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宗教论文
民族学论文模板(10篇)

民族学论文模板(10篇)如韩红的《青藏高原》,这首歌曲将音乐中通俗的唱腔与藏族音乐中的民间歌唱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新的处理模式更加展现了藏族音乐的激情及感染力;容中尔甲的《神奇的九寨》中,歌唱家充满磁性的歌唱声音及其独特的藏族音乐文化气质,能够让学生通过这首歌曲的训练不仅了解到民族文化背景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藏族民族音乐素养。
在正规戏剧方面也有藏族民族音乐的展现方式,如,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这是一部将藏族民族音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歌剧,通过这台歌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藏族民族音乐,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藏族文化,感受藏族民族音乐的灵魂。
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为学生创作一个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更加容易地学好藏族音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培养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铸就了他们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的良好习惯及生活态度。
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孕育出了特色的藏族音乐,这个将民俗音乐、宗教音乐及宫廷音乐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使得藏族人民在中国文化遗产方面留下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仿佛是在验证着一句话“:越苦难的民族其歌声越美。
”1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著作,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音乐》等。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藏族音乐的学习环境,摆脱外界的干扰,注重学生在具体唱歌、舞蹈及乐器方面的训练,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著名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的《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江》及《母亲》,让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演绎感受到藏族民族人们坚韧的性格及不屈的个性,并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学习藏族音乐中那种独特而又优秀的民族音乐风格,了解藏族歌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造就了他们高亢嘹亮、声音集中、穿透力很强的音质,这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中是很少见的,了解到优美的歌曲离不开歌手的演绎,提升自己本身音乐演绎能力及水平。
中国近代民族宗教信仰论文

中国近代民族宗教信仰论文———玉皇大帝信仰提到玉皇大帝,首先想到的是玉皇大帝的身世和由来。
在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的生活还没有完全的定格,只是在初步的探索阶段,所以当时的人类的生命很脆弱,为了使人类不害怕自己生活的环境或者是勇敢的面对困难的生活,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可以支撑他们的意志的一种物质或者是其他,开始人类只是信仰一些花草树木等,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渐渐的意识到万物要有一个中心,一个可以统治它们的主宰,但是人类作为万物的分子,又不可能成为主宰,就在这时天帝或者说是天皇就产生了。
其实,在最早的三皇五帝中,还没有“玉皇大帝”这个名字,但是由于人类把黄帝作为五帝之首,而黄帝又最早的发现玉,并且很好的利用玉,所以后来人把天帝改为玉帝或者是玉皇,但是后来人类为了更好的统一,就把玉皇与玉帝改为一个名字:玉皇帝,又叫玉皇大帝。
其中,玉皇大帝的身世也是很离谱的,早在唐朝,道教的教徒们为了更好的迎合人皇的愿望,需要有玉皇大帝的身世,所以就根据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的身世强加在了玉皇大帝的身上,人类有了这种信仰以后,人皇为了能更好的统治他们自己的国家,就把自己的玉名改为天子,天子的意思也就是天帝或者说是玉皇大帝的儿子。
在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虽然是万物的本原,但是他只不过是元始天尊的一个弟子罢了。
在商周朝时期,人们把北极星或者说北辰看做是天帝,因为北极星是地球的动轴的中心,所以无论地球怎么动,它都会一直静止,所以人们把它作为万物的起源。
一开始的时候,北极星不叫天帝,而是叫做太一,太一也是出自庄子之口,太是‘大’的演变,其实这两个字也是一个字罢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说太一是万物的本原。
到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不仅把北极星叫太一,而且叫做帝座,天帝,皇天大帝。
从而,也有了三皇五帝传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信仰多神论的民族,所以玉皇大帝信仰也是人们生活信仰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玉皇大帝信仰的形成,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大力宣扬有很大的关系。
宗教管理学论文范文-探讨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word版下载

宗教管理学论文范文:探讨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word版下载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宗教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把握不够好,管理不到位。
存在不愿管、不善管、不敢管的理由,有不尊重宗教信仰,歧视信教群众,工作方式简单,损害信教群众或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的现象。
2、宗教事务管理基层队伍不稳定,人员不足。
各乡镇(街道)都只配一名统战干事来具体从事宗教事务管理,在一些人口较多、宗教活动场所多的乡镇就难以满足管理需要。
这些人员大摘要:乌苏市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县市。
多年来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全面宣传党的宗教政策,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切实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但在宗教工作领域,还存在方方面面的理由,必须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妥善处理宗教理由,才能保持宗教领域的和睦团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宗教事务管理;存在理由;创新;和谐稳定Abstract: Usu City is a multi-ethnic living together, multi-religious parallel spread of counties. Over the years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religious work, fully publicize the party’s religious polic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Regulations on Religious Affairs”, and resolutely cur b illegal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earnestly safeguard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the religious field. But in the field of religious work, ther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we mus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religious affairs according to law, and properly handle religious issues in order to maintain religious harmony and unity areas, promot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Keywords: management of religious affairs; problems; innovation; harmony and stability:A宗教理由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理由。
民理论文——精选推荐

