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金庸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影响了几代人。

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仅仅是一些虚构的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读者们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金庸的武侠小说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义”、“仁”、“智”、“勇”等价值观。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和洪七公等主要角色的形象就展现了这些价值观。

郭靖对“义”的坚持、黄蓉对“仁”和“智”的体现、洪七公对“勇”的表现,都代表着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定支持。

这些价值观也深化了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让读者们沉浸在故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宣扬了人类共同的道德原则。

从《天龙八部》的段誉及萧峰,到《神雕侠女》的杨过和小龙女,以及《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这些主人公都向读者展现了人类的共同正义和弱者的保护。

这些角色都相信“天道酬勤”,积极行善利人,热爱祖国,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金庸武侠小说对描写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说中经常描写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和文化背景,例如“华山派”、“全真教”、“峨眉派”等,以及“尊师重道”、“慈航普渡”等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

这些元素在小说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通过角色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处理,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金庸的小说脍炙人口,广受欢迎,不仅为文化加深了人们的认识,也使得很多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例如,《神雕侠女》中的蒙古帝国历史,以及《鹿鼎记》中的明朝历史,都得到了详尽、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总之,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魄力,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坚定了人们对“义”、“仁”、“智”、“勇”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

儒道佛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大。

这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儒家、道家、佛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气质与人格与儒家道家佛家相近似。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

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

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

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

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

首先,儒家思想。

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书剑恩仇记》,故事中的主角陈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

《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

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

首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儒,学问非凡,在这种熏陶下他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金庸有意或无意的总是在其中穿插着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微笑的样子,金庸都尽可能的带着“有礼”二字,再加上这部作品是金庸的处女作,我国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里,他当然会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当中,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

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小编整理]

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小编整理]

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小编整理]第一篇:传统文化与金庸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十四个字,贯概十四部小说,构成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

凡有华人处,必能见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此等境遇,对于武侠小说而言,可谓空前,也必将绝后。

若要归结原由,正如小说的内容一般,包罗万象,见仁见智,但至少有一点,那便是文化的认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代传承,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真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

倘若寻章摘句,按部就班,只怕能够集合成一部国学巨著,此处只是浅尝则止,窥见一斑。

先要说的是琴,也即音乐。

音乐由来已久,据说皇帝命伶伦为律,听闻凤凰的鸣声而制成十二律。

十二律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弹奏音乐最常用的乐器是琴。

传说神农氏用桐木制造了五弦琴,能够弹奏出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后来周文王添了两弦,音调为少宫和少商,改良为七弦琴。

在小说《倚天屠龙记》第一回中,郭襄在少室山遇见弹琴的何足道,何足道弹的便是七弦琴,书中叫做焦尾琴。

原是东汉左中郎将蔡邕以烧焦的桐木制造。

二人先后弹了数首曲子,其中有两首都是出自《诗经》。

《考槃》出自《卫风》,是一首隐士之歌。

表现的是大丈夫在山涧之间自由游荡,独来独往,无拘无束,固然寂寞无伴,形容憔悴,却又志向高洁,永不改变。

《蒹葭》出自《秦风》,说的是和美人隔水分离,相思之极,想象如见。

在小说《碧雪剑》中,阿九思念袁承志,弹的曲子是《子衿》,同样出自《诗经》,表达的是男女相思之情,“一日不见,如隔三月”。

小说《笑傲江湖》的名字就来源于书中的一首同名曲子,据说曲谱中间的一大段,取自嵇康的“广陵散”。

嵇康是三国时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为“竹林七贤”之一。

他厌恶烦琐礼教对人的束缚,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为统治者所容,慷慨负死。

临终之前曾弹奏一曲,便是《广陵散》,并叹息道:“广陵散从此绝矣!”书中的曲洋挖掘了二十九座古墓,才由蔡邕的墓中觅到了曲谱。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金庸笔下融为一炉。

儒释道墨法,皆为中国先秦诸子思想文化的最高结晶,让我们通过《天龙八部》,一览其悠久绵长的魅力。

“天龙八部”之名出自佛经,包括了八种神道怪物,这也注定了天龙八部成为一部佛教思想宣传片。

天龙八部通过萧峰命运的转折变化,传达了佛家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思想。

萧峰是生于辽国长于大宋的契丹人。

从佛家的思想来看,中原群雄的行为就是属于过分执着于对世俗的追求,拘泥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排斥外族,简单认为本民族绝对是正义的,而少数民族一定是凶残嗜杀的。

这注定了萧峰一生的悲剧性。

当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份被揭穿时,江湖群雄马上把各种恶行都归到这本是大仁大义的英雄身上,并以最快的速度纠集起来对他进行追杀,原因无他,只因他是契丹人。

这正是儒家正统观念“夷人性恶”,“尊夏贬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表现。

萧峰为了民族大义,自杀身亡。

这些形象,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的光辉所在。

《天龙八部》里,武功最高的,大约要算那扫地僧了吧,须臾间制服两大不世高手,令慕容博萧远山死而后复生终于将其点化,却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称得上是金庸小说里一等一的高人,其胸怀之博大,早已经看破名利生死。

