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及其性格
苏轼的诗及性格特点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的诗及性格特点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为人率真,生性乐观且豁达,且十分豪爽。
苏轼的诗作有很多,如《后赤壁赋》、《题西林壁》、《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赤壁赋》、《游金山寺》、《惠崇春江晚景》等。
苏轼的诗及性格特点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1苏轼的著名诗作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凤凰山上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糜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一.序论1.本文中心论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二.本论1.苏轼生平事迹。
2.苏轼人格魅力分析,根据其人生经历。
3.苏轼文学成就分析,从文,诗,词入手。
三.结论1.我心中的苏轼及我对苏轼的评价。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
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格魅力文学成就率真诗词巅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
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不仅文学功底非凡,其画意也很高超,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也喜画枯木怪石。
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他是"苏、黄、米、蔡" 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
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家事:祖父苏序,字仲先。
简评苏轼形象

简评苏轼形象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
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
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①可谓一语中的。
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本文试详述之。
早在少年时代,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
他在《名二子》一文里解释了给两个儿子取名的缘由:“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也矣!”曾枣庄先生对此言的解释很有见地:“轼是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是露在外面的,因此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
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
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
”②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贬越远。
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真是沉痛之极。
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基于诗词作品研究苏轼“三贬”中的性格变化

三、三贬惠州与《荔枝叹》
三、三贬惠州与《荔枝叹》
苏轼的第三次被贬是因为他再次因为自己的言论触犯了朝廷。他被贬至惠州,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贬谪。然而,尽管面临更大的困境,苏轼的诗词创作却更 加坚定和独立。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贬惠州与《荔枝叹》
在《荔枝叹》一诗中,苏轼用荔枝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遭遇。他通过描述荔 枝的甜美和背后的苦涩,表达了自己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同时,他也借此机会对朝廷的腐败和权贵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意象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轼诗词中“月” 意象进行综合探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了解其时代 背景和文学传承。其次,运用意象分析法,深入挖掘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的内 涵,探究其情感寄托和象征意义。最后,通过比较研究,将苏轼与其他宋代文人 作品中“月”意象进行横向比较,以呈现其独特之处。
基于诗词作品研究苏轼“三贬” 中的性格变化
目录
01 一、苏轼的初贬与 《卜算子》
02
二、再贬儋州与《赤 壁赋》
03
三、三贬惠州与《荔 枝叹》
04
四、苏轼性格的变化 及其意义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坛上,苏轼的地位无需多言。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词、 散文创作的巨匠,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 人,一生却经历了三次贬谪,即所谓的“三贬”。本次演示将以苏轼的诗词作品 为出发点,探讨他在“三贬”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2、叙事形式的灵活性
2、叙事形式的灵活性
“三言二拍”中的诗词形式多样,包括绝句、律诗、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诗 词在故事中出现的时机和方式都不尽相同,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例如,《初刻拍 案惊奇》中的《宣徽院乳娘曲》一篇中,有这样一首诗:“白发朱颜两鬓如花, 金玉堪来比假。若如重见得春还,笑把金条打落。”这首诗以插叙的方式出现在 故事中,既补充了故事情节,又丰富了人物形象。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内容提要: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
他乐观进取、旷达超脱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如此,他在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才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
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学;苏轼;性格特征;文化中国封建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大家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生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藉,从超然脱俗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从忧国忧民的杜甫,到醉饮狂歌的李白,在他们身上显示了各异的人格特征;耿介而又世故,狂放而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全性……而苏轼可以说是这些文人的一个曲型,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苏轼性格的形成,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一、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基础——儒学和理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坐标位置,我们出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研究苏轼也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一)儒家文化造就了苏轼匡扶天下的济世之志。
谈到任何一位古代文人,我们都应当首先注意到作为文人人生航标的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得以维系的坚强柱石,是所有的文人儒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儒家思想自春秋创立以来,经两汉、北宋两次改造,已日趋完备周密。
古代文人多以实现政治抱负为其生平第一追求。
以治人为基本内容的实用主义学说思想和以文人为基本形式的文人化官僚制度,决定了古代文人热衷于从政。
浅析苏轼性格中至情至性的人格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及其性格
苏轼作为一位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画家,在现代中国,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除了其著名的诗词,以及其极富文采的文章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便是其人本身。
正是其与众不同的性格,造就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著名的文学家。
家庭环境能造就一个人,相信这也是苏轼十分豁达洒脱的原因。
不论是在杭州,还是被贬至了黄州,其文章中的豁达、洒脱都是一以贯之的。
据说其在科举考试时所做《刑赏忠厚之至论》便因其洒脱的文风,颇受欧阳修喜爱;其被贬黄州后所作《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句,将众多情感融于一体,其核心依旧是其豁达。
看来苏轼的豁达洒脱早已根植在其骨子里了,不论外界的条件如何变化,其都保有着这份豁达洒脱。
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其有时也过分洒脱了。
其随性的性格,也常常会为其招致祸患。
其依性情创作的众多诗歌,日后都成为了乌台诗案中的“罪证”,当然因此这些诗歌也广为流传。
就算被贬黄州之后,其也依然“敢写”。
不仅嘲自己的生活,也嘲朝中的政事。
即使处在严格监视,作品被禁的环境下,其诗文依旧能广为流传。
其性格倒也不是从未发生过变化。
乌台诗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便对其性格造成了一些改变。
性格的改变往往会流露在文章中,原先其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全都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亲切宽和的诙谐,以及醇甜和成熟。
有人评价,到了黄州的苏轼,才真正“成熟”了。
其文章更加圆滑,道理更为深厚,也更为人们所接受,是为我们喜爱的苏轼。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性格应当是十分复杂的。
我们只得从其文字中一瞥其性格,而其未流露在文字中的性格,早已不得而知了。
也许正是苏轼这难以捉摸的性格,使其拥有了如此人格魅力,在近千年中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