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与发展;民族与社会;民族与宗教民族作为重要的社会实体,其发展进步与社会的繁荣发展紧密相关。
民族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并相互促进的。
所以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呢?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多民族国家要实现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和谐,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但国家利益不可能取代民族利益。
只有对民族的合理利益予以考虑和照顾,才能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过度强调民族认同,会减弱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过度强调国家认同,不尊重民族特性,会导致民族不满。
要在保有各自民族认同的同时,把国家作为最高的认同和归属层次中的最高单位。
三是民族自治权与国家主权。
民族自治权由国家授予,从属于国家主权。
但如果统得过死,民族自治权得不到足够的实施空间,就难以调动自治实体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整体上比较和谐,目前应着重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所处的历史阶段。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要防止过分强调长期性而忘掉努力方向、无所作为,又要防止过分强调发展方向而忽视长期性、胡乱作为。
特别是我们所讲的民族融合是“和而不同”,并不是要消灭所有民族差异。
【民族宗教论文】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

【民族宗教论文】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各种宗教共存于滇西北各民族中,随着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流动和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宗教信仰方面也逐渐形成了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格局。
如纳西族东巴教,是融合了古代苯教、唐代传入的雍仲苯教和纳西原始宗教(原生性宗教)以及藏传佛教、道教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形态[1]。
而摩梭人信仰的“达巴”则与东巴教同源异流,保持了以口诵为主的仪式和占卜传统,尽管也有几种象形文字的占卜书,但没有发展到如东巴教一样有庞大的仪式系统和大量图画象形文经卷的程度。
丽江纳西族,以及云南宁蒗县永宁乡,四川盐源、木里等地摩梭人形成了纳西本土宗教书写与口诵两大传统和仪式系统。
普米族的韩归教也是融苯教、藏传佛教和普米族原始宗教于一体的一种民间宗教。
在滇西北各民族中,“跨族宗教(教派)信仰”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自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白教)在明代传入滇西北以后,在整个明代都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
直到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清朝的支持下逐渐在迪庆藏区占据了支配地位,但噶举派在滇西北纳西等族地区依然影响深远,有著名的噶举派滇西十三寺。
丽江地区(今丽江市)和迪庆州维西县的纳西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而中甸(今香格里拉县)的不少原来信仰噶举派的纳西人因受改宗格鲁派的藏族的影响,也逐渐改信格鲁派。
丽江和维西一些地方的藏族因为和纳西族毗邻而居或混居,也有信仰东巴教的,比如笔者在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调研时,就了解到不少这样的事例。
民国《中甸县志·大事记》中记曰:“东跋教(即东巴教)为摩些谬种民族之古教。
……凡第三区三坝乡七伙头所管之摩些民族,悉信奉之。
即良美、吾车、木笔三乡之摩些族人,虽与汉族同化已久,然对于东跋教,依然信仰。
甚至第二区小中甸乡之少数藏人,亦以其血统中有摩些关系,于绝对崇信喇嘛教外,仍不敢漠视东跋教,每逢年节,必延东跋念经祭天。
足见此教创始之久也。
”[2]由此可见,有些地方的藏人信仰东巴教的习俗由来已久。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特别是一个民族所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规律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方式。
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典型的集中体现,包括宗教、风俗、习尚、礼仪、节庆、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等。
中外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将分别以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例,从宗教信仰、节庆习俗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中国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尤其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三大主要宗教。
佛教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崇尚慈悲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魔法的境界。
儒教的影响则让中国人形成了重视家庭观念、尊敬长辈和讲究礼仪的习惯。
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则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与宽恕,这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影响,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如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饮食文化也是中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中国菜的烹饪风格注重色香味俱全,追求平衡和谐。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口味的差异和多样性,有各种不同的菜系和烹饪风格。
例如,法国的美食以其精致和多样性而闻名,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最爱。
总之,中外民俗文化各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保持和发扬,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德沃夏克论文民族特征论文宗教歌曲论文:德沃夏克的歌曲创作

