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布朗族概况历史: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人口:布朗族约有人口8.2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布朗族风俗图腾:礼仪: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禁忌: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信仰: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入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婚俗: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对夫妻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所以要摆两次婚宴。
第一次婚礼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宴请亲友。
待生儿育女后,新郎家要重择吉期举行第二次婚礼,由新郎家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而且规模比第一次要大,酒席上的菜肴一定要成双。
以表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食俗: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布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和独特的礼仪习俗,其中包括婚礼习俗、葬礼习俗、节日庆典等。
以下是对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的介绍。
一、婚礼习俗布朗族的婚姻自由恋爱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在结婚前仍然有一定的仪式和习俗。
在婚礼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长表示婚姻诚意,并支付新娘的嫁妆。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在宗教人士的主持下进行祈福仪式,祈求幸福和美满的婚姻。
随后,双方家庭会举行盛大的婚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婚之喜。
二、葬礼习俗布朗族对祖先有着深厚的敬意,葬礼在他们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布朗族的葬礼通常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一般为3至9天,时间更长的可以达到数月甚至一年。
在葬礼期间,亲友们会相聚在一起,进行吊唁和悼念的仪式。
布朗族相信死者灵魂会重新转世,因此还会有回祭仪式,祈求亡者能够在来世得到保佑。
三、节日庆典布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傣历年”,即中国农历新年。
这个时候,布朗族会进行丰富多彩的传统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打葫芦等。
这些庆典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加强布朗族人的文化传承。
四、服饰布朗族的服饰多彩多样,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和裤子,外面搭配蓝色的外衣。
女性则穿着丰富多彩的旗袍,并用彩色的腰带进行装饰。
布朗族的服饰以花纹为主,颜色鲜艳,很具有观赏性。
五、舞蹈布朗族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在节日庆典或其他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
布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集体舞、对峙舞等,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民族特色。
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风俗习俗不仅体现了布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积淀,也是他们和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也在发展与传承中不断演变,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朗族PPT

服饰
传统文化
姓名
饮食
建筑
信仰
布朗族除了信仰上座部佛教外,还保留着许 多原始宗教的传统信仰。
人们普遍信鬼神,崇拜祖先。布朗族认为, 他们之所以崇拜不计其数的鬼神,是因为所有的 鬼神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专司职能,大小及地位 高低不同,或利或害,善恶不一。
布朗族民间信仰中另一个重要内容便是祖先 崇拜,他们认为氏族、家族的发展和家族生命周 期的更迭、延续以血缘世系为纽带,这使祖先观 念与灵魂观念牢牢结合。
•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惯,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 银手镯等;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饮食
• 布朗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粮,以玉米、豆类为辅。布朗族人饮食特点是以酸、辣、香、 凉、生为主,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烧、烤、腌、生食等8种,虽然烹 制技术简单,但仍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姓名
• 布朗山的布朗族人一般实行母子连名制,没有姓只有名,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 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 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都在名字前加一“伊”字 。
禁忌
• 不能追逐逃进龙山森林的猎物; • 凡供过神的、雷击过的、断了梢的、有藤条缠身的、树上有蜂窝、树脚有蚂蚁堆的
树木皆不能做建筑材料; • 不用鬼多的缅树和菩提树作建材; • 不用日蚀和月蚀照耀过的材料作建材; • 不用在水塘边能看到树影的树木作建材; • 不砍坟山的树木;不毁坏龙林里的草木; • 村寨周围龙山上的树木不可砍来做房屋柱梁; • 如果砍伐树木太多,全寨会遭殃。
布朗族
目录
民族简介 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
民族简介
• 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 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布朗族饮食 布朗族有何饮食习惯

[键入文字]布朗族饮食布朗族有何饮食习惯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荞麦、豆类、薯类、小红米等副食品。
喜吃糯食。
多数人家日食三餐,中午习惯吃冷饭,米饭多采用蒸和煮两种方法,布朗族男子的竹筒煮饭尤具特色,清香可口。
蔬菜品种繁多,主要有白菜、青菜、莲花白、瓜豆、萝卜、茄子、辣椒、韭菜、番茄等。
布朗族妇女采集的食用菌、木耳、山笋、蘑芋、山薯和各种野菜可供食用。
肉类以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肉食为主或辅之麻雀、竹鼠、蛇、麂子等飞禽走兽之肉,同时还可到河里捕捞鱼、虾、螃蟹等为食。
