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浅析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浅析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2006年9月

第3期(总第62期)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Journal of A dult Education of Gansu Po 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Sep.2006

No.3(General No.62)

收稿日期: 2006-07-20

作者简介: 张莉(1981 ),女,重庆市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关系研究。

浅析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张 莉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 要: 民族与宗教是两个有着密切关系的概念,在民族的构成要素中宗教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几乎世界上所有民族在历史上或现在都信仰过或正在信仰着一种或多种宗教。宗教是一个文化范畴,其实际载体是人,人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人,所以在当今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相互关联,显得尤为突出,是当今人类所关心的头等大事,但是民族与宗教又不能等同,且不能把民族与宗教混为一谈,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

关键词: 民族;宗教;关系;回族;穆斯林

中图分类号: G 95-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759(2006)03-0134-02 对民族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中外许多研究者都想为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都不尽人意。斯大林认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我们生活的世界,目前还是一个区分为不同民族的世界,根据多数学者的估计,在当今世界上约有大小民族两三千个。而当今世界民族之众多,往往被人们比喻为一片繁茂的树林,正如茂密森林中既有参天古树,又有新枝嫩苗一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并存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和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兴民族,所有这些民族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这片葱郁繁荣的世界民族之林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与民族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宗教信仰都一直渗入到了世界各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中,这种影响的程度则有所不同。而且,宗教信仰本身已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民族中,宗教信仰便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起着不同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上,宗教问题往往还与民族问题纠缠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局面,这不仅表现在某些国家的内部冲突上,而且也表现在某些地区性的局部冲突上。所以,我们在研究民族问题时,一定要对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了解。

当其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中,不信教的只是极少数,而信仰宗教的则是绝大多数。当然,各民族信仰宗教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有的全民信教,有的部分信教,有的是信教人数居多,有的是不信教人数居多。同时,从信仰宗教的种类来看,有的是全体成员共同信仰某一种宗教或教派,有的则是几个部分分别信仰几种不同的宗教或教派。本来,在较远的古代,基本上是一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后来由于佛教、基督

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世界性宗教以及一些地方性宗教的形成与传播,才使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各民族人民曾在不同时期先后创造了为数众多的各种不同宗教。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演变,由许多宗教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目前仍在各民族人民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至于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说,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情况则有所不同。在原始社会和早期阶级社会,民族共同体的界限与宗教共同体的界限是完全一样的。普便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一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体系和崇拜对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和祭祀活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祖先或保护神,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日益增多,互相学习、互相模仿,在宗教信仰方面也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尤其是当某个强大的民族进行征服扩张并建立庞大帝国的时候,原为征服者的民族宗教往往会强加于被征服民族,或者由几种不同民族的宗教融合而形成为某种新的超民族的地域性宗教。例如,当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帝国强大时,他们征服了欧、亚、非三大洲的大片领土,使被征服地的民族改变了信仰,成为了新的穆斯林。但是西征的元王朝蒙古人则又是个特例,他们虽然征服了欧、亚大洲的大片领土,并且俘虏了大量的军人、商人、农民,但是他们没有能够把它们原始的萨满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强加于被征服的穆斯林,而是被广大征服地上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所同化,使他们也成了穆斯林。至此, 一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 的格局彻底被打破,出现了不同民族共同信仰同一种宗教的状况。同时,由于某些民族内部,除了一部分人接受新的宗教信仰以外,通常还有人仍旧保持着原来的宗教信仰,于是 一个民族内部具有宗教同一性 的格局也被打破,出现了一个民族信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宗教的情况。再后来,随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及其众多教派的广泛传播,民族与宗教的界限和关系就变得更为复杂了。除少数特殊的

134

例子以外,民族共同体的界限一般也不在与宗教共同体的界限相吻合了。当今许多人数较多的民族,其内部通常包含着信仰不同宗教或教派的群体,而某些影响较大的宗教或教派,有通常都是跨民族、跨国界性。

