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金庸武侠小说赏析

金庸的小说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郭靖,杨过,张无忌,韦小宝,也创造了很多爱情故事比如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同时金庸小说里还蕴藏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正好体现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与国民习性。
下面我们来一一具体分析。
金庸小说里唯一有关联的就属射雕三部曲,射雕三部曲其实也是英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里面描述的都是英雄人物,都是大侠,先说说《射雕英雄传》。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巨作,里面的武有武的精彩,侠有侠的感人,情有情的魅力。
金庸的武侠思想在这部著作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那就是宣扬一种反侵略,反投降的基本立场,宣扬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深沉的人道主义。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正确与否是以是否造福于民为标准的。
英雄的出现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中,这就是一种侠义的精神。
《神雕侠侣》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百科全书,里面的爱情之美,爱情之壮,爱情之甜蜜,爱情之悲苦都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在曲曲折折之后最终走到了一起,在经历血雨腥风的江湖后最终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两人为国为民后就告别群雄携手归隐。
《神雕侠侣》里最感人的一段莫过于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后相见的那一刹那,经历十六年的漫长等待,杨过成熟了,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男人。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其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英雄。
他既没有英雄气概,又没有政治才能,在爱情上又是拖泥带水,唯一的强处就是武功高强,可以说张无忌是政治与爱情上是无能的。
这部小说最感人的不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在于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翠山父子,武当七侠间的兄弟情谊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无忌虽不是英雄,但我们反而觉得他更为亲近,更为可爱,因为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一样的缺点,有一样的无奈,他可以做我们的朋友,而且是那种善良的,又可以帮助我们的朋友。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里篇幅最长的两部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结构宏伟,人物众多。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金庸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影响了几代人。
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仅仅是一些虚构的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读者们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金庸的武侠小说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义”、“仁”、“智”、“勇”等价值观。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和洪七公等主要角色的形象就展现了这些价值观。
郭靖对“义”的坚持、黄蓉对“仁”和“智”的体现、洪七公对“勇”的表现,都代表着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定支持。
这些价值观也深化了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让读者们沉浸在故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宣扬了人类共同的道德原则。
从《天龙八部》的段誉及萧峰,到《神雕侠女》的杨过和小龙女,以及《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这些主人公都向读者展现了人类的共同正义和弱者的保护。
这些角色都相信“天道酬勤”,积极行善利人,热爱祖国,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金庸武侠小说对描写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说中经常描写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和文化背景,例如“华山派”、“全真教”、“峨眉派”等,以及“尊师重道”、“慈航普渡”等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
这些元素在小说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通过角色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处理,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金庸的小说脍炙人口,广受欢迎,不仅为文化加深了人们的认识,也使得很多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例如,《神雕侠女》中的蒙古帝国历史,以及《鹿鼎记》中的明朝历史,都得到了详尽、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总之,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魄力,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坚定了人们对“义”、“仁”、“智”、“勇”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多数具有儒道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中的智慧。
他们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也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这些儒道思想不仅为小说赋予了文化内涵和艺术意义,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
儒家主张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以仁爱为本,以义务为先,以礼仪为准则,以智慧为导向,以信仰为支持。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如郭靖、黄蓉、杨过等,都具有高尚的品德、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义气。
