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1

合集下载

金庸小说的佛学观

金庸小说的佛学观

金庸小说的佛学观作者:张晓娟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4期摘要:《天龙八部》写作时借用佛典概念探讨生的哲学,抒发人生之感。

读者难免误以为本书尽为佛家之言。

但是这种解读似乎与金庸的用意相悖,毕竟结局只是众生归于平淡,并非“落了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对于金庸乃至读者而言,佛家之言赐人慧眼,却太过消极,人欲易于张扬,却是人性本然。

故而找到佛性与人性的平衡点,不仅是生而为人的责任,也是获得生的大智慧的最终。

关键词:佛家;人性;空;存佛家言世,万事空空,美女身藏脓血枯骨,功名利禄终归尘土,修佛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故所谓抛下花花世界,求得一日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就彼岸金身如来,方是为人之本业。

然则,喜怒哀乐出于胸次是人之本性,佛家形而上的追求与人形而下的审美习惯存在本质上的相悖,但是,偏又是人性的不可控使两者的得以互为衬托。

呈现在《天龙八部》里,便是一个无所谓善恶,只是一时为贪嗔痴蒙蔽了心性的侠客世界,彼处人人皆苦,但是一旦得救赎,纵使丁春秋也可以在少林觅一修心养性之所。

虽《法华经·譬喻品》警世人,人有八苦,所谓“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胜阴”,沉沦其中仍不在少数。

面对沉沦,苛责甚至绞杀根本不是解决之道,常怀悲悯情怀解众生大苦才是佛家之法。

《天龙八部》书名取自佛经,金庸在《天龙八部·序》释名道,“天龙八部”均非人,是以天、龙为首的凶残神道怪物,如来讲经,他们便常常在旁听取。

那么,书名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善恶并非绝对。

但若如此便解释了金庸这部小说的全部内涵,那么这至多算是一部佛典演绎,不会给人长歌当哭的悲壮感。

作者在佛家悲悯与人性本然之间找到的平衡点,无论善恶超度文中芸芸众生,是小说内涵得以扩大的所在。

一、王图霸业血海深仇尽归尘土所谓“五胜阴苦”,又作“五阴胜苦”,色、受、想、行、识为五阴,亦是是人之常情,但过胜则为苦。

《天龙八部》除却少林扫地僧,人人均受此苦,但又各有偏重。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
张元春
【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9)005
【摘要】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作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的艺术创作手法.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张元春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网络中心,陕西,榆林,7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仓央嘉措诗作的佛学思想及传承浅析 [J], 王艳茹
2.试论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之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以《神雕侠侣》中郭靖与杨过为例 [J], 张可佳
3.佛学思想对于石涛艺术心灵论中"心灵转化"的影响 [J], 方逸云
4.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 [J], 牛芳芳
5.浅析红楼梦中的佛学思想 [J], 贺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

收稿日期:2009-03-26作者简介:张元春(1978-),女,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教师。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张元春(榆林学院网络中心,陕西榆林719000)摘 要: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

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作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的艺术创作手法。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佛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 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09)05-0041-03 中国武侠小说经历了多次创新运动,而第三次创新运动的代表就是金庸等人。

他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的境界。

严格地说,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文化武侠小说”,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让武侠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体。

同时,金庸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丰富的佛教思想。

一、佛教文化与金庸作品佛教自从魏晋传入中国以来,在同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本土宗教的依附、冲突、融合、发展中逐步中国化,在许多方面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僧人与文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和扩大,佛教教义和佛教经典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佛教学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中国文人的创作思想,扩展文学的表现内容以及创新新的文学形式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庸的武侠小说包罗万象,含有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也包含了众多的宗教思想。

佛家文化也是他的小说所要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金庸先生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和倾慕。

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他借陈家洛之口,以佛家典故来阐述自己对天下苍生和个人利益的理解。

尔后,他在多部小说中体现佛家学说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将少林寺作为自己心目中佛学源头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将佛家的感化力提到了一个崇高的境地。

比如在《天龙八部》中慕容博,萧远山数十年的仇恨竟然被无名老僧的一席话感动,使其放弃仇恨,出家为僧;再如《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在少林寺的晨钟暮鼓的感召下,深感罪孽深重,自废武功,出家为僧。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读者喜爱。

在金庸的小说中,不仅有精彩的武侠故事情节,还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

金庸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许多佛学理念,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佛学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内涵和影响。

金庸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佛学思想之一就是“因果报应”。

佛学中有“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等概念,主张人们的行为会引起相应的果报。

在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人物因为过去的恶行而遭受报应,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梁子翁、《天龙八部》中的段天德等,他们由于做了坏事,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则常常受到了善报,比如郭靖、黄蓉、杨过等,他们因为善行而得到了幸福和美好的结局。