在此,仍以中国的回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加以说明民族共同体的界限与宗教共同体的界限不相一致的情况。伊斯兰教自公元七世纪中叶起,随着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扩张,开始逐渐传播到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十五世纪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又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巴尔干半岛,同时,通过商业或移民,伊斯兰教的逐渐渗入到了西非、中非以及东非沿海。而在中国,早在唐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者到达成安,觐见唐太宗,这是伊斯兰教正式转入中国的开始。回族,是元末明初才形成的,其主要来源于十三世纪初蒙古大军的西征有关,当时在蒙古军队所到之处,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民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他们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军人、官吏、工匠、商人、学者等不同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称作 回回人 ,是当时 色目人 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元一代,征战耕牧在回回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他们 屯聚养牧 的地方主要在西北、冀、鲁、豫及云南等。所在之处,与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联姻、定居、繁衍发展。因此在不断地融入着汉族以及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成分。由于屯戍和每到一地需要建造清真寺,他们绕寺而居,一起过宗教生活;农牧业、手工业以及交通沿线的商业活动,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经济生活;长期散居的结果,人们普遍利用汉语作为交际的共同语言;伊斯兰教信仰以及由此形成的习俗文化,更使人们具有者强烈的认同感,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对回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曾起着重大作用。伊斯兰教 穆斯林皆兄弟 的信条,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促进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教坊组织把分散的回族穆斯林团结成围绕清真寺而居的社区,组合为比较稳定的群体和社团,依照所信仰的宗教制度,按伊斯兰教的文化的习俗生活;自元代以来,回族的政治、经济制度,无不深受伊斯兰宗教制度的影响。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明代,当时政府规定: 禁止使用胡语,禁止穿胡服,禁止胡人同类相嫁娶,否则男子发配为奴,女子则充军为婢。 这里的胡人主要是指元朝时北方的色目人种。从而,试图从根本上同化胡人,让他慢慢的融入到汉民族之中。到了清代,满清政权的历代皇帝,采取了 以回制回 、 种族灭绝 等方式,对回族采取了斩尽杀绝的数次大屠杀,把广大的回族从富庶的渭河平原赶到了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及甘肃古河州地区,让其自生自亡。回族经过清政府几次大规模的洗杀之后,所剩无几。在后来,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拒绝承认回回民族,只承认中国境内的穆斯林,说那些回族等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一部分汉人,从而从主观上抹掉了回族的存在。就这样经过了几代甚至几十代的发展,回族逐渐与伊斯兰教相距甚远了。直到今天,在整个西北地区,也许还能感觉到穆斯林的存在,感觉到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的存在,可是一旦走出西北,我们会发现全国其它地方的回族与真正穆斯林的差距已越来越大。很多回族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回族,自己的户籍上也是回族,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丝毫的伊斯兰信仰了,他们也许还保留着回族的某些重要的风俗习惯,但是他们不懂得这些风俗习惯的来历及意义,他们也许只是为了保持他们的民族特色而才保留这一点风俗习惯的。如今,我国的将近一千万回族中,居住在西北地区且具有伊斯兰信仰的人却只有三、四百万。其它好多地方本来应用于宗教活动的清真寺确已经被他们用来作为祭祀的祠堂或者博物馆了。在此,我们只能说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同时却只是部分地保留了他们原有的风俗习惯。从现状,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的回族已经超出了回族刚刚形成的时候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的范畴,民族的界限与宗教的界限已经不相吻合,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回族是因为具有伊斯兰教信仰而才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要弄清事物的本质,要充分分析的民族与宗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宗教信仰可以作为区分不同民族的标志。例如,前南斯拉夫境内的塞尔维亚族与穆斯林族,他们的语言相同、族源相同,并且属于同一个人种类型,只是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对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民族,塞尔维亚族主要信仰东正教,而穆斯林则信仰伊斯兰教。又如印度的锡克族,他们本是旁遮普人的一支,原信仰印度教,自16世纪改变信仰后,他们在生活习俗和思想意识上也就逐渐和旁遮普人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又如在伊朗,不仅把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和亚述人算作少数民族,而且把本是波斯人的一部分拜火教徒也算作少数民族。在有些伊斯兰国家,甚至只把该国的信奉伊斯兰教主流教派的穆斯林算作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把信奉伊斯兰教其它非主流教派的穆斯林算作另一少数民族。

