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正确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民族是什么?民族是怎样产生的? 二、宗教是什么?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三、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宗教的关系
四、现代社会普遍遵循的政教分离原则与教 育与宗教相分离
一、民族是什么?民族是怎样产生的
1、民族概念
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 和民族问题》一书中,首次提 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民族
古
形成的经济条件
代
民
族
血缘关系的淡化
形
成
的 基
部落联盟组织的建立
本
条 件
国家的产生,使民族最终
形成
民族形成的多种途径
由几异个种部落族在通发婚展后中 相互由形融资几成合本个的而主民形混义族成血上融的民升民合族时族而,,期 形成如如新汉美族的洲形、民的维成族新吾的,型尔民如民族族回。族族等。
党和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具体讲在 学校教育中就是要做到五个分离
(1)学堂与教堂相分离; (2)教师与宗教职业人员相分离; (3)教材与宗教经典、宗教教义相分离; (4)学生与教徒相分离; (5)学校教育活动与宗教活动相分离。
5.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 义无神论的观点
宗教消亡的条件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指出的:
“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 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 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 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 候,当谋事在人,成事 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 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 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 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 随之消失。原因很简单, 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 东西可以反映了。”
宗教是什么
1、概念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
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 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 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和社会力量。
民族与宗教

浅析我国民族与宗教的关系什么是宗教? 按照我的理解, 宗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 宗教中的神灵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东西。
但宗教又不是纯精神性的东西, 它还是由宗教观念、宗教感情、宗教行为、宗教体制等构成的社会现象。
宗教还是一种精神文化。
宗教不是永恒的。
什么是民族? 目前学术界的主导意见是: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按照这个定义, 民族不同于氏族和部落。
原始的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原始社会发展到晚期至阶级社会形成时, 由大体上已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的不同部落的人们混合而成的, 它已经不是一个纯血统的人们共同体。
宗教与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首先表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绝大多数民族都信仰多种宗教。
宗教史和民族史的大量材料证明, 在古代民族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阶段, 宗教几乎已经是当时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
民族作为原始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延续, 自然也就伴随着宗教继承和发展。
古代民族发展至今, 已约有大小民族2000 多个, 构成了今日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 其中超过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民族就有300 多个, 超过1 亿人口以上的民族就有7 个。
事实证明, 在世界范围还没有发现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
以我国为例, 汉族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先民在原始社会就信仰原始宗教, 传说中的颛顼帝时代信鬼神、重祭祀。
夏商周三代就更盛行对天帝、祖先和鬼神的崇拜。
以后,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进一步与宗教神学相结合, 深深影响着汉族人的宗教观念。
东汉时代, 在汉族地区产生了中国独有的道教。
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固然不是确定民族的一个必备条件,但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迄今为止,世界数以千计的民族中拥有宗教信仰的仍占绝大多数,其中有的民族是全民信教,有的是部分人信教,有的是多数人信教,有的是少数人信教。
对于那些大部分乃至全体成员都笃诚信奉着某种宗教的民族来说,宗教事实上已经成为其民族生活不可分离的一个方面,民族共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势将积淀为共同的文化心理,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
例如,藏传佛教之于藏族、伊斯兰教之于回族、犹太教之于犹太人的关系,等等。
以致于每当人们谈起这些民族,就不能不联系到它们的宗教,而不谈及其宗教,也就无法完整、准确地描述这些民族。
显然,正是宗教这一文化因素,足以将这些民族的全体成员凝聚起来,起到对内自我认同、对外将自己同周邻其他民族明确区分开来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与这些民族也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看到,宗教问题同民族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事实上,世界一些民族本身的形成,就是取决于宗教信仰的。
例如,中国西北的保安族,即以一支改信了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为主而渐渐形成的,宗教信仰在此的催化作用,显然将这部分居民同其他蒙古人区分了开来。
前南斯拉夫的波黑穆斯林族,也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导致了文化认同心理的转移和变化,同其他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斯拉夫兄弟渐相分离的结果。
印度的锡克人,本是旁遮普人的一部分,原信印度教,16世纪锡克教创立后改宗,后因宗教分歧而与其他印度教徒分离,正在形成一个独立民族。
所以,对于这些民族来说宗教的意义显然是很大的,差不多成为其民族生存的根本性标志了。
当宗教信仰成为维系一个民族生存的感情纽带和区分民族差别的主要标志时,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便常常会交织到一起,显得难分难解。
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民族冲突,往往伴随着宗教的对抗,而正是这种极具心灵震撼力的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猛烈冲撞,反过来又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关系,酿成许多人间惨剧。
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的影响~~宗教精神对中国的影响~~一、政治民族主义及其影响每一个公证的观察都会承认,近年来在中国有一种民族主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国内国外发生某些刺激性事件的时候,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
而且,每一个明智的观察者也都会认识到,这种趋势不但对于世界的未来,而且对于中国的未来,都会是相当危险的。
在毛泽东时代(1949-1976),中国人从党和国家领导那里知道,他们有一种「国际主义义务」,要去「解放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就是说,要帮助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各国人民-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是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以外的各国人民-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斗争」。
那不是一种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可以说是某种形式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
马克思所说的国际主义,重心放在各族各国工人阶级的联合上;毛泽东所说的国际主义,却强调各族各国要摆脱西方「帝国主义」中的领导地位,这样一种宣传就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民族主义上升的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来自极少数知识分子微弱的声音,关于民族主义具有危险性的警告,就被淹没在爱国主义宣传之中了。
所以,人们很难看到有什么东西可以缓和民族主义上升的趋势,更难看到任何既有利于世界也有利于中国的「超民族主义」的迹象。
不过我想,所谓希望,不是意味着去寻求已经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意味着去寻求还看不见的东西。
二、超民族主义意识与中国的宗教一方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甚至在宗教机构之中,我们都很容易看到民族主义的众多表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宗教精神还仍然对今日中国的千百万民众发挥着某种影响。