通过这样的安排,金庸表达了对“因果报应”的深刻理解,呼吁人们要顺应因果,做好事,远离恶行,以求得幸福与美好的人生。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还包含了对“缘起空性”观念的探讨。

佛教强调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因缘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在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对缘起空性的深入思考。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侠客行”、《飞狐外传》中的“缘分天注定”等故事情节,都表达了对缘起空性的领悟。

金庸通过这些故事向读者传达了“缘起空性”的道理,呼吁人们要抛弃执着,超脱纷扰,顺应因缘,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金庸小说中还融入了对“人生苦难”和“超脱轮回”的思考。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苦难是无法逃避的,而解脱则需要超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在金庸的小说中,主人公们常常经历着磨难和挫折,但通过坚持不懈、智慧和勇气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超脱和解脱。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郭襄、《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等,他们在面对世间的苦难时,不放弃希望,不畏艰难,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升华和超脱,达到了人生的境界。

这些故事向读者阐述了对人生苦难的坦然面对和对超脱轮回的追求,引导人们要有勇气、智慧和信念,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中国小说家金庸是享誉中华文学界的巨匠,他的作品以武侠小说为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

在金庸的小说中,不仅有着令人震撼的武功描写,还融入了深刻的佛学智慧,对人生、世界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将从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出发,探索其思想内涵及其对读者的启发意义。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在对人性的揭示和对修炼的强调上。

在金庸的作品中,很多角色都将佛学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武学修行中,通过修炼武功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黄蓉,她受到了“大理无敌、江湖公认”的“姑姑”王夫人的教导,懂得了佛学智慧,使得她不但修炼出了非凡的武功,更是悟得了涵养性的素养,她用幽默和睿智的语言说服了武林中的英雄豪杰,最终救了自己的丈夫郭靖和所有人。

在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也表现在对美好世界的渴望上。

金庸笔下,不缺乏对世界和人性的关怀,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无论是仁义道德的呈现,还是对江湖武林的批判,都反映出了金庸笔下的佛学思想。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杨过等人物形象凸显了佛学倡导的慈悲、博爱、宽容之美好品质。

在金庸的描写中,武侠世界也并非世人想象中的血腥肮脏,而是充满了慈悲和道德的世界。

这既是对佛学理念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美好世界向往的体现。

金庸的作品还体现了佛学思想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佛学强调心灵的净化和解脱,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也在修炼武功的注重心灵的追求和境界的提升。

比如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赵敏和周芷若等角色,他们在修炼武功的也体现了内心的追求,尤其是张无忌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对自身的修炼和解脱有着明确的追求,从一个胆小懦弱的少年,到一个心智成熟、懂得放下的大侠,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一种佛学思想的体现。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对读者的启发意义显而易见。

金庸小说中所呈现的佛学智慧,对于读者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共鸣,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修身养性的倡导。

金庸笔下的侠客形象,不仅是武功高强的豪杰,更是对慈悲仁爱、道德修养的追求,正是对佛学思想的一种深刻阐释。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以金庸小说的历史大背景入题,简述这些背景之下佛学思想存在的作用,其次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具体的阐释,文章试从不同人物身上的佛性禅心进行阐述从而对比分析,并分别得出结论。

然后简述佛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对金庸创作的影响以及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最后说明金庸小说中融合佛学思想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金庸,佛学,思想演变,武侠1 引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

除了197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越女剑》是以春秋末年吴越之争为大背景之外,另十四部小说的历史背景皆在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之内,可以说其小说在时间上有很好的衔接性。

而对于小说的创作来说,朝代的更替,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人类的斗争,思想的碰撞,这些种种的矛盾能够更好的为小说提供卖点,也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般来说武侠小说都是以古代为社会大背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道佛的思想能够更好的铺展开来,也更有说服力。

放眼这些小说的历史环境多在宋辽之际、宋蒙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的民族之争。

可以说金庸在其小说时代背景的选择上并非偶然,在政权更替之际各类矛盾会显得特别突出。

而金庸在描写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大多以汉族文化为中心,通过大量正面描写来灌输汉人皇朝正统观念,但同时也夹杂了对少数民族英雄的描写,委婉地批判了民族霸权主义思想。

[1]在这些中国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战争杀戮似乎无处不在。

但,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会体现出一定的佛性禅心,正所谓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明的存在。

佛学思想在此时就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为路上的人们指明彼岸的方向。

金庸先生也曾说过“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

”[2]金庸先生借佛法来开化人性,表面写佛性实际为表现人性,旨在阐述“悟”这个道理。

2 异彩纷呈的思想演变纵观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很重。

《射雕英雄传》中佛教思想论文

《射雕英雄传》中佛教思想论文

《射雕英雄传》中的佛教思想摘要:《射雕英雄传》,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问鼎之作。

它借用“靖康之变”,以其为题又名《大漠英雄传》,是“射雕三部曲”之一,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