从以上情况综合可看出,宗教因素对民族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当宗教信仰成为维系民族生存的感情纽带或区分民族差别的重要标志时,这种影响和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当代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宗教影响的范围虽已逐渐缩小,但并不等于完全消失,它对人们的社会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和文化领域仍有巨大的影响。如果不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情况,对于战后对所发生的一些地区冲突和民族纠纷就难以做出合理的、正确的、充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李毅夫,锦元.世界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

版社,1993.

[2]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

出版社,2001.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7.

[4]杨启辰,杨华.中国穆斯林教的历史发展和现状[M].宁

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135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研究 39042120伊桢孝听课证号:008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孕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发育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因此,宗教和民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宗教对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依赖于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的,但宗教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反过来也要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宗教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特征。一个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有益于增强该民族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该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特别是在遭到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时,对宗教信仰的捍卫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利益的维护。另外,以宗教形式反映和保存下来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该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有的宗教既主张出世,又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了信仰该宗教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伊斯兰教的注重“两世吉庆”,强调人的后世的永恒福乐是最高幸福的前提下,也允许教徒享受今世生活,通过正当手段谋取生活资料,享受现世的物质福利。特别是鼓励经商,致使穆斯林善于经商而为世人皆知。另外,有些民族或某一民族内部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宗教或教派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社会,仍然固守传统陈旧的东西,甚至将宗教信仰等同于民族

我国民族与宗教政策的意义

我国民族与宗教政策的意义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 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尊重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群众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切实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增强自养能力,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人士手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2、什么是民族平等的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散杂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3、什么是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4、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益;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益。要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排斥和歧视信教群众、侵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现象,也要坚决纠正排斥和歧视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现象。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5、为什么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实体,对于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必须依法予以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是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推动宗教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客观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宗教活动规范有序的必要举措。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对宗教活动的管理是政府对社会活动进行管理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是通过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协调宗教界与各有关方面的利益,政府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一方面是要限制不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和宗教活动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说课稿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授新课说课稿 河南省睢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组陆春宇 一、说教材 考纲要求: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支持,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过体现类和原因类试题,聚焦考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这一课的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与学生掌握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有交叉,再加上需要留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提前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因此我引导预习时,把重难点的把握放在学生理解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的地方,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具体内容,比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把握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以及师生问题导入设计。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理解 2、我国为什么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4点) 4、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又是难点) 难点: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74) 3、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表现(容易出选择题) 从含义、三级行政规划的自治机关、自治权(重点)、确立的原因(从历史和国情两方面把握)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解 疑点或易错点: 1、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取得成功表现(这与部分学生接触的时政知识少难理解点)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及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区别? 3、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具体看待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4、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及我国现存的宗教 5、作为高中生,怎样看待处理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一、教材分析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这也是和国家密切相连的两个重要问题,国家都是由一定民族构成的,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民族问题解决的最好的国家之一,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效的使各民族和睦的生活于一个安定的国家之中,它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大意义。宗教是现实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它与民族问题密切相关,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宗教,就其思想来说,是一种崇拜超自然力量,相信有神论的意识形态;就组织上来说,宗教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不同的性质的国家会采取不同宗教的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任务,对宗教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团结、国际间的交往。我国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对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的作用。新时期宗教工作还要依法加强对宗教工作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主要概念及知识点 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和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4、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尤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5、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7、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三、重难点分析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民族平等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族人民群众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历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 ②马克思主义认为,古往今来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各民族的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世界上各个民族虽然有大小、强弱、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并无优劣或贵贱之别。 ③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在我国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与汉族享有平等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消灭了剥削制度,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并且贯彻到了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中。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落后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并不是有没有平等权的问题,而是行使平等权利充分不充分的问题。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我们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就要对少数民族给予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2)民族团结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在要求。它是指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序 “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地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 原序 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与此同时,物理学本来有很长时间就一直在寻找,并且找到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机械模型,这时却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新概念,在这些概念里,机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时也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根本的东西,这些东西,用牛顿的话来说,“肯定不是机械的”。 大多数科学家一向朴素地认为他们所处理的就是终极的实在,现在,科学家们开始更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工作的真正性质了。科学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尽可能地用数学的方式并按照物理学的概念,来对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现在我们晓得,物理科学的根本概念都是我们的心灵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秩序和简单性。因此,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不过,话虽这样说,就连哲学家现在也开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实在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是现有的最好不过的证据,而一种新的实在论,如果可能的话,就必须利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建立。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各民族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①含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②依据: A、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而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各民族人民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历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 B、事实依据:我国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过贡献。 C、法律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表现: 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 在我国,各个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我国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对少数民族给予帮助和照顾。 2)民族团结: ①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②意义:加强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同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③妨碍因素: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含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②依据:在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统一的。目前,我们各民族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民族之间还有一定的差

