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赤壁赋》中的儒道佛思想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摘要:《赤壁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家虚无主义的色彩。
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
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豪放旷达禅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这种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
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可是,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苏轼的一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黄州。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进行全面观照,从诗词来探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
标签:超越意识追求自由生命旷达超逸疏放自然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乌台诗案”。
度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貶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是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踏上黄州的土地的。
从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这座偏僻的小城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四年多时间只是茫茫宇宙时空中的一瞬,却在中国文化中崛起了一座高峰。
随着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一洗千古、彪炳千秋作品的产生,黄州从此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四十年,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在新旧两党的斗争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作用的结果,使他的一生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沉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执着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自由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让人感到的是轻松,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这与他被貶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与他独立不屈的性格是冲突的。
苏轼的超人之处是能在思想上冲破现状,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
而佛老哲学“清静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正好帮他解脱了来自社会、个人的压抑,让他获得了心里的平衡。
禅宗和老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主次不同,却始终是并存的,而被贬黄州之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重要。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付之东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苏轼的《前赤壁赋》千古佳作,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那么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呢?欢迎大家阅读下文学习相关的知识。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文中写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为一叶之扁舟,握匏樽以杂言;递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煞长江之无穷。
恃飞仙以浩瀚,抱著明月而长终。
”作者借客之口讲出人的一生和茫茫的宇宙较之就是较长时间的、可悲的,这种有限性不禁并使人引起哀伤之美感,即为“言不容乎骤得,塞遗响于悲风。
”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从人长大的第一天起至就预示着着一步一步迈向丧生,这就是每个人都无法彻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他的提问就是:“客亦言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例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砌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无法以一瞬;自其维持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的这一实事求是思想似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令》中存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即为从维持不变的角度,“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就是无穷尽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人生就是非常有限的,不可逆的,较长时间的,苏轼的观点似乎无法驳斥人生较长时间这一事实,就可以就是自我抚慰的一种说词罢了。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是不是就应哀伤恐惧呢?其实,人生固然较长时间,但就因为其较长时间而宝贵,假使人能长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有,那么人的存有也就丧失了意义,人生显得所志无趣。
恰好相反,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在非常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回去崇尚和缔造,就可以赢得存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人生就是较长时间而宝贵的,因较长时间而宝贵。
二、人生有无意义文中筹钱“客我”之口说至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关在周郎者乎?方其溃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了,而今云讷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小的功绩,到头来还是随其滔滔江水永远消逝,而自身也可以沦为花下之尘。
儒释道思想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形成儒释道三教汇通融合 、 和而不 同的宗教
文化体系 , 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实属罕见。北宋是儒学 、 道家