同时《射雕英雄传》和金庸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深受佛教的影响,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思想。

本文从作者自身经历,小说人物和情节三方面深入地剖析了《射雕英雄传》中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射雕英雄传;金庸;渐悟;禅师;佛教人生观【中图分类号】i24从作者说开去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

海宁查家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

他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法华经》。

佛教此时虽然在金庸思想中种下了种子,但开花发芽却是几十年过后的事情。

1976年10月,金庸19岁的长子查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金庸伤心欲绝,几乎动了轻生的念头,不过他痛定思痛,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在遍读了西方的哲学著作之后,他发现这些理论并不能够解开他内心的疑惑。

此时,他的目光转回了古老东方的佛教。

说郭靖《射雕英雄传》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尤其叫人难忘的是塑造了一个诚朴忠厚、性格单纯的傻小子郭靖,从投生人间到成为大侠,他的成长可以说是一个“由凡入圣”的过程,而这位傻得有些可爱的英雄的形象也在我们心目中高大起来。

其实,郭靖的成功源于他用心一处,不受外界干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修炼,也就是“渐悟”——中国佛教所讲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迟疾,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长短而言。

而见道悟理包括有修持和觉悟两个方面,也就是既有修持的顿渐(顿修和渐修),又有觉悟的顿渐(顿悟和渐悟)。

所谓“渐悟”就是,点滴领会,日积月累,逐渐贯通,最后豁然大悟。

然而通览《射雕英雄传》后我们可以看到郭靖正是“渐悟”的典型。

在小说中,郭靖被描述为忠厚老实但比较愚笨,无论是做人还是学武都不是上等的材质。

所以我们发现郭靖的学武之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郭靖对武学的逐渐领悟可分为大漠练武、神丐传功、山洞学艺、独自领悟、华山论剑几个时期阶段,大漠练武阶段。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先生是一位以武侠小说闻名于世的作家,他作品中所营造的江湖世界中,不仅有剑术、技能等武术元素,更深入触及了佛学思想,而这种佛学思想也是其作品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物形象中的佛学思想在金庸小说中,有很多人物是凭借佛学思想而得到成功的。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张无忌和段誉两位人物,他们在小说中的成长历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佛学思想。

1、张无忌的佛学修行张无忌是《倚天屠龙记》的主角之一,他在修行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相思之苦,这使得他陷入了烦躁、困惑之中。

但经过南帝段智兴的开导之后,张无忌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所在,并在南诏的“穿云箭法”中寻找到了和解。

这种佛学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教导我们应该在面临纷扰和革命时,理智地抉择,才能取得成功。

2、段誉的悟道经历段誉是《天龙八部》的主角之一,他在成长历程中也体现出佛学思想。

在大理国疗伤期间,段誉得到了天竺和尚的指点,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

此后,他在江湖生涯中不断地摆脱世俗上的烦恼,经历了佛教的“三昧”,从而达到了“悟道”的境界,真实感悟到远离纷扰的平静与自由。

段誉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生命和去体味生命。

二、佛学思想在小说情节中的体现金庸小说中,佛学思想不仅反映在人物形象上,还体现在小说情节中。

从小说的情节上来看,在每一次的波折中,主角们都会寻找佛学思想的启示,从而有所收获。

1、忘恩负义与慈悲为怀的对比在《鹿鼎记》中,主角韦小宝忘恩负义地欺骗了许多人,其中就包括原本拯救了他性命的“荣府教头”。

但在小说最后,韦小宝在修行和获得宝藏之后,深自反省,并决定继续保护“荣府教头”的后代,并为其筹备晚年生活。

这种佛学思想的体现让我们知道,不管多大的仇怨,只要人们有一个慈悲的心,就能寻回自己的善良。

2、“以柔克刚”的道理在《天龙八部》中,主人公段誉早年经历时,被剑道高手雁丘学士教导“以柔克刚”的理念,从而领悟到习武之法的关键在于调和内心和外界的达成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

除了《越女剑》是以春秋末年吴越争雄为背景,其他十四部的背景都在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时间上有很好的衔接。

由朝代更替,种族争斗,思想碰撞这些矛盾来展开故事,更容易吸引读者。

在这些争斗当中,杀戮无处不在,所以,在特定的人物身上会展现出来的一些佛性。

此时,佛学思想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茫然不知所归的人们。

2. 佛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金庸先生将佛学融入小说的时候,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入到人物的个性,人物的武功,事情的发展中去。

2.1 放下执念皆是空
《天龙八部》中,少林寺铜镜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事都是虚幻的,应该放下对世事表象的执念,体悟人生的真谛。

佛法无边,扫地僧以佛法化解慕容博与萧远山之间的恩怨,一掌“打死”慕容博后,对萧远山说:“慕容少侠倘若打死了你,你儿子势必又要杀慕容少侠为你报仇,如此怨怨相报,何时方了?不如天下的罪业都归我罢!”然后又“打死”萧远山,此处亦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呈现。