他们追求的是道义心灵的卓越,以治愈世人心灵创伤。
这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人生的指南和底线,使人们能够取得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师,倡导心如止水、无为而治的境界。
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如张无忌、独孤求败等,都有修行内观的经历,追求的是自然、无为的道家境界。
他们在修炼武功的同时,也修养内心,注重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这种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给予现代社会指导,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求平静与内心的安宁,让人们明白必要的时候要懂得放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后,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儒家价值观的重视逐渐增强。
"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弘扬互助、友善的价值观。
"义"让人们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以正义之心去参与社会事务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礼"让人们有清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智"则让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
"信"让人们坚守诚信、守信的原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金庸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首先,金庸的武侠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江湖规矩、侠义精神等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功是中国武术的体现,通过小说中的武功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武术的种类、特点以及修炼方法。
江湖规矩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它强调忠诚、义气、尊重等价值观念。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的是个人的忠诚、正义和勇敢。
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金庸的武侠小说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虽然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发生在古代,但其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却具有普世性。
例如,金庸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江湖恩怨、权谋斗争、贪婪欺诈等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读者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道德的高低以及社会的黑暗面。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此外,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武侠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往往是英俊潇洒、才情出众的人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金庸通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同时,他也通过爱情故事中的痴情、坚贞等情感,表达了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浪漫主义色彩使得金庸的武侠小说更加吸引人,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哲学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于生死、命运、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金庸的武侠小说并非只是简单的打斗和冒险,而是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带给读者一种思考和启示。
读者可以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从中找到对于生活的一些智慧和启示。
总之,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作者姓名:石买波专业:汉语言文学目录内容摘要 (4)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 (4)二、“仁者无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仁政爱民” (5)三、“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6)四、“忠”、“孝”、“悌” (8)五、“礼”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后记(致谢) (11)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石买波内容摘要:金庸武侠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主要是“积极入世”、“为国为民”、“仁者无敌”、“以人为本”、“重义轻利”、“舍身取义”、“忠”、“孝”、“悌”等儒家思想和反对封建礼教的观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金庸射雕英雄传儒家思想上世纪5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部《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一个武侠的神话也由此开始。
随后,《雪山飞狐》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1957年《射雕英雄传》面世,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
本世纪以来,影视界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雪山飞狐》、《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碧血剑》等新旧版本层出不穷,争相上演,《射雕英雄传》更是多达五个版本。
金庸小说被奉为武侠小说的经典,正如古人所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我认为应该是:“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
”影响何其深,流传何其广也。
金庸的小说读者群之众,在中国来说,古今罕见,上到名人政要,如邓小平,蒋经国,下到平民百姓,提起金庸的小说,人人都能说出个头头道道来。