诚然,金大侠是无法给这位高僧取任何名字的,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实在是真正的美只能由人感受,却不好描述。

扫地僧隐居於少林藏经阁,日常功课是扫地。

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这不就是道家思想的最高体现吗?虚竹无心争斗,不想成为武林高手,反而最后能够天下无敌。

虚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林和尚,他对武艺看的很淡,只是把武艺看成强身健体的运动,而从来没有想过要提升武艺,成为绝顶高手。

他对一切采取的都是淡然的态度,最后却得到了一切别人挖空心思、拼上老命都得不到的福报。

他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虚竹没有威仪,不会处理政务,但他德性厚重。

灵鹫宫九宫部署都愿意为他而死,对他心悦诚服——这是天山童姥做不到的。

金庸情节中展现的中华文化

金庸情节中展现的中华文化

金庸情节中展现的中华文化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确立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最大多数读者。

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也就是为什么,金庸会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的原因。

个人非常喜欢金庸的小说,也看过几部著名的小说,被当中的侠义精神所深深吸引。

金庸小说的创作时间是20世纪50-70年代。

与同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大陆文学中那种有意否定传统的倾向相反,金庸小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中国继承者的面貌吸引了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所谓“中华文化圈”的大量读者,实际上成为大陆以外的一个“中华凝聚力”中心。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

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广泛地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写出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

同时,他还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广泛描写了中国大陆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

他还进一步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所以,当金庸获得此奖项时,诸多同学都很兴奋,同时也有一种特殊的感动。

感谢金庸带给我们的侠骨柔情,感谢他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中华博大而精深的文化。

0941 曹小梦。

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

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

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金庸,原名查良镛,当代著名武侠作家,还有各种其他家,就不在此提出来。

作为新派最杰出的武侠小说家,被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査大侠”。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

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势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狭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章典、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

任何文学艺术都是某种特定民族文化的载体,演绎着特定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历史。

从传统武侠小说到现代新派武侠小说,其间虽有武侠与义侠、庙堂与江湖、历史与玄幻、神魔与侠客等方面的差异与演变,但其精神内蕴,始终都脱离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

金庸小说创作,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大量的营养,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智慧、灵感、想象和才情综合运用传统文化资源。

金庸小说的一个可贵价值也正在于,他以自己的文学尝试和艺术作为,较好地传承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传统,有效避免了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种种现代性焦虑而导致的文化和文学资源断裂、本土性流失等致命问题,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出路,只有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视定位,从文化受众需求中探寻方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从现代精神中激活感情,从文化碰撞中开拓新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金庸武侠小说并不单单着力于弘扬传统文化,追求高蹈豪迈的思想;更看重生动形象的塑造、生动曲折情节的细节作品在人性和人情的表述上的创意,以便为更广大读者接受。

金庸将中西文化的精髓融于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从而使中华文化在获取了最大的读者的同时得以根植百姓心中,成为百姓寻常生活的精神支柱。

一方面他自己也认为,如果说他的作品有什么价值,"我想只有一点--'民族形式'。

武侠小说是我国文化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ppt课件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ppt课件