在各种宗教机构后面的宗教精神,如果理解得正确,就肯定是在培育着超民族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尽管其程度会因宗教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1、佛教即使在边远的农村地区,不识字的中国佛教徒也知道,佛教是起源于印度而非中国。
因此,不论许多学者如何强调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也不像别的许多东西那样会在老百姓中造成自称中国第一的那一类骄傲心态。
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入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社会处在激烈变动之中,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宗教的社会影响力增大。
因此,要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使信教群众成为建设国家的积极力量,充分发挥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宗教能够促进民族进一步团结一个民族基本上信仰一种宗教,宗教问题不仅是一个信仰问题,而且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民族中,宗教对民族的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着特别巨大和深刻的影响。
因此,要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在民族中的影响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
在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的基础上,坚持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在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在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求大同,存小异,促进民族的团结。
(二)、宗教能够促进社会安定宗教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方式之一,宗教方面的稳定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许多矛盾也反映到了宗教领域。
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和由宗教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时有发生,矛盾纠纷解决难度大,处理中稍有不慎和偏差就有可能使矛盾扩大升级。
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坚决抵御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维护健康安定、平稳发展的社会形态。
(三)、宗教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经济和谐的社会。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经济领域存在着各种弊病。
在这方面,宗教倡导的自律从善、勤劳致富、爱岗敬业、诚信守法、服务社会,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
从具体的社会行为来看,宗教可以引导信众勤劳致富,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和谐。
【3】【3】马戎:《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浅谈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浅谈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宗教和民族是两个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概念。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和信仰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指导行为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而民族则是一个人类群体的身份和认同,与宗教有共同点,也有独特之处。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于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倾向。
例如,伊斯兰教在中亚和中东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基督教则在欧美国家占主流地位,佛教则在东亚和南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如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
宗教还对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
例如,伊斯兰教的“沙里法”制度,为中东地区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基础;基督教的“耶稣教义”和“天使学说”,对于欧洲文化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的“禅宗”思想,则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美学和文化生活。
在我国,佛教与道教的“大和诸流”、“道德经”等经典,为中国文化积淀和哲学思想提供了充分的营养。
同时,宗教也会对民族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部分组织可能利用宗教信仰进行极端主义和恐怖活动。
例如,伊斯兰教中的“IS”和“塔利班”等组织,通过采用极端手段来推广自己的信仰,给中东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而在我国,滥用宗教观念攻击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人员,也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需要充分认识其相互影响和互动的本质,注重从中挖掘文化宝藏和传承历史遗产,遏制和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活动。
建立宗教与文化、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协调机制,使宗教信仰构建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和国家安全之上,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交流、和谐共处和政治稳定。
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

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新疆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广泛传播,并对当地的文化、生活、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宗教因素成为影响新疆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下,新疆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团结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本文将对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体现在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伊斯兰教是新疆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而一些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和影响,使一些年轻人受到过多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和敌对情绪,导致了一些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
这种情况对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给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还表现在一些宗教传统和文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新疆的宗教传统和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
一些年轻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产生怀疑,这也给新疆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保护和传承新疆的宗教传统和文化,保持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还体现在宗教自由和宗教政策的调整。
宗教自由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极端宗教势力利用宗教自由的名义,干扰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有必要对宗教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监管,防范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和影响,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针对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加强对宗教极端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加强宗教界的自律和管理,规范宗教活动,防范极端宗教势力的滋生和蔓延。
加强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媒体宣传,提升民众对宗教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民族与宗教 心得体会

民族与宗教心得体会民族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
民族指的是一群人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等因素下形成的集体身份认同,而宗教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和实践的体系。
民族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从历史上看,宗教在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可以提供给民族一种共同的信仰体系和精神支持,促进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宗教的教义和价值观也经常会塑造着民族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