浅谈哲学和智慧

我对哲学与智慧的理解 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先哲非凡的智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每个人都可以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我的意义?”。哲学不应该只成为一小部分的人所研究的科目。它应该属于每个人。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工作。哲学是关乎生命、存在、宇宙的。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就算是我们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哲学家,他当然会告诉你一个答案。但是,其他哲学家的答案未必是这个。我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得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同。 在听张志伟老师讲这么课之前,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一个最完美无缺的、无与伦比的哲学体系。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等等好多的命题,我都觉得是对的。听完张老师的课,我意识到没有一个哲学体系是完美的,但每一个哲学体系都代表了问看待世界、人生、宇宙的一种方式,因此它虽不完美但又是值得学习的。这些理论各有千秋,给人们无限启示。马克思哲学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的。 以前我认为哲学是很神奇的学问,学会了人就会变得聪明。现在看来,这个想法太肤浅了,学习哲学的收获远不止这些。 哲学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

方向,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知道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让人在贡献与索取中作出最科学,最明智的选择;哲学思维可以修养人的品性,它犹如一味良药,可以使骄狂的人变的冷静,沉着。可以使怯弱的人变得勇敢无畏。哲学思维可以使一个人不再感到迷茫,不再沉陷于自卑,而是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找到丧失的自信和勇气。哲学思维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学,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对待问题要看其本质,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应采取这样的态度:全面的而非片面的,联系的而不孤立的。运动的而不静止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该怎么解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哲学教给我们学会生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这些关乎人类的终极命题。哲学不会给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本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相对主义,价值多元化的世界。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道德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传统,所受的教育也不完全相同。因而,道德标准是不能用一个的。但是,有些基础的关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何光沪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史文化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文章先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提出了研究二者关系的必要性,再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根源、宗教对民族形成的作用、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宗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正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兼顾问题两面的理论澄清,指出在宗教与民族二者之中,任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都会有利于另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任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都会加剧另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最后从世界各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着眼,概括了宗教与民族各自面对的问题,并从中尽力总结出七条经验教训,以期有利于我国在宗教 与民族关系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一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既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又涉及现实政治和民生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宗教与民族之关系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在从十九世纪至今日益完备起来的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日益揭示了宗教在各民族社会文化的起源中所起的精神性和原创性作用,在各民族以至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所起的推动性和干预性作用,同时