西双版纳布朗族使用的食具是圆形桌和圆形矮凳,用竹篾编制而成。
过去,餐具多用竹节代替,食不用箸。
解放后,布朗族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如今,人们所使用的炊具以铁铝制品为主,使用搪瓷或瓷的盆、碗、匙、碟、杯,用碗筷进餐。
西双版纳布朗族食物的烹制方法有煮、炒、烧、烤、腌、生食、舂食等几种。
制作方法虽简单,但颇具本民族的特点。
煮类食品以清煮为主,一切可食之物都可用煮的方法制作;炒类食品多用在肉食上,如猪肉、牛肉、鸡肉及其他兽肉多用炒的方法来烹调,喜用辣椒、姜、蒜、韭菜等作配料;烘烤类食品主要有烤肉、烤鱼;烧类食品以包烧为主,鱼肉、菌类、野菜等都可用芭蕉叶包成小包,放在火塘内烧,较具特色的有包烧鲜鱼、包烧鲜肉、螃蟹松等;油炸类食品有油炸鸡蛋糕和油炸花蜘蛛等;布朗族嗜酸味食物,也善于制作腌制类食品,主要有酸肉、酸鱼和酸笋;酱类食品有虾酱等;干菜类常采集柳蒿晒干储存;生食类有各种生肉食品和生牛血。
思茅地区的布朗族喜食鸡肉稀饭、田鼠稀饭和狗肉稀饭,尤其是田鼠稀饭最为珍贵,常用于招待客人。
布朗族的饮料有茶和酒,男女普遍吸草烟,男子抽短烟斗,烟味辣;妇女抽长杆烟斗,烟丝味淡。
现在,多数青年妇女已不吸烟,男青年多吸纸烟。
嚼槟榔也像吸草烟一样普遍,常在饭后食用。
将槟榔果、芦子、熟石灰和少许草烟拌在一起放入口中咀1。
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布朗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
布朗族的节日
布朗族大部分节日与傣族相似,“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另外布朗族还有“赕帕”,这一天傣历一月十五,“赕坦”是傣历八月十五日。
布朗族最特色的节日是年节、祭寨神、洗牛脚、关门节。
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在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
他们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族长家中。
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家族长。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家族神,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
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来年平安。
布朗族的风俗
婚俗、食俗、丧葬习俗、歌舞习俗。
布朗族的婚俗,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
布朗族人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布朗族人还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也很喜欢饮茶。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
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
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施行火葬。
布朗族人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
布朗族—西双版纳美丽的少数民族介绍

二
人口及居住地
人 口 及 居 住 地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景洪和临沧等地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西双版纳州布朗族
人口最多,有很多布朗族的孩子在勐海这片土
地上成长成才。
三
语言及文化艺术
民 •
族
语
言
布朗语属南亚
语系孟棉语族,
部分人讲傣语,
佤语。没有本民
布朗族
勐海县民族小学 五年级146班 南章坎
1 2 3 4
民族简介
目录
人口及居住地 CONTENTS 语言文化艺术
生活习俗
5 主要节日 6 民族禁忌
一
民族简介
民
族
简
介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
朗”、“帮”,部分自称
“阿瓦”,“布朗族是一 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
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二、民族服饰
三、民族建筑
布朗族的住房建 筑为干栏式竹楼,分 上下两层,楼下关牲 畜,楼上住人。上层 有正堂、卧室、晒台 等,下层一般作为仓 库、圈养牲畜的地方。
四、民族节日
桑衎节 厚南节 洗牛脚 火把节 考瓦沙 滥地节 成丁节
感谢聆听
族文字,部分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汉语或傣文。
文
化
艺
术
•
布朗族弹唱,把布朗 族的音乐、舞蹈、民俗、 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 明快,风格独特,体现 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 郁的民族特色。 • 2008年,布朗族弹唱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四
生活习俗
文
化
艺
术
布朗族服饰特点

布朗族服饰特点布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样式和细节方面。
布朗族的传统服饰以黑、白、红为主色调,以及具有独特的纹理和图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布朗族的男性服饰主要包括头巾、上衣、长裤和鞋子。
头巾是布朗族男性的标志,通常由黑色或红色的布料制成,用来固定头发和保护头部。
上衣通常是直筒式的,颜色以黑色为主,边缘则有精细的刺绣和图案装饰,使整体更加华丽。
长裤一般是宽松的,通常是黑色或白色的,鞋子则是用皮革制成的。
而布朗族的女性服饰则更为多样和繁复。
头巾同样是女性的重要饰品,但在样式和色彩上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黑色和红色,还有蓝色、绿色等多种颜色可供选择。
头巾上会绣有花纹和图案,有些头巾还会配上各种装饰物,如珠子、金属片等,使整体更加华丽。
上衣通常是宽松的,颜色以黑色或红色为主,袖口和衣摆也会有精美的刺绣或丝带装饰。
下身则穿着五花八门的裙子,有长裙、半身裙等多种款式可供选择。
裙子上会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颜色也比较丰富。
鞋子同样是用皮革制成的,但女性的鞋子通常更加细致和精美。
在日常生活中,布朗族的服饰也会因场合和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例如,在婚礼和节日等重要场合,布朗族人会穿着更加华丽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服饰。
婚礼上,新娘通常会穿着一套由红色和金色组成的华丽服装,以示喜庆和幸福。
而在一些节日活动中,布朗族人会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如黄色、橙色、紫色等,以表达对节日的喜悦和祝福。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不仅仅体现在颜色和样式上,还体现在细节上。
比如,布朗族服饰上的纹理和图案都是手工绣制的,细致而精美,体现了布朗族人的工艺技术和审美观念。
另外,布朗族服饰上还会配有各种装饰物,如珠子、金属片、丝带等,这些装饰物不仅增加了服饰的美观度,还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总的来说,布朗族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在颜色、样式和细节方面。
黑、白、红是布朗族服饰的主要色彩,而丰富多样的纹理和图案则赋予了服饰独特的风格。
