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地区布朗族民歌的思想内容

合集下载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布朗族概况历史: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人口:布朗族约有人口8.2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布朗族风俗图腾:礼仪: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禁忌: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信仰: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入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婚俗: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对夫妻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所以要摆两次婚宴。

第一次婚礼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宴请亲友。

待生儿育女后,新郎家要重择吉期举行第二次婚礼,由新郎家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而且规模比第一次要大,酒席上的菜肴一定要成双。

以表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食俗: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它是布朗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同时也是布朗族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等地。

布朗族弹唱起源于布朗族古老的歌唱传统,并通过口传和演唱的方式代代相传。

弹唱的形式包括独唱、对唱、四重唱等,歌曲的内容涵盖了布朗族的历史、风土人情、生活哲学等方面。

布朗族弹唱具有坚韧刚健的曲调和富有激情的唱腔,让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演唱时,歌手会运用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会随着歌曲情感的变化而表现不同的情绪,将布朗族人民对生活和家园之情的深深思考和热爱传达给观众。

布朗族弹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布朗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歌曲中反映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元素,向世人展示了布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布朗族弹唱也作为布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为布朗族人民树立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布朗族弹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传承人的减少和老龄化问题使得布朗族弹唱的传承面临困难。

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被冲淡,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所减弱。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媒体的影响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布朗族弹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和经济支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演唱中来。

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将传统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

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将布朗族弹唱介绍给更多的人,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保留和发展,为我们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布朗族民歌有何特色?又有多少种类

布朗族民歌有何特色?又有多少种类

布朗族民歌有何特色?又有多少种类>布朗族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其中,布朗弹唱是深受布朗族喜爱的民歌演唱艺术,弹唱内容渗透到布朗族悠久历史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歌、礼仪习俗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等,是布朗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布朗弹唱的表演形式为男女对唱、独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演唱时以四弦琴伴奏。

布朗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

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

布朗弹唱旋律优美动听,不仅受到布朗族同胞的喜爱,也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多次在全省及全国性的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奖!但是,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不再学习布朗弹唱,而原有的民间艺人随着时间的逝去也一天天衰老,布朗弹弹唱面临失传的危机。

布朗族民歌十分丰富,按其音调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

这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

除劳动歌、风俗歌、迁徙歌、恨歌、颂歌、情歌、儿歌等短歌外,还有长篇抒情诗和长篇叙事诗,如《苦情调》、《新年调》、《艾□》、《砍柴的依拉》等。

《道高朗》流行于西双版纳景洪县,是一部唱述布朗小伙子与傣族小姐恋爱悲剧的长篇叙事诗,哀婉动人。

布朗族故事包括山川风物传说、迁徙与建寨传说、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在近代还产生过反剥削压迫和反侵略的故事。

关于布朗族首领“四眼四耳王”的种种传说(《广景》等);一日三变的美女朗三飘的故事;机智人物艾掌来的一系列笑话、讽刺故事,也极富于民族特色。

布朗族的音乐绚丽多彩、曲调优美。

虽然各地的音乐曲调稍有差异,但各有很浓的特色,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的布朗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类。

演唱时,各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唱。

“甩”调由小三弦伴奏,以歌唱青年男女爱情的内容为主,唱起来充满激情与富有青春活力。

“宰调”,也是用小三弦伴奏,大多是以生产、生活及爱情为题材,采取男女青年对唱的方式。

“索”调,也仍用小三弦伴奏,主要多歌唱民风民俗为题材。

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民间歌舞是什么样的

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民间歌舞是什么样的

布朗族文化布朗族民间歌舞是什么样的>布朗人非常喜爱歌舞,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过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载歌载舞,兴味盎然。

布朗山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四调,巴达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同曼等五调。

