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朗族研究综述_赵瑛

合集下载

可能性的寻找_在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之间_2_省略_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女性小

可能性的寻找_在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之间_2_省略_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女性小

可能性的寻找:在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之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女性小说的叙事追求田 泥内容提要: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小说叙事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取材于个人经验的叙事转变为建基于对民族、文化、历史、现实等的叙事。

小说叙事内涵由自身而及同类,立足个体生命,着眼于人类群体共同的精神处境。

女性叙事视点的转折:体现为从外部探索转换成对女性本体的生命与精神的深层叩问。

女性叙事话语对民间叙事有承接与超越,有机地协调了女性叙事与民族叙事,充满着诗意与理性。

叙事产生的美学效果则是女性经验与虚构、审美情感性与理性得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女性叙事 民族叙事 民间叙事 女性经验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本土的传播、兴起,以及中国女性整体的社会精神地位提高,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女性叙事逐渐从宏大主流叙事中分离出来,挣脱固有的民族、民俗的文化范式,在叙述中如经验的应用、角度调换、叙述节奏与技巧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叙事时间(过去、现在与未来)、角度(宗族或民族)与结构(女性情绪)三个层面,当然,在叙事主题、话语等方面也有其自身的衍变与表现。

女性叙事转变的直接动因在于女性书写意识的改变,也在于传统的民间叙事及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等方面的经验积累。

女性写作从性别遭遇出发,加之对现实、历史世界的想象,将女性的性别体验转换为对民族生存经验的体认,开始了有关民族、信仰、男性、女性、现实、历史等问题的探求,从而有了对民族、女性经验的双重体认,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

这是回归女性叙事本质与书写的努力与实现。

揭示女性叙事的转变,是洞悉女性写作主体的心灵变化,也是见证少数民族女性生存景观与现实的有效途径。

本文只选取最能够体现女性叙事的女性小说来阐述其追求与转变。

一、女性叙事本质、背景与寻求女性经验叙事的可能性海登怀特认为,!叙事既是一种话语方式,也是使用这种话语方式的产物。

云南省双江县布朗族医药简述

云南省双江县布朗族医药简述

云南省双江县布朗族医药简述摘要:目的:了解双江布朗族医药现状。

方法: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结果结论:双江布朗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医药资源丰富,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标签:双江;布朗族;医药布朗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绚丽瑰宝,是布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积累,为布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繁衍生息、防病治病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本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子课题之一:云南省布朗族医药文献抢救发掘整理研究,根据项目研究计划,笔者开展了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工作,针对双江的布朗族医药现状作以下概述。

1布朗族分布情况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便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新石器时代,百濮(孟高棉)部落集团的人口便居住在云南的西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即今临沧、德宏等地。

据2000年云南省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人口为91882人,分布于西双版纳州勐海、景洪,临沧双江、永德、云县、耿马、镇康、凤庆,保山施甸,普洱澜沧、墨江等地。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由4个自治民族组成的自治县,自治民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

全县居住着25种民族,其中,布朗族属云南省人口在10万以下的7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双江历史最悠久的世居民族。

因此,笔者对双江布朗族医药作为重点的走访、调查对象,开展实地研究。

2自然概况2.1 地域状况双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与景谷县隔江相望,南与澜沧、沧源两县毗邻,西与耿马相依,北与临沧县接壤。

与耿马县交界的大雪山是全县最高点,海拔3233 m,东南的双江渡口为最低点,海拔670 m。

境内山脉属怒山山系邦马山脉,海拔1600 m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

山区面积208362 m2,占全县总面积的96.24%。

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水系,全县有106条河溪,汇入澜沧江的河流有滚干河、湾河、忙糯河、千信河等21条,汇入小墨江的有南勐河、勐太河、南展河、忙安河、麻勐河、邦丙河等25条,最大河流为南勐河,在本县境内全长80 km,汇集支流60条。

布朗族的母系制及其演变探溯

布朗族的母系制及其演变探溯

布朗族的母系制及其演变探溯
颜思久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1981(000)004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的资料,从亲属称谓、从妻居制、母子连名制、妇女担任氏族长和财产继承等方面,阐明了布朗族母系制的特点。

同时,对母系制向父系制的逐步过渡和过渡中的三种并存现象,特别是对母子连名制向父子连名制的演变及其实质,作了剖析。

作者通过对布朗族母系制及其演变的探溯,证明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过的历史发展阶段。