无论男女,布朗族的服饰都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布朗族人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布朗族语言文字

布朗族语言文字布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勐腊县地区。
布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语言文字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属于藏缅语系,是一种汉字文化圈中的象形文字。
布朗族的文字系统由数百个象形符号组成,每个符号代表一个词汇或概念。
这些符号的形状和组合有着丰富的内涵,能够表达布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在布朗族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布朗族人民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被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交流,也被用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其次,它是布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通过布朗族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布朗族的传统知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保持和弘扬布朗族的文化传统。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变迁,布朗族的语言文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布朗族人开始使用汉字和拉丁字母来进行书写和交流,布朗族的语言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兴趣不大,他们更倾向于学习和使用主流的汉字和英语等语言。
这些问题都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应该加强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保护。
通过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布朗族的文化传统。
其次,应该加强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推广。
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年轻一代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认识和兴趣。
另外,还应该鼓励布朗族人民积极参与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
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可以激发人们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参与度。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它不仅关乎布朗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也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族布朗族简介: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的土著少数民族。
属南亚语系,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布朗族总人口为9.19万人(。
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
主要从事农业。
有本民族语言,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保山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1.民族历史:布朗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澜沧江西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南迁徙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的深山中。
布朗族先民曾被中原王朝称为"朴子蛮"、"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
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
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如今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
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
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2.人口状况: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布朗族总人口为9.19万人。
其中:男性4.75万人,女性4.44万人;性别比为107.18。
增长率为11.51%,平均年增长率1.05%。
在布朗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0.55万人,占总人口的5.97%;乡村人口8.64万人,占总人口的94.03%。
与10年前相比,布朗族城镇人口比率提高了3.64个百分点。
布朗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共有9.04万人,占布朗族总人口的98.37%。
另外,布朗族人口在其它地区均不足300人。
布朗族0-14岁的人口比重为29.93%,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为65.15%,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4.92%,与1990年相比,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了8.88个百分点。
布朗族15岁及以上人口有6.44万人,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比率为23.43%,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36.36%。
布朗族总和生育率为2.00。
出生性别比为118.84。
3.宗教信仰:解放前,布朗人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人们在大自然各种灾害面前的软弱无力,对于人间的祸与福、生与死,对自然界的风雷电等这些千变万化的现象都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感到恐怖而无能为力。
这样就在人们头脑中逐渐产生了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的错误的观念,即原始的宗教观念。
布朗人除信仰原始宗教外,近代以来因受傣族强烈的影响而信仰了小乘佛教。
布朗族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奉小乘佛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几者并行发展,互不相悖。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
