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儒道禅思想的整合_王靖懿
苏轼的儒释道合一思想

苏轼的儒释道合一思想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
儒学精神是苏轼复杂多层思想的主色调。
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名冠一时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
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曾向朝廷献计献策。
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情感,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每到贬谪新地,苏轼都能以乐观的情怀忘却心灵的伤痛,以贤者的姿势跟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峻洁的形象。
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传统儒学精神渐渐失去了合理的内核。
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而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离尘去世的佛老思想是苏轼理想受阻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反弹,是源于他现实人生罹难后的重新选择。
因而,他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长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感,所以他认为对柔弱渺小的个体生命来说,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身心的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
饱经世事忧患、风尘播弄而面容苍老、身心疲惫的苏轼,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酸痛。
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规定着他人生的基本追求,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燥的润滑,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苏轼的一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黄州。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进行全面观照,从诗词来探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
标签:超越意识追求自由生命旷达超逸疏放自然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乌台诗案”。
度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貶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是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踏上黄州的土地的。
从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这座偏僻的小城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四年多时间只是茫茫宇宙时空中的一瞬,却在中国文化中崛起了一座高峰。
随着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一洗千古、彪炳千秋作品的产生,黄州从此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四十年,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在新旧两党的斗争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作用的结果,使他的一生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沉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执着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自由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让人感到的是轻松,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这与他被貶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与他独立不屈的性格是冲突的。
苏轼的超人之处是能在思想上冲破现状,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
而佛老哲学“清静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正好帮他解脱了来自社会、个人的压抑,让他获得了心里的平衡。
禅宗和老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主次不同,却始终是并存的,而被贬黄州之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重要。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付之东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其一生坎坷,仕途起伏。
本文深入探讨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的融合,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体现,揭示他如何在复杂的思想体系下成就非凡的文化贡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一、引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苏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那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豁达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更是儒释道思想在个体身上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苏轼生平及思想背景(一)生平经历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早年踏上仕途,满怀报国之志。
然而,其仕途之路布满荆棘,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等。
这些坎坷的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思想渊源苏轼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在他早期的诗作和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关心民生疾苦的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北宋时期佛教盛行,苏轼与许多高僧交往密切,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的领悟。
佛教的空观、慈悲为怀等思想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方式。
