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文艺观

合集下载

心物交溶 文与道俱——苏轼文艺本质论(1).

心物交溶 文与道俱——苏轼文艺本质论(1).
心物交溶 文与道俱——苏轼文艺本质论(1)
苏轼对文艺的一个重认识是,文艺是“外物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产物,实际上说明了文艺作品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这是苏轼从艺术生成论角度对文艺本质所作出的一个辩证的概括。苏轼对文艺本质的另外一个重认识是,“文与道俱”,道文并重,实际主张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苏轼从艺术本体论角度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对情景关系的论述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谢棒的《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盖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景为“媒”,情为“胚”,清楚地说明中国文论强调抒情达意。王夫之在论及曹学侄《寄钱受之》诗时也说:“景语难,情语尤难也。”(王夫乏《古诗评选》卷五)为什么呢?因为景语较为坐实,毕竟有再现的一面,而情语较为空灵,好的诗歌求“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观照中国各种艺术门类尤其是文学的发展长河也可以说明中国古代文艺的美学追求重在主体性、抒情性和审美意蕴。明清以前,叙事文学以及其它再现性艺术从未获得过显赫的历史地位;而在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以前,叙事文艺也从未在社会和艺术领域获得过正当、合法的地位。说到苏轼,他的艺术实践、理论表述和审美旨趣也能证明中国文论的主体性特点。他多次说过,创作“有意而言”,以意为主。其嗯书朱象先画后》云:“文以达吾心。”对于形神问题,他继承东晋顾恺之的观点并有所发展。顾恺之指出,眼睛和颧颊在突出人的个性方面有重作用,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其次在颧颊”(《世说新语·巧艺》)。苏轼《传神论》亦认为写人无需“举体皆似”,因为“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当然,他并没有否定“形似”,反之,他认为文艺创作首先达到“形似”。但是,他反对一味追求“形似”而不顾及“神似”的浅薄做法,提出神似重于形似,形似以神似为指归。所以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那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他还批驳了传统的画“狗马难于鬼神”的说法,认为鬼神的步趋动作,也“以人理考之”,并非可以胡乱为之,所以并不比画狗马容易,反对以形似为贵的观点.。

论苏轼的词学观

论苏轼的词学观

论苏轼的词学观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文、书、画等)奇才。

据研究,苏轼进入词坛较晚,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信中所谓“近却颇作小词”,即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四十岁)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此在《东坡乐府》中亦得到印证。

然而短短几年的关于词的创作中,苏轼的才华就已得到巨大的体现,在后来的整个词学生涯中,苏轼的词学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乃至派别,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前人关于苏轼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大量关于研究苏轼对于中国词史贡献的文献资料中,或囿于其人思想之探究,或囿于其文艺作品之剖析等等,都不约而同地人为割裂苏轼本人(包括其出身、阅历、思想等)与其作品之间的玄妙关系的探讨,以致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科学分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据此,笔者试图以苏轼的思想作为主轴,以其作品作为副轴,对苏轼的词学成就进行研究。

苏轼出身礼仪簪缨之家,一生思想深受儒、道、佛的影响,加上天生对于绘画、书法等文艺的秉赋,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苏轼本人的艺术创作思想,乃至于形成其本人独特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审美观念,而这种种观念又不断地渗透在其词学作品之中。

词学在晚唐温庭筠、冯延巳、南唐后主李煜等人“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成功转型以后,“词为艳科”几成定论。

宋初由于天下旧乱而入治不久,纲纪败坏,士风颓废,文人词作相互酬和,粉饰太平,形成了带有卑弱浮靡之气的“西昆派”局面。

苏轼之前,北宋词坛依然盛行晏殊、欧阳修等被号为“词中西昆”的词学风格,而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只有到了一向主张创作不落窠臼的苏轼手中才大发光彩。

【“道水心”苏轼的文艺美学观】苏轼若有诗书藏于心

【“道水心”苏轼的文艺美学观】苏轼若有诗书藏于心

【“道水心”苏轼的文艺美学观】苏轼若有诗书藏于心摘要:苏轼以其个体生命意识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品牌意识思想,奠定了其“自然论”文艺观的哲学方法论,以日常生活为创作场地,受随物赋形的水之道启发,形成文艺观的集大成“道水心”,通过寻求个体情感与物性相互映照的心灵天造文章,追求繁华落尽的平淡美学。