金庸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金庸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自西汉开始人们都以儒家思想为民族的人生观,希望整个社会都在和平稳定的情况下发展。
所谓三纲五常说到底也是为了稳固统治者的地位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性。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反映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反映介绍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中国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广大读者视为中国武侠小说的经典之作。
金庸以其精湛的笔墨、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价值观反映,为中国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重点探讨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传承以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融合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同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中国古代武侠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当代价值观。
他通过描绘武林英雄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尊重人权、平等公正的精神。
例如,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英雄救美的情节,这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和对正义的追求。
视野的开阔金庸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影响力,也受到了国际读者的喜爱。
他的武侠小说不仅描写了江湖世界的纷争与英雄的际遇,还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揭示。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价值观反映正义与道德观念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林中的英雄形象往往被赋予强烈的正义感和对邪恶势力的抵抗精神。
他们忍受着痛苦,但终究选择了追求正义,保护弱者。
金庸通过这些英雄形象,渲染了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执着追求,表达了他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和平与爱的主题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和平与爱也是核心主题之一。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与平衡。
他在作品中赋予了英雄形象一种无私奉献的品质,他们为了爱情、友情甚至是江湖众生的和平而付出自己的一切。
自由与个人价值自由和个人价值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江湖人士追求自由和个人独立性的形象。
武林中的英雄们都是自由的,他们不受任何势力束缚,他们追求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并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结论金庸的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观。
通过他所创造的武侠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对正义、道德、和平、爱、自由以及个人价值的追求与探索。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金庸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巨擘,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侠义精神。
侠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金庸小说中的核心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来解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首先,侠义在金庸小说中表现为主人公对于正义的坚守。
既然是武侠小说,必然会有恶势力存在。
而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因为看到了罪恶与丑恶,而选择站出来为正义而战。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杨康,他们深知蒙古统治者的野心与非人道行为,但却选择了奋起抵抗。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小龙女,无论是为了保护乡民,还是为了复仇,他们都毅然选择了面对强敌的路。
他们肩负起了责任,顶住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以侠义之心守护着正义与公平。
其次,侠义在金庸小说中体现为对于弱者的保护与帮助。
金庸笔下的侠客们都有一颗同情弱小、保护弱者的心。
他们不仅在武功上超群,更在品德上宽厚慷慨,纵然身在江湖,但却对于民间百姓的疾苦深感扶持。
《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林平之,他们在江湖中因为见到了无辜百姓受到欺压,便选择了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他们。
他们不顾个人得失,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这种精神成为了武侠小说中最具分寸的价值观念之一。
再次,侠义在金庸小说中体现为人性的真善美。
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这种品质在金庸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无论是《天龙八部》中的段誉、萧峰,还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他们都是心地善良、重情义的人物。
他们宽宏大量,体谅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侠义与仁爱的精神。
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不事张扬,却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最真实的人性美。
最后,侠义在金庸小说中体现为对于爱情的执着与牺牲。
侠义不仅仅是一种正义的追求,更表现为对于爱情的追求。
金庸小说中的侠客们不止一次因为爱情而选择担起责任与痛苦。