【总页数】9页(P52-60)
【作者】颜思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再论"母系制"、"母权制"与女性社会地位 [J], 肖发荣
2.儒家能接受母系家庭吗?r——父系制与母系制关系刍议 [J], 张祥龙
3.扎巴藏族母系制走婚习俗研究——《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关于婚姻的解读 [J], 徐铭
4.论对偶婚制母系家庭演变期的家庭特征——对泸沽湖蒙古族家庭的抽样分析 [J],
王克
5.关于母系制与父权制 [J], 刘思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6个民族——布朗族

56个民族——布朗族

56个民族——布朗族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

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

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

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8.2万(1990年)。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

主要从事农业。

有本民族语言,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保山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布朗族民族历史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

“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

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

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

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

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民俗视野中20世纪80年代寻根小说研究

民俗视野中20世纪80年代寻根小说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日期:摘要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学界较少从民俗角度研究寻根小说,这种角度能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原因,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寻根小说的独特魅力。

本文力图利用文艺民俗学、文学人类学等多种理论对寻根小说进行研读。

论述从寻根小说思维方式、叙述方式、语言及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挖掘与梳理寻根小说,分析民俗与寻根小说之间的关系,期待引起更多的人对民俗重视起来,展示曾被忽略的寻根风采。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构成。

其中绪论论述了从民俗学研究寻根文学的意义;说明了选题的研究现状并对论述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一直以来关于寻根小说的范围学界没有定论,在这一部分本文通过梳理一些重要的寻根文学文献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了研究思路。

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寻根小说创作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通过对寻根小说中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的挖掘,说明寻根小说从革命、政治话语向日常生活移行;通过对小说中原始巫术、宗教等民俗生活相的论述说明寻根小说对原始思维的认同;最后指出一些寻根小说中的民俗生活相过于旧怪假,提出寻根小说同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相比较重新把审丑纳入文学领域。

第二章论述寻根小说的叙述方式,分析寻根小说中的民俗故事,说明小说是如何化用这些故事建构了传奇性的;分析小说中的民俗纠葛是如何架构起情节冲突的;最后分析这些民俗背景凸显了小说中的人物身上野性的生命。

布朗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布朗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的成 果 。
布 朗族 民 间信 仰 体 系研 究 民 间 信 仰是 在 长期 的历 史 发 展 进 程 中产 生 的一 种 文化 现 象 ,是 “ 指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在 民 众 中 自发 产 生 的 一 套 神 灵 崇 拜 观 念 、行 为 习惯 和 相 应 的 仪 式 制 度 。 ” ‘ H 盯 它不

后 ,但 也 因而 较 为 完 好 地 保 留 了 丰 富 多 彩 的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其 中 民间 信 仰 是 布 朗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至 今仍 在 其 社 会 生 活 中发 挥 着 十 分 重 要 的作 用 ,从 而 引 起 了学 术 界 的广 泛 关 注 。多 年 来 ,学 术 界 围绕 着 布 朗族 民 间信 仰 展 开 了多 视 角 多 学 科 的研 究 ,取 得 了 较 为 丰 硕
关键 词 :布 朗族 ;民 间信 仰 ;研 究 成 果 ;前 瞻
中 图分 类 号 :K 8 9 2 . 3 6 1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7 4 0 6 ( 2 0 1 5 )0 8 —0 0 2 9 —0 5
云 南 省 是 我 国 民族 种 类 最 多 、特 有 民 族 最 多 、跨 境 民族 最 多 以及 人 口较 少 民 族 最 多 的 边 疆 省 份 ,仅 5 0 0 0人 以上 的 少 数 民族 就 有 2 5 个 ,其 中有 1 5个 特 有 民族 ,1 6个 跨 境 民族 和 8个 人 口较 少 民族 。 主要 分 布 在 西 双 版 纳 州 勐 海 县 、 临 沧 市 双 江 县 和 永 德 县 、保 山 市 施 甸 县 、普 洱 市 澜 沧 县 等 地 的布 朗族 是 我 国西 南 的 个 古 老 民族 ,也 是 云 南 特 有 民族 、跨 境 民 族 和 人 口较 少 民 族 之 一 ,根 据 2 0 1 0年 全 国 第 六 次 人 口 普 查 数 据 ,布 朗 族 现 有 1 1 9 6 3 9人 。 由 于 历 史 上 布 朗族 大 多 居 住 在 交 通 不 便 、信 息 闭 塞 的边 远 山 区 ,因此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总 体 相 对 滞

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研究综述
段玥婷
【期刊名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教育自从新中国建立之后长期被现代教育(学校教育)所取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传统教育的研究有所展开。

梳理近20年关于传统教育
的研究,对传统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小结,能够为今后的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研
究有所借鉴。