关键词:苏轼;自然;水之道;平淡“自然”在古代文论中是被历代批评家所推崇的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隐性的、潜在的理论体系。

它最初见于老庄的道家哲学,涵义比较广泛,指万物的本性、与四十余名数人之道相对而言的天之道,自然无为的状态,是运行世上万物运行的常规法则。

两汉时,受儒家影响,将“愤于中而形于外”的纳入喜怒哀乐也纳入自然的辖区。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标自然以为宗”,才外在把自然纳入文学的形而上学,有望成为一种诗学范畴。

到了唐代,更是形成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风尚,《诗式》、《二十四诗品》、《历代名画记》等也都标举与苦思相对的妙悟自然。

到了宋代,强调“如风吹水,自成文理”的自然、感情的自由抒发、平淡的美学旨趣,而苏轼更可说是且是自然论的集大成者,从本体论、创作论到风格论对这一文艺观作出了全方位的阐述。

一、儒释道相融合的哲学观——苏轼“自然论”的哲学基础作为有着一个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文人,苏轼不是机械地韩愈模仿儒释道思想的只鳞片爪,而是将外在的多变统摄松省于内里的“一”,通过其野性自由的个性选择,达到圆融的境界,建构起颇具“活性”特质的哲学系统。

早年接受儒家正统教育工作,形成他入世的道德观,在政治漩涡中不改浩然正气,以悲天悯人的愤世嫉俗情怀重视百姓。

对于儒家执着光宗耀祖、营营苟苟的姿态则颇不以为然,秉持“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生”的信念,这点与老庄道家思想默契相接,并形成精神的汇通,成就苏轼乘物以游心的审美人生观。

然而,苏轼并不因此弃绝人世,他认为那些只是“逃世之事”,他自己则是“逃世之机”。

关键在于不“留意于物”,否则终日帕尼诺区,得之则喜,失之则忧,本以为乐的东西,终以为病,看透了世间的红尘得失,则“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金丹之透了凡俗的机心,便能做到“佩玉而心若槁木、立朝而意在东山”,身隐就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模式罢了,“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或出或入,一切都以性之便、意之适为宗。

论苏轼的为文之道

论苏轼的为文之道

论苏轼的为文之道摘要:苏轼一生文学创作经验丰富,精通各种文艺创作之道,本文从苏轼的明“立意”、重“辞达”和尚“自然”的文艺思想中探析其为文之道;同时在认真分析其“为文之道”之后,还发现这些文艺思想还时时闪烁着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词:苏轼为文之道立意辞达自然辩证关系引言: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的艺术家,其在文学著作中展现出来的文艺思想更是对后世的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以苏轼的为文之道探索其文艺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山人,其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在散文、诗歌、词和书法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更因文号称万篇而有“韩文似潮,苏文似海”之称;诗歌方面,他与李白、杜甫和韩愈并称“李、杜、韩、苏”,同时在北宋诗坛上与黄庭坚齐名,在整个宋代则与陆游齐名,堪称宋代最大的诗人;在词方面,他首提“以诗为词”之主张,乃宋词“豪放派”之鼻祖,影响一代词风;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四大家。

总而言之,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

试问古往今来,有哪一个人可凭一己之身在如此多的艺术领域成为登峰造极的良材,又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能在此广无边际的文化之海中从心所欲、游刃有余?本文试图从苏轼为文之道浅探其文艺思想中。

一、文艺思想在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方面,苏轼见解独特新颖,论点精辟准确,给当时和后世文坛以深刻的影响。

苏轼的文艺思想是我国古代理论宝库中值得珍视的瑰丽遗产。

他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论断的基础之上,以自身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实践,从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阐明了他独到创新的思维。

“纵观其文艺思想中,既有关于文学艺术外部规律的探讨(如论述了文学与政治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又有很多关于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求索,即文艺本身特点的探讨。

