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苏轼的儒释道合一思想

苏轼的儒释道合一思想

苏轼的儒释道合一思想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

儒学精神是苏轼复杂多层思想的主色调。

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名冠一时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

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曾向朝廷献计献策。

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情感,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每到贬谪新地,苏轼都能以乐观的情怀忘却心灵的伤痛,以贤者的姿势跟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峻洁的形象。

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传统儒学精神渐渐失去了合理的内核。

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而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离尘去世的佛老思想是苏轼理想受阻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反弹,是源于他现实人生罹难后的重新选择。

因而,他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长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感,所以他认为对柔弱渺小的个体生命来说,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身心的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

饱经世事忧患、风尘播弄而面容苍老、身心疲惫的苏轼,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酸痛。

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规定着他人生的基本追求,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燥的润滑,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作者:杨晓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伟人群中,他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

儒道佛的思想智慧被诗人融会贯通,在诗歌的创作吟唱和人生的审美了悟中臻于化境,千百年来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而这正是诗人文学审美和人生关照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思想苏轼思想与儒释道的关系,自宋以来就是议论多且争执大的话题。

对此,学界大略有三种见解:其一谓其前期以儒为主,后期以释老为主;其二认为是儒释道相混合的思想;其三是认为以儒家思想积极面为主,佛老思想是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

三种说法各有见地而持论不尽相同。

苏轼对儒释道思想的基本态度是既有吸收,又有扬弃,融会贯通、兼容并包,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

从政治上看,表现为一种积极入世、忠君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是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为佛老思想,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经他消融调和之后,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即是所谓的苏轼思想。

一、兼收并蓄从时间上看,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纵贯他的一生,无论在哪个时期,他都不曾彻底抛弃或皈依其中任何一种思想。

苏轼年轻时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这些道理,正是自己心中向来所思所想,只是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苏轼也深有爱好,八岁时就在天庆观北极院跟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

正是从小将道家思想融会到自己的人格修养中,才使得他在之后的人生艰苦和尴尬艰难中,得以自我保全、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怨天尤人。

苏轼自幼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喜与名僧交往,母亲程夫人更是笃信佛教,虔诚佛理。

苏轼的儒家哲学思想

苏轼的儒家哲学思想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7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上接71页)将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完善,为高校思政建设构建宽松的教学环境。

打破传统单一思政理论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将思政教育内容贯彻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同时,为了营造出具有活力的思政教育氛围,应该整合社会力量,提升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力度,为思政教育良好氛围的创造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其次,上文提及到,高校缺乏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

因此应该利用互联网,去开辟多样化网络教育途径和渠道。

根据高校学生实际需求,合理运用网络传播媒介。

高校老师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去给学生传播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打破理论知识教学的局限性,师生共同探究社会焦点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另外,对于网络平台中传播的不正确的观点,高校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在思政教育影响下健康成长与发展。

网络教育平台的完善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也需要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通过大众的共同努力,去保证思政教育质量达到理想的效果。

