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格魅力
喜欢苏轼的理由300字

喜欢苏轼的理由300字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以下是一些让人喜欢苏轼的理由:
1. 文学成就: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2. 艺术才华:苏轼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被誉为“苏体”,他的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人格魅力: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人十分佩服。
4. 美食家:苏轼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发明了许多美食,如东坡肉、东坡鱼等,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5. 多才多艺:苏轼除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还对医学、水利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总之,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艺术才华、人格魅力和多才多
艺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前言“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
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
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
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
《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
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
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
”[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
”[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
”[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文豪,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苏轼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几经宦海沉浮,屡遭贬黜。
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系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之中。
病逝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对自己的后半生作了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这位文学大师,旷世奇才。
贬滴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他那个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就是在贬滴黄州之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
尽管他说自己“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答李端叔书》)然而正是在他到达黄州,自号“东坡居士”之后,才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屡遭挫折,苏轼也能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来源于他独特超群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他汲取了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又使他淡薄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涌和通达。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诗、词、文和书画等,不过是这一人格的外在表现而已。
对于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邃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歌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抒发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散文方面,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如《赤壁赋》等名篇,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在词作上,苏轼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苏轼的思想观念深邃而独特。
在政治上,他关注民生,主张改革,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
文化上,他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向民间文化学习,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宗教方面,他尊重各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后世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三、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在官场中屡遭打击,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上,他热爱美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人际交往中,他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朋友肝胆相照。
这种乐观、真诚、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深受人们的敬仰。
四、历史贡献苏轼的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他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创立的菜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此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宋代书法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评价苏轼时,我们不仅要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天赋,更要重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的乐观、豁达、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
写苏轼的文章 1000字以上

写苏轼的文章1000字以上摘要:一、引言:介绍苏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二、苏轼的文学成就1.诗歌创作2.散文创作3.书画艺术三、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文学的影响1.早年经历与科举之路2.宦海沉浮与诗词创作3.乌台诗案与流放生活四、苏轼的人格魅力与文学精神1.忠诚正直的品质2.儒释道并重的思想3.独立自由的精神五、苏轼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1.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2.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正文:一、引言:介绍苏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苏轼的文学成就1.诗歌创作苏轼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诗歌风格多样,以豪放、奔放、直率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咏史抒怀的长篇史诗,又有描绘山水风光的田园诗,还有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政治诗。
其中,《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作品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2.散文创作苏轼的散文创作同样具有极高的成就。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政论文、书信、游记、杂文等多种类型。
其散文风格雄健、豪放、议论风生,文字简练而有力。
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展现了苏轼散文创作的巅峰水平。
3.书画艺术苏轼在书画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书法承袭了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苏体”。
他的画作以山水、竹石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书画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人画”的奠基人。
三、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文学的影响1.早年经历与科举之路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聪颖过人,早年便已崭露头角。
东坡文化资料

东坡文化
东坡文化,指的是以北宋文学家苏轼为代表的文化现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坡文化即以苏轼的思想品格、文学风采为核心,涵盖了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
在东坡文化中,苏轼的人格魅力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他开朗豁达,豁达大度,
乐观向上,不拘小节,处世宽容。
苏轼钟情于自然、隐逸,倡导“放浪形骸,拂拭
俗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境界。
这种超脱世俗的情怀和豁达胸怀,成为东坡文化的重要内核。
除了人格魅力,苏轼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卓越成就。
在文学方面,
苏轼的诗文具有独特风格,擅长辞赋和散文,代表作品有《东坡先生》、《石壕吏》等,以其清新自然、豪放畅达、意境深远而著称。
在书法方面,苏轼的柳体书法优美流畅,被誉为“苏子春秋”。
在绘画方面,苏轼喜画山水,擅长写意画,对后世画
坛也有重要影响。
东坡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蕴含着苏轼的思想智慧、艺术成就
和审美风范,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东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提升人文素养,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东坡文化,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艺术风格,一种人文情怀。
它融合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生活智慧,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应当继承弘扬东坡文化,让其精神与魅力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苏轼的创作与其人格魅力丛天笑

苏轼的创作与其人格魅力
• 第二部分:人格魅力—刚直、真诚、爱民、忘我
– 苏轼的人格魅力突出表现在、刚直、真诚、爱民、忘我,这 就是东坡生命的真帝、灵魂的支撑点 – 苏轼最珍贵的品格就是正直刚毅 –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创作与其人格魅力
丛天笑 •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 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时追谥shi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 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 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 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畿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 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人物品质