各类曲调不变,唱时可随时变换歌词的内容,能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感情。

说调:由小三弦伴奏,唱起来激越而抒情,富有青春的活力,一般用以歌唱热烈的爱情。

空调:这是一种对歌调,往往天南地北地对唱,唱生产、爱情、故事等等。

生调:由小三弦伴奏,一般是唱风俗、爱情和劳动的愉快。

缀调:一般是在喜庆时喝,唱历史、颂词、故事或爱情等。

布朗人常是歌和舞结合在一起。

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男女青年流行跳一种圆圈舞,跳舞开始,姑娘们即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同时,一群小伙子就在圈内作有节奏的虎步跳跃,少顷他们又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唱,然后男青年们又聚拢,作虎步跳跃状,如是地反复循环多次。

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小三弦等乐器。

此外,还有采茶舞、猴舞、癞蛤蟆舞、蜡条舞等等。

跳歌墨江的布朗族人们在逢年过节或者是婚娶佳期都要举行跳歌的文娱活动。

所谓跳歌,就是又跳舞又唱歌的意思,因步法的不同又有二则歌和三则歌的区别。

三则歌的跳法是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面部向着圈内,舞蹈开始时先向右转,一个跟着一个向前移动六步,然后向后转身倒退三步,当退至第三步时屈膝,同时,身体稍向后倾,挺胸挺腹,足跟提起,这样就算结束三则歌的第一轮全部舞蹈动作。

以后再按上述步态循环地跳下去。

二则歌是向前六步,后退两步,其余动作与三则歌一致。

跳舞时有乐器伴奏,由一人或者是数人弹着优美动人的小三弦曲调,舞蹈者随着音乐的旋律边歌边舞。

新年到时,漥墨寨的布朗族人们事先就发出通知,邀请外寨人来一起“跳歌”,在间隙时间也常常有两寨人集体赛唱歌,谁输了谁就得出猪头请客,在一阵生动诙谐的对唱以后,人们又继续“跳歌”,往往通宵不散,难解难分。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布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布朗族弹唱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地区。

布朗族弹唱作为传统文化形式之一,起源于古老的布朗族社会。

据传说,布朗族始祖布朗勐从布南之地南迁至今之中国境内后,生活十分艰难,曾吟唱《勐勒》来慰藉子孙后代。

这一传说被视为布朗族弹唱的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族弹唱逐渐成为布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弹唱得到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历史积淀,不断地融入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布朗族弹唱既有演唱、独唱、对唱、童声对答等多种表演形式,也有诸如拨乐、歌念、鼓击等多种歌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表演形式布朗族弹唱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口头传承的布朗族吟唱、“弹唱”;另一种是传统的“宴会弹唱”。

在布朗族社会传统中,吟唱是布朗族家族中男性的专属歌唱形式,由布朗族男子们在宴席或者其他的宴会场合进行吟唱,既能烘托气氛,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而宴会弹唱,则是由布朗族族人在婚丧嫁娶和其他重要的社交场合进行的音乐活动,通常由饻蒙等乐器伴奏。

在宴会弹唱中,布朗族男女不分,所有族人都可以进行弹唱表演。

布朗族弹唱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个人的独唱、对唱,也有男女混合的群体合唱。

其特点是音乐悠扬、情感真挚、表演自然。

在布朗族的传统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布朗族弹唱更是不可或缺的歌舞表演项目。

布朗族弹唱是以唱歌为主,伴以饻蒙、马尾琴、民族琴等布朗族传统乐器,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三、艺术特色1. 独特的音乐特色布朗族弹唱以其饱满的声音、婉转的旋律以及深沉悠长的情感而著称。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摘要】布朗族弹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和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当地影响以及保护与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布朗族社区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布朗族弹唱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上,更是对布朗族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未来,应该加强对布朗族弹唱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注重文化教育和传统价值的传承,促进该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布朗族弹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和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影响、保护与传承措施、价值、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布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代表。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等地。

弹唱是布朗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以双声部对唱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动人,歌词充满哲理和情感。

