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身如寄耳_苏轼生命意识概述

合集下载

苏东坡的张望和走神

苏东坡的张望和走神

苏东坡的张望和走神
作者:张炜
来源:《领导文萃》2021年第14期
很少有人像苏东坡一样,长时间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遥望打量,好像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这时候他驻足不前,茫然四顾。

这是从他留下的文字中所感受到的。

当然他偶尔也会觉得自己来路不清,归路不定,“为何而来、因何而去”的问题,对他来说也同样存在。

苏东坡一直在设问和寻觅,觉得自己似乎是一個假设、一个符号、一个供神灵和他人测试的标本、一个被莫名的力量遣使的游魂。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送王缄》)“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过淮》)“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特别是那些唱和陶渊明的拟古诗,更有一种张望的感觉。

这种神态是诗人文字中留下的,也是匆匆旅途中给人的印象。

而他那过人的乐观,就掺杂在这样的间隙之中。

(摘自《新民晚报》)。

浅论苏轼对于生命本体的态度

浅论苏轼对于生命本体的态度

Vol.37No.1Jan.2016第37卷第1期2016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浅论苏轼对于生命本体的态度张倩倩(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作为北宋文坛登峰造极的人物,在宏阔的历史和理学思潮影响下,苏轼在历代学者的研究中几乎成为符号性的人物,处在神化的光环之下。

而本文试图从苏轼客观世界及诗文组成的双文本的角度来阐述苏轼对于个体生命本体的态度,从而展现在历史社会生活中苏轼个体生命内在的矛盾性对其诗文创作产生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苏轼;生命本体;精神困境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211-03“道”对于宋代士人来说,既是天地自然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本原,也是士人立身行事的不易准则,故“道”是彻上彻下,本末精粗一贯的,既是抽象的本质又是在各种具体事件中能够得以展现的。

因而宋代文人借“文”在问道、载道,在进行文学创作的不断实践中,在不断接近“道”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文学的审美本体,理性精神大放光彩,这也是宋代文化的本质力量,而这种力量就催生了苏轼这样的文化巨人。

清代评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结合英美新批评文本之外一无所有的观点,推演而言,整个世界都如文本对人虚构出来的世界一样。

所以说拿文学观点去研究非文学,拿文学性的观点去研究苏轼的人生境遇,即苏轼的“本体”。

那么我们所掌握的关于苏轼的历史碎片整合在一起就是关于苏轼的文本,也就是说,苏轼的人生就是具有一定历史依据的纪实文学,而这种纪实文学披露的是苏轼的人生经验(苏轼的客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缺乏和漏洞就可以拿苏轼的文学文本来填补。

宋代道学家认为世界万物都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就是共相,其他殊相只能不断的相似或者接近作为共相的“理”,而不可能成为“理”或者就是“理”。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谈论苏轼文学创作思维

谈论苏轼文学创作思维

谈论苏轼文学创作思维一、苏轼在徐州期间的生存环境及心路历程北宋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府,进入了他的“徐州时期”,林语堂先生称之为“黄楼时期”。

这一年,苏轼开始了他的“真正的生活”。

熙宁四年六月,夹在新旧党争旋涡中的苏轼乞补外任,离开了危机四伏的汴京。

年轻气盛的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做地方长官的副手,这多少限制了他的才华施展。

熙宁七年六月,苏轼改差知密州,在密州虽然身为太守,但是此地贫穷而偏远,也不是他施展行政才能最好的舞台。

三年后,另一所城市———徐州,与苏轼相遇,并成就了这位文化巨人生命的丰富和绚烂。

一年零十一个月的“苏徐州”,于元丰三年才得以“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地走向他的“黄州时期”,去实现其文化人格的再一次升华。

北宋时的徐州,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城市,为南北之襟要,京东之门户,而且物产丰富,出产黄冈岩、煤、铁,“地宜菽麦,一熟而数岁饱”。