德沃夏克论文民族特征论文宗教歌曲论文:德沃夏克的歌曲创作内容摘要:文章论述了德沃夏克在歌曲创作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他在艺术歌曲、宗教歌曲、清唱剧等艺术题材领域所体现出的民族风格、多样写作手法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德沃夏克民族特征艺术歌曲宗教歌曲合唱与清唱剧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音乐等器乐曲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同时他在声乐题材和歌剧音乐的创作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合唱曲、宗教歌曲、清唱剧、歌剧等声乐题材的作品,有不少声乐题材的作品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精品。
一、民族特征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还是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
德沃夏克的声乐作品的歌词大都是取材于民间的诗歌,对于捷克民间诗歌的热爱与对民间音乐的偏爱一样,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他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
德沃夏克出生于捷克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捷克民间音乐的滋养和熏陶,他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朴实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诗歌,他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民间诗歌内充满着音乐的气质和新鲜独特的表达方式,认识到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
德沃夏克很多作品都是从法兰希克·塞西尔所编的摩拉维亚的民间诗歌中选择材料,同时也从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塞尔维亚、立陶宛和近代的希腊民间诗歌中采集歌词,他依据这些民间诗歌的精神气质去写作音乐。
他的歌曲很少直接引用原始民歌的旋律,而是将这些民歌音乐的曲调与自己心灵的感受融化成具有真正捷克民族气质的音调,因此更为深刻和感人。
如他根据塞尔维亚民间诗歌所写的《歌曲四阙》(作品第六号)以及根据德浮·克拉罗凡的诗稿写的《歌曲六首》(作品第七号),这些歌曲以显著而独特的民歌音调把诗歌中的感情力量和动人的民间语汇表现得细致而精炼,灿烂而明朗,突出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间音乐的风格。
民族宗教情况汇报