布朗族弹唱传承久远,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布朗族弹唱通过歌唱的方式传达着布朗族人对生活、自然、爱情等多个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展现了布朗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布朗族弹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播的载体,对于维护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历史、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在当地的影响以及保护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布朗族弹唱的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为保护和传承布朗族弹唱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布朗族弹唱的价值和未来发展展望,期望能够加深对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认识,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布朗族弹唱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2. 正文2.1 布朗族弹唱的起源和历史布朗族弹唱起源于布朗族的古老传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布朗族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两省的一些山区。

布朗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弹唱是布朗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布朗族弹唱是一种以弹筝为主,辅以唱歌的音乐表演形式。

通常,布朗族的弹唱是由一名弹筝者和一名歌唱者组成的二重唱。

弹筝者使用刀形的竹筒弹拨弦乐器,弹奏出悠扬的旋律,并以细腻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演绎布朗族的传统歌曲。

歌唱者则用高亢激越的嗓音,扣人心弦地诠释布朗族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

二重唱的形式让布朗族弹唱拥有了多变的音乐和歌唱效果,形成了布朗族独特的音乐艺术。

布朗族弹唱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情感的演绎,成为了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布朗族的婚礼、葬礼、节日等重要场合,弹唱常常被用作传统仪式和集体娱乐的一部分。

布朗族的弹唱歌曲内容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传统、家族史等,歌词深入民众,表现了布朗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布朗族弹唱的演唱形式常常强烈地表现出歌唱者的情感和音乐的冲击力,这与布朗族人民奔放自由的性格和生活历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布朗族人民历史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岁月,弹唱成为了他们宣泄情感、寻找安慰和鼓舞力量的一种方式。

布朗族弹唱通过音乐和歌唱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布朗族的坚韧和乐观,也成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弹唱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布朗族弹唱形式逐渐流失。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弹唱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任务。

许多布朗族弹唱的传统乐器、曲谱和表演技法已经濒临失传,这对于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风险。

为了挽救和传承布朗族弹唱,中国政府开始将其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研究和保护措施,政府和相关机构努力确保布朗族弹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源自于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是布朗族传统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魅力。

布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地区,其音乐艺术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通过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布朗族弹唱来源于布朗族民间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它是一种以歌唱为主、伴以拨弦为辅的音乐形式。

布朗族人民通常在休闲、聚会、庆典等场合进行弹唱表演,用歌声和琵琶的音韵来传递情感、表达心情,是布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弹唱在布朗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特点。

布朗族弹唱的传统曲目丰富多彩,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布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民族情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布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关于布朗族弹唱的演奏形式,通常是由一位歌手和一位琵琶手组成,歌手用淳朴悦耳的嗓音演唱歌曲,而琵琶手则用柔和优美的音符伴奏,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韵味。

在布朗族传统弹唱中,通常都会以琵琶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而琵琶手在演奏时会运用丰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丰富,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和耳朵。

布朗族弹唱的演唱方式也非常独特,歌手唱歌时往往会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和发声方式,使得歌声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深深地触动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

布朗族弹唱的音乐风格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融合了布朗族人民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展示了布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布朗族的音乐艺术中,弹唱被视为一种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载体,它不仅仅是音乐表演,更是对布朗族文化和历史的诠释和传承。

布朗族弹唱所传达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带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渊源,它承载了布朗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是布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洱地区布朗族民歌的思想内容
普洱地区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澜沧、墨江、景谷、思茅、景东等县,他们的村寨大多数分布于海拔1500米至2300米左右的山岳地带。

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所以在布朗族没有自己成文的历史。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布朗族无文字,也没有自己成文的历史。

由于历史上与傣族有较多的接触,普洱地区的布朗族文化受傣族文化影响较大,信奉原始宗教的同时信奉小乘佛教。

傣族的神话传说,诗歌和原始宗教都给予布朗族诸多的影响。

在历史的变迁中,他们虽不断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却又保持着自身的气质与文化要素。

他们往往与茶林相伴,因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布朗族文化。

一、布朗族民歌的分类及概况
普洱地区布朗族的民歌主要包括历史传说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