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守护自己深爱的人。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选择了和小龙女分隔两地,甚至放弃了与她团聚的机会,只为保护她的安危。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范文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我国传统武侠小说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上生存下来的艺术形式,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借鉴了西方文艺的创作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金庸先生吸取了中西方的文化精髓,给武侠小说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传统文化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体现1.道家与儒家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虽然然佛教并非我国本土宗教教,但是在社会的传承下下,佛教与儒家思想实现现了融合,演变成为富有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思想。
以《笑傲江湖》为例,,其文本中蕴含着深刻的的佛学思想,给作品营造造出了淡泊的风格,其中中,佛学思想最浓厚的部部分即独孤九剑,独孤九九剑强调“活学活用”、、“行云流水”、“菩提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只有从内心深处摆脱脱束缚,才能够实现心灵灵的孔明。
而风清扬的只只言片语可以让主人翁豁豁然开朗,这就是顿悟,,要真正学习剑法,光靠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必须要了解剑法的内涵才才能够施展自如。
此外,,独孤九剑习得之人,不不仅需要有聪慧的天资,,心底里还要可以一尘不不染,令狐冲正是凭借这这一点,达到了最后的高高度。
儒家思想非常注注重等级制度和礼法思想想,金庸小说中很多主人人翁都是追求逍遥、洒脱脱、自由的归宿,在完成成自己肩负的使命之后选选择急流勇退,摆脱尘世世的喧嚣。
《笑傲江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江湖湖的险恶与令狐冲的自由由和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比,他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意卷入任何一派的的斗争,他最后的归隐并并非对现实妥协,而是代代表无声的反抗,希望追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
2.具有中国古典特特色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立体和饱满,金庸用了大大量独具古典特色的修辞辞手法,其中应用最多的的就是古诗词,很多人物物的起名就是借鉴古诗词词,金庸曾经说过,他的的小说中有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子,,在语言的表本文由论文文联盟http://收收集整理达上,主要借鉴鉴古典白话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
儒道佛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大。
这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儒家、道家、佛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气质与人格与儒家道家佛家相近似。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
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
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
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
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
首先,儒家思想。
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书剑恩仇记》,故事中的主角陈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
《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
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
首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儒,学问非凡,在这种熏陶下他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金庸有意或无意的总是在其中穿插着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微笑的样子,金庸都尽可能的带着“有礼”二字,再加上这部作品是金庸的处女作,我国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里,他当然会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当中,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
正是秀才造反,十年难成;秀才恋爱,误人误己!其中虽提到道家之“庄子”,更从庄子的《逍遥游》中领悟了高超的武功,但从陈家洛所领悟的角度来看,也仅是从儒生对庄子文章的角度欣赏其神思华美、虚灵缥缈而已,并未入门。
如此十足儒生气的主人公,在其后作品中再未出现。
其后的《碧血剑》、《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系列,一直到《射雕英雄传》之前,都是儒家思想为主导的阶段,不过是从小儒到大儒,从文彩飞扬的小儒生如陈家洛,到近乎文盲的朱家、郭解之流的大侠客胡一刀、苗人凤、胡斐,其间小说主题包含较多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忠义思想,尤其是陈家洛在《书剑恩仇录》里仅仅是为了汉人的江山而反清,如在第十一回“高塔入云盟九鼎,快招如电显双鹰”中陈家洛对乾隆道:“正是,做汉人的皇帝,不是满清的皇帝。
”正明明白白体现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碧血剑》中李岩对李自成的失望和尽忠义之死,尤其是在第二十回“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中李岩叫道:“大家坐下,我自有主张,万岁爷待我不薄,‘造反’二字,万万不可提起。
”然后从容自尽的一段,虽然能够给读者以感动,但其中的思想却比较狭隘,没有脱离儒家的忠孝节义和家国思想。
由于金庸本人此时所遵循的武侠的思路是来自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那些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朝的侠客。
因此在小说中打下了深深的儒家侠客的烙印。
金庸小说将儒家精神人格化了,这在其小说中表现如下:(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二)强烈的、积极的入世精神,关心现实世界。
(三)“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和由此形成的崇高人格气节。
(四)对仁爱思想的表现等等。
接着是道家思想。
从《射雕英雄传》开始,金庸已由儒入道。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对道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天下第一神功《九阴真经》和天下第一高手王重阳都定位于道家,并对宋朝时期的道家作了深刻细致的研究。