民族宗教情况汇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民族、各宗教之间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我将就我国民族宗教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国家一直倡导着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理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稳定。
其次,我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我国境内主要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等。
各宗教团体都依法开展宗教活动,保障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了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再次,我国的宗教团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宗教团体通过举办慈善活动、教育活动、医疗救助等方式,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宗教团体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我国积极倡导宗教融合,鼓励各宗教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宗教和谐。
国家也加强了对宗教领域的管理和引导,维护了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同时,国家也积极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相适应,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族宗教情况总体和谐稳定,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引导,维护了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希望未来我国的民族宗教事业能够继续蓬勃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宗教的本质(一)神人关系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学说关于宗教的本质,作为无神论者的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给出自己的论断——“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称,宗教是一种依赖感,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觉得人若没有一个异于人的东西可依赖,就不会存在,并且不可能存在,觉得他的存在不是由于他自己。
这一个意义之下的宗教,对于人的关系,很像光对于眼、空气对于肺、食品对于胃那样密切。
宗教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
无论如何,“我”总不是一个离开光、离开空气、离开水、离开大地、离开食料而存在的东西,总是一个依靠自然的东西。
这种依赖性在动物和动物阶段的野蛮人中,是个不自觉、不自省的依赖性;将它提升到意识中,表象它、思量它、承认它,就是进入宗教。
在我看来,费尔巴哈的学说至少表明了宗教对人和神的异化。
人把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的秘密。
费尔巴哈学说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论点是,当人还是单纯的自然人时,他的上帝也是单纯的自然神;人住到房子里去,他也就将他的上帝搬进教堂里去;假如上帝是鸟的对象,那么,它就只能把他看作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存在者。
总之,人是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就有多大的价值。
在费尔巴哈那里,宗教中被颠倒了的神人关系被颠倒回来了,亦即不是神创造了人,相反,是人创造了神,人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异化为神,然后再对这个异化物顶礼膜拜,通过它来统治人自身。
费尔巴哈的这个看法对于任何宗教都具有普适性,尽管各种在那种宗教在神与人的关系上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说法,关于神是如何万能,人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人应该如何崇拜等方面的描述亦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都无一例外地遵守着人把自身异化为神,又通过神来统治自身这一格式,区别仅仅在于,有些宗教是自觉的,有些宗教是不自觉的。
(二)不同学说下的不同宗教本质在近代宗教学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
这三种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基于不同的宗教本质学说产生的。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一般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宗教心理学则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宗教社会学则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
因此,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一共有三种中心思想: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心;第三种则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这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宗教本质做出的定义,能够帮我全面地认识宗教的本质,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意义的宗教本质。
现今对宗教本质的概括和说明,仍然以恩格斯对宗教的理解为主。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一界定,把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普遍性都全面概括了出来,说明它的本质在于信仰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从而使宗教这一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的显明特征。
恩格斯的这一表述,为国际学术界所肯定,并被视为界定宗教的经典核心思想。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出,恩格斯的这一界定,只对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予以了揭示,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的当作宗教的定义。
事实上,宗教除了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外,它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组织,还是一种有着诸多社会功能和作用的社会历史现象。
所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应该在恩格斯的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从文化的角度、社会系统的角度以及功能分析的角度对它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二、宗教的社会作用(一)分析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性纵观以上对宗教本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宗教不管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作为一种制度和设施,还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都体现了宗教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没有功能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是功能主义的公理。
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
宗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据1991年大英百科年鉴提供的数字,全球信教群众截止到1990年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四,达42亿人。
时至今日,宗教活动与民族问题密切联系,与国际范围内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相关联,并长期存在。
这就促使我们不能不对它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总述:宗教社会作用的逐日转变1.消极功能——慰藉和剥削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本质的分析来看,已反映出以往人们需要宗教,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首先是来自自然世界的压迫,而后又是来自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受苦受难的“生灵”借助宗教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无情世界的哀叹和无能为力,虽说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疗法”、一种“止痛麻醉”,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也能够给那些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以精神慰藉,这也正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虚幻的反映的慰藉功能。
当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还包括剥削阶级以其为他们的统治和剥削辩护。
2.积极功能——为受压迫阶层的反抗辩护除此而外,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还是有过一定的革命作用的,正如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文中指出:“路德因为翻译了圣经,于是就给平民运动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路德在圣经译本中使得公元最初几世纪的纯朴基督教和当时已经封建化了的基督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得一个不知层次的、人为的封建教阶制度为何物的社会和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农民利用这个武器来从各个方面反对诸侯、贵俗、僧侣。
”路德从翻译圣经和注释圣经的过程中找到了反对教皇专制制度的理论武器,把早期的基督教的革命意识、潜在的批判要素运用到新生的资产阶级和平民运动中,使新生资产阶级和农民对专制制度反抗运动有了充足的依据。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一般的历史运动都带有宗教的色彩”,这一点,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莫不如此。
由此可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即就是说宗教既可以为剥削阶级统治辩护,又可以为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辩护。
3.时代的变化和状况的变化至于说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当代社会似有多大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除个别宗教色彩别特浓的宗教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宗教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基本分离,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个人的事情。
虽然信教的人越来越多,但凭借宗教来禁锢人的思想已不太可能,就连基督教信仰极为盛行的美国“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相当有限,从总统到公民,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来都是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宗教信仰”。
在过去的20世纪一百年里,宗教在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并不重要,正像我国著名学者董小川描述的那样,“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也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当人们需要宗教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们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一种精神依托或解释的时候,宗教就成为个人内心世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成为国家与民族不可忽视的心理支柱和道德标准……”“911事件”之后,美国信教群连同总统齐聚教堂祈祷正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当人们面对现实并追求现世生活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们处理世俗事务的时候,尽管有宗教界的参与,但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现实世界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天国。
”4.我国的现状在我国,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
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基本上消灭,宗教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基本分离,宗教信仰也已成为个人的私事,从而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那种剥削和压迫功能丧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宗教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现象基本分离,从整体意义上讲,具体表现为宗教剥削和压迫功能的丧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宗教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越加紧密。
例如,在文化方面,通过西藏僧团赴欧访问,增进西方社会对中国宗教状况、藏族同胞生活的了解,减少西方社会对中国西藏人权发展认识的误解;通过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巡展,以及每年一度的妈祖祭祀活动,可以增进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亲情,为最终实现统一奠定文化基础。
在道德方面,可以通过宗教改革,充分发挥宗教的弃恶扬善功能,教化信徒多做善事,造福社会。
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宗教寺观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
在科技方面,也须借助宗教改革,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宗教教义,以提高我国僧侣的文化水平,达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而宗教要发展,也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这是互动的。
在民族问题方面,通过宗教改革,充分发挥宗教的整合功能,将大家团结在政府周围,为民族地区发展努力生产。
(三)宗教积极社会作用的具体阐释(1)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到一起,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是通过宗教信仰来发挥。
比如长期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最终流散世界115个国家,说着85种不同语言,甚至外貌体形都有了较大差异。
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它是非常容易分散瓦解、最终被其他民族同化掉的。
历史上这样消失的民族不计其数。
然而,犹太民族不仅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消亡,相反的是几千年来始终屹立不倒,创造了人类民族史的一大奇迹。
犹太人是靠着什么创造了奇迹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统一的民族信仰——犹太教。
犹太教的共同意识、共同信念、共同的宗教生活,使得犹太人虽然流散在世界各地,却始终顽强地维系着民族的存在。
当代伊斯兰教也有相似的情形。
全世界的13亿伊斯兰教信徒,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国籍,属于不同的民族和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但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却使这13亿本来非常不同的人们结成了一个宗教共同体,因此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穆斯林。
现在看来,全世界穆斯林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比较容易形成某种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意志,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会达成某种共同的行动,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特殊群体。
这都是宗教在发挥着社会整合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当某一宗教与其存在的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时,宗教会强化整个社会的认同,会促进社会的稳定。
这时宗教的整合就是积极的、正面的。
相反,当某一宗教与其存在的社会相脱节、相背离时,宗教会扩大社会的裂痕,会加速社会的分离,这时宗教的整合将是消极的、负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