5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对学生成长与发展而言,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现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促使学生产生了不良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由于思政教育观念、内容以及手段的落后,直接阻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把握住时代发展趋势,进一步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和内容等,建立并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健全思政教育体系,为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1] 乌恩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究[J].时代报告,2020(09).[2] 崔振魁.关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的几点思考[J].国际公关,2019(08).[3] 尹春艳.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 ].国际公关,2019(06).[4] 陈宝鹏.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 ].高教学刊,2019(12).[5] 訾海涛.浅谈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09).[6] 赵志峰.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着力点的思考[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06).[7] 郭延涛.对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的思考——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微》[J].当代教育科学,2015(08).[8] 徐金花.新时期创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8).[9] 王雄伟.基于创新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02).作者简介:庞洁丽(1984—),女,山东菏泽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02
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朴素、平淡的美学风格,与道家
和释家思想相呼应。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宽刑,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体现了
03
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苏轼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作为宋代文坛的领袖,其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 儒道释思想的进一步融合。
苏轼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典范。
佛家艺术观
苏轼认为艺术是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而禅宗的修行方法可 以帮助艺术家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从而创作出更加真实、深刻的作 品。
苏轼在创作过程中,也常常借助禅宗的思想和方法来寻找灵感和表达方 式。
苏轼的这种艺术观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其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04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苏轼的儒家思想 • 苏轼的道家思想 • 苏轼的佛家思想 • 苏轼思想中的儒道释融合
01
苏轼的儒家思想
儒家仁义观
苏轼对儒家仁义观的继承
苏轼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与儒家思想中的 仁爱观念相契合。
苏轼对儒家仁义观的发挥
苏轼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仁义之人的形象,赞扬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体现了 儒家仁义观对他的深刻影响。
儒家道德观
苏轼对儒家道德观的重视
苏轼认为道德是人格完善的基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苏轼对儒家道德观的实践
苏轼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道德观,如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政治观
苏轼思想中的儒道释融合
儒道释思想的互补性

儒释道对苏轼性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性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性格影响苏轼的性格很复杂,有儒家内核,又有道家精神,兼有佛家的境界。

因而在政治上有其保守的一面,也有其开放的一面。

表现在变法上的犹豫就可以看出。

2.1 苏轼的儒家内核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

苏轼最早接触的更多的是儒家典籍,因此儒家思想在其人生中占据着深层次的地位。

正如他小的时候问母亲,如果自己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愿意一样。

还有他关心社会矛盾,体察百姓疾苦。

如“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坐;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岁晚三首•馈岁》)[7]还有在黄州之时,“救治时疫,养育孤女”[10]等等善举,无一不体现他的天下为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文情怀,也就是儒家的真正精髓。

他的政治生涯,本可以顺风顺水的,但是由于心中的执拗,却饱受排挤,处处受制,险些丧命,及时行将就木的人生最后几年,也是在酷热难耐的海南岛度过的,一生虽然总能得到上司的赏识,虽说名满天下,粉丝无数,上至太皇太后,下至普通百姓。

无不吟唱着他的诗词。

可是政治生涯确实艰辛。

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

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有趣的一个大才子。

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呢,就像三个特别的朋友,在他的人生里搅和出了好多精彩的事儿。

咱先说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苏轼那骨子里就有着儒家的这种精神。

他从小读书,满脑子想的就是能在朝堂上大展身手,为国家做点实事儿。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写的文章充满了对政治的抱负。

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贤臣一样,能够辅佐君主,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你看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修水利,又是为百姓着想,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体里起的作用,让他对社会有责任感,想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佛教。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这佛教就像是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

当他被贬到那些偏远的地方,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时候,佛教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佛教让他学会了看开,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他会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和和尚们聊天,在寺庙里静思。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他的心境却慢慢变得豁达。

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佛教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那些烦恼的乌云。

道家思想呢,也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由。

苏轼被贬之后,有了更多时间亲近大自然。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关于山水美景的。

他在山水之间就像是一个洒脱的仙人。

他会去江上泛舟,感受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

他也会登山望远,觉得自己和这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道家的思想让他在官场的压力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他可以不拘泥于官场的那些规矩,在自然里放纵自己的情感,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的身上就这么融合着。

他没有完全偏向哪一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让这三家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对话。

有时候是儒家的积极,有时候是佛教的超脱,有时候是道家的自在。

这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苏轼。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一、引言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作被后人誉为“苏诗”,其《八声甘州》更是其中的佳作。

而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苏轼的这部诗作,不仅可以品读其中的文学之美,更能从中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八声甘州》中的体现1. 孝道思想苏轼在《八声甘州》中多次提及悲悯乡土,怀念故乡之情。

其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儒家强调孝道,认为孝顺父母和忠于国家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苏轼通过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也在间接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