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列为古九州“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一,风物秀美,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民风淳朴。

入徐作官,进则经世济民,退则休养性情,徐州的一切在苏轼眼中都充满着魅力。

密州卸任后,苏轼先差知河中府,后又接改知徐州,受命后他欣然前往。

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

旧尹未嫌衰废久,清尊犹许再三开。

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

归去青云还记否?交游胜绝古城隈。

这是苏轼抵徐后所作的第一首诗。

熙宁十年春,原徐州知州傅尧俞因“失察”而被罢官,由徐州通判江仲达署理知州,他向新任知州苏轼移交公务后即调离徐州。

苏轼赠诗送行,给予江仲达极高的评价,这其中难免官场上的礼节和文人间的客套,但仔细品读,诗中也浸润着苏轼对这座城市天生的喜爱和施政为民的期待。

密州任内忧国忧民的无限惆怅和踌躇满志的无以施展,已然在徐州找寻到行动的空间、情感宣泄的载体。

“极目扁舟挽不回”,这既是苏轼对江仲达的赞颂,也是为自己立下了未来行动的标杆。

身体意识与苏轼的生命美学

身体意识与苏轼的生命美学

苏轼一生创作了数量巨大、成就斐然的诗词文赋,其中,关于身体方面的言说颇为奇特。

他不仅通过身体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且身体本身就是直接观照的存在,诸如发、目、齿、膝、心等各种器官频频出现:“理发千梳净,风晞胜汤沐”“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蒲团盘两膝,竹几阁双肘”“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等。

这些可以看出,苏轼尤为关切自我的身体。

明代王如锡根据苏轼诗文编写了《东坡养生集》,全面展现了苏轼生意盎然的养生图景,包括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调摄等12类。

毫无疑问,苏轼对于“生”是热爱的、珍惜的,对“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充分肯定的。

全面考察苏轼关于身体的思索与追问,可能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在苏轼的生命中,“形”的游走性、有限性与“神”的自由性、超越性盘根交错,互为一体。

形神合一的“身”既是坚实可靠的,又是虚幻不实的;既是自由行走的主体,又有着生如浮蓬的宿命;终将走向腐朽、灭亡,却偏偏开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苏轼之“身”必然成为多维度的复杂有机体,于斑驳陆离的存在中摇曳出丰富、饱满、亮丽的一抹深绿,终使生命绽放出原初的澄澈、质朴、自然。

一、身:生命敞开的场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用“身”指称人类的身体。

《淮南子》一书认为身体最起码包括形、神、志、气四个方面,如果说,毛发、肌肤、筋骨、血肉组成了人类可见、可触的形,充盈其中的精、气、神则构成了生命力。

生命本身是形与神、身与心的并举,身体的存在与生命的存在是一体的。

因此,“身”时常指个体生命,被当作“我”的代名词。

何为生命?存在。

如何存在?“身”之在场。

“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中存在”[1]265,生命个体的精、神、灵、魂的饱满皆以肉身为载体。

作为有机生命体,人的肉身性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身”是生命存在的家园。

家园与人身的存在应该是一体的,“身”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园。

苏轼一生历尽贬谪,有着对家乡永恒的怀念与思恋,但终未归乡,反认他乡为故乡,每到一处,总会布置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家园”。

苏 轼对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有何看法

苏 轼对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有何看法

苏轼对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有何看法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其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成就斐然,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苏轼的哲学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知与坦然接受。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命运变幻的感慨。

如《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浩瀚,明白生命的无常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他并非因此而陷入悲观绝望,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

他深知人生充满了起起落落,得失荣辱皆为常态,不必过分执着。

苏轼对世间万物的相对性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他眼中,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美与丑,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视角的限制,从而说明事物的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样的情境,换个角度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这种相对性的思考方式,使苏轼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为一时的挫折所困扰。

