到残酷镇压,被迫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逃至施甸、昌宁等地,不敢承认自己是契丹人,而改称“本人”和“蒲人”,随后即与当地土着居民蒲满———布朗族先民融合在一起.尽管如此,这部分融入当地蒲满的契丹人,仍在族谱、墓志等中保留了其祖先为阿保机的记载.契丹源于鲜卑,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善骑射.与契丹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布朗族的射弩活动.2 布朗族射弩运动的特点射弩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工具之一.云南的傈僳族、怒族、布朗族、苗族,四川的彝族,广西、贵州的瑶族,至今仍用弩狩猎.目前,射弩是多个少数民族所共有的传统体育活动,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在相同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将展示不同的民族特色. 所有民族传统体育和审美情趣等民族体育文化现象,主要是在广泛的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作用下形成的.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所谓“北人善马,南人善舟”之说,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异质性.布朗族的射弩运动因其相对成因不同,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布朗族提供了良好的采集和渔猎条件.布朗族的射弩运动较为简单,不受场地和人数的限制,一般是用树叶做靶子.先把树叶放在距人 15 米左右的地方,然后把箭装在弓弩上,瞄准目标练习射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射弩运动也逐渐成为一项民族体育比赛项目,比赛分男女并有立姿和跪姿,靶子同于射击所使用的,射中红心为 10 环,总环数高的为获胜者.布朗族人民在进行射弩时,要求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准度较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可以用来打猎和射鱼,还可作防身的武器.射弩时,身法、步法、呼吸调节、心理状况等均很讲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布朗民族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弩的作用正在逐步向社会和文化以及装饰艺术方向转型.参考文献:…1‟赵瑛.布朗族文化史[M].贵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2‟赵静冬.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M].贵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崔凤祥.原始时代狩猎活动的民族体育文化意蕴与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4‟陈青.论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相对性成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5‟张涛.东北采集狩猎型民族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6‟杨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欣赏研究———以射弩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
西南民族大学射弩教学研究(论文)

2013年2B92体育教育SPO R TS T IME 西南民族大学射弩教学研究马 斌 张玉春(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92-01 ◎摘 要 通过西南民族大学射弩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实践和研究。
认为,在民族院校开展射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能丰富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传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对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体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射弩 民族体育 体育教学民族大学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对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技术和人才的培养等都具备了优势。
为了丰富民族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我们在西南民族大学20余年的体育教学中,增设了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射弩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民族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这对我国民族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课程体现民族特色自2006年西南民族大学开设体育教育专业以来,根据民族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在连续7届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每届设置了38学时的射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射弩的发展历史、各民族的射弩传统习俗与文化、竞赛规则、器械的制作、动作技术和教学方法等内容。
使体育教育的435名大学生既掌握了现代体育,又掌握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与技术,成为了现代竞技体育的传播者和民族传统体育的传陈人,充分体现了西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的民族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体育合格人才。
二、培养高水平射弩人才从1989年开始,西南民族大学组建了射弩代表队,长年坚持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
浅谈少数民族体育射弩项目的赛前准备

浅谈少数民族体育射弩项目的赛前准备摘要】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前,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心理调控、器材的准备、比赛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进行精心细致的准备,能够使运动员巩固技术水平,增强比赛信心,加强自我控制力以及对比赛过程的掌控,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比赛;准备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竞赛争夺的日趋激烈,要想在射弩比赛中出类拔萃,运动员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而在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好坏,赛前准备工作起着积极关键的作用,只有做好赛前充分的准备,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才能够在赛场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达成定向目标。