历史传说歌主要记叙了布朗族祖先叭岩冷[ 澜沧县布朗族地方史《奔闷》典籍记载,叭岩(读ai2)冷是布朗族千余年前率领部族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娶傣族领主女儿为妻,被傣族领主封为管理布朗族的“叭”(基层官衔)。

]的事迹和后人对先祖的追念。

如《岩冷的遗言》:“我留下什么给你们呢?留下金银,你们会花光;留下牛马,它们会跑丢;留下鸡猪,也会得瘟病。

留下‘皎诺帕[ 皎诺帕:即透明的宝石。

民间传说:艾棱的继承人从艾棱留传的“皎诺帕”里看见一棵树。

由此找来茶秧栽种,景迈成了茶山。

]’,世世代代不缺吃”。

《帕雅岩冷》则是布朗族人民对祖先艰苦创业的赞美。

礼俗歌反映了布朗人在生活中各种节俗、礼仪、庆典、祭祀活动时在仪式上所念诵的歌谣,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礼俗风貌。

如《贺新房歌》:“好啊好,今天是最好的一天。

太阳出来放光华,哪天的阳光都没有今天璀璨。

……。

我们这些头人来祝贺主人建成新房”,是写布朗
人盖好新房后,寨子里的头人和其他人共同载歌载舞来恭贺,展示了布朗族人的团结。

劳动歌则是反映了布朗族劳动生活的场景,记录了他们劳动生产的各个方面,有采集、狩猎、农耕、采茶、建房等等。

如《种地歌》:“又是杀鸡,又是卜卦,选出良田美地分给百姓种下。

”不仅交代了他们种地的过程,还反映除了布朗族的宗教风俗。

情歌是布朗族歌谣中最丰富的一部分。

成年以来的布朗族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恋爱。

节日、庆典等集体活动,经常可以成为他们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另外,对自己心仪的顾念,小伙子们还可以去“串姑娘”,情歌是“串姑娘”时、交流沟通、表达爱意的重要手段。

如《甜甜的笑》:“你看她对我甜甜地笑,我心里像灌满蜜糖。

感谢你啊,姑娘!让我们唱到天亮,跳到天亮”,写出了小伙子感受到自己心仪姑娘对自己有意之后的开心。

再如《尝一尝阿妹做的饭菜》:“当你们在途中跋涉时,阿妹已做好饭菜盛在篾盒。

当你们在半路休息时,妹已经摆好篾桌。

阿妹盼望阿哥早些来”,写出了姑娘做饭等待情哥时殷切的情意。

布朗族情哥在形式上有对唱、独唱等各种方式。

生活歌主要反映的是布朗族的生活状态。

因为历史上布朗族生活在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下,所以生活歌谣里更多的是困苦和泪水。

如《小雀歇在干树枝》:“世上的人呵,最穷就是我了。

我好比一只小雀,只能歇在连树叶都不长的干树枝上呵。

”用寓言的方式表现他们的穷困。

当然,总体上这些民歌悲伤而不绝望,不时地会流露出他们乐观的情绪。

二、布朗族民歌的思想内容
普洱地区的布朗族歌谣内容丰富,就像一幅生动的民族、民俗画卷,反映了布朗人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乃至宗教信仰情况。

这些民歌,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对先祖与自然的感恩
布朗族相信是祖先“叭岩冷”给他们选择了落脚的地方,给他们留下了财富。