苏轼作品中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自由与超脱的追求。

他一生历经多次政治风波,遭遇诸多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的侵袭,苏轼毫不畏惧,以一种洒脱的姿态前行。

他不为外界的干扰和束缚所左右,坚持做真实的自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这种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苏轼对于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反映了他的哲学思考。

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自然景观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赋予其深刻的寓意。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通过描绘秋风落叶、明月被云遮蔽等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论苏轼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苏轼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苏轼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提要: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苏轼的生命体验,通过对其在人生的坎坷波折中所形成孤独体验、归依体验和超越体验等生命体验的阐释,来分析苏轼的人生体验对其诗歌创作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以此更加真实而深刻地理解苏轼诗歌的内在蕴涵,体会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寄寓的生命感受。

关键词:苏轼;生命体验;诗歌创作;影响生命体验是人在现实人生活动中与外界事物打交道而获得的诸种切身感受。

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包括缺失体验、丰富体验、崇高体验、孤独体验、超越体验等各种类型。

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向力,是作家艺术创作的根本指向,是其艺术创作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的首要条件。

本文试就体验生命这一命题阐述苏轼的生命体验及对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艺术家在感受个体生命、感受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于苏轼而言,坎坷曲折的仕途生涯中,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是孤独体验、归依体验和超越体验。

一“孤独”除了指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外,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体验。

在某种历史条件下,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因其独立特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准则与流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保持着距离乃至对立,因而受到某些社会阶层的排斥,从而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此种境地下,咀嚼孤独、体验孤独,从而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孤独体验。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由于他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王安石变法时,他强烈反对新法,受到新党派官员的激烈排斥打击。

严重的政治迫害,使苏轼陷入了孤独的处境。

这种孤独处境,首先是生存状态的孤独。

“乌台诗案”的诬陷,使得苏轼周围的人为了安全与生存的需要,纷纷远离他,营救、支持他的人寥寥可数。

迁谪黄州,“渐为人不识”①(苏轼《答李端叔》),几乎过着幽居独处的生活;而后,又不断地被贬,贬所也越来越荒远,最后至于饮水食芋的蛮荒之地儋州。

政治的挫折,世情的冷漠,才识的不被人赏识,在苏轼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强烈的孤独体验。

苏轼《永遇乐》的生命感和超越性

苏轼《永遇乐》的生命感和超越性

苏轼《永遇乐》的生命感和超越性作者:彭树欣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苏轼一生坎坷,政治上屡受打击,曾经下狱,而且一贬再贬,最后在晚年被贬到中国当时最偏远的地方——海南岛。

然而这位命运多舛的诗人,却是一个乐天派,并不认为生活是苦难的,他享受人生,以达观的心态观照生命,时时能获得某种超越。

他常常从政治的漩涡中,从公务的繁忙中,抽身出来,贴近自然。

清风明月,花草鱼虫,湖光山色,名胜古迹,都成了他吟诵的对象。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都能吟诗作赋。

他一生元气淋漓,其作品可谓是他生命的自然流露。

正如苏轼自己所说,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任徐州知府,在徐州治理水患。

在这之前,他已经历了宦海风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受到攻击和诬陷,因此要求外放,离开京城在地方为官。

这次在徐州,苏轼颇有政绩,治理好了水患,朝廷因此嘉奖他,拨给他款项3万贯。

他用此款在城东南建造了一条木坝,还在外围城墙上建了一座楼,名为黄楼。

对于荣辱显达,苏轼似乎有所看透。

在任上的某一天,苏轼来到城西的燕子楼,并夜宿此楼。

因梦唐代著名歌姬关盼盼,感慨人生、命运和历史,写下了《永遇乐·明月如霜》一词。

词云:“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此词的下边还有一个题目:“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彭城,即徐州。