一、赛前准备的分类(一)赛前训练1.体能训练。
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射弩比赛中,运动员在消耗注意力的同时,也消耗大量的体能,所以,体能是运动员完成整场比赛的基础[1]。
赛前体能训练的强度安排应该以中量向小量递减进行,并要避免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预防意外损伤事故的发生,影响运动员比赛的正常发挥。
赛前体能训练每天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可安排低强度慢长跑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以及适量的专项力量耐力练习。
只有细致的安排好赛前体能训练,才能提高和稳定保持运动员技术水平状态,为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技能训练。
高超的技术水平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前提,而赛前训练不同于平时训练,它要求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状态差异,因人而宜地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并根据运动员成绩起伏对强度进行适时的调整,确保运动员竞技状态平稳进入比赛。
(二)赛前心理调控随着比赛的临近,运动员的心理将会产生很多的微妙变化,这些因素往往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比赛前心理起伏状况大致有盲目自信型、情绪淡漠型、过度兴奋型和最佳状态型。
所以,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个体的成绩起伏、心理变化、行态异常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控和诱导,确保运动员顺利过渡比赛阶段。
1.盲目自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起源于狩猎活动的射弩,是一项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开展得较为普遍.一般说来,狩猎在民族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大,其社会形态相对较低,并且都是聚居山区,诸如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等等.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禽兽资源,给狩猎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但如英国学者雅克布·布洛诺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像人这样行动缓慢的动物,只有依靠集体合作,才能潜步追寻、发现和堵截在茫茫荒原上奔跑着的庞大动物.狩猎需要语言有意识地制定计划和安排,需要特殊的武器.”射弩是古老的祖先为了猎杀动物和生存,千方百计地创造出来的狩猎设备.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
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而在同样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则完全不同.
1 布朗族射弩运动的成因
1.1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使生产工具的所有者在不同的区
域分化,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民长期生活在
一个特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中,并将逐步显现出一些地区
的特征.
地区民族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民族文化
的趋势,也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巨大差异.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 15 个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便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侧,西部有高黎贡山、哀牢山,东部有碧罗雪山、无量山.
布朗族村寨一般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纬 25 度以南地区,海拔在 1500-2300 米之间.
传说从前布朗族极怕水鬼,所以山寨一般都距水源较远,吃水大多困难.解放以后,布朗族不少村民都从深山里迁出来,选择临近泉水的河谷居住,打破了过去那种僻居深山的老习惯.
1.2 历史因素的影响
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都与民族的发展历史有
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射弩的发展、传承同样如此.自古以来,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布朗族先民“性勇健,髻插弩箭,兵不离身,以采猎为务”、“入山林采草木及动物而食”、“扑
子蛮……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蒲蛮……恒居,刀耕火种,好渔猎,住山寨茅屋中”等记载.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布朗族提供了良好的采集和渔猎条件.即使是在进入定耕农业后,部分地区
的布朗族仍处在半农耕半狩猎的经济状态中. 尤其是生产
力的低下,旱地农业不能充分的保障他们生活的需要,使得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在荒月缺粮、缺菜或天灾而导致颗粒无收的时候,采集和渔猎仍然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一种补充手段.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历史上的布朗族既无种菜的条件,更无此习惯,居家一日三餐的蔬菜需求只能到山上采集.布朗族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从事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
布朗族男子都喜爱打猎,一般在秋后初冬时节或农闲时便开始进行狩猎活动,分个体打猎和集体围猎两种.狩猎对
象主要是虎、豹、马鹿、麂子、野猪、野熊、豪猪、山狸、松鼠、竹鼠等.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布朗族男子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掌握了多种狩猎方法.布朗族男子进行狩猎活动
的最初用于训练和远距离杀伤的武器就是弩. 关于弩的起源,文献中说法不一.又由于古代弓弩是用竹、木、筋等材
料制作,很难考证何时发明.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射弩,
一般 10 岁左右练 " 娃娃弩 " 可射 10 米内的目标.他们
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臂力.