2. 仁爱之心在《八声甘州》中,“悲风留咽,恶云断肠”“江北黄梅传袁郎,胜事风流谁家听”的描述,表现出苏轼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和悲悯之心。

儒家注重仁爱之心,强调推崇仁爱、怜悯他人。

苏轼在诗中展现的对人民的关怀,便是儒家仁爱之心的体现。

3. 王道思想苏轼在《八声甘州》中多次探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提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

此处的《八声甘州》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儒家思想主张君臣之道,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仁爱和孝道来统治国家,苏轼的《八声甘州》中透露出对社会政治的思考,也是儒家王道思想的体现。

三、苏轼的《八声甘州》在今天的启示苏轼的《八声甘州》诗作,在表现个人情感的也融入了儒家思想,展现出对家国、天下的关注和思考。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孝顺父母、关怀他人、关注社会,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而这些正是苏轼在《八声甘州》中所表达的。

四、结语苏轼的《八声甘州》是一部经典的诗作,它不仅体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平,更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从儒家的角度来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既能够欣赏其文学之美,更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将儒家思想的精神融入当代社会,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力量。

五、苏轼的《八声甘州》对儒家经典的借鉴除了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外,《八声甘州》在表达情感与思想时,还融入了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借鉴。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内容提要: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

他乐观进取、旷达超脱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如此,他在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才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

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学;苏轼;性格特征;文化中国封建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大家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生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藉,从超然脱俗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从忧国忧民的杜甫,到醉饮狂歌的李白,在他们身上显示了各异的人格特征;耿介而又世故,狂放而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全性……而苏轼可以说是这些文人的一个曲型,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苏轼性格的形成,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一、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基础——儒学和理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坐标位置,我们出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研究苏轼也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一)儒家文化造就了苏轼匡扶天下的济世之志。

谈到任何一位古代文人,我们都应当首先注意到作为文人人生航标的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得以维系的坚强柱石,是所有的文人儒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儒家思想自春秋创立以来,经两汉、北宋两次改造,已日趋完备周密。

古代文人多以实现政治抱负为其生平第一追求。

以治人为基本内容的实用主义学说思想和以文人为基本形式的文人化官僚制度,决定了古代文人热衷于从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
苏轼一生才行高世,却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从自求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被贬黄州、常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竟至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蛮之地,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在此前提下,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且诗词文画书皆自成一家,可谓难得的旷世奇才。

南宋孝宗皇帝曾高度评价苏轼其文其人:“..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

”“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

盖存之于身谓之气,见之于事谓之节,节也,气也,..”这个“气”指的就是苏轼的主体人格。

苏轼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他高于天下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卓然超群、历尽磨难而衷心不改。

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在谈到他的文化人格时往往过多,强调了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而只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影响。

但本人认为: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过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
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1,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
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

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苏轼自幼开始接受爱物仁人、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从而成就了他“奋厉而有当世志”、“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

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进朝为官后就更加明显了。

他殚精竭虑,积极上书,希望能够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思治论》奏章中,他指出北宋
国力衰弱的三大因素是:“无财”、“无兵”、“无吏”,进而提出“丰财”、“强兵”、“择吏”三方面的改革目标和措施,指出这是宋王朝政权能否巩固的关键问题:“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


这种德治仁政理想体现在处事行为上就是忠君爱民。

苏轼的忠君不是愚忠,而是直言敢谏,公心为国。

他与王安石激进变革、司马光的保守不同,提出渐变。

以致既不取悦于变法新党,也不见容于力废新法的旧党,最后,自求改派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辗转周折。

然而即使被贬他也恋恋不忘君主朝事,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让多少士大夫追慕不已;其中“亲射虎,看孙郎”的年轻英武的孙郎就是苏轼想要效法的对象,把自我形象融入“太守”、“孙郎”、“魏尚”的形象中,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使自己一展宏图,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形同囚犯,但他依然作诗,“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