也揭示了各民族文化特性、各民族社会发展以及各民族相互关系所受到的来自宗教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对于宗教的反作用。这些认识和理论的发展,突出了宗教学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把这两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宗教与民族关系这一重大任务。 在从十六世纪至今的国际政治发展和从元代以来的中国政治生活中,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生活受到宗教的巨大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的社会政治生活受到宗教巨大影响又反作用于宗教的情况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某些国家,在某些地区,在某些时代,宗教与民族之间关系、民族内部生活以及国际政治的相互影响极度表面化和扩大化,以至于成为“热点”,形成危机,造成爆炸性局势,而成为或引发战争或缔造和平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着国际或国内政治的稳定与否,民生的和谐与否。这些历史的教训和活生生的现实,突出了宗教学和民族学同社会政治问题的关联,也提出了把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同社会政治状况结合起来这一重大任务。 上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迫切要求,使得研究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成为必须,也构成了本文写作的宗旨。 二 1、宗教与民族之所以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因为二者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宗教而言,一方面它作为人类超越精神的一种表现内在于社会文化,作为一种原创精神以无形的方式塑造着社会文化,但是另一方面,既然它的信仰或无

民族理论与宗教的四次作业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参考答案要点 一、解释题 1、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 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误) 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误) 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错误) 三、论述题 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 (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 (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 2、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 (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答案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 姓名:单位: 1、我国56 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能够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2、当今世界,前南斯拉夫、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而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其根本原因是( ) A.我们的民族团结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B.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C.我国各民族已消除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D.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3、少数民族歌曲体现的民族特征是( ) A.共同血缘关系 B.共同地域 C.共同心理素质 D.共同经济生活 4、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国家动乱,局势不稳,而我国却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主要是因为( )

A.我国没有民族矛盾 B.我国的民族矛盾不会引起社会动乱 C.我国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A 共同血缘 B 共同习俗 C 共同信仰 D 共同经济生活 6、我国的民族特点是:人数多;( );混居程度高。 A 大分散、小聚居 B 民族多 C 居住集中 D 居住地域广 7、( )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8、(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 共同团结进步 B 共同发展提高 C 共同繁荣进步 D 共同团结奋斗 9、我国(A)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A 宪法 B 刑法 C 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民法 10、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5 个自治区,(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 A30 B29 C40 D32 11、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 )个少数民族。 A8 B9 C10 D11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 宗教、艺术、哲学溯其起源都是相同门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三者都属于思想领域,即黑格尔所说“心灵”。黑格尔认为,在绝对心灵的一切范围内,心灵都解脱了他们自身的客观局限性,而实现它自在自为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键字:宗教艺术哲学统一 正文: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艺术,宗教,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艺术从事于真实的事物即意识的绝对对象,所以它也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因此他在内容上和专门意义的宗教以及和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① 一、艺术与宗教 宗教和艺术携手数千年,早在原始社会,艺术就成为了为宗教服务的附属品,为宗教服务,而宗教也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利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宗教的宣传对象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然而宗教的教义往往晦涩难懂,这使得宗教的传播受到阻碍。艺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手段。绘画可以将宗教故事直观的展现给人们;建筑使人们间接地感受着宗教的各种教义;雕塑使得神灵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音乐将宗教的神秘氛围宣扬的淋漓尽致。这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 伟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技艺精湛,美轮美奂,它就是典型的为佛教而产生的伟大艺术品。敦煌壁画的内容多取材自佛教故事,大都描写神的形象,神的生活,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然而现如今,敦煌石窟艺术已不仅仅是宣传佛教的石窟,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谱写了光辉乐章。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后来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室内高旷统一,让人有飞升的感觉,这正是应了天主教对于“天堂”的教义的最好诠释。而现如今的“哥特”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它已经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了,它广泛的被应用于建筑以外的绘画、音乐、文学、服饰、电影上,已经向成了一种独特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风格。音乐,这种看似娱乐的艺术,也是很早就参与到了宗教的辅助品中。例如西方教堂均有唱诗班,他们的音乐多用管风琴演奏,声音空灵飘渺。不仅仅与教堂的氛围相符合,更能让人的心灵感到超脱,而成为宣扬宗教神秘氛围的必备品。 同时宗教对艺术不仅是简单的利用,他也为艺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直接的参与到了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之中。无论是东风还是西方,早期的绘画大多数都是宗教题材的绘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成人电大《民族与宗教》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

