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喜欢苏轼的理由300字

喜欢苏轼的理由300字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以下是一些让人喜欢苏轼的理由:
1. 文学成就: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2. 艺术才华:苏轼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被誉为“苏体”,他的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人格魅力: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人十分佩服。
4. 美食家:苏轼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发明了许多美食,如东坡肉、东坡鱼等,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5. 多才多艺:苏轼除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还对医学、水利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总之,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艺术才华、人格魅力和多才多
艺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请结合两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请结合两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以才华横溢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昌盛的家庭。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他的兄长苏辙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
从小接受优秀教育的影响,苏轼对文学和艺术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热爱。
苏轼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多彩。
他擅长诗词创作,其诗作多以自然山水、人生哲理和政治抒发为主题,风格独特。
他还写过大量的散文和随笔,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苏轼的作品以其精湛的用词和情感表达而备受赞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成就,苏轼还凭借其聪明才智和政治洞见成为当时政坛的重要人物。
他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和坚持原则的性格,他也多次陷入政治风波之中,甚至被流放到远地。
尽管苏轼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的坚持和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化人,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的作品和思想也对后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示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才华和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留存于文学史册,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苏轼的研究和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苏轼及对他的认识。
首先,将对苏轼的生平和背景进行介绍,包括他出生的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将重点讨论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包括他的诗词、散文、绘画等方面的表现,以及他对文学的贡献和创新之处。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前言“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
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
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
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
《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
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
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
”[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
”[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
”[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对于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邃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歌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抒发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散文方面,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如《赤壁赋》等名篇,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在词作上,苏轼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苏轼的思想观念深邃而独特。
在政治上,他关注民生,主张改革,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
文化上,他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向民间文化学习,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宗教方面,他尊重各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后世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三、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在官场中屡遭打击,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上,他热爱美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人际交往中,他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朋友肝胆相照。
这种乐观、真诚、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深受人们的敬仰。
四、历史贡献苏轼的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他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创立的菜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此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宋代书法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评价苏轼时,我们不仅要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天赋,更要重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的乐观、豁达、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
鉴赏苏东坡

4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苏轼的人生哲学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认为人生应该 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要注重自我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他的这种人 生哲学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
5
结论
结论
总的来说,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他的文学和艺术成就不仅在 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 苏轼的鉴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我 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哲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6力也是他备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他性格豪爽,待人真诚,不拘小节,具 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的朋友和学生都对他的人品和人格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也深受人们 的喜爱
7
影响力
影响力
苏轼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世界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国 外的汉学家都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和翻译,他的思想和人生哲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和讨论
鉴赏苏东坡
1 文学成就 3 政治生涯 5 结论 7 艺术成就6
-
2 艺术成就 4 人生哲学 6 人格魅力 8 总结
鉴赏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也是一 位天才诗人。他的文学造诣深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苏轼的诗、散文、书 法、绘画等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除了文学成就外,苏轼在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派"书法的代 表,其行书、楷书、草书等都有独特的风格。他的绘画作品则以山水画为主,风格简练明 快,富有诗意
根据《苏武传》的内容,写一则苏轼的人物短评

根据《苏武传》的内容,写一则苏轼的人物短评1.引言1.1 概述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苏轼生于宋代,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也经历了个人的风波与起伏。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社会的关切,成为当时文坛的璀璨明星。
苏轼的文学才华早在年少时期就显露无疑。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包括诗歌、散文、文论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既有独创性,又兼具古典传统的影响。
他的诗以其豪放洒脱、寓情于景的特色而闻名,能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和社会的不同侧面。
同时,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他还在政治和思想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曾担任过重要的政府职位,并通过其政治才华和改革思想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
他注重实际,力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深受人民的爱戴。
然而,苏轼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因言论和行为触犯当时的政治权势而遭受打压和流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其被贬谪到黄州时的苦难经历。
尽管如此,苏轼始终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事业的追求。
他以坚韧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继续创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化巨人,他的文学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使他在历史上地位独特。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三部分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介绍。
首先,简要概述《苏武传》的内容,即苏武传奇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其次,说明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对苏轼进行人物短评。
正文部分主要围绕苏武传的内容要点进行展开。
其中,要点1可以深入探讨苏武传中苏武被困中原草原的遭遇和决心,以及他在使命和忠诚之间的坚持。
浅析苏轼“慧心和善心”的人格魅力

