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舞蹈 布朗族舞蹈概况

合集下载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布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和独特的礼仪习俗,其中包括婚礼习俗、葬礼习俗、节日庆典等。

以下是对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的介绍。

一、婚礼习俗布朗族的婚姻自由恋爱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在结婚前仍然有一定的仪式和习俗。

在婚礼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长表示婚姻诚意,并支付新娘的嫁妆。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在宗教人士的主持下进行祈福仪式,祈求幸福和美满的婚姻。

随后,双方家庭会举行盛大的婚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婚之喜。

二、葬礼习俗布朗族对祖先有着深厚的敬意,葬礼在他们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布朗族的葬礼通常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一般为3至9天,时间更长的可以达到数月甚至一年。

在葬礼期间,亲友们会相聚在一起,进行吊唁和悼念的仪式。

布朗族相信死者灵魂会重新转世,因此还会有回祭仪式,祈求亡者能够在来世得到保佑。

三、节日庆典布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傣历年”,即中国农历新年。

这个时候,布朗族会进行丰富多彩的传统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打葫芦等。

这些庆典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加强布朗族人的文化传承。

四、服饰布朗族的服饰多彩多样,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和裤子,外面搭配蓝色的外衣。

女性则穿着丰富多彩的旗袍,并用彩色的腰带进行装饰。

布朗族的服饰以花纹为主,颜色鲜艳,很具有观赏性。

五、舞蹈布朗族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在节日庆典或其他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

布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集体舞、对峙舞等,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民族特色。

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风俗习俗不仅体现了布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积淀,也是他们和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也在发展与传承中不断演变,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

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

舞台艺术研究Research on Stage Art 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张娜(普洱市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 普洱 665000)摘要:在云南地区有着舞蹈姿态千变万化的民间舞蹈——布朗族舞蹈,作为云南地区民间艺术的靓丽的瑰宝,其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淳朴的民风,反映出布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以云南地区的布朗族舞蹈为点进行研究,对其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舞蹈等特色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旨在高度的宣扬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不断的传承和发扬,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让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民间舞蹈;布朗族舞蹈;舞蹈表演;文化布朗族舞蹈隶属于我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范畴,在云南等多地广为流传,地域性的不同造就成了布朗族舞蹈的风格性不同。

一般而言,布朗族舞蹈的功能特征可以分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等其他的功能特征。

例如“布朗族蜂桶鼓舞”就是当地最具典型性的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而布朗蜜蜂桶舞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种宝贵而又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而作为西南边际的部落民族,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创造了具有云南特质的布朗族舞蹈文化,这也是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性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在其富饶的土壤里渐渐发展而壮大,使得布朗族舞蹈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图,这就是云南地区的布朗族舞蹈。

基于此,布朗族舞蹈在众多的舞蹈库中占其中之一,但其作为表演性的舞蹈却是具有深厚的舞蹈文化,也曾多次搬上国内外的大型舞台,除了广为人知的布朗族《大鼓舞》外,布朗族的《辣条舞》和《宰蹦舞》也是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可观性。

布朗族人民不仅柔情似水,而且也非常有活力,他们的舞蹈同样也非常的柔情和具有活力。

大多数布朗族的舞蹈都是以“美”为基础的审美基调。

另外,它所与人体相结合的体态都是基础均匀的,并没有像其他民间舞一样超乎正常的热情奔放,相比之下,它的舞蹈具有非常厚重的表演价值,使人赞不绝口。

舞者日历——施甸布朗族的“傩舞”与“踏歌”

舞者日历——施甸布朗族的“傩舞”与“踏歌”



— —
渐 远 的“ 舞 " 傩
丈, 受一斛许” 。晋郭义恭《 广志》 “ 昌有濮 日: 永 竹, 围三尺余” 南朝宋范晔《 。 后汉书 ・ 西南夷列 传》 说哀牢地 区: 其竹节相去一丈 , 日濮竹” “ 名 。 施 甸布 朗族 作 为哀牢 后 裔 , 竹 历史 久远 , 蛮 种 而“ 筒” 正是取 材 于濮 竹 所 制 成 的 “ 竹筒 ” 即今 天 濮 , 人们常称的龙竹筒。有言蛮筒鼓是“ 取其节 ( 筒) 二, 革覆于端 , 悠悠 , 日: 鼓也 , 蛮筒鼓即大竹筒 鼓 之意 ” 。 ( ) 二 鼓为神器——源于祭祀 《 周礼》 记载 :凡祭祀 , “ 鼓其金奏之乐 , 飨食 宾射 , 亦如 之 , 军大 献 , 则鼓 其恺 乐 , 凡军 之夜 , 三 鼙 皆鼓 之 , 警 亦 如之 , 守 大丧 , 廒其 乐 器 , 而藏 奉 之” 。古 滇 的少 数 民族 祭祀 活 动 中 , 与 中原 祭 鼓 祀仪式 一样 , 是祭 舞 中须 臾 不 可缺 少 的灵 感与 都 律动之 源 。
蔡 红 燕
( 山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编辑部 , 南 保 山 680 ) 保 云 700
[ 要] 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 有两种 , 摘 无论是仪式化的土风乐舞 的蛮筒鼓舞 , 还是 日常化的娱 乐欢歌的踏歌都是源 自民间, 服务 于生活的少数 民族舞蹈艺术。 蛮筒鼓舞与踏歌均较具民族 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特 色, 并体现出了施 句布 朗族“ 万物有灵” 的原
【 基金项 目】 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 目“ 云南省布 朗族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阶段成果( 编号 : C 14 ) 0 226 。 7 【 作者简介 】 蔡红 燕(90 , , 南保山人 , 山师专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17 ~)女 云 保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 文学、 编辑学