民族与宗教作业1 简答题 1、福建佛教对福建士大夫在思想上的影响? 答:①以宋代为例,如杨红、胡安国、游酢、陈易、李纲、真德秀等本人就是著名居士而刘子翠则受佛禅思想影响极深。②朱熹与佛教关系更为密切,其佛学思想是承袭宋果、道谦的看话禅。③明代的徐火勃、曹学俭、李势等,都与佛学关系密切,李势曾潜心佛学,著有《华严合论简要》四卷。④民主英雄林则徐也深受佛教影响,正如中国佛教协会所介绍林则徐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日理万机和戎马倥偬中,不废诵经念佛,亲笔楷书佛经五种,作为《行舆日程》足见其行持之精勤。 2、弘一大师居闽南时著述累累的原因? 答:①居闽南之前曾多次闭关修道,已具备很高的佛学素养,如1920年7月,于浙江新城贝闭关掩室批阅弘教律藏。②充分利用闽南名寺中的藏经,厦门的南普陀,泉州的开元寺等闽南古刹,因远离战乱藏经保有相对完整。③写信让有缘居士及法师请各类佛学书籍,在弘一大师的书信中,这一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④直接向日本国购请佛寻书籍,这一弘一大师所依赖最主要的资料。 3、闽南佛学院所以能成为我国著名佛教学府的原因? 答:①以南普陀寺为主办寺院;②由懂教育的高僧担任院长;③以第一流教师任课;④课程设置全面; ⑤以严密的行政组织管理为校;⑥招生起点高、要求严;⑦注重科研;⑧创办刊物;⑨得天独厚的背景。 4、闽台佛教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闽人参与台湾寺庙的创建,台湾寺庙的创建是与福建人积极参与分不开的,台湾大多著名的寺庙与福建人有关。②台湾佛教宗派与福建佛教:台湾佛教的关系也大都与福建佛教有密切关系。③闽台寺庙之间的密切关系,闽台两地修建佛寺,在经济上相互支持,以台湾对福建的支持为多。④福建僧教对台湾的影响:福建僧教育的兴盛,对台湾僧教育起了推动作用。⑤闽台僧人的交往:闽台两地僧人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两地弘法活动,这种交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论述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在落实宗教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了哪些作用? 答:⑴大规模平反冤案,逐步开放宗教场所,全面归还宗教房产。⑵恢复建立健全宗教团体,恢复正常宗教活动,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在省宗教局的支持下,各级宗教纷纷恢复了活动。⑶注重办好各类宗教院校,省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爱国宗教职业人员,福建宗教界认识到提高广大年轻宗教职业人员水平,既是长远计,又是当务之急。⑷进一步推进宗教文化事业,流通宗教书籍,创办宗教刊物,如福建省佛协创办了季刊《福建佛教》,会刊《通讯》等。⑸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宗教界坚持自治、自传、自养、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改变了单纯依靠教徒供养的传统,积极开展农林副工生产和旅游业,建立自养基地,不仅实现了自养,也为社会创造财富。⑹修缮的殿堂建筑,大大改善了僧众生活。⑺福建宗教界人士积极开展公益事业,热心慈善工作,为社会奉献爱心,如福建宗教界创办了多所义诊室,受到群众欢迎。⑻福建宗教界人士注意发扬教规教义中的积极因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热情参加各类政治活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到了成绩。⑼闽台宗教源远流长关系密切,福建宗教界积极推动闽台之间的交流、沟通,福建佛教界与台湾佛教界的交往,在台湾当局解除戒严,放宽两岸交流的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⑽福建宗教界对外交流频繁,国外佛教界一些著名高僧都访问过福建。⑾福建宗教研究近几年的成果,成立了省宗教研究会的学术团体,组织撰写各种宗教志书。抢救了不少原始资料,学者的介入使研究硕果累累。⑿福建宗教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走上健康发展道理,是与福建省宗教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努力分不开的。 2、台湾解除戒严后,福建宗教对台湾宗教界交往模式有哪些?有何意义? 答:①参访考察。特别在交往早期,因双方都不太了解,这种形式双方都能接受,如1995年12月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