论空静观在苏轼文艺创作中的表现

论空静观在苏轼文艺创作中的表现

论空静观在苏轼文艺创作中的表现
苏轼,这位深受世人崇敬、被视为中国文艺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文艺巨匠,他的作品多以空灵清新、情调深沉抑郁的形式来表达文化意蕴以及社会忧患。

在苏轼的文艺创作中,空静观被用作频繁的手法,也为其作品把握出丰富的画面感,堪称创作必备。

苏轼往往利用空静观,来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情绪,这也是他最出色的玩法。

其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作品便一再体现着苏轼空静观的创作手法。

"冰
池秋月两相和,漆林霜天一色凝",呈现出冰冷的秋月,月光如练,空庭只有漆林,林荫笼罩着朦胧的霜天。

《赤壁怀古》中的经典描写,也明显可见到苏轼运用空静观的爆炸力量,以及感染力:"大江仪表翠发萰,长沙故城犹在喧。

怒发冲冠,凭栏翠染,千山鸟飞绝。

"苏轼以壮观、磅礴的山川景观来生动地将梦中古城描绘出来,将空静观融合在诗作中,令那抑郁昔日之物苍凉一幕拙劣胜过照相。

空静观为苏轼文艺表现提供了非凡的空间感。

比如,在《江上慢》中,"小舟
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见去年人,泪满襟衫",是苏轼空静观在此次作品中的
最佳诠释。

他擅用描写自然元素的手法,运用虚构的诗句吟唱,把一艘小小的船载着他缅怀遐想的内心深处,添加节奏,增加张力,笼罩小舟周围的江海,浩瀚景象在诗句中游走,充满了心灵启发与情怀。

正是这种空静观,让苏轼的诗歌在思想美学上浸润了自然万物,向每一个读者洒脱的思想。

至于在当下的文艺世界,苏轼文艺里的空静观仍是影响深远、澎湃方式的玩法,令人深思而苦沉。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空静观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空静观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空静观阜阳师范学院03级杜兴亮[提要]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集儒道佛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空静”观思想是其后期文学创作的主要观念,其中包括佛家的空静观思想和道家的虚静观思想。

在这种“空静”观思想的作用下,苏轼的诗、词、散文都表现出了新的艺术特色,并对其审美价值的取向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空静”水月豪放词风山水诗影响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集儒道佛于一身,因此有人说“杂”是苏轼思想的主要特征。

但是苏轼对儒道佛思想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而不是任意的,因此,我们应当说,苏轼思想“杂而不乱”。

比如苏轼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则避开了佛老人生虚无思想,宗教命定论观念等思想,多选择佛老思想中积极的一面,“空静”观思想则是其综合佛家空静观和道家虚静说的结果。

前人对苏轼与儒道佛的关系已经论述详尽,然而佛道思想中对苏轼文学创作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空静”观思想前人却很少单独涉及。

本文将从苏轼“空静”观的产生、内涵及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等方面做进一步论述。

一、苏轼“空静”观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一)背景苏轼”空静”的文学创作观念的形成,首先与其生活的时代,他一生的宦海沉浮及其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

苏轼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北宋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从宋仁宗到宋徽宗五位皇帝,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引发“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四年,他的后半生几乎生活在不断的贬谪之中,先是黄州,再是惠州、詹州,人生的失意便也随之越积越厚。

然而挫折与磨难往往能够使人从沧桑中体味到生活的真义,使人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

另外,苏轼天生就具有豁达开朗、狂放不羁的性格,所以在历经生活上的一连串磨难打击之后,使得苏轼在苦难之中练就一种旷达从容的品格,以及“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为苏轼潜心佛老提供了条件,为其“空静”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是其“空静”观形成的重要原因。