布朗族民间舞蹈

布朗族民间舞蹈

蜡条舞
舞者人数不限,大家围成圆圈,两手的中指与食指间夹着点燃的蜡条,相互对跳,边歌边舞。只见舞姿翩翩, 烛光点点,别具情趣。可用四弦琴伴奏,也可不用伴奏。
宰蹦
“宰蹦”是布朗族民歌的一种曲调,布朗民间盛行的“短鼓舞”,“长鼓舞”均以这种曲调伴奏。男女老少 欢聚在寨子中间的平地或佛寺院子里敲响象脚鼓及铓镲,舞者就会自动围成圆圈,男舞者在里圈跟着鼓、铓、镲 (长鼓舞打击者在圆圈中间)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短鼓舞鼓点节奏较慢,动作轻柔悠缓,男女老少皆宜。长鼓舞 则节奏欢激,动作轻快,一般为男女青年所跳。
感谢观看
布朗族民间舞蹈
布朗族舞蹈
01
03 克广 05 宰蹦
目录
02 大鼓舞 04 蜡条舞
布朗族舞蹈丰富多姿,几乎老幼都能会跳舞。舞蹈的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布朗族称“跳摆”,保山、临 沧地区的布朗族称“打歌”,思茅地区的布朗族称“跳歌”。汉书文献中统称为“踏歌”。布朗族舞蹈的特征是 把歌、舞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舞蹈时,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击锣、象脚鼓随后。小伙子和姑娘们围成 一个圆圈,双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这时, 一群青年小伙子在圈内作有节奏的虎步跳跃,一会又分散到姑娘前与姑娘轻声对歌,一会儿又聚拢,作虎跳伏。
大鼓舞
布朗语为“黄柯麦嘎典”,即跳大鼓舞之意。动作幅度较大,擂鼓有力。动作无先后之分,舞者即兴而跳, 双膝随打击乐节奏微微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是动作的特点。
布朗族制作大鼓很讲究。鼓身用整段树木挖空而成,所用的树段要完整无损,蒙鼓面要用一公一母毛全黑的 黄牛皮。蒙鼓面时,要用谷物、茶叶、碎银等放在鼓里面,作为大鼓的“心脏”、“灵魂”。大鼓制作完成后, 要举行七天七夜隆重的庆祝仪式,方可抬到佛寺里存放。

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民间歌舞是什么样的

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民间歌舞是什么样的

布朗族文化布朗族民间歌舞是什么样的>布朗人非常喜爱歌舞,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过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载歌载舞,兴味盎然。

布朗山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四调,巴达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同曼等五调。

各类曲调不变,唱时可随时变换歌词的内容,能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感情。

说调:由小三弦伴奏,唱起来激越而抒情,富有青春的活力,一般用以歌唱热烈的爱情。

空调:这是一种对歌调,往往天南地北地对唱,唱生产、爱情、故事等等。

生调:由小三弦伴奏,一般是唱风俗、爱情和劳动的愉快。

缀调:一般是在喜庆时喝,唱历史、颂词、故事或爱情等。

布朗人常是歌和舞结合在一起。

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男女青年流行跳一种圆圈舞,跳舞开始,姑娘们即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同时,一群小伙子就在圈内作有节奏的虎步跳跃,少顷他们又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唱,然后男青年们又聚拢,作虎步跳跃状,如是地反复循环多次。

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小三弦等乐器。

此外,还有采茶舞、猴舞、癞蛤蟆舞、蜡条舞等等。

跳歌墨江的布朗族人们在逢年过节或者是婚娶佳期都要举行跳歌的文娱活动。

所谓跳歌,就是又跳舞又唱歌的意思,因步法的不同又有二则歌和三则歌的区别。

三则歌的跳法是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面部向着圈内,舞蹈开始时先向右转,一个跟着一个向前移动六步,然后向后转身倒退三步,当退至第三步时屈膝,同时,身体稍向后倾,挺胸挺腹,足跟提起,这样就算结束三则歌的第一轮全部舞蹈动作。

以后再按上述步态循环地跳下去。

二则歌是向前六步,后退两步,其余动作与三则歌一致。

跳舞时有乐器伴奏,由一人或者是数人弹着优美动人的小三弦曲调,舞蹈者随着音乐的旋律边歌边舞。

新年到时,漥墨寨的布朗族人们事先就发出通知,邀请外寨人来一起“跳歌”,在间隙时间也常常有两寨人集体赛唱歌,谁输了谁就得出猪头请客,在一阵生动诙谐的对唱以后,人们又继续“跳歌”,往往通宵不散,难解难分。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布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布朗族弹唱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地区。

