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坡诗词透视苏轼的人格风骨

合集下载

苏轼人格魅力

苏轼人格魅力

在饮食文化日益昌盛的当今谈及苏轼,也许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苏轼以其诗词所表现的独特人格魅力滋润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九百余年后的今天,苏轼这个名字仍然被人们牢牢记着,在于他无限的魅力:文品“诗赋传千古”,人品“峨眉共比高”。

那么,让我们一同走近苏轼。

在宋璀璨的词坛上,苏轼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一扫前朝词中弥漫的温婉柔情,大气纵横地开创了豪放一派,为词体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

人格美是苏词的灵魂,苏轼词所表现的人格美是通过苏轼人格在其词作中的艺术转化得到了体现。

高洁的情操东坡热爱大自然,小时候就亲自种松树(《戏作种松》),还一生喜爱竹子。

苏轼爱竹之情最为有名的诗句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於潜僧绿筠竹》)。

东坡还借梅抒怀,如“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梅兰竹菊素有“四君子”之称,本身就代表了高洁、顽强的品质。

苏轼亲梅、近兰、爱竹、比菊提升了他的灵魂――宁折不弯、刚正不阿。

潇洒豪放苏轼能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潇洒境界。

和他的履历与人生信奉休息相关。

一方面,苏轼在政治上命运多舛几番风雨,坚强的意志力在痛苦中潇洒出炉;另一方面,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文学和仕途上的成就无形中有给了他百倍的自信。

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政治上受到的挫折,随缘自适的旷达享受人生的美好。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能经常拥有一副潇洒旷达的襟怀。

《洞仙歌》(“冰饥玉骨”)就真实的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格美。

词人以“冰饥玉骨”来形容她的美丽和脱俗,来暗示她的品格高洁和凛然不可侵犯。

那位冰饥玉骨的女子,其实就是词人所颂扬的坚守“独立不倚”“危言危行”名节的理想品格的象征。

“豪放独立”的人格还表现苏轼在政治斗争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不随波逐流。

这种坚持自己的思想,宁可孤独自守,也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在《卜算子》中得到了形象的表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一.序论1.本文中心论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二.本论1.苏轼生平事迹。

2.苏轼人格魅力分析,根据其人生经历。

3.苏轼文学成就分析,从文,诗,词入手。

三.结论1.我心中的苏轼及我对苏轼的评价。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

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格魅力文学成就率真诗词巅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

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不仅文学功底非凡,其画意也很高超,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也喜画枯木怪石。

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他是"苏、黄、米、蔡" 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

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家事:祖父苏序,字仲先。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东坡古诗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

东坡古诗赏析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本文将围绕着东坡古诗进行赏析,进一步深入探讨苏轼的诗歌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东坡诗歌的特点之一是豪放洒脱。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豪爽大气、不拘一格的个性。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豪情万丈的情感和无畏风雨的精神。

他大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受世俗束缚,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其次,东坡的古诗情感真挚。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例如《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生命的真挚态度和对于永垂不朽的渴望。

他的诗歌常常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此外,东坡的古诗意境深远。

他的诗作常常以细腻、深邃的意象和意境给人以启迪。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幅画面使人们联想到秋天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渺小。

东坡的诗作往往具有画面感,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东坡古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个人的才情,更在于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独到理解和创新实践。

他以自由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使得他成为宋代文坛的瑰宝。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追求自由,强调音韵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作音韵优美、意蕴深远。

他的词作中也常常运用典故和寓意,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这些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让苏轼的诗歌作品独树一帜,流传于后世。

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放洒脱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普世价值和时代特色。

他的诗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风格和情感。

苏轼《前赤壁赋》,神仙风骨

苏轼《前赤壁赋》,神仙风骨

苏轼《前赤壁赋》,神仙风骨推荐语苏东坡本就上仙风道骨的人物,他的文字与内在气质已经达到了和谐交融。

——柯英苏轼的千古绝唱《前赤壁赋》文笔优美,意境幽深,读来令人神清气爽,荡气回肠。

这篇的散文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其中蕴含着一种神仙风骨。

所谓仙风道骨,不同凡响,这种特别的风骨是一般的文章中所没有的。

读懂这篇文章不难,但要理解并融合在这种奇异的风骨当中,却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从文章的一开始,随着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一种异样的神仙之气便油然而出现。