【总页数】5页(P59-62,93)
【作者】段玥婷
【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9.2
【相关文献】
1.近二十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名学研究综述 [J], 付元元
2.近二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研究的元分析 [J], 辛宏伟
3.近二十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研究概述 [J], 段宁芬;张新友
4.近二十年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述评 [J], 阮利民;柏林;唐宝盛
5.近二十年来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研究综述 [J], 王亚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_莱辛研究述评

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_莱辛研究述评

学术综述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 莱辛研究述评卢 婧内容提要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在多丽丝 莱辛创作研究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展,虽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但其中不乏一些值得重视的特征和热点。

本文对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态势与研究特点进行了考察,试图发现我国的多丽丝 莱辛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和关注侧重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多丽丝 莱辛 国内研究 述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多丽丝 莱辛的创作就已被译介到我国,但是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氛围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缺乏对于这位作家及其创作的研究。

直到90年代后,这位英国女作家的作品才逐渐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对于她的批评与研究从此正式展开。

经过这20多年来的发展,国内学界在多丽丝 莱辛创作研究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展,形成了主题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宗教哲学批评和形式研究批评这几个较为集中的研究板块,本文拟通过对这些研究视角、理论方法和关注侧重的考察,试图发现国内多丽丝 莱辛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和关注侧重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多丽丝 莱辛的作品就已有3部在国内先后翻译并出版,它们分别是渴望!(解步武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野草在歌唱!(王蕾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6年)和高原牛的家!(董秋斯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

但她的作品译本初次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时,几乎没有国内学者对其人其作进行评价,唯一可见的是一篇附在译本渴望!中的转译自苏联的评论小说家多丽丝 莱辛!。

这篇评论的作者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角度来评价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创作,称赞她抛弃了吉卜林式的传统,认为∀她的诚恳和乐观,和她那种想把她的艺术为社会进步、国际的友谊与和平服务的愿望,必然会使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敬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1-16【作者简介】赵瑛(1963-),女(傣族),云南勐腊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

【学术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朗族研究综述赵 瑛(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布朗族研究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从综合性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文学艺术等6个方面,重点作了学术性评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布朗族;研究成果;分类综述【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4)02-0072-05 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现有人口9万余人,聚居或散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和保山地区的19个县市。

中国古代文献零星地记载了布朗族先民的一些社会生活状况,但历史上少有专门从事布朗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人。

布朗族的研究最早可上溯至20世纪30年代。

云南爱国诗人、学者彭桂萼在《双江一瞥》(写于1936年,收入《彭桂萼诗文选集》,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中对双江地区布朗族的语言、宗教、衣、食、住、行、婚、丧、娱乐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了大批学者对各地布朗族的社会历史进行了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料。

其中,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于1963年10月编印了《布朗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一书。

该书为第一本研究布朗族的专著,为布朗族研究和民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民委主持编写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第一种为《中国少数民族》(马寅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该书是全面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知识性的通俗读物,布朗族列有专章介绍;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亦编著了《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1983年又出第2版);云南省编辑组编了《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三)册(云南人民出版社,分别为1981年、1982年及1986年版),这些都是研究布朗族的奠基之作。

此后出版和发表了各种研究布朗族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使得布朗族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现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如下,以资参考。

一、综合性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关于布朗族的综合性研究,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这是近20年来取得的较为突出的成果之一。

颜思久等《布朗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论述了布朗族的族源和历代分布、母系氏族公社及其演变、父系氏族公社、农村公社、过渡到封建制的布朗族社会、布朗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布朗族生活与文化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这是一本研究布朗族的佳作。

杨毓骧《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穆文春《布朗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赵瑛《布朗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纂《云南省志・民族志》(格桑顿珠等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书,从自然环境、历史源流、社会形态与物质生产方式、语言与文字、婚丧习俗、伦理道德、教育卫生、文物建筑、宗教信仰以及解放后的变化等方面,对布朗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布朗族综合研究的专著和专篇,主要代表作有: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七彩乐土———云南民族大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布朗族专篇,思茅行政公署民委编《布朗族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谭晓健《布朗族———勐海布朗山乡新曼峨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桑耀华《施甸县本人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印《云南现代史料丛刊》第1辑,1983年),—27—2004年3月第21卷第2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 ol 121,N o 12Mar 12004知识出版社编《中国民族博览・布朗族》(1994年版),思茅行政公署民委编《思茅少数民族・布朗族》,郭净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览・布朗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赵瑛《中国民族・布朗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杨胜能《布朗族概况》(《西双版纳文史资料》第11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谢蕴秋《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勐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勐海县志・布朗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双江县民委编《双江民族志・布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双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双江县志・布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临沧地区民族宗教局编《临沧地区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刀瑞廷、黄金有等编《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凤庆县民委编《凤庆县民族志》(风庆县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刊印),马跃华、场光盛编《云县民族志》(云县民委会、云县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刊印),黄宜主编《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沈安波主编《新编云南省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云南百科全书编委会《云南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罗大云《布朗族》(《思想战线》1977年)第1期)等均列专章编载布朗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迁概况。