布朗族弹唱作为传统文化形式之一,起源于古老的布朗族社会。

据传说,布朗族始祖布朗勐从布南之地南迁至今之中国境内后,生活十分艰难,曾吟唱《勐勒》来慰藉子孙后代。

这一传说被视为布朗族弹唱的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族弹唱逐渐成为布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弹唱得到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历史积淀,不断地融入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布朗族弹唱既有演唱、独唱、对唱、童声对答等多种表演形式,也有诸如拨乐、歌念、鼓击等多种歌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表演形式布朗族弹唱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口头传承的布朗族吟唱、“弹唱”;另一种是传统的“宴会弹唱”。

在布朗族社会传统中,吟唱是布朗族家族中男性的专属歌唱形式,由布朗族男子们在宴席或者其他的宴会场合进行吟唱,既能烘托气氛,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而宴会弹唱,则是由布朗族族人在婚丧嫁娶和其他重要的社交场合进行的音乐活动,通常由饻蒙等乐器伴奏。

在宴会弹唱中,布朗族男女不分,所有族人都可以进行弹唱表演。

布朗族弹唱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个人的独唱、对唱,也有男女混合的群体合唱。

其特点是音乐悠扬、情感真挚、表演自然。

在布朗族的传统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布朗族弹唱更是不可或缺的歌舞表演项目。

布朗族弹唱是以唱歌为主,伴以饻蒙、马尾琴、民族琴等布朗族传统乐器,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三、艺术特色1. 独特的音乐特色布朗族弹唱以其饱满的声音、婉转的旋律以及深沉悠长的情感而著称。

【临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江布朗族峰筒鼓舞

【临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江布朗族峰筒鼓舞

【临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江布朗族峰筒鼓舞
布朗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蜂桶鼓舞就是布朗族独具个性色彩典型代表。

蜂桶鼓舞源于布朗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因为人类遭受大洪灾后,是蜜蜂把天神带到了一座高山上,有兄妹俩才侥幸得救,人类才得以繁衍至今。

人们在制作蜂桶鼓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于是蜂桶鼓舞就产生了。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群众性舞蹈,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蜂桶鼓舞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

其后是蜂桶鼓队,一般为4—6只,后紧随2只象脚鼓,之后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镲,最后是跟着跳舞的人们和助兴的老幼。

蜂桶鼓舞的节奏明快热烈,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锵切、锵切……”,高、中、低音融为一炉,独具情趣。

动作大方、潇洒、粗犷、活泼;舞姿轻盈、柔和、细腻。

(内容来源:临沧市档案局)。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中国民族文化各有不同,因而习俗自然也不同。

布朗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

除吉林、宁夏外,其他省份均有布朗族分布,以杂居为主。

那么在布朗族文化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布朗族风俗习惯民族服饰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

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

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

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

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民族婚俗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成人礼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

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

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恋爱“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

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

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

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

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求婚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

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

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婚礼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族舞蹈布朗族舞蹈概况
>布朗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用以抒发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希望和某种理想。

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

布朗族民歌十分丰富,按其音调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

这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

舞蹈也是布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据目前收集到的布朗族舞蹈看,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祭把性舞蹈两大类。

自娱性舞蹈包括“宰蹦”、“一翻一轻”、“直歌”、“题之歌”、“半翻歌”、“青年舞”等。

祭祀性舞蹈包括“波汪顶”、“蜡条舞”、“肯麻”“利阿朗”等。

布朗族舞蹈表现的内容很广泛,其中有模拟动物动作形态的,如“箐鸡摆尾”;有表现驱魔除邪的,如“大鼓舞”(肯麻);表现年节喜庆的,如“宰蹦”、“克广”;表现儿童生活的,如“克泼罗”、“莫日莫然”等。

由于各地布朗族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水平,宗教信仰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的差异,布朗族民间舞蹈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西双版纳、澜沧县一带的布朗族舞蹈“宰蹦”、“大鼓舞”、“青年舞”等,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其动律特征与邻近的傣族舞蹈有相似之处,舞姿造型优美,动作幅度不大,柔和流畅,动感强烈。

但布朗族舞蹈却以其节奏铿锵及伴唱呼应声的强烈起伏造成热烈气氛,而形成为一种外柔内刚的风格特色。

双江一带的布朗族居住在高山上,这里山明水秀,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人们从小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练就了强壮的体魄,
形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他们的舞蹈欢乐跳跃,气氛热烈,有其独具的动律和风格。

“打歌”是云县一带布朗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逢婚娶,起房盖屋,喜庆佳节,布朗人都以打歌为乐。

打歌用芦笙伴奏,流畅的芦笙和声造成强烈的气氛。

由于手捧芦笙吹奏,上身动作较少,而步法特别多。

舞时,背微躬,双膝微弯,以膝盖的屈伸,带动全身上下颤动,并随着舞步的方向变化带动肩胸左右摆动,形成为粗犷奔放的舞蹈风格。

舞蹈在布朗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