和佛家思想并存融合时期 。苏轼作为北宋有名 的文学家 , 思 想体系是 复杂 的, 受 到儒 释道三家教义的影响。 其弟弟苏辙在《 亡兄 子瞻端 明墓志铭》 里, 对 苏轼 思想的 发展变 化过程做 了简要 的概述 : “ 初好贾谊 、 陆赞书 , 论古 今 治乱” ; “ 既而读 《 庄子》 , 得吾心矣” ……“ 后读 释氏书 , 深悟实
舟、 宴饮赋诗 ; 诗情画意 , 如梦如幻 。“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
经》 里“ 二十七 , 始发愤 , 读 书籍 ” 的苏老泉 。苏洵也许 出于家
族压力 ( 他 的一个 哥哥 ,内兄和两个姐 丈 当时都 已科举 成
功) , 也 许是妻子 的规劝 , 也是 当时的时代要求 , 二十七 岁开
为一。这是一种顺应 自由, 无拘无束 的率性生活 , 是一种超脱 了政 治的羁绊和束缚 的内心愉悦和宁静。这种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统一可谓将道家的“ 无为” 和“ 天人合一” 发挥到了极致 。“ 早 岁便怀齐物志 ” , “ 逍遥齐物追庄周 ” 。苏轼八岁入学 , 他的启蒙
千 言” ( 《 东坡先生墓志铭》 ) , 2 2 岁时父子 三人 名动京师 , 从此 开启 了他长达4 O 余年的宦海生涯 。 苏轼的《 前赤壁 赋》 写于公元 l O 8 2 年, 也就是 宋神宗元丰
老师便是一个 叫张易简的天庆观道士。苏轼 自己也说“ 轼龆龀 好道 ” , 因此苏轼喜好道家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于是 “ 饮酒乐甚 ” , 扣舷而 歌 : “ 桂 棹兮 兰桨 , 击空 明兮溯
始精研佛 学 , 始于他贬谪黄州之时 。苏 人生如 同磨盘上 的蝼蚁 、 旋风 中的羽 毛 , 为 了获得 内心 的真正安宁 , 他转 向了宗教 。他一到黄州 , 就暂居在定 惠 院中 , 黄州 的几个和 尚也成 了他最好 的朋友 。在《 安国寺记》 中说 “ 盍归诚佛僧 ……间一二 E l 辄往焚 香默坐 , 深 自省察 , 则 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一念清净 , 染汗 自落 ” 。 《 前赤壁赋》 是苏轼与同乡道人杨世 昌夜游畅饮而作。一 开头就给我们打开了一卷画轴 : 清 风明月 、 水光 接天 ; 主客泛
于三家思想中明心见志——透过水月意象析《赤壁赋》的儒释道思想

文化艺术 |于三家思想中明心见志——透过水月意象析《赤壁赋》的儒释道思想□刘晓雪/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他的身上同时有着儒家的坚毅,道家的洒脱和佛家的圆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的生命里实现了平衡。
这一点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山水游记。
全文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诗中紧紧围绕“水”“月”意象,将记叙、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苏轼笔下的“水”“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感悟和喟叹,更是他“儒风”“道骨”“佛心”的外化表达。
苏轼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入自然的“水”“月”之中,透过景、情、理交融洞悉万物,明彻本心,复归旷达超然。
本文试从“水”“月”对主客的启示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入手,谈谈笔者的理解,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做一点探讨。
1 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儒家思想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核心为“入世”,有入世思想的文人“达”兼则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入世为官济天下,得志则悦于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若怀才不遇则恬退归隐,独善其身。
苏轼《赤壁赋》中儒家处世态度的体现,在于他无论穷达,皆能存独善之心而又行兼济之志。
“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以歌寄情,寄希望于空明的“水”“月”以滤洗心灵,摆脱俗世烦忧和成败得失。
此刻,“明月波光”的澄澈净化抚慰了他的心灵。
然而,无奈于理智的思考又让他回到现实,“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屈原的《离骚》开始,就用“香草美人”托喻“君王”。
苏轼用“美人”一词实际上隐喻自己对宋神宗还抱有幻想,尽管此时他被贬黄州,但仍然能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心系朝廷,心怀忠君,抒报国之志。
这种身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仍以君民为本的“积极用世”之道,其立足点正体现了儒者仁者的博大忠厚之胸襟[1]。
然而,现实却是“欲为贤臣而不能,忠君用世而不得”。
沉浸在“水月之乐”的苏轼,并没有完全释怀,不禁悲意复起,通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侧面道尽了政治失意所带来的苦闷愁绪。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福建建阳张叶华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他以赤壁为依托,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以宏博开放的胸襟,对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灵活运用,撷取各家精华,弃其糟粕,得以超脱、释怀。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儒释道思想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思想,这些思想几乎贯穿苏轼一生,了解此文思想内涵对解读他的其它文章亦大有裨益。
这篇赋仍然采取主客对话的形式。
据考证,这吹箫者是道士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曾说“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
”吹箫者的身份说明苏轼与道家往来甚密。
但吹箫客的箫声及言辞,与其说是经苏轼组织润饰的道士之语,不如说是借道士之口,抒苏轼之思。
苏轼与客的问答,正是表现了苏轼思想中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
而苏轼最终说服客,则说明他思想得到了解脱,乐观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
《前赤壁赋》的思想十分丰富。
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的龙晦教授在他的《从<前赤壁赋>谈苏轼的宗教思想》一文中提及:“我们仅将它分为两个大段。
第一段从‘壬戊之秋’起至‘寄遗响于悲风’止,这一大段是运用的道家思想;自此以下为第二大段,第二大段倾注了佛家思想。
”但我认为,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单是体现了佛道思想,而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苏轼学问博大、宏博开放,对儒释道思想了然于胸,将三种思想融合一体又不着痕迹,这不仅表现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反映了他已形成与众不同的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及“君子如水,随物赋形”的行为准则。
下面,我将对《前赤壁赋》一文逐段分析,兼以苏轼的其它文章印证,探索此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其舒卷自如、超逸旷达的襟怀。
一文章开篇一段情景交融,既如道家仙境,亦与禅宗自然闲适的审美境界相契合。
清风微拂、明月徘徊似有情,在轻纱笼罩的江面上,作者携几位好友放歌纵酒,任小舟随风飘荡。
赤壁赋中心思想归纳总结