文章中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在这样神奇的背景之下,作者与客人乘坐的小舟如同一片小小的苇叶,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江面之上。

其感觉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就在我们初步陶醉在这种羽化登仙的感觉中的时候,作者又为我们唱起了一首古味盎然的歌谣:“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首歌古朴,然其意境幽深,令人读来若有所追,若有所忆,却又不知道所追忆者为何。

这首歌以及其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又将我们带入了一种更加神秘的境界之中。

如果说前面这些还只算是环境与心情的铺垫,那紧接下来苏子与客的对话就将这种神仙之境界推向了高潮。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通过客人之口,说出了下面的话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在这一番话语中,苏子的客人接触到了一个看似虚无缥缈但实际上人人都会暗自感到忧伤的话题,那就是,人生短暂,宇宙无穷。

与天地相比,人类是何等的渺小,所谓人的生命又是何等短暂!而人的生命一旦消失,便再也无法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寻,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啊!苏子的客人感觉到了这种遗憾,却也无法解决这个心理问题,所以才“托遗响于悲风”,在呜呜然的洞箫声中抒发自己的无望和无助。

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个人总结

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个人总结

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个人总结
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技巧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我对唐宋诗词风骨气韵的个人总结:
首先,唐宋诗词的风骨主要体现在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精神内涵上。

唐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变迁,更展现了他们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他们的风骨,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方面。

同样,宋代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也在诗词中表现出了坚韧不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反思。

其次,唐宋诗词的气韵则更侧重于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

无论是唐诗的平仄韵律,还是宋词的婉约豪放,都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享受和情感共鸣。

唐诗的雄浑壮阔,宋词的细腻柔美,都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独特的气韵,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总的来说,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是相辅相成的。

风骨是诗词的精神内涵,是诗人的人格魅力的体现;气韵则是诗词的艺术魅力,是作品的审美体验的体现。

两者共同构成了唐宋诗词独特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领略到艺术的优美。

用苏轼的诗词写作文

用苏轼的诗词写作文

用苏轼的诗词写作文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表示之,例如恐不及;见到疏于斥之,例如恐不尽;见到忠义于敢于为,而罔顾其害。

用此数关在世,然终不以为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学说,公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风骨,例如诗,如文,例如天地奇景。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Seyches,耆卿似乐天,方回去、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苏东坡你那命运坎坷的一生在庸俗的人眼中是多么的可笑,历经官场的多磨,被迫流放,又在危难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诗词,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传奇。

我不禁对这位了不起的诗人产生无穷的谢意。

大江东去,浪伴著,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伴著,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的壮美展现在眼前,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

滔滔的江水在日以继夜地奔流着,豪迈的胸怀面对着这样的情景时,使人产生对以往英雄的崇敬。

你在这美景中触景生情,面对着滚滚汹涌的长河,深感历史的消逝,就像是那东去的大河,于是你写诗写出了这句话,并在缅怀故人时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壮美诗词。

就像是你一样,豪放的胸怀并使你在不经意间总能抓取那小小的刹那。

如今,现代人足不出户,何来的豪迈壮阔?何来的汹涌澎湃?即使有,那也只是昙花一现,开不了多久。

人的性情如同澎湃的大海,瞬息万变,一会儿晴朗无比,一会儿愁云不散,现实总是和理想那么遥远。

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

豪放的诗人也存有“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的人生,当你贬谪黄州时,夜中月色入户,你难以入眠。

但这样的月色是多么的难得啊,在贬黄州期间,你这个闲官无所事事,不能签约公事,又在尘世中生活,见到如此的月光不免让人觉得欣喜,可眼下有没有同你一起赏月的人,于是你只好去找同你一起被贬黄州的张怀民。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东坡诗词透视苏轼的人格风骨
贾蕊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摘要:苏轼作为豪放派诗词的开创者,始终在创作中贯彻他“文如其人”的宗旨。