此外,道家思想的自然、逍遥等观念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他遭遇挫折后,道家思想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慰藉。
三、儒释道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一)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1.积极入世的情怀2.苏轼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3.道德教化的功能4.他的文章常常蕴含着道德教诲,如《范增论》《留侯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播儒家的道德观念,希望能对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摘要:苏轼一生充满坎坷与曲折,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会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关键词:儒释道合一做人做事经世济时《林语堂·苏东坡传》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大概与他儒释道合一的文化有关。
传统中国哲学的思维特征,主要是理智的直观和经验式的把握对象,以及在把握自我生命价值的体认方式中创造生存意义的知识。
如儒家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道家的“心斋”、“坐忘”,以及禅宗的“顿悟”,都是主张人们首先要虚怀接纳万物,以寻求社会实践的种种经验,并进而否弃外在征取,反归内心,启明本心,超越有形,升入无我之境。
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苏轼在现实生活中,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一、在做人方面比较随意。
苏轼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
可苏轼依然过着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
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
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他一生虽屡屡遭贬、经常遭人陷害,却从不记仇,更不记恨任何人。
像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
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
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
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了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禅思与禅趣

供一 份 精神 安慰 , 因而禅 宗 在宋代 倍 受文 人欢 迎 , 王 安石 晚年便 曾 与苏轼 “ 闲即俱 味禅悦 ” [ 8 ] 5 4 5 。
庄 思想 的 中 国化 了 的 “ 学” , 甚 至道 家 思 想才 是 其 根 本, 所 以有 “ 庄禅” 一说。 “ ‘ 本心 ’ 、 ‘ 迷失 ’ 、 ‘ 开悟 ’ 、 ‘ 境界 ’ 基本 上 囊括 了佛教 禅 宗 的要 义 。 ” [ 6 ] 同 时道 家 的“ 无我 ” 、 “ 无为” 亦 是其 精义 。 可见 , “ 禅” 带 上 了道
苏 轼便 是 生活 在这 样 一种 文 人士 大夫 尚禅 的社 会风 潮 下 。 以诗 禅 的角度 来说 , 中唐 南宗 禅 以降 即有
二’ 的教理 与维 摩经 的 ‘ 语默 不二 ’ 、 ‘ 破斥 ’ 的态度 结 合, 更 加 上 老庄 的洒 脱 而生 出禅 味 , 而 其 所 求者 , 是
佛 教 的大 理想 ‘ 法’ 。 人 与 法打 成一 片 , 通过 人 格而 表
庄禅 合 流 的现象 , 东 坡处 于北 宋 五家 七宗 的环 境 中 ,
仍属 南宗 禅余 绪 , 自然不 能 免于 这种 特质 [ 7 ] 1 4 1 — 1 6 6 。 开 创南 宗 禅 法 的六 祖 惠 能对 《 金刚经 》 十分 推 崇 , 尊 其
家老 庄 “ 洒脱” 的味 道 , “ 洒脱” 便 是 禅 味 的一种 外 在 表现 。 中 国的禅 “ 通过人 格 而表 现佛 法” , 是 故 研究 苏
轼 诗 词 中 的禅 思 和禅 趣 , 可从 研 究 苏轼 诗 词 中 的人
学士学位论文—-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

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中文系2009级1班指导教师:【摘要】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思想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
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忘世形成了苏轼混杂的艺术观,尤其是禅悟思想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诗歌中禅宗思想的渗透是明显的,他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禅学风味和审美情趣。
本文试从禅宗的角度,重点探索苏轼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禅悟观,以及佛禅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禅悟苏轼禅宗诗歌影响[Abstract]Su sh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While su shi thought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of fusio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ddhism thought, Confucian, Taoist, buddhist birth of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forget who formed the su shi mixed artistic value, especially satori thought of su shi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literary creation and aesthetic style. Su shi poems infiltration of zen thought is obvious, his poetry is full of flavor of zen and aesthetics.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en satori view in focus for sushi's literary works, and anddrunkenness thought in his poems.[Key Words] Satori Su shi Zen Poems impact早在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
浅论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特征的表现

浅论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特征的表现作者:吴丹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09年第09期摘要:作为宋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是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结合得较好的一位。
