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布朗族概况历史: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人口:布朗族约有人口8.2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布朗族风俗图腾:礼仪: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禁忌: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信仰: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入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婚俗: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对夫妻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所以要摆两次婚宴。

第一次婚礼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宴请亲友。

待生儿育女后,新郎家要重择吉期举行第二次婚礼,由新郎家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而且规模比第一次要大,酒席上的菜肴一定要成双。

以表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食俗: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与茶

布朗族与茶

布朗族与茶作者:韩笑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21期彩云之南,云南省神秘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布朗族便是其中之一。

布朗族——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少数民族,伴随着茶文化世界化的脚步,渐渐进入了世界的视野,成为越来越受人关注的中国少数民族。

布朗族与茶的渊源布朗族和佤族以及德昂族,共同发源自古代的“百蒲” 部落,在唐朝的时候叫做“蒲子蛮” 宋朝叫做“蒲人” 或“朴人”。

布朗族人口稀少,长期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如傣族、哈尼族等,其文化和宗教信仰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杂居少数民族的同化和影响,故而一直以来未被人注意。

事实上,布朗族一直是独立的民族。

与其他民族的杂居中,布朗族接受了其他民族的仪式、民俗、乃至宗教信仰,但布朗族的精魂——茶,却是始终如一的。

其他民族称布朗族为“腊”,腊在布朗语里是茶的意思。

这个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跟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贯穿布朗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礼俗的方方面面。

学术界也证实了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

布朗族有9万多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云南省的思茅、保山、临沧和西双版纳地区。

他们散居在北纬25度,海拔1500米到2300米的山腰地带,气候湿润,炎热多雨。

布朗族所居之地通常都是高山起伏,森林连绵不绝,那里的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还有大量矿藏储备。

散布着布朗族足迹的高山上,总是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普洱茶” 。

芒景布朗族的“千年万亩古茶园” ,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大面积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与傣族杂居的布朗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和祖先崇拜,而和哈尼族杂居的布朗族随哈尼族信奉基督教。

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信徒,进入佛寺持戒、听经、坐禅时都要敬茶饮茶。

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传说是这位叭岩冷最早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

叭岩冷是千余年前率领部落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临终前他嘱咐部落族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

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
杨竹芬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已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是我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是云南古代濮人的后裔,是同根同族同源的古老民族,探讨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民族关系,对于构建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杨竹芬
【作者单位】临沧师专,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云南,临沧,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政策扶持实效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云南省保山市布朗族、阿昌族与德昂族为例 [J], 蔡红燕
2.云南佤族和布朗族人群药物基因组学基因遗传差异 [J], 代润; 张婵; 程瑜静; 陈婉璐; 李琦; 王玉明
3.产业振兴视角下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巩固研究
——基于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调查 [J], 李皎;李宏;杨洁4.云南彝族、佤族、德昂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森林资源关系的调查研究 [J], 廖春华
5.云南佤族、拉祜族、德昂族苯硫脲尝味能力测定 [J], 黎曼侬;彭林;周曾娣;丁明;张卫红;姜竹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用傣文记载的本民族的历史文
从宗教信仰看,布朗族历 式。西双版纳地区和澜沧糯福 族总人口的比例不是很大,属局部 族,用姓氏的历史较早,有的还有 正是这种兼容性和差异性,更加
化,用傣文创作布朗族诗歌、故 史上盛行原始宗教,各种巫术 的布朗族,在第一次婚礼后的 转用型。从文字上采看,布朗族历 辈分字派,与汉族的命名习惯相 丰 富 了 布 朗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内 容 ,
一字连在小孩的名字之后,即子 部,即从江汉流域起至今天的贵州、
牗女 牘名 在 前 ,父 牗母 牘名 在 后 ,此 种 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时至今日,主
逆推反连法的表现形式是:性别 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中下
通 称 牗岩 或 玉 牘+子 牗女 牘名 +父 牗母 牘 游两侧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即
名。布朗族的连名制形式有母系 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双江
事等,因地区不同,大部分布朗 活 动 较 多 。后 受 傣 、汉 、佤 等 民 三年期间大多实行从妻居或望 史上无本民族文字。由于受小乘佛 同 。姓 氏 有 陈 、蒋 、鲍 、陶 、高 、阿 、 使 得 布 朗 族 的 文 化 更 加 多 姿 多
族都能操西双版纳傣语或德宏 族的影响,开始信仰小乘佛教、 门 居 。临 沧 地 区 镇 康 、双 江 、云 教的影响,分布在西双版纳等地的 李 、杨 、刀 、俸 、赵 、徐 、朱 、万 、苏 、 彩,赋予浓郁的山地文化特色。
型 的 母 子 牗女 牘连 名 制 ,混 合 型 的 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思
母 子牗女牘连 名 与 父 子牗女牘连 名 制 , 茅地区和保山地区。据 2000年第
父 系 型 的 父 子 牗女 牘连 名 制 。这 几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布朗
种 命 名 制 度 分 别 代 表 了 母 系 社 族共有 9.19万人,属于我国人口较