在 作 文批改 中 , 应注 重学 生 的情感 因素 , 更 同时 , 自 以 己 的情 感与 学生作 坦 诚 、 亲切 的交流 , 心 比心 , 将 以真 情 回报学生 。作 文评语 的情感化 特别要遵 循尊重学 生 的个 性的原则 , 励学生 实话实说 , 自己的道路 。我 鼓 走 班 一位从外地转 学来 的学生在写 一个小 实验时 ,取 名 为《 一次 令人 难 以相信 的 实验 》 乍一 听 , , 似乎 有 些别 扭 , 细一想 ,令 人难 以相 信” 但 “ 这一 词组就是 这位 同学 的真实感 受 , 中还涉及 了许 多实验 以外 的内容 , 文 写得 有 声有色 。我 给他 的评语 是 :从 一个实验 、 “ 一篇课 文 、 道题 目中延 伸 出一个 广 阔的世界 ,丰 富的 自己的思 想, 这便是 学习的最高境界 ! 老师欣喜地从你 的文章 中 看 到了这一点 !” 另外也要 注意语气 亲切 , 自己放 在 把 个 忠实的读者 的位置上 , 平等 、 民主地对 待每一位 学 生 的习作 。本着 重鼓励 、重理解 的精神在 作文 的批 改 中, 与学生进行双 向的情 感沟通 。比如有位 同学错别 字
性格和能力 。
慧 心和善心 是苏轼 与生俱来 的个性 品质 。慧 心原 是佛 教用 语 , 指悟 道 的心 , 是有厌 、 欲 、 就 无 见真 , 而 从 的情感 、 认识 以及 驾驭语 言的能力 , 以在作 文 中少 的 所
卜 ”—卜 —+ — -”— 一—卜 ” +- —
n—卜 一—卜 “+ ”—卜 ”—卜 ”—卜 ” ・ - ・ +
【 专题研讨 】
浅析 苏轼“ 心和 善心” 慧 的人格 魅力
周 科 良
辽 宁省职业学 院办公 室
辽宁
苏轼简介