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
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
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
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5.民族节庆: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
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
“赕”为傣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
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种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坝子种水田。
因此,布朗族每次“赕佛”都要请傣族佛爷上山,傣族“赕佛”时也请布朗族佛爷下山。
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
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
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
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
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
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
”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
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
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
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布朗族人民喜爱歌舞。
每逢结婚、赕佛、盖新房等喜庆日子,男女老幼都载歌载舞,在劳动中也往往伴之以歌,兴致无穷。
布朗族歌舞长期与傣族歌舞保持交流,既吸收了傣族歌舞的长处,又充分发挥了本民族歌舞的特色。
布朗族民歌称为“布朗调”,总共有十多个曲调。
最基本的曲调有:喜庆对唱的“甩”,抒发孤独忧伤感,情的“宰”,用小三弦伴奏的,多用来歌唱爱情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索”,以及在盛大场合跳舞时唱的“甚”等四种。
在布朗山等地还普遍流行傣族的章哈调,依腊呵调。
布朗语称歌为“逮”,歌手叫“章逮”,布朗族有对歌的习俗。
对歌时往往是即兴创作,通宵不散,有时甚至持续数日。
舞蹈有刀舞、蜡条舞、圆圈舞等十一、二种,深受群众喜爱。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
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
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
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
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
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
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
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
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
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
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
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7.民族禁忌: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不能用手摸佛爷、和尚和老人的头部。
平时禁止砍伐神树及周围的树林,不准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许任何人在神林区内大小便。
布朗族妇女怀孕后,忌讳前往房赕佛和参拜佛爷。
孕妇也忌讳参加别人的婚礼和葬礼,一般不能参加各种祭典。
8.民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
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
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
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
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
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
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9.民族建筑: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
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
10.风俗习惯:①丧葬习俗: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
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
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
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施行火葬。
②歌舞习俗: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度隆重的节日。
并用各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来助兴。
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
布朗族的乐曲曲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种。
其特点是甩调激扬抒情;宰调欢快活泼;索调适合唱习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缀调颂扬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于盛大歌会中的对唱。
领唱者常根据场面即兴编增歌词内容。
布朗族舞蹈有喜庆舞蹈和佛礼舞蹈。
舞蹈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称"跳摆",施甸、镇康称"打歌",云县、景东、墨江称"跳歌"。
"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
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术,因此,武术又常常和歌、舞融为一体。
如长刀舞、甩棍舞、拳术舞等等,动作利索,刚劲健美。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象脚鼓舞》、《拍手舞》、《猴舞》、《采茶舞》等多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舞姿优美、欢快,生动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