燕子楼,据说是唐代镇守徐州的将军张建封为关盼盼所建。

盼盼是张宠爱的歌妓,能歌善舞,雅多风态。

张死后,盼盼念旧爱不嫁,居此楼十余年。

一座空楼,一个多情的女子,为什么能如此牵动东坡先生的心,居然夜宿而梦之呢?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从写景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在此凸显了其超越的文化人格,用“寄寓”思想告知自 救民,又能保持超功利、超生死的出世态度,扩充了自我的生命
己,一定要保持人的本性。《江子静自序》中说:“能得吾性而不 意识,活得恬定,活得旷达。
失其在己,则何往而不适哉!”他的“人生如梦”,并非是个人得 失的感叹,而是思索整个人生的意义。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人生如寄”的感叹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中就曾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云:“初好贾谊、陆贽书,
出现“浩浩阴阳移,年年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
[收稿日期] 2011- 01- 05 [作者简介] 白静(198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8 级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和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其影响最大。苏轼少时首 神可以永存。这与老子主张的“道”,在追求超越肉体的方面存
先学习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熟习经史,少年时期就树立了“奋 有相通之处。
厉有当治世”的博大胸怀,以后亦一直存有一颗仁人爱物、经世
苏轼博采各家所长,难能可贵的保持一份自我,体现在作
济民之心。在生命意识的问题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生。孔 品中,他发挥想象和联想,抒写了聊以自解、安抚生灵的语句。如
③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4,9 页.
④ 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4,141 页.
庄子主张齐生死,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对于 生死,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 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敬则为死”(《庄子·知北游》),这就在闪 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下告知人们生死只是形式的变化。“夫 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与生,皆命也,无 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人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 也”(《庄子·大宗师》)。因而,人不必喜生厌死,不必因死而恐慌。
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富有鲜明个性色彩和美学精神的言说,向 闲游”(《诗集》卷四十);“谪居穷僻,……自绝禄廪,因而布衣蔬
世人倾诉了其富赡饱满、无以伦比的生命意识。
食,于穷苦寂淡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微福”(《与圆
通禅师四首》之四,《文集》卷六十一)。受伤的心灵渐渐地从悲