比如,基督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与融合,伊斯兰教的传播使阿拉伯民族扩大了领土和影响力。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也常常产生冲突与矛盾。
在某种程度上,宗教与其所属的民族相互区分开来,并且可能导致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
历史上,各种宗教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
例如,欧洲宗教改革导致了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长期斗争,尤其是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
此外,斯里兰卡的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之间也因不同宗教信仰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些冲突与矛盾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各个宗教之间的信仰差异和争夺资源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与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纷争和领土争端有关。
然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地区的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共存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所在的中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国家,有56个民族和五大宗教。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一些宗教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但是当前的中国社会对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理念,致力于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也加强了宗教界与政府的合作与交流,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个人层面上,我认为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是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模式就对待和解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研究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孕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
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发育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
因此,宗教和民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宗教对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依赖于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的,但宗教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反过来也要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宗教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特征。
一个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有益于增强该民族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该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内聚力。
特别是在遭到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时,对宗教信仰的捍卫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利益的维护。
另外,以宗教形式反映和保存下来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该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有的宗教既主张出世,又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了信仰该宗教的民族素质的提高。
如伊斯兰教的注重“两世吉庆”,强调人的后世的永恒福乐是最高幸福的前提下,也允许教徒享受今世生活,通过正当手段谋取生活资料,享受现世的物质福利。
特别是鼓励经商,致使穆斯林善于经商而为世人皆知。
另外,有些民族或某一民族内部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宗教或教派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社会,仍然固守传统陈旧的东西,甚至将宗教信仰等同于民族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的极端化往往会导致该民族一些成员的狭隘性
和盲目的排外性。
尤其是以宗教信仰作为标志用来处理社会多方面的关系,对这些民族的发展也不利的,甚至还会导致教派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冲突。
二、非法宗教活动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维护广大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要以党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政策为指导,探索宗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影响和定位,努力以宗教和睦促进民族和谐。
在新疆门户逐渐打开,步入全球化进程中,周边地区的人会以经商、工作、学习、探亲和旅游活动的形式进入天山南北,也有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以留学、探亲、经商、以及互通婚姻等方式滞留于新疆。
伴随他们的也会有外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风俗等,这难免会鱼目混杂,其中不乏非法宗教活动。
如非法举办经文班点,违规修建寺庙教堂;煽动宗教狂热,破坏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宣扬民间封建迷信活动,骗取钱财;宣传邪教,欺骗蒙蔽群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披着宗教外衣,秘密组织反动组织,欺骗教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分裂祖国和颠覆政府,危害国家安全。
这些非法宗教活动的滋长和蔓延会影响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的安定统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现阶段,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事业的成败,在新世纪,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和把握民族宗教问题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和解决跨界民族,人口流动、宗教信仰及民族发展等民族宗教问题的可行之策,以期为将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提供一种参照和背景针对新世纪民族宗教问题的新情况、新变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应当从六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加快开发的力度,促进建
设和发展,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二是加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三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四是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取缔非法宗教活动;五是坚决反对分裂主义阴谋,加大打击力度;六是建立良好的周边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
三、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在民主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足中国国情,将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世界多民族国家结构的新形式;从国家制度层面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和自主性,重视和强调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创造了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发展的新形式;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与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创造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模式;真正实现各族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广泛参与国家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管理,探索了民族实现形式的新途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形成以自治民族为主、各民族共同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政治局面;能够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能够有效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努力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前进的航标和指引,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立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必须着眼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