56个民族——布朗族

56个民族——布朗族

56个民族——布朗族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

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

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

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8.2万(1990年)。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

主要从事农业。

有本民族语言,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

保山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西双版纳、临沧、思茅布朗族民族历史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

“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

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

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

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

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布朗族民族概况

布朗族民族概况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 别喜欢跳“圆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 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 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 而又聚拢,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民族婚俗
• •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 母干涉的现象。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 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 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 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 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 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 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 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 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 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 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布朗族: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

布朗族: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

布朗族: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布朗族(bùlǎng zú)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称谓也各不相同。

如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居住在思茅的自称“本族”。

另外,还有“腊佤”、“乌”、“乌人”、“阿瓦”等自称。

过去,汉族称之为“濮满”或“蒲满”,佤族称之为“布恩”,拉祜族称之为“卡普”,傣族称之为“腊”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之一,是一个跨境民族。

中国的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勐满和打洛,景洪县的小勐养和大勐笼,勐腊县的勐捧镇、芒果树乡,其他散居在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人。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汉语、傣语或佤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本民族历史、经典多借用汉文和傣文,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

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

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服饰各地基本相同,男子多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头缠黑色或白色包头,过去有文身习俗。

妇女多上着黑色紧身短衫,下着黑色筒裙,青年妇女喜欢染齿,以齿黑为美。

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或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

布朗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旱稻和水稻为主,也种玉米、芝麻、瓜果、豆类和薯类。

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棕片、大麻等。

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

饮食以旱谷类为主,玉米、荞子、黄豆、豌豆、小红米等为辅助食粮。

喜吃酸食,好草烟和嚼槟榔。

布朗人自制的“酸茶”风味独特,嚼“酸茶”是布朗人普遍的嗜好,也是他们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布朗族信仰原始宗教与小乘佛教。

布朗族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布朗族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布朗族民族文化及其特征作者:杨慧敏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摘要:布朗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治州、思茅市、临沧市和保山市。

布朗族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民族文化。

本文从民俗文化、服饰文化方面探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关键词:布朗族;民族文化;特点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也是我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总人口近10万人,主要在西南边境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的边疆山区或半山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佤等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布朗族形成了具有区别性和独特性民族文化。

一、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布朗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民族文化,以下将从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几个方面简述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并揭示其文化特点。

(一)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文化是布朗族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业和意义。

出生礼。

布朗族大都在小孩出生七天后,布朗族做“礼”活动,即出生礼仪。

布朗族的出生礼仪由安章主持。

小孩出生后第七天,父母要带上米(1—2公斤)及象征性的钱(一般是几元钱),请安章给小孩主持出生礼仪并取名。

布朗族取名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小孩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后,取出名字来。

做和尚。

男子的一生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是傣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认为只有出家当过和尚的人才被视为受过教化,才能结婚、立家,被认为是男人,才会被寨子里的人所认可。

否则,会受到歧视,娶不到媳妇,而女子则没有这份殊荣。

受傣族影响,云南布朗族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男子也一样,出家的仪式也大同小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布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上由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施行的民族压迫制度是造成民族隔阂、民族歧视的主要因素。

但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是历史的主流。

首先是傣族与布朗族的关系。

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这里所说的并非是族属的亲缘关系),后来分家,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傣族是弟弟,住坝子。

山区森林多,布朗人祖祖辈辈砍山种地维生。

坝子灌既方便,傣族世世代代种水田过活。

有一次,哥哥要到坝区弟弟的家访问,下山途中遇着暴风雨,遍身淋湿,到达傣族家中,弟弟看见哥哥全身湿透,急忙请哥哥到火塘旁烤火。

从此,傣族家中的火塘三脚架有一方就不能烧柴,专门留给哥哥烤火;人亲不如火亲,借以表示兄弟情谊。

这个象征布朗族与傣族人民之间友好互助关系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布朗族人民经常到坝区出售棉花、辣椒、茶叶等农副产品。

然后向傣族人民买回砍刀、土锅、盐巴、布匹、衣裙、银饰等生产生活用品。

由于傣族在文化上发展水平较布朗族为高,因而傣族先进文化对布朗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绝大部分布朗人都学会傣语,并且在布朗语中还吸收了许多傣语词汇。

近代以来,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即宗教文字、音乐、舞蹈、节日等很多都接受了傣族文化;物质生活方面,诸如建筑、衣饰、用具等也有很多与傣族相仿,由此可以说明布朗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方面受傣族的影响很大。

但另一方面,解放前表现在各民族关系上存在着民族压迫。

汉族、傣族统治者压迫布朗族,布朗族头人又压迫当地人数较少的拉祜族及哈尼人。

布朗族在布朗山以主体民族自居,因此布朗族称哈尼人为“果”即奴隶之意。

果兴竜的哈尼人过去向章加寨租种土地,每年秋收后,章加寨的头人就要带领一部分群众去果兴竜集体收租,并大吃一顿。

但是,布朗族人民与哈尼族人民之间在生产生活上仍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