哀中淡出,通往快乐和自由之境。
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苏轼胸怀大志,清醒地意识到人不能总 躁的心灵归于平静。由此思考,苏轼跨越了对死亡的恐惧,潇洒
是想着死,应更多地思考在有限的有生之年该做些什么。他积 地将死看作象做梦一样,自由高歌,尽享生活,与客游玩时抒发
极地参加政治活动,被贬谪后,仍在所任之地为老百姓谋福祉, “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的人生理想,从而保持独立的人生
成年后的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并一举成名。此 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后苏轼的人生经历了喜与忧,既丰富多彩而又波折多劫。在政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不
治舞台上,由于被排挤,苏轼难以施展自己的襟抱和才华,幸而 用······此之谓之命。”其中传达出苏轼面对死之时积极的心态,
点为己所用,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 生死;生命意识;苏轼
[中图法分类号] I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5004 (2011) 01 - 0074 - 02
My Body, Such As Sending Ear s Sushi Consciousness of Life Over view
且政治关怀走出了庙堂之限,无论穷达皆能存独善之心而又行 态度,达到对世俗的超越和升华。正如苏轼在《留题仙都观》中所
兼济之志。受挫时,他一直用“寄寓”思想宽慰自己,来理解自己 云“:舟中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真人厌世不回顾,
对社会的责任,折射出的忠君报国之感异常耀眼,体现了儒家 世间生死如朝暮。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长辛苦。安得独従
大学出版社,2004.
75
品都传达出对生命流逝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的深刻认识,从时 轼尤其受佛教思想的滋养而不卑屈于庙堂,以一个完整的人去
间角度上领会了宇宙的无限与人的生命的有限形成的强烈对 追求世间的美好事物。恰如《定风波》所云:“莫听穿林打叶声,
比,在空间角度上个人亦是渺小的。正基于此,激发了苏轼珍惜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4
第1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年
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人只有与道同体,才可
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从此论中 不朽,否则身体的存在仅是暂时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老
清晰可辩儒道佛对苏轼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儒家主“入世”、道 子·三十八章》)。
十一世纪的中国四川,苏轼诞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息的封
苏轼将人生解析的如此客观,那么他在漫长的流放生涯中
建知识分子家庭。苏轼自幼聪颖过人,“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 对人生的终结— ——死之问题又如何理解呢?苏轼在熙宁五年
要”。在父母的悉心教导和家乡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熏陶下, (1072 年)所作的《墨妙亭记》中曾表述: “余以为知命者,必尽大
宋朝存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才免于一死,但被流放于异地的命 要“尽人事”,才能“理足而无憾”,言语之中流露出的深层哲理
运却无法幸免。王水照将其一生概括为“在朝—— —外任—— —贬 引发我们的思考。苏公这种巨大的包容心和民胞物与的胸怀除
居”的两次大循环。在如此反复多舛的磨难中,苏轼以其过人的 了与家庭教育和蜀地文化有关,有没有受中国传统文化如儒、
儒家亦认为与生命相比,“道德”更重要。孔子说“朝闻道, 不为尘世的生死所绊,体会到物物转化毫无踪迹。生与死也符合
夕可死亦”。(《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论 这个规律,生或死仅仅是生命的转移,只不过是由一物转化为另
语·卫灵公》)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
一物的生成而已。虽然“生”有许多痛苦,通过梦幻方可消解,浮
BAI Ji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 Wuhu 241000, Anhui) [Abstract] respect for human life is the common view held, but the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ways. Sushi inclusive of its broad mind,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bsorbed the ideas for their own use of three, create his own unique values of life.
子在《论语·先进》中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人在有生之年, “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 赠写真何充秀才》),
应为社会多做事,人虽是有限个体,但可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 “·······然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文集》卷五十五),
积极地超越自我,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余晚闻道,梦幻是身”(《参廖泉铭》)。可见,苏轼不为外物所役,
本能而又带有极深的文化内涵的意识,它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
由此可见,虽然苏轼遭遇了一系列不公的待遇,但他并未
关注的人生课题。作为我国宋代至今上千年以来在文艺领域内 消极避世,而是将人生理解为短暂、虚幻的肉身和永恒的人
具有全面的、首屈一指的巨大成就的伟大宗师—— —苏轼,更以 “性”,“将整个贬谪视为‘游’和‘福’”,④如“吾身如寄耳,岭海亦
毅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心态,积极的生活,在诗、词、赋、书 道、佛思想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苏公是以一种突兀傲世
画等作品中抒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倾向。其中苏轼的诗中 的、别具一格的姿态吸收并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己所用。
有九处反复出现“吾身如寄耳”这一句,清代张道《苏亭诗话》有
云:“东坡诗有自袭句,略为记之。如……‘吾身如寄耳’……”①
生命、热爱生命的激情,同时也促使富有敏锐感知力和超常洞
这堪称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在生与死这个历代文人十
察力的苏轼时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凉感叹。“世事一场大梦, 分敏感的话题探讨上,他独树一帜,生命的时空意识在其心中
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黄州中秋》),(《东坡乐府》卷一),“万 十分清晰。在品德、修养上可称是“士气文心”,吸收融合了儒道
[参 考 文 献]
[1] 童一秋.中国十大文豪:苏轼[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 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4. [4] 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
第 11 卷第 1 期 2011 年 2 月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Vol. 11 No. 1 Feb. 2011
吾身如寄耳
—— —苏轼生命意识概述
白静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尊重生命是人类所持的共同观点,但表现方式不同。苏轼以其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吸收了儒道佛三家观
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 释三家思想,取儒家的积极用世,化道家的避世和佛家的超世
呈徐君猷》),陷入如此的梦境是可怕地,它会逐渐消磨人的奋 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冯友兰称之为“天地境界”,是“以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