以儒为本,同时借释、道思想来完善主体人格、提高人生境界是苏轼生命哲学的理想范式,这一范式是苏轼在经历了诸多人世变迁之后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它对我们后世也有许多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思想儒释道特征表现宋朝实行的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大大促进了文化的高涨和繁荣,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界,亦出现儒释道三家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士大夫阶层亦呈现学者化的倾向,这就导致了宋代文人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士大夫们出入于儒释道三者之间,构建着适用于个体生存的哲学理念。
苏轼,作为宋代文人最杰出的代表,其思想即体现了对三家学说的兼收并蓄和博采众长。
一、儒家思想表现1.两次在朝:直言敢谏、勇于进言苏轼一生有两次在朝为官的时期,一次是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时,一次是元佑年间新法垮台,两次任职都与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密切相关。
王安石的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和措施激进,出现了很多问题。
苏轼三次上书皇帝,指责变革措施给百姓带来的不利,结果受到排挤被迫离京外任。
后来神宗皇帝病死,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等旧党,苏轼亦转被召回朝延担任起居舍人、翰林学士之职。
对司马光不分利弊、尽除新法的行为,苏轼感到不满,进言直谏,结果又受到旧党排挤,再次离京外任。
苏轼对变法的态度是取决于其是否真正有利于国家人民,有利的他就赞成,不利则坚决反对。
新法本就有利有弊,因此无论是王安石的力行措施还是司马光的全盘否定,他都不能认同。
即使是最后被贬官革职,苏轼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为民而进言直谏。
2.两次外任:为官一任、惠民一方苏轼两次离京后便是两次的外地任职生涯。
他任官一处,即惠民一方,总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为老百姓多做好事。
徐州发大水,身为长官的苏轼几周没有回家,每天住在城墙顶上的小棚内,监督修固外墙的工作,洪水退去后,苏轼为防后患,请求朝廷拨款兴建堤坝,在其努力下,奏事获得了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王靖懿(1979—),女,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试论苏轼儒道禅思想的整合王靖懿(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 要: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
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有为而作”与“不能不为”几对范畴的表现上,苏轼明显呈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融通与超越。
关键词:苏轼;儒道禅;融通;超越中图分类号:K 825.6=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 (2004)02-0086-04 关于苏轼人格与创作所体现的儒道禅思想的整合是一个常谈而常新的话题,后人最先明确论及的当推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1](P.1126)。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2](P .9)。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3](P.676)。
作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典范与理想模式,他身上既体现出传统的三教互补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时代意义。
儒道禅思想已构成一种整合的文化因子融入他的思维与实践,显示出融通而超越的生命历程。
一、儒道禅思想融合的现实依据与心灵契合点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思想体系。
作为意识形态的儒道两家在其形成之初便以博大的内涵和无限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的“两极”,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禅宗是玄学与佛教禅学相结合的中国化的产物,由印度佛学浓厚的抽象思辨色彩转变为重自我感性存在之本体。
庄与禅天生就有许多契合之处。
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中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宗的法界观以平等观对待外境,认为大小等殊,理有包容,万事万物都是一真如法界的体现,此与庄子齐物我、忘得失、泯是非的齐物观如出一辙。
借用李泽厚先生的说法:“确乎两者(按:指庄与禅)有许多相通、相似以至相同处,如破对待、空物我、泯主客、齐死生、反认知、重解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中,庄禅更常常浑然一体,难以区分。
”[4](P.202)同时,华严宗的圆融无碍跟儒家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境界,禅宗的注重生活日用的宗教实践,在“运水及搬柴”中体悟“神通并妙用”,跟儒家的实践理性精神,释迦宣扬的一切众生性相平等的观念跟儒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爱胸襟等等,也有相似之处。
北宋张耒认为“儒佛故应同是道,诗书本自不妨禅”(《赠僧介然》),跟苏轼交往甚密的道潜禅师也曾表示:“儒释殊科道无异”(《赠权上人兼简其兄高致虚秀才》),当代学者方立天说过:“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5](P.1)。
可见,儒道禅三家并没有天生的绝对疆域,反而可以相互生发,相融互通。
苏轼生活的北宋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文化的全面繁荣促成多元文化格局的出现,客观上提出文化整合的要求。
禅宗自达摩祖师传入中国,由六祖慧能加以改造并发扬光大,经唐、五代,至北宋达到鼎盛,士大夫禅学水平空前提高,禅悦之风大盛,禅学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传统参与到文人精神与思维的建构之中。
禅学的思维方式和诗意表现促进了时代性格的形成,反过来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传统儒教的衰颓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庄禅思想于是加入到儒学的改造中来,最终导致理学的诞生。
三教合流、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互包容,不仅是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文人改造传统文化的自觉要求。
苏轼就有许多主张三教合流的言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
又于其间,禅律相攻。
我见大海,有北南东。
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祭龙井辩才文》)。
佛禅认为“境由心造”,一切情境、物境均是心境,“即心是佛,顿悟见性”,“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以心为万物之本,高扬心灵的地位以获得现世苦难的解脱,由肉体之心衍生主观理想之境,心灵达到主体自由高蹈的万能境界。
