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细胞生物学中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细胞生物学中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关系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基因工程、反向遗传学方法的应用,在细胞学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本文根据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史来论证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是相关又互补,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我们既要有效促进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各自的发展,又要使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科学实验;科学理论20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最迅速的学科。
因为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必然会成为21世纪初的主导科学。
20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有许多重大突破,产生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成果和新技术。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的广泛而深刻地深入生物科学领域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物科学已经从基本上是静态的、以形态描述与分析为主的学科演化发展成动态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定量的学科,人们将其称为生命科学。
当今的生命科学正从分析走向综合,其特征是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如果说20世纪生物学是分析的世纪,那么21世纪生命科学将从分析走向综合,将是统一生物学的世纪,并将形成崭新的生命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和基因工程、反向遗传学方法的应用,在细胞学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目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活动中,真核细胞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表达是细胞研究的中心问题;基因产物如何构建成细胞结构,以及如何调节和行使细胞功能。
综观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有以下几方面:从细胞结构上看,整个细胞犹如一种复杂的膜系统串连在一起,细胞表面的质膜和细胞中的内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以及细胞核的核膜等),它们都有相互联系,彼此转化的密切联系。
计算机技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
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激烈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人类技术与文化融汇结晶的工业设计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与此相适应,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辟了工业设计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必须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
自从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活动。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工业设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用计算机来绘制各种设计图,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替代油泥模型,更是建立起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相互反馈信息,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
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的格局,新兴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开始取代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力军,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苹果等IT业的巨头如日中天。
因此工业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开始了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将高新技术商品化、人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开创了工业设计发展的新纪元。
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无论是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美国工业设计从20世纪80年末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罗维为代表的美国设计先驱先后辞世,尽管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公司有些依然存在,但这些大师的位置被一批新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所取代。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这种合作形式多样,既有经济贸易合作,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合作。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并探讨未来前景。
一、合作历史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与古巴、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目前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找到更为实质性的内容。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了机会。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例如在90年代,中国同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建立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其中,经贸合作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二、合作领域(一)经济贸易合作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双方合作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1980年代以后,中国相继与智利、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双方的经贸合作涵盖了许多领域,如能源、农业、建筑等。
近年来,中国对拉美地区在石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加了投资。
(二)政治合作政治合作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继续寻求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向未开发国家提供所需的支援。
例如,中国一直支持拉美地区的发展,与拉美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活动在拉美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外,中国政府也积极加强与拉美国家在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三、未来前景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前景也变得更加光明。
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拉美国家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之一。
未来,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将增加,各方经济贸易合作将会进一步加深。
此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将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包括连接人文交流、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6 巴黎和会◇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1922.12 苏联成立◇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8.9 慕尼黑会议◇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6 中途岛战役◇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5.10 联合国成立◇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 匈牙利事件◇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3 欧洲联盟建立◇1999 科索沃战争。
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电影的审美困境

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电影的审美困境杨天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改编对电影和小说来说是双赢的,许多经典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后进入更多人视野,这对文学的传播和推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十七年”红色经典就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小说改编电影的数量迅速增长,笔者曾做过不完全统计,80年代以来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已经超过400部,这对中国当代小说研究来说显然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考察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改编电影的状况,小说改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但当前对小说改编的研究主要限于文本、叙事、互文比较等方面,较少关注改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小说的语言介质和电影的影像介质存在差异,二者的改编肯定存在龃龉,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曾经诗意盎然的小说改编为电影后变得索然无味,原著中丰富的意蕴、立体的形象、多元的视角等都荡然无存,这就是小说改编电影中文学审美的流散。
当然,改编本身是两种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的转换,不能要求完全“忠实”,但改编也有基本的原则,即“对待名著,还应在忠实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以电影的方式进行创造”。
①而事实上,许多改编在市场化的驱使下,原著主旨被肢解得面目全非,而单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其艺术性和审美性水准也不高,这就是当下小说改编电影需要反思的问题了。
一、复调诗性的流逝复调小说是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称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②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在中国被做了有选择的嫁接,中国理论界对复调理论做了推广,分析对象也不仅仅限于文本,既有作者思想的复调分析,也有社会形态的参与。
广而言之,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复调理论指一种区别于独白和单声部的思想博大、意蕴丰富、视角多元的小说诗学理论。
在中国,新时期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也常常是复调的,小说中先锋多变的现代派技法与中国传统的寻根意识相糅合,从思想、形式、视角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33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1.01.0052021年第1期当代作家评论①②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第27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服务质量模型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服务质量模型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质量模型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具体趋势如下:
1. 服务质量模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完善。
服务质量模型从最初的“技术质量”、“功能质量”、“心理质量”等方面逐渐发展为更加全面、系统化的概念。
如今,服务质量模型已经涵盖了服务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服务的可靠性、响应速度、服务员的态度和个性、沟通效果等。
2. 服务质量模型的指标得到更加科学的界定。
在过去,服务质量模型的指标常常是一些主观的概念,比如“服务权责清晰”,或者是简单的指标,比如“等候时间”。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模型的指标变得更加具体、有针对性,有些还可以定量测量。
3. 服务质量模型的研究方法得到改进。
服务质量模型的研究方法从早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单一手段逐渐发展为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比如,现在的研究方法常常包括网络调查、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以此来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4. 服务质量模型的应用领域得到拓展。
原本服务质量模型只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今,这一模型发展到政府公共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
总之,服务质量模型作为重要的服务管理工具,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为服务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史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它的有关理念萌发发端于该世纪初,在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本世纪末成为中国历史学术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尤其是80至90年代社会史出现了复兴,对社会史的研究也全面发展起来。
在这期间,出现了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的理论趋向,本文就这种理论趋向作一简单的回顾与思考。
一、“眼光向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史研究对1930至1980年这段时间的中国史学发展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对史学进行了一场结构性调整。
主要表现为研究课题的大大拓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是对20世纪上半叶那种倡导眼光向下、关注普通民众的研究倾向的一种回归。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复兴的社会史研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非常积极地有意识地对社会史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且就社会史的定义、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诸多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认识。
在这期间,主要的两派观点是专史说和通史说,而大部分学者所持专史说,1即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专门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等专门史并行,又从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将社会史定义为社会生活史、社会行为史,由此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学专门领域之外再拓出一个研究领域。
相比起专史说而言,少数持“通史说”的学者似乎应以陈旭麓、张静如为代表。
他们倡导好的通史应该是社会史,即通史应“反应一个过去了的时代的全貌”应该讨论“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
2由于为社会史这一学科规划出一个明晰的研究范围,于是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等较为具体的社会史研究领域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等更为抽象的研究范畴,都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支持,由此极大地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这也是社会史对中国史学界近20年来的发展所做出的最显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