《我们是帕雅艾棱的子孙》:“老祖艾棱本想给我们留钱财,
怕我们吃完用光;老祖艾棱本想给我们留牛马,又怕遭瘟死绝。

他给我们留下“皎诺帕”。

有了茶啊,子子孙孙千秋万代吃穿不尽。

”布朗族居住海拔较高的山地,他们生活的周围,是森林,是茶林,甚至就连他们居住的寨子都跟周围的自然没有明确的区分。

是大山与树养活了他们,保佑着他们。

《砍地三祭》“第二杯酒举过头,专把树神来恭敬。

‘色家枯[ 色家枯;布朗族的树神。

]’你快来请,清酒一杯我来敬。

我们同住天底下,邻居相扰别生气。

葫芦生人你有功,人类时时难忘记。

盖房你供我们柱,煮饭你给我们柴。

砍地要伤你子孙,恳求你把我饶恕。

树木生长靠水土,人命得活靠粮食。

各自都有求生法,‘色家枯’请你准砍树。

我们不敢多冒犯,粮够吃喝就满足。

我把水酒洒给你,粮食丰收再拜谢”。

源于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思想,他们至对自然中的各种植物、甚至是小动物都充满了敬畏。

今天,在布朗族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茶林中从来不需要施肥打药。

自然界中的昆虫、植物和与微生物形成了很好的生物链,自然界的动植物多样性带给了布朗族丰厚的馈赠。

这其实就源于布朗族感恩自然心态下对自然的爱护与敬畏。

像《祭竹鼠》:“祭祀竹鼠如祭母,从此谷魂、盐巴魂自来,竹鼠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乐开怀”,就这样一只小小的竹鼠也能成为布朗族人心中的神。

(二)对美好品德的崇尚
布朗人在民歌里却充满了对生活中各种美好品德的向往与崇尚。

他们没有自己成文的历史,却口口相传,以歌谣把美德世代相传。

像上文提到的敬爱祖先、敬畏自然这样的品德几乎是几乎每一个布朗人时时记在心里,挂在嘴上的。

另外,布朗人十分注重自律,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的利益,如《盖房歌》:“地基莫选在路上,路上人们常来往。

盖上房子阻断路,人家骂你一辈子。

”所以,布朗族的寨子里,关系很和睦。

在今天普洱地区布朗人聚居的景迈山芒景茶山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布朗先民们和睦相处,互不损害利益的证据:不同人家的茶林之间用其他的高大树种隔离开,既方便辨认,又可以起到防火隔离的作用,还不破坏自然,真实很好地体现了布朗人与人
相处、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布朗人也都很好相处,很朴实。

在此基础上,布朗族人也喜欢团结互助,仍如《盖房歌》:“布朗人家真能干,男女老幼都会打。

左右邻居不旁观,亲戚朋友来帮忙。

盖房草排用量大,打成草排堆成山。

五十、一百扎成捆,一捆一捆堆起来。

盖时不够不要急,全村都会来援助。

你一五来他一十,积少成多够你用。

”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他们还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性,如《打猎歌》写到:“无论单个与集体,猎物不能独自吞。

无论大小大家分,否则山神要怪罪。

”在爱情关系中,布朗男女看中的是双方的人品,认为双方的感情是超越物质的,是真正能带来婚姻幸福的原因。

《尝一尝阿妹做的饭菜》就写到:“阿妹在的地方只种杂粮,不像阿哥地方的粮食香满锅。

阿妹吃的菜是山茅野菜,不像阿哥地方的菜甜过菠萝;阿妹做的汤没放油盐,清得见影子,一搅泛泡沫。

阿妹做的菜再苦,请阿哥劳劳舌;阿妹做的汤再清,请阿哥慢慢喝。


(三)辛勤劳作与无奈反抗
历史上的布朗族,虽然生活很贫穷、很艰辛,但是他们也相信勤劳才能带来幸福生活。

如《采集歌》:“过去布朗人家穷,布朗妇女更加苦。

打下粮食不够吃,山毛野菜做食粮。

一月上山挖‘横丕’[ 毕桂:即芭蕉花。

]……,二月山沟摘‘毕桂’[ 德鲁:长在山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三月去把‘德鲁’[ 冬:也是一种野生植物的块根,但与“横丕”吃法不同。

]采……,四月姐妹去采(下转第19页)(上接第16页)‘冬’[ 嫩:一种树皮。

]……,五月林中去采‘嫩’[ 马袜: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

]……,六月七月野菜多……,八月九月‘马袜’[ 讨:方言,即寻找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