关于社会形态研究,颜思久《布朗族农村公社的形成和特点》(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第2辑,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布朗族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则是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全面扼要地论述了氏族公社及农村公社形成原因、村社生产力状况及其特点,为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宋恩常《布朗山布朗族村社的结构》、《勐海布朗族的氏族和家庭》(《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该文指出:直到解放初期仍然保存着村社组织残余形式,并明显地反映在家庭婚姻方面。

杨鹤书《布朗族怒族家长制家庭公社发展类型的比较》(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第7辑,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文中论及解放前布朗族家庭公社的特点。

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对布朗族“嘎滚”特征、家族公社向农村公社转化及“嘎滚”与德昂族“克勒”相互比较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还将“嘎滚”组织与德昂族的“克勒”组织作了比较研究。

二、文学艺术研究文学方面的研究,首推王国祥《布朗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全书将布朗族的文学史分期大致划分为远古文学(汉代以前)、古代文学(清代以前)、近现代文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国)和当代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对布朗族文学的社会背景、分类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全面概括了布朗族历史上的各种文学事象的学术研究成果。

王国祥《论傣族与布朗族的文学交流》、郑培庭《傣、哈尼、布朗、基诺等民族民间文学的关系》(《西双版纳文化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二文对布朗族与傣族及其他民族双方多边互动、融合汲取文学涵养进行了学术探讨。

勐海县民委编《布朗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共6辑,岩温扁主编,内容包括神话和史事传说、民俗风物传说、神奇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和动物故事等108篇。

林璋《布朗人之歌》(内部刊印)由创世歌、祭祀歌、劳动歌、情歌、婚配歌和儿歌等组成,它是了解布朗族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另外,研究布朗族文学的专篇和论文还有:王国祥《布朗族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三尾螺”的毁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布朗族文学概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九隆:从神话到传说……》(《边疆文化论丛》第2辑,中国民间文出版社1989版),余嘉华主编《云南风物志》(其中述及布朗族诗歌、故事的部分为王国祥撰写,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林璋《西双版纳布朗族古歌谣———“嘎拉万勐墨贯”浅谈》(《西双版纳文化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打洛布朗族民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艺术创作室编印《西双版纳民族艺术研究》第1辑,1988年),颜其香《布朗族民歌格律初探》(段保林等《中外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汪体祥整理《布朗族歇后语》(《西双版纳报》1990年11月20日)等文。

艺术方面的研究,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布朗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37—第2期 赵 瑛: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朗族研究综述社1998年版)一书,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考古成果,从消逝在“南方丝路”上的乐舞王国、原始氏族制社会时期、封建领主制时期、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时期的布朗族音乐文化发展史进行了全面论述。

刘金吾著《布朗族舞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李金印等著《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布朗族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是研究布朗族舞蹈文化的代表作。

二文对布朗族舞蹈的历史源流、风格特征和舞蹈形式种类,作了综述并附有舞蹈基本训练教材和舞蹈图。

征鹏等编《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布朗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袁炳昌《布朗族音乐介绍》(《人民音乐》1984年第8期),杨毓骧《看蒲满人打歌》(《民族文化》1985年6期),俸春华《布朗族与蜂桶鼓舞》(《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2期),《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布朗族》(云南省双江资料卷,内部资料),杨伟《布朗族“软束”与傣族“依拉灰”》(《西双版纳民族艺术研究》第1辑,1988年),张昌明《傣语对布朗族民歌唱词的影响》(《西双版纳文化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布朗族艺术研究成果,可供参考。

三、语言文字研究关于语言方面的研究,颜其香等《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是研究孟高棉语族语言和布朗语的力作。

周植志等《布朗语概况》(《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一文,以勐海县布朗山曼峨的布朗话为代表,对布朗语作了扼要介绍。

李道勇等编著《布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布朗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运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对布朗语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内容包括概况、语音、词汇、语法、方言、文字和词汇附录等。

一致认为:布朗语共分为布朗和阿佤两大方言,有的地区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

从语音系统来看,布朗语共有43个声母,150个韵母及4个声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