让两位到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慕容博感叹:“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

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

”萧远山也了解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含义。

双双大彻大悟,放下多年的执念,遁入空门。

2.2 迷途知返得解脱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每个人都会有迷惘的时候,只要能幡然醒悟,一切都还未迟,回头总是有岸的。

苦海是自己选择的,所以自己得面对;回头亦是自己选择的,当然也得自己来顿悟。

《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掌帮帮主裘千仞,可以说是坏事做尽,在众侠要对其处以极刑时,一灯大师救了他,让他皈依佛门,在一灯大师的点化下:“冤冤相报,何时方了?手中屠刀,何时方抛?”他终于开悟。

伤害瑛姑孩子的事情,始终萦绕他心头,后来在临终之际,在一灯大师的帮主下,得见瑛姑忏悔过错,圆满解脱,安然而逝。

2.3 舍得同为欣然由
人们在生活当中往往看重的是“得”,谈论得最多的也是某个人的“得”,以至于思想会逐渐倾向于“得”。

《地藏经》说:“舍一得万报。

舍与,即在耕耘无量福田;贪得,就是透支有限福报。

”舍就是得,舍得本来就是同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如同一个茶杯的正面和反面一样。

鸠摩智一生痴迷武学,瞻仰过少林七十二绝技,后来甚至还想借得六脉神剑剑谱一观。

最后走火入魔,幸得段誉吸去功力方得包住性命,正如扫地僧所说,“大轮明王原是我佛门弟子,精研佛法,记诵明辨,当世无双,但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终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钟的戾气。

”后来鸠摩智领悟到了舍得的真谛,觉得自己没有了武功还更轻松自在了。

2.4 佛魔只在一念间
《倚天屠龙记》中一场人间惨祸使原本人品与武功俱佳的谢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谢逊师父成昆假装醉酒,奸污其妻杀死其子。

为了复仇,谢逊以成昆之名肆意杀戮,希望激得成昆现身。

被复仇之火团团围住的谢逊,因为个人恩怨荼毒了整个江湖,将自己所受之苦数倍加之于无辜的江湖人士身上,自己则变为江湖人人闻之色变的大魔头。

之后他被囚少林寺,日夜受佛经感化,幡然醒悟对自己之前所做之事忏悔不已,面对张无忌的相救,他说:“我这一个多月来,在这地牢中每日听着三位高僧诵经念佛,听着山下寺中传来的晨钟暮鼓,回思往事,你义父手上染了这许多无辜之人的鲜血,实是百死难赎。

唉,诸般恶因罪孽,我比成昆作得更多。

好孩子,你别管我,自己下山去吧。

”又说:“杨左使、殷大哥、无忌孩儿,我谢逊双手染满血迹,早已死有余孤。

今日你们为救我而来,与少林寺三位高僧争斗,若是双方再有损伤,谢逊更是罪上加罪。

无忌孩儿,你快快率同本教兄弟,退出少林寺去。

否则我立时自绝经脉,以免多增罪孽。

”第三次,张无忌联手周芷若再战三僧,苦战之下张无忌魔由心生渐入危境,谢逊在地牢中诵念《金刚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张无忌顿时犹如醍醐灌顶心魔得消。

后来他与成昆当面了断前仇旧恨,照道理他该一刀杀了成昆为家人报仇,可他此刻已经心中有佛,于是放下屠刀。

放下二字在这里看似容易,实则谢逊一路走来却掺着血泪,从血海深仇到四大皆空,立地成佛谈何容易。

止恶修善乃安身立命之道,通过忏悔,赎罪,谢逊不仅在慈悲佛法中获得心灵的依托,也重新寻回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3. 金庸小说中佛学的现实意义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道理旨在劝教大众“放下自在”,“放下”二字尤为重要,佛说人生有八苦,通俗的说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恨悠远、求不得、放不下。

这“放下”二字写写容易,要做到实在是难,放下你拥有的,放下你执着的,放下你喜欢的,放下你憎恶的……放下即自在。

有些人常常颂佛道经,求佛能度自己到一片乐土,其实佛法从不度人,佛法只是一盏灯,照亮前往彼岸的路,人唯有自度。

所以人需要自觉自悟,才能在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不再悔恨,生命才能升华。

金庸先生笔下不仅仅是在给人们讲述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在其中蕴含着意味深长的佛理。

在抓住读者兴趣的同时,借佛法来阐明道理,点化世人,让更多的读者接受到正能量。

金庸先生之意为,佛法生于人心。

人若无心向佛,纵使遍览佛家经典,佛心不存焉。

佛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并不是出家人才能拥有,用一颗慈悲、淡然的心去对待自己的生命,对待周边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