苏轼在历经磨难之后,必然会投身佛老,摆脱儒家思想的某种束缚,从中寻求慰藉。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目录导论上篇苏轼的哲学观第一章《东坡易传》中的哲学观第一节宋学与蜀学概说第二节《东坡易传》的宇宙生成论第三节《东坡易传》的存在论第四节《东坡易传》的情本论第五节《东坡易传》的经世论第二章苏轼儒学思想中的哲学观第一节苏轼的人性论第二节苏轼的《中庸》论第三节苏轼的仁德礼法论第三章苏轼庄禅思想中的哲学观第一节苏轼的庄学思想与其道论第二节苏轼庄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第三节苏轼的禅学思想与其哲学观(一)苏轼与佛门弟子的交往(二)苏轼对待佛教的诋斥态度(三)佛学对苏轼的影响以及苏轼的佛学思想第四章苏轼的生命实践与他的哲学观第一节黄州时期:“自由人格”一、“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对待佛老及心灵的态度二、超越与执著——对待现实的态度三、“散人耶?拘人耶?”——对传统人格的超越第二节岭海时期:“审美人格”一、“身世永相忘”——对既往生活的反思二、“思我无所思”——人生的审美化三、“吾生本无待”——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第三节苏轼生命实践的哲学文化意蕴一、“也无风雨也无晴”——构建精神家园二、“也知造物有深意”——苏轼文化人格必然性第五章苏轼的文学创作与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第一节中唐至北宋的审美嬗变与苏轼文学创作的意义第二节苏轼“为词立法”的历史文化动因第三节苏轼的山水诗与苏轼的哲理化人格下篇苏轼的文艺观第六章苏轼的文艺本原论第一节“不能不为之’的心灵本原论第二节“无不尽意”的审美本体论第三节“诗是穷人物”的文艺本质论第四节苏轼、朱熹文艺本原论之比较第七章苏轼的创作论第一节“身与竹化”、“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艺术创作的本体论第二节“冲口而出”和“随物赋形”的创作方法论第三节“有道有艺”、“辞达”:艺术创作的表现论第四节苏轼、朱熹的文艺创作论之比较第八章苏轼的艺术风格论第一节“自然”:苏轼的风格美学第二节“平淡”:苏轼的审美追求第三节“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苏轼的艺术精神论第四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意境论第五节苏轼、朱熹艺术风格论之比较第九章苏轼的鉴赏批评论第一节“寓意于物”:苏轼的审美鉴赏论第二节苏轼的鉴赏批评实践论析第三节“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儒学批评论第四节苏轼、朱熹的鉴赏批评论之比较结束语摘要:苏轼“自然”文艺观与创作中“自然”与“经营”的矛盾一直引人关注,但从文体角度的讨论则较为少见。

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

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

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苏轼,一位文人墨客、政治家、书法艺术家、诗词大师、散文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巨匠,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文学造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他的精神和生活态度,也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追求自由:苏轼是个有思想的人,在文学上他主张诗文自由、创意新颖、技艺娴熟;在政治上他经常与权贵们发表不同意见,后来被贬官到黄州时,他仍然坚持自己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和人文情怀,不为低微琐事所困扰,不委曲求全,不愿随波逐流。

二、不拘一格:苏轼是一个文化开放的人,他可以吸收不同的文化,接受不同的思想,不拘一格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借鉴不同文体的特色,运用起来就非常接地气、中肯贴切、幽默风趣。

三、独具匠心:苏轼是个匠人,他可以用笔尖写出千变万化的诗文,他提倡诗歌要有情感,要有人性,要富于生命力,写作的方式要丰富多彩,让读者读得尽兴、读得入味,这样的文学思路成为他为文的独特风格。

四、尊重传统:苏轼尊重传统文化,但他也不守旧,他常常以历史为鉴,以自己的时代为背景,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同一篇文章或诗歌当中,发人深省,也使他的作品更受到读者的青睐。

五、乐观向上:苏轼的人生历经沧桑,遭受过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将逆境看成是人生的一种经历,通过优雅的诗文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态度给人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六、慷慨豁达:苏轼有一颗豁达的心,他善于用“大气”,不拘小节,放开思想,宽容待人,这种超脱的心态使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情感更加宽广深厚,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难以超越的良好典范。

总结: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可以说是“自由、不拘一格、独具匠心、尊重传统、乐观向上、慷慨豁达”,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优美文学风格的基础,也是他为文艺提供的重要思路和创作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生活和文学创作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和精神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