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野猪等活动.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往往要举行射驽比赛,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比赛时用粑粑和肉片当靶子,谁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归谁,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往往还能获得其他奖励.平时,苗族习惯把习射、比试与狩猎、采集结合起来,射弩好手和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射弩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在僳僳族、苦聪人、黎族人民中也都有射弩的传统.明景泰《云南图经书志》记载:僳僳人“居山林……常带药弓弩,猎取禽兽,其归人则了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弩弓和箭是僳僳男子的标志,外出时,都肩扛弩弓,腰挂箭包,并且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僳僳村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在地上,在几十米外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弩为狩猎、防身工具,亦可作装束和定亲信物,它由弩批、弩床、弩弦组成.射时,横持弩,臵箭于弩槽内,将弩弦拉入镶口,扣动板机,箭即飞出.汉代以后弩有发展,如三国时代诸亮改进的“连弩”,“使之能一弩十矢俱发”.明代《武备志》中有“连弩”的详细图解,与抗战前北京的连珠弩构造相同,只不过连珠弩是发射弹丸的,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射弩运动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得到了广泛开展.
在 1982 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1986 年 8 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将其列为竞赛项目.
1.3 相邻民族的文化交流因素的影响
历史和现代科学证明,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借用,可以减少人类的重复劳动,促进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由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每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都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了他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快速进步.很早以来,布朗族就与汉、傣、哈尼、拉祜、佤、彝等民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布朗族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吸收借用和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尽管这样的借用是双向的和不平衡的,但却导致了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布朗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与契丹的文化交流是较为特殊的,这也是导致对布朗族族源探讨出现重大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元 1125 年,契丹被女真灭亡之后,一部分契丹人向西越过沙漠,在西域建立了西辽;而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原地成为金的属民;同时,也有一部分契丹人在天
祚皇帝的八弟阿育的率领下转战至川黔和云南一带,取辽太祖阿保机的首字,改姓阿.至元朝,一部分契丹人移居顺宁.阿育的后代因协助朝廷平定云南有功,被封都元帅.明朝时,契丹人起兵造反,遭到残酷镇压,被迫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逃至施甸、昌宁等地,不敢承认自己是契丹人,而改称“本人”和“蒲人”,随后即与当地土着居民蒲满———布朗族先民融合在一起.尽管如此,这部分融入当地蒲满的契丹人,仍在族谱、墓志等中保留了其祖先为阿保机的记载.契丹源于鲜卑,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善骑射.与契丹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布朗族的射弩活动.
2 布朗族射弩运动的特点
射弩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工具之一.云南的傈僳族、怒族、布朗族、苗族,四川的彝族,广西、贵州的瑶族,至今仍用弩狩猎.目前,射弩是多个少数民族所共有的传统体育活动,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
和民族意识,在相同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将展示不同的民族
特色. 所有民族传统体育和审美情趣等民族体育文化现象,主要是在广泛的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作用下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
力是有限的,所谓“北人善马,南人善舟”之说,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民族体育
文化的异质性.布朗族的射弩运动因其相对成因不同,呈现
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布朗族提供了良好的采集和渔猎条件.布朗族的射弩运动较为简单,不受场地和人数的限制,一般是用树叶做靶子.先把树叶放
在距人 15 米左右的地方,然后把箭装在弓弩上,瞄准目标练习射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射弩运动也逐渐成为一项
民族体育比赛项目,比赛分男女并有立姿和跪姿,靶子同于射击所使用的,射中红心为 10 环,总环数高的为获胜者.
布朗族人民在进行射弩时,要求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准度较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可以用来打猎和射鱼,还可作防身的武器.射弩时,身法、步法、呼吸调节、
心理状况等均很讲究.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布朗民族学会了种植
农作物,弩的作用正在逐步向社会和文化以及装饰艺术方向
转型.
参考文献:
…1‟赵瑛.布朗族文化史[M].贵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赵静冬.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M].贵州: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3‟崔凤祥.原始时代狩猎活动的民族体育文化意蕴与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
…4‟陈青.论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相对性成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5‟张涛.东北采集狩猎型民族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
…6‟杨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欣赏研究———以射弩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