• 格调高远典雅、感情真实健康,由浓艳 转为清新。
苏词之最
• 豪放词
• 最早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 最具风格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 最具旷达之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婉约词
• 最凄婉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最温婉之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抒写了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慷慨豪迈的爱国之情。
顾不能为滂母邪?”(《宋史· 苏轼传》)
范滂(pāng)(137-169)东汉官员年少时便励志清廉,因
"清节"为郡人称道。
二十岁高中进士: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
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喜,欲擢冠多 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 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读轼书不 觉汗出,快哉!吾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
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 “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 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 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 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 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苏轼一生,无论得意与否,总是敢于坚持 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活得光明磊落、爱憎 分明、表里如一。当种种不幸袭来时,他 都能以一种豁达、超然态度来对待,无论 生活怎样的令他失望,也从未放弃对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正是 古代文人所少有的。
话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 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 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三大特点
1、文化成就:“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 人” 2、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 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3、人生态度:旷达乐观的文人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一.序论1.本文中心论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二.本论1.苏轼生平事迹。
2.苏轼人格魅力分析,根据其人生经历。
3.苏轼文学成就分析,从文,诗,词入手。
三.结论1.我心中的苏轼及我对苏轼的评价。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
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格魅力文学成就率真诗词巅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
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不仅文学功底非凡,其画意也很高超,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也喜画枯木怪石。
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他是"苏、黄、米、蔡" 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
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家事:祖父苏序,字仲先。
祖母史氏。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仕途: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神宗時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時,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因为写文章称赞朝廷,朋友出手相救,而神宗爱惜人才,得以保全性命,次年被贬至黃州。
宋哲宗時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被章惇贬至至惠州、儋州(海南岛)。
归家后第二年病死常州,时六十六歲。
他在政治上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苏轼出生名门,先祖长辈尽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当时封建社会具有很高的地位。
苏轼家庭条件优越,文化氛围浓厚,他从小接受熏陶,为其以后成为一代文豪垫定了基础。
经受了高等教育的苏轼,少时立志,颇为自信,望将来在政界大展拳脚,造福百姓,在嘉佑二年成为进士,仕途开端顺利,但是在神宗哲宗两朝的党派斗争中几经起落,人生跌至低谷,,心理压力颇大,郁郁不得志,精神方面的压力有时对创作诗词是一种激发和策动,苏轼将对现实中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愿望融进诗词文章。
苏轼一生多艰难坎坷,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的境界。
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豪放赞美不已。
但苏轼为什么能达到如此境界?学问深厚?修养极好?我觉得都不是,在我看来,他能达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的性格,苏轼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率真。
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经常受到打击但乐观的性格没有改变,所以如此旷达。
率真是苏轼性格的核心,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对于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苏轼曾批评过文人志士。
他虽然和他们政见不同,但对学问道德高人都是十分敬仰的。
但对于那些宣扬假道义的人,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以至于众多文人对其有成见,排挤他,弹劾他。
苏轼并非不知道这种真率个性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他在有段时间内曾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最终还是显露无疑。
苏轼的真率性格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总之,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任他的真率性格流露。
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
”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价了。
因为苏轼的文化构成多样,使他的性格具有多面性,苏轼性格极放旷不羁,苏轼自谓“我本放浪人”,“从来性坦率”又常以“糜鹿”,“野鹤”自称,表现了他率直放旷,洒脱,追求自由,充满落拓不羁的个性气质,在这一点上他与李白极为相似,苏轼一方面放旷不羁,热情奔放,一方面又保持冷静,自制力很强。
苏轼的性格超凡脱俗,但又寻呼常人。
说苏轼超凡,因为他能超脱贫富得失祸福荣辱等一切世俗功利观念对人心的束缚,如:《游金山寺》“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己,有田不归如江水。
”用他的话说,“了无丝发挂心,置之不足复道世,又说:“还从世俗去,永与世俗忘”绝弃世故,身心俱安。
意在抛开世俗的烦恼,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以此为最大的快乐与理想境界。
他对生离死别这种“人之常情”也多能超然待之。
说苏轼平凡,因为他对生活始终怀着挂念。
人们都知道他写给亡妻的那首《江城子》。
妻亡十年,岁月流逝,生活变迁,都没有冲淡他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可见其和凡人一样怀恋美好的过去,对爱情的执着。
苏轼也重视手足情感,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上写明了是“怀子由”的。
那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无不表现出手足深情。
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苏东坡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
自海南返乡途中,苏轼病重,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患难与共的弟弟。
兄弟情深,以至于此,夫复何求?苏轼以上人格中的这种性格和呈现性格矛盾的方面,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
这种性格和矛盾构成了苏轼文化人格的多面性及立体性,显得有棱有角有血有肉。
而这种矛盾,实际是改变封建时代士大夫理想人格,理想人生目标的矛盾。
难得的是,苏轼在不改变自我本性,前提下,以极强的理性精神将这些矛盾的方面整合为一体,使之相反,形成了刚直、超凡、率真、爱民、追求人生理念的生活态度。
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评选公元1001年至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的活动中,共评出了12名杰出人物,称为“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人!《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发表了一篇《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的评论员文章,给予介绍。
苏东坡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一生留给我们200多万字的著作,其中包括诗歌2 700多首,词300多首,还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散文、书画作品等。
许多作品都达到了北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真正的登峰造极!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想象力,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
文章: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叙述道理的工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
他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苏轼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苏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找到最佳的语言形式表现他的感受。
其文章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诗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包,各体兼备,尤其擅长七言古体和律、绝,风格也富于变化。
同大多数曾步入仕途的宋代诗人一样,苏轼诗中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揭露官吏丑陋面目的作品。
在苏轼的诗歌中,最大量也最为人们喜欢的是那些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以禅解俗世人生,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因而把古诗中常见的一些题材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上,使诗的内涵显得深厚,同时也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他才华横溢,人生感受极其丰富,能够更多地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因而在保持宋诗特色的同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词: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雄厚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行创作,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
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感流露,其所以他的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
当然,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而且,对这种风格,苏轼是有意识追求的。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与有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对后世影响更为深重。
我常想,真正的豁达之人,就应该这样,就应该明白什么叫做宠辱不惊,超凡脱俗,并且真正去做到。
也许苏东坡自他诞生之日,就注定要创造一种新的风范,来让世人铭记!我们看到东坡的词,就仿佛看到了他本人,苏词不仅仅是词,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作品,而是一部丰富的充满着人生智慧、灵气与哲学的活的思想!体味东坡、理解东坡、品读东坡,他的词、他的事、他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沉浸其中,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乐事。
最后我引用《苏东坡传》里的一句话形容苏轼,“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参考文献:[1]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2]《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3]何远:《春渚纪闻》,卷六。
《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4]李时英《苏东坡》,昆仑出版社,2006年01月版[5]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