苏轼人物品质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也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品质。
苏轼的品质首先体现在他的坚毅不屈、勇气和正义感上。
他曾多次发表批判朝廷政策的文章,甚至因此被贬官流放。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和公正。
其次,苏轼还有着极高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智慧。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声音和感受,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并且总是以真诚和温暖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
他的诗歌和书信中也经常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最后,苏轼还是一个勤奋和自律的人。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来自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和不断的努力。
即使在流放之后,他仍然坚持写作,并在河湟战役中积极参与军事活动,展现出了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个具有坚毅正义、情感智慧和勤奋自律品质的杰出人物,他的品质和精神成为后人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大文豪苏轼是可与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级文化名人,像他这样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史学、文论、医药、饮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树的人,环视华夏史海,都极为少见,而他的人品,更是被后人推崇备至。
林雨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
“苏东坡的独一无二,还在于他的平民气质。
一个经常被放逐的官员却有着最多的人缘,文人骚客、贤士大夫自不必多说,难得的是他与野老村夫、渔樵僧道,都能找到沟通的话题。
一千多年来,有那么多人热爱他,是因为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魅力。
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在他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文化通过他这个载体历久弥新地在当代社会呈放光彩。
”
构成苏轼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这种思想,塑造了苏轼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仕途顺利时,他身上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精神十分突出。
而被贬后,便是为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
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疗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
苏轼的人格魅力,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人们喜欢苏轼还有一个原因:他的遭遇令人同情。
因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他在仕途上两起两落,被贬达十余年之久,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差点使他丢了性命。
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好,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
《金山题像》一诗,是苏轼赴常州时写下的,可说是他对自己一生作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是永恒的。
(《人物春秋》)
[点睛]
最喜欢苏东坡的是他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
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
苏轼一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
首先,一方面,如前所述,他是中国士大夫文人中遭贬谪较多的一个,他曾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谪蛮荒达十二年之久。
政治上被宣布为“奸党”,诗文著作被列为“禁书”,三位妻子原配、续配和爱妾都先他死去,最亲爱的弟弟子由也与他同时遭到政治迫害,兄弟两人长期不得见面。
他自己多次大难不死,“乌台诗案”中关进监狱险些被杀头,后来在惠州、儋州又好几次差点病死,一生之灾难不幸可谓多矣。
然而,另一方面,苏轼在历代文人中又是最为风趣幽默、乐观超脱的。
贬谪到海南岛上,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远的“天涯海角”,亲友们都担心他年迈苍苍难得生还,他却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惠州,他自宽自解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他还说譬如自己本就是当地的一个秀才,如果屡试不中,那不也就要在这穷乡僻壤过一生吗?正是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击倒。
其次,在众多的中国文人中,苏轼的佛道禅理造诣是最高的。
这一方面是来自于先天灵根慧业的悟性,另一方面也是后天的机缘所致。
因此,他对人生的本质比以往任何诗人都看得透彻。
在他的诗文中,那种人生空漠的感慨比以往任何一个诗人都来得多,来得强烈与深沉。
什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种“人生如梦”的旋律多次在诗文中奏起。
而另一方面,苏轼又是最热爱人生、热爱人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诗人。
在他的诗文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咏叹,对江山胜景、风土人情的歌唱,对生活情趣的欣赏品昧,对古代圣贤、英雄豪杰的向往仰慕,无不真挚深切,极其感人。
在这一方面,将他奉为“千古情圣”,作为后世文人的典范是完全当之无愧的。
再次,苏轼这种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还表现在一方面他作为一代贤臣、一代哲人,经常思考的是国计民生问题,建功立业问题,乃至宇宙人生的重大哲理问题,而另一方面,他又决不象某些西方哲学家一样,只知道天上的事,对地下的事一无所知。
他很有生活情趣,文娱生活丰富多彩自不必说,就是一些生活琐事也处理得井井有条,对管家理财、烹任饮食、医药保健、养花
养鱼等都颇有研究。
贬黄州时,薪水很少,他担心入不敷出,就将月俸分为三十串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取一串下来作为日用,若有节余,便用一竹筒贮存起来,以作待客的特支。
苏轼还是一个著名的美食家,对煎茶酿酒、佳肴烹制、粗粮细作均有讲究,他所发明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饼”至今还保留在中国传统的菜谱里。
可以说,正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生问题、生活问题上,苏轼才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领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真实性情。
他的亲切感人,他的聪敏睿智,风趣幽默,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深深喜爱。
尽管他的诗词文在当时被列为“禁书”,但还是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传抄、诵读;尽管他被贬到天涯海角,但还是有人不远千里,浮海专程去探望、访问他,拜他为师。
这正是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苏轼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来自于对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理解与实践。
他将三者融汇贯通,既进取而又不迂执,既超脱而又不厌世。
儒家思想始终是鼓励他百折不挠、积极奋进的精神力量,佛老哲学则更多地作为他身处逆境中自我解脱的思想武器。
他将人生视为一场棋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这样,往往能使他不计较个人的荣辱、穷通、得失,在通达的心境下,更充分地享受真实无伪的人生,坚持对文学艺术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种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士大夫文人最有影响,使他们在仕途失意的时候能够不厌世,不愤世,面对人生挫折仍不失去乐观平静的心态,这些生存智慧显然都是苏轼式的。
由于有了这种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所以苏拭的一生,既是面对现实的一生,也是超脱现实的一生。
他往往能以一种诗意的艺术的审美态度来看待人生逆境。
当他贬谪到海南岛上度过晚年的时候,不少亲戚朋友与学生寄来书信安慰他,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虽然在他以前的刘禹锡、柳宗元等文人遭贬谪时也曾在山水自然、风土人情中寻找慰安,寄托幽愤,但他们始终没有摆脱过“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慨。
苏轼则较少自伤不遇,到了晚年更是如此。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那种东坡所特有的随遇而安、随缘自适思想在诗文中经常流露。
不管贬谪到何方,不管经受怎样的人生挫折,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他都能发现美,得到美的享受。
在这些既高雅而又亲切的生活情趣中,苏轼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其实,“怀才不遇”只不过是要他人、要社会承认罢了,而人生的价值又何必非要别人承认不可呢?可以说,正是这种忘怀得失的审美人生态度,使苏轼摆脱了生活中的烦恼痛苦,从而完成了由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现存的二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与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既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记录,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了宋诗的典型风貌与最高成就;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了中国词坛豪放派的先河;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最优美动人、自然流畅的。
在这些诗词文作品中,苏轼以才华横溢的文学语言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江山胜景的欣赏与对生活情趣的品味,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既能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又能得到思想哲理的启迪与文学修养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