本文立足苏轼的诗词作品,试图触摸文字背后潜蕴的作者超拔的生命品格。

关键词:苏轼;诗词;人格;风骨
古代文坛上一位大师级文学家的人格堪称典范,他就是苏东坡。

在他苦难多舛的人生历程中,他始终不懈地整和、完善着自我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标扬着他旷世无双、豪纵奔放的创作风格。

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有一颗从炼狱里升华了的最坚强的灵魂。

这灵魂真正站立了起来,不屈服于外在的种种压力,不屈服于强加在他心灵上的各种枷锁,而是以一种高度的人格水平,直面严酷的人生境遇。

当他因文字获罪而一贬再贬,甚而还有一月内三次降职的折磨时,他没有消极颓废,悲观绝望,也没有愤世激俗,牢骚满腹,而是在苦难中炼造人格,依旧保持那种积极向上、健康达观的人生心态。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凛凛的精神风骨,一种立场鲜明的原则性坚持。

如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就表白出一种绝不服输的性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着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诗人这种对口福的专注之情,正是他对朝廷奸佞小人们迫害之举的一种精神抵抗;当他被贬到岭南瘴疠蛮荒之地惠州时,又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晚年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时,又乐观坚定地说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东坡这种乐天安命的旷达情感非常人所能想象。

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在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余,领悟到大自然的无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并进一步了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通透之理。

(《赤壁赋》)此时,他对人生的追求已悄然幻化于他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中了,更有“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写给李常的一封信)的诗句坦露出他真诚的勇敢和洒脱不羁的情怀,可见,他内心大无畏的一面,或者说是灾难、挫折使他更无畏了。

“高风绝尘”是苏轼诗风的主流,“高风绝尘”是指高风亮节和超越世俗尘土羁绊的审美精神、审美品格,是苏轼人生理想的一种外化形式。

很自然地,他将这一理论沟通到内在生命品格方面,这是一种在执着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任真自然、通达洒脱的人生观。

苏轼所谓“吾非避世之事,而逃世之机”(《雪堂记》)的清醒认识,体现了他与天地万物游而不傲视现实,穷通贵贱,随缘生灭而不撄于心,喜怒哀乐发乎情而止乎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我选择。

这种思辨方式使苏轼对社会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超越,在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同时,关照现实人生,做到屡遭谪贬而乐观旷达,“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元老孙》)。

正是基于自身这种坚韧超拔的生命品格,才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预期“高风绝尘”的境地。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词作视野开阔、倾荡磊落、横放杰出,后人无以望其项背。

仅看一件生活小事,就可反观他超脱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在自然风雨中悠然信步隐含着他对生活厄运的勇敢挑战。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反映了作者不随物悲喜、宠辱皆忘的思想,也表达了一种超越人生、不受羁绊的豪迈本色。

只有在这样大气、从容、厚实的人格底蕴上才可能产生如此激越的文字形式。

苏轼认为:“豪放”、“雄放”本是作者一种内在气质的外现。

遵循这一创作原则,他的词作都表达出他鲜明的个性特征。

可以说,观察一个人身处困厄之境时的态度最能代表他的生命品格、人格底蕴。

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后,被贬黄州,共五年,期间坦然处之。

筑室于黄州城外一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曾写下大量优秀词作,融进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生活的热切拥抱以及对写作的真诚投入,在字里行间随处迸射着智性的光辉,同时也流贯着深沉的情感潜流。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这首词在写景怀古间寄寓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感慨,然而读来却一派豪迈雄健之风,毫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抑郁之愁,又有目空王侯的伟岸气魄与不平则鸣的畅达胸臆。

苏轼就这样坦荡地把自己一生所思所感毫无保留的留给了后人。

在这种坦荡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伟大人物的胸襟,看到了他在其极不平凡的一生中傲视坎坷的精神风骨。

如以成败论英雄,苏轼算不得豪杰,因为终其一生,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登上出人头地的权力巅峰,但他又的确雄居史册显眼的位置,他的文辞千古流芳,其原因就在于那裴然飞扬的文采里留下的是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

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