赤壁赋中心思想归纳总结《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流传广泛的名篇,作者是东晋文学家曹操时期的臣子、文学家陶渊明。
这篇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运用典故、联想和形象描写等手法,以抒发对战乱岁月的愤慨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悲剧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赤壁赋》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映乱世苦难。
《赤壁赋》揭示了中国历史上乱世带来的苦难。
文中描绘了乱世的残忍和荒凉,描述了战乱造成的庄稼无人收割、民众四散逃亡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战火中无辜百姓的同情和对乱世造成的悲痛之情。
第二,强调人间和谐。
《赤壁赋》借助自然景色,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文中描绘了赤壁山水的美丽和它给人的宁静、自由的感受,以此对比乱世的动荡和混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第三,表达忠诚和个性。
《赤壁赋》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英勇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个性的追求。
文中描述了周瑜、诸葛亮等人对国家的忠诚和智谋,赞美了他们的豪情和机智。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了他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和人格力量的敬仰。
第四,倡导温和与儒雅。
《赤壁赋》反映出陶渊明对文化的向往,倡导儒雅风仪。
文中描绘了文人墨客以酒宴的形式交流和碰撞思想,强调了友谊和文人风度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通过对贾谊和廉颇的史实的引用和对文人精神的塑造,表达了对于温和、和平的追求。
第五,批判权力者的无知和腐败。
《赤壁赋》对当时权力者的无知和腐败进行了批判。
文中描绘了曹操无知和虚伪的形象,暗示了当时权力集团的无能和短视。
同时,通过对曹操残暴行为的揭露,作者对于权力者的腐败和残暴进行了谴责。
总而言之,《赤壁赋》是一部深刻反映乱世苦难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乱世的痛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忠诚和个性的追求,倡导温和与儒雅,同时批判权力者的无知和腐败。
这篇赋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

《赤壁赋》的三个境界学习《赤壁赋》,宜从景趣、情趣、理趣入手,后者犹难。
高一学生虽对其文读之琅琅,却一知半解。
难怪,十几岁的中学生,又怎么能够进入苏轼的心灵世界?其实,完全可以从《赤壁赋》中的三个境界来解读。
这当然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知人论世。
第一境:儒——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此语虽短,却表现了东坡积极入世的思想: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
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
在从政初期,他身怀忧国之志,以儒家所倡导“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然而,在朝中不够圆滑世故、不够中庸通俗的性格使他刚出道不久就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一贬再贬。
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深切关注社会的安宁和百姓的疾苦,并且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谪居海南期间,仍然说:“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第二境:释——消极避世的虚无主义。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談《赤壁赋》中的儒道佛思想
《赤壁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讲课时不能只重视分析情理和“水月”意境等,而忽视其中的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人不揣冒昧,试图通过解读苏轼儒道佛思想,来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彻底了解苏轼,并达到爱汉语言,爱中国文化的目的。
请看《赤壁赋》中的
儒家思想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执著精神,孟子“杀生取义,舍身成仁”的浩然正气,给儒家子弟以榜样和无穷的精神动力。
文死谏,武死战。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这种精神造就了不少英雄和涌现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场面。
其中不乏“士可杀不可辱”“宁死不屈,誓死不辱”“不成功毋宁死”的心态。
纵观苏轼一生,虽一贬再贬,不断迁徙流离,可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为民,服务朝廷,有用于世的执著,其积极入世用世思想显而易见。
作者被贬荒蛮,“破帽多情却恋头”“湿柴如桂米如珠”,物质贫乏到极点;“新贵旧交音书绝”“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精神孤苦到尽头。
尽管如此,苏轼游赤壁时心系国家,眷顾朝廷:“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南往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时之雄也".言辞间洋溢着对曹孟德的羡慕和敬仰。
这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流露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多么强烈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慨人生须臾,功业无成,正是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反证。
正是这种积极入世思想最终使苏轼成就了不朽功业,美名永流传。
佛家思想
虽然苏轼忘情于赤壁的“水月”美景,但毕竟内心还是痛苦无比的。
身遭诬陷被贬而说不痛苦,绝对骗人。
所以赋中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等语句。
而文治武功盖世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万事皆空,佛家思想滤净了苏轼心灵上的渣滓,使其更澄澈清新,不为外物所累了。
道家思想
道教思想是我悠悠华夏,皇天后土中孕育诞生的极其宝贵的智慧之树。
这颗土生土长的大树,吸日月精华,收天地之灵气,沐风浴雨,生命力极强。
它的根系遍布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它的精髓渗透中华儿女的毛细血管里。
不能等闲视之,消极看之。
清风明月,白雾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本身就是多么洁净的美好仙境啊!文章第四段充满哲理,说出了渺小与广大、须臾与无穷(一瞬与无尽)、盈与虚、物与我的辩证关系。
这正是道教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随时而化,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安命,乐而忘忧,和光同尘。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