不仅佛禅强调“心”的主体地位,儒道同样如此。
庄子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天地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J 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 &Tech nology(Social Sciences )2004年6月境界。
孔子以“仁”释“礼”,将道德礼法建立在血缘关系、人类情感的心理基础之上,“我欲仁,斯仁至矣”,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6](P.25)。
以“心”为契合点,儒道禅三家互相渗透,不断衍生。
尽管三家的“心”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同是强调道德主体能动的心理作用,同是执着于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由此,中国人在儒道禅三家“心”的契合点上寻找到得以放飞心灵、休憩灵魂的精神家园。
以心为本的观念在苏轼思想中有诸多表现。
他以“心”来化解是非差别,弥合现实与理想的界限,完成了一次次苦闷、挣扎、解脱的心路历程,于是“此心平处是西方,闭眼便到无魔娆”(《阿弥陀佛赞》)、“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百步洪》),于是“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和陶王抚军座送客》)、“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心灵的安顿之处就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空间的故乡化为心灵的归所。
这是一种对生命本原的探求与了悟,对现实苦难的超越与解脱,是一种将存在的生活转化为心灵之旅的诗意化境界。
“心”既是儒道禅的契合点,同时经由苏轼自身的融通与整合,四“心”化作一“心”,儒道禅思想融入他的人格追求、生命实践与艺术创作,共同构成他充满人格魅力与典范意义的生命历程。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苏轼人格追求的两种境界及其相互交融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作为艺术鉴赏的两种境界,此处借用来表示苏轼人格追求的两种选择。
“有我之境”即“我”参与其中,注重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责任的完成,是一种功利境界,接近于儒家的“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人格追求;“无我之境”即“吾丧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顿悟解脱”、“明心见性”、无待而逍遥、自由而高蹈,是一种审美境界,与庄禅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追求近似。
这两种境界鲜明地反映出苏轼对于人生理想的不同追求,只是各有侧重地表现在不同的领域。
在理性领域,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积极用世的热情、仁民爱物的胸怀。
他自小就以范滂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榜样。
在政治性论文中,他提出大量改革弊政、明道致用的见解和主张,从情理上认同儒家的伦理纲常,竭力维护体现儒家治世理想的政治秩序。
他崇尚个人自由,却从没陷入个人享乐的泥潭而置民生疾苦与国家命运于不顾;他屡遭政治迫害,却从没改变对于现实政治的批判精神,即使远谪惠州,在“日啖荔枝三百颗”(《食荔枝》)的同时,也不忘对时政发出“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荔枝叹》)的尖锐抨击;他虽然热衷佛道,以庄禅思想作为现世苦难的解脱法门,但在现实中始终以理性的批判于佛道注入实用性原则,以儒家的实践理性精神批判佛道的不良社会影响,如在《答毕仲举》中,以“食龙肉”譬喻形而上的谈禅论道虽玄妙却无补于事,并提出“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在《议学校贡举状》中谈到“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
甚至将佛道的危害提升至可以亡国的高度:“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六一居士集叙》)。
在感性领域中,他则更倾向于庄禅的艺术天地所开辟的审美境界。
宗白华先生曾以诗意化的语言描述了禅的诗性存在:“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7](P.76)。
对于苏轼而言,庄禅思想与其说是宗教哲学,不如说是人生哲学、心灵哲学,是艺术的审美境界。
身为遭遇乌台诗案的劫后余生,他却用审美的眼光观照贬所的环境:“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饱尝了人世的坎坷磨难,他却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经历过的不幸:“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当庄禅思想融入思维方式,平凡化为崇高,苦闷得以超越,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人生也就成为艺术化的人生;而当庄禅渗入艺术创作,则以感性的亲和力体悟生命的神秘和宇宙的真谛,于是作品中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显示出主体心灵的调息与宁适。
总之,无论理性或是感性,也无论功利境界还是审美境界,都是苏轼对于人格追求的定位,是出于内心自然而然的人生向度。
双方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而是共同构成其复杂而多层次的人格类型。
在儒道禅三家思想的实际应用中,则表现出以儒为体、庄禅为用的倾向,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就是“以出世的胸襟,做入世的事业”[8](P.72)。
苏轼对儒道禅三家往往采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答毕仲举》),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予以整合。
他的人格理想不是要做孔孟、老庄,也不是释迦、达摩,而是一个“自我”,一个真实的而又超越现实人生的生命本体。
他以庄禅的审美境界化解现实的矛盾,破除对于一己的执着,追求涵容开放的心灵,达到物我两忘、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正视现实人生,在人世间寻求自己的存在价值。
以《赤壁赋》为例,这是苏轼作品融入庄禅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它以庄禅的“齐物”、“色空”观消弭了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所得与所失之间的矛盾,展示了由苦闷到挣扎而最终解脱的思维过程,表现出珍惜有限生命、乐观坚韧的生活热情。
以庄禅为过程,而落脚点仍是儒家入世的执着。
三、“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苏轼生命实践的价值选择苏轼在《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中写道:“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在日常生活中济世超越,这既是禅的精神,又是苏轼生命实践一贯的原则,同时也是他以审美的眼光发现生活的乐趣,在人生风雨中无往而不胜的872004年第2期 王靖懿:试论苏轼儒道禅思想的整合 精神法宝。
关于“平生寓物不留物”,《宝绘堂记》一文是最好的注解:“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