其实,这很自然,因为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的一种与儒家对立却又比儒家历史悠久并曾经辉煌过的哲学理论。
在金庸没有在儒家思想中寻找到自己的思想通路,而他又必须寻找到一个新的思想通路。
由于小说的目的是表现人和社会中的人,因此由文人而哲学化的人,都很难抛弃“人性”或“人”,因为他们毕生都是在写人,人的转变;人性,共同的人性。
但是,道家的哲学的要是要摒弃人的个性,而找到万物的通性。
这是作为文人的金庸所难以接受的。
所以,金庸并没有在小说中全盘体现道家的思想,只是采用了道家向往的自由自然的生活的隐士态度,例如,追求自由自在的令狐冲,苟且生存的狄云等人物。
因为,隐士的行为中包含有老子小国寡民,无为以治天下的思想。
王重阳门下被称为道家之北宗,主重清修心性,近乎佛家之禅宗;而稍早前宋代之张紫阳嗣下被称为道家南宗,主重双修性命,近乎佛家之密宗,其门下更是龙象辈出,如白玉蟾等。
金庸重心性轻生命,是为未窥道家之北宗门径。
金庸虽然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把全真七子贬低至近乎无能,其实丘处机见地与修炼虽有所不及,但行证功夫却高,他曾数年不懈赤足背人渡河,以为行证,他与成吉思汗的交往更是救人无数;因而在中国古代的神仙传说中丘处机甚至成为了“四大天师” ,可见丘处机在宗教中的地位和能力。
而马钰,孙不二夫妇更尽得王重阳真传,在神仙传说中孙不二是全真七子中最早得道的。
在《射雕英雄传》之末,成吉思汗问仙道于丘处机,而丘处机教之以人道,如此并无不是之处,但可推测金庸的并未真正入道家之门。
只不过是理入而行未入!其后的《神雕侠侣》是金庸之哲思难以超脱情思的反动之作。
小龙女就是典型代表。
小龙女是在古墓中清修心性之人,小龙女之所以动人,完全是利用了读者的“圣女”情结,后来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小昭的圣女形象和最终成为波斯明教圣女也近于此。
小龙女没有名字,也无父无母,在古墓里面清修武功和仙道,使小龙女具有那种神仙式的圣女形象,仿佛是庄子中的姑射真人的形象。
在《倚天屠龙记》中开卷所用的丘处机的《无俗念》词描写的小龙女的形象就是“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
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在小说中金庸写小龙女的失身情节,其目的类似于在制作维纳斯雕像,制造一种缺陷美和遗憾。
因为小龙女的形象太完美了就会成为不真实,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现实基础,清修当然难以维持。
但让常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让尹志平来担当这个角色, 因为在道家的传说中,尹志平是道家北宗中最杰出者之一。
可能尹志平代表金庸的道家哲思一面,而杨过代表金庸的人性情思一面,二一添作五,让尹志平得其贞,杨过得其情,皆大欢喜。
再如《笑傲江湖》中一部正非正,邪非邪的作品,金庸在小说中狠狠地讥讽了那些仁义礼信的道德观,把令狐冲和岳不群摆上了鲜明对立的地位。
老子有一句预言般的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
”事实上,孔子言仁,孟子并举仁义,荀子说礼,到了李斯就乱天下,这叫做一蟹不如一蟹。
所以金庸没有必要再去写什么儒家大侠,金庸写令狐冲,集中体现他的任情、率性、坦诚,他喜欢不受约束;他说自己从不读书;他没有任何权欲之心,他也从不为世俗功利所动;他放任情性随意人生,但他至始至终只想做一个普通人;他鄙视礼教,只是他想寻求自己真正的自由;他不必去谈什么入世出世,也不必在乎别人眼光,因为他只求无愧于天地,这种天性人格完全是道家无为、逍遥、绝学、弃智的境界。
最后是佛家思想。
在《神雕侠侣》中第二十一回“襄阳鏖兵”里对忽必烈说的“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正是佛家悲天悯人的思想,在这里没有了儒家的家国,也没有了道家的逍遥。
但是其代表作品却应当首推《天龙八部》,不为其他,最关键的是此作品中的第一高手是少林的扫地僧。
天龙八部之名本就取自佛教经典,此书完全是一本佛教寓言故事,叫人如何做真正的人,标准就是那结拜三兄弟,萧峰,虚竹,段誉,此三人或多或少都受过佛教思想的洗礼,萧峰的授业恩师玄苦大师就是少林玄字辈的智者。
虚竹从小在少林寺长大,与佛是密不可分,段誉是生在大理,那里是佛教盛行之国,如此一来,佛家思想理所当然是这本书的主心骨。
如萧峰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最后为了救辽宋子民免于战争,自刎而死。
可敬可佩。
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
总的来说从《倚天屠龙记》开始,金庸归向了佛家的禅宗。
《倚天屠龙记》的主线是《九阳真经》,即至刚至阳之学,《九阳真经》是写在梵文《楞伽经》的夹缝中,实际上即指《楞伽经》,禅宗有云:楞伽印心。
《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从初祖达摩开始,至五祖弘忍之前均以此经为主修经典,至五祖之后才改为《金刚经》,即能断金刚无坚不摧大智超度彼岸之经,亦合《九阳真经》之名。
因为在一般概念上的禅宗注重心性修炼,而不太注重修身,虽然《倚天屠龙记》中提到道家主张双修的张三丰,但文中此张三丰以太极拳剑出名。
又如顿悟,是佛家的一种修行方式,它起源与六祖的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属于修行方式,在佛学中是与渐悟相对立的。
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因为悟佛所强调的是“佛”并不是“悟”。
无论用什么方式,最终是要得佛的。
对佛家的“顿悟”描写,第一个是《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可谢逊的顿悟更像是为了迎合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而远没有《天龙八部》中的震撼效果。
而在《笑傲江湖》中,则全然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佛的哲学,那不是像顿悟渐悟这样的单纯,这样的浮层表面。
在《笑傲江湖》中,金庸完全用了佛学的观点:全书处于绝对的因果关系下:刚开篇,林平之的遭遇是因为他的祖先很了不起,而他的父亲则是个持金过市的顽童,人人得起异心。
左冷禅的野心,起于五岳剑派无出其右者,令狐冲得到任盈盈因为他受了足够的磨难。
方证大师说令狐冲有“法缘”一是不学易筋经则死,二是到了少林,“法缘”及是因,得易筋经则为果。
这种因果的关系,构成了佛教对人生种种的解释,是佛教的基本学说。
万物的归结,人生的目的,在佛教看来,是空的。
任我行和东方不败挥喝日月神教的英雄豪杰,可谓不可一世之极,到头来不过是耀眼的光芒之后带来的无边黑暗——死亡。
至于说到《侠客行》,其主题即是无我。
狗杂种石破天在本书中是最快乐的人,因为他无欲,无名,无利,无我,只是其中偶尔有亲情、爱情时还有一些愁绪,菩萨说: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老子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居,故无尤。
至此金庸已接近无我的境界了。
纵观其作品,不难看出儒道佛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
简言之就是中国文人一再企图透过文化离轨者“侠”,来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找到另一种义理的可能,金庸作为一位文人当然也不列外。
他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他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理解来书写武侠小说,并且把武侠小说带到一个很难令后人超越的高峰,同时把“侠”世界中宗教哲理的理念给发挥到极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