❖ 金庸笔下的武林是一个微型政治社 会。在金庸小说中,传统武侠小说的基 本事件,如保镖、寻仇、侦凶、比武都 让位于政治事件或被赋予政治色彩。侠 客或是朝廷政治斗争的参与者,或是区 域政治秩序的维护者,或是武林自身政 治活动的安排者(如推举武林盟主)。
❖ 金庸小说与儒学更深刻的联系 在于小说中的武侠形象充分表现了 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原儒情怀,金庸 以儒家审美理想出发,成功地塑造 出一批阳侠阴儒的江湖英雄。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赵华
金庸小说的影响
❖流行时间长 ❖流传地域广 ❖读者阶层多 ❖文学地位高
金庸武侠小说作品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神雕侠侣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碧血剑 鸳鸯刀
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连城诀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 鹿鼎记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华夏五千多年的文化,代代相承,才 能展现泱泱国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以儒、道、佛为三大支柱,和 谐共存。儒、道文化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迅 速扎根发展的基础。
他的文武事业和从容进退,使一切圣王抱负和 英雄道义黯然失色。
❖ 韦小宝代表了一种毫无 审美价值、无赖、功利 但却生气勃勃的市民理 性对儒家传统文化理想 的胜利。
第二课时
政治寓言: 《笑傲江湖》
武林正派:五岳剑派
❖ 两任盟主:左冷禅 岳不群
武林邪派:日月神教
❖ 两任教主:任我行 东方不败
人性解放:《神雕侠侣》
❖ 《飞狐外传》 中赵半山对胡斐 说,一个人学武, 如不能卫国御侮、 行侠仗义、济危 扶困,“远不如 作个寻常农夫, 种田过活了”。
《射雕英雄传 》:点评四大高手
《射雕英雄传 》第三十九回:是非善恶
❖ 丘处机呆了一呆,说道:“黄药师行为乖僻, 虽然出自愤世嫉俗,心中实有难言之痛,但自行其 是,从来不为旁人着想,我所不取。欧阳锋作恶多 端,那是不必说了。段皇爷慈和宽厚,若是君临一 方,原可造福百姓,可是他为了一己小小恩怨,就 此遁世隐居,亦算不得是大仁大勇之人。只有洪七 公洪帮主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我对他才佩服得五 体投地。华山二次论剑之期转瞬即至,即令有人在 武功上胜过洪帮主,可是天下豪杰之士,必奉洪帮 主为当今武林中的第一人。”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十四页,共46页。
金庸后期小说中的入佛倾向
❖ 儒释之间的一个根本性差别是:儒教将一 切问题都化约为政治问题、道德问题,佛学则 将万千世相提升为人生问题、哲学问题。
❖ 金庸出儒入佛的思想进程表现为从塑造英 雄人格到追求彻悟境界的大变向。
第三十五页,共46页。
❖ 《笑傲江湖》中 风清扬传令狐冲独孤 九剑,剑意要旨是顺 乎自然、体察天心、 任意所之、“根本无 招”,这正是佛学中 无执无我无心的境界
第十一页,共46页。
❖ 金庸小说与儒学更深刻的联系在 于小说中的武侠形象充分表现了中国 儒家文化中的原儒情怀,金庸以儒家 审美理想出发,成功地塑造出一批阳 侠阴儒的江湖英雄。
第十二页,共46页。
❖ 《飞狐外传》 中赵半山对胡斐 说,一个人学武, 如不能卫国御侮、 行侠仗义、济危 扶困,“远不如 作个寻常农夫, 种田过活了”。
华夏五千多年的文化,代代相承,才能 展现泱泱国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以儒、道、佛为三大支柱,和谐共 存。儒、道文化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扎根 发展的基础。
第五页,共46页。
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
❖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义、礼、智、 信
❖ 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第六页,共46页。
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
第二十五页,共46页。
江湖奇人韦小宝
❖ 武功最低 ❖ 文化最低 ❖ 出身最低 ❖ 品行最低 ❖ 成就最高
第二十六页,共46页。
韦小宝在书中出将入相、权倾朝野,身为清朝鹿 鼎公、天地会青木堂主、神龙教白龙使、少林寺晦字 辈长老。他建立的勋业任何英雄都难及万一:手刃满 州第一勇士鳌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签订《尼布楚 条约》、收复台湾、指导俄国的宫廷政变、为江湖各 路好汉快意恩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马啸西风》读后感
——江南的杨柳,已经抽出嫩芽了。

第一次看《白马啸西风》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真是个美好时光,前途和自己差的很远,幼稚也脱离了不少,朦朦胧胧的青葱岁月。

平时除了和同学们嘻嘻哈哈的玩耍基本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儿了,不过在我看来我还是干过一些的,比如说看小说。

说起小说,真是久仰金庸先生的大名了,光是《射雕英雄传》的电视剧就看过两三种版本,还有《天龙八部》《碧血剑》《神雕侠侣》这些都是最著名的。

小说书自己是买不起的,但是好在那时租书店已经遍布铜陵的大街小巷了,第一次就借了一本《书剑恩仇录》,之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想方设法要看遍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所有的十四本书。

《白马啸西风》在金庸的小说中,我看的是比较晚的,那时的我先被大篇幅的类似《笑傲江湖》中的逆天武学,惊天阴谋所征服,直到看完《连城诀》之后,我才有机会一睹李文秀的芳容。

《白马啸西风》很短啊,短到不足以单独成书。

小小的李文秀牵着白马,漫步在草原上,听着天铃鸟儿的歌声,宛如一幅画,一副可以令人平静而又安宁的画,而苏普的出现则为这幅画添加了一些人的色彩。

阿秀是个女孩子,即使我再不愿意,她也还是爱上了苏普,一无反顾,何况那正是一个春心萌动的年龄。

作为唯一闯入阿秀生活的男孩子,他也闯入了文秀的心,虽然我很不喜欢文秀这样的早熟,好像自己的心上人被别人夺走一样。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我想如果在江南,他们两个用这样的词形容是再好不过了。

两个人一起聊着草原的狼和羊、草原的天铃鸟、也许还有那来自中原的小鸭子的故事。

玩耍、嬉闹就如同当年正在上初中的我,即便心中有些什么也不会说出来,文秀也是。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也许结局不会这样的忧伤,可惜没有。

一只狼闯入了他们的世界,苏普用哈萨克人特有的勇猛击杀了狼,却也暴露可自己正在和汉人女孩子在一起玩耍的秘密。

汉人曾经深深的伤害了哈萨克族人,哈萨克族人不会忘记,苏普遭到了毒打。

为了救苏普,阿秀将苏普送给自己的狼皮送给了阿曼,将自己的心埋在了那座沙丘之下,从此再也不见苏普。

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

苏普和阿曼,在阿秀的撮合下最终走到了一起,而阿秀的那棵埋在沙丘之下的心却如同一坛女儿红,愈来愈烈。

当年杀害父母的仇人再次找来了,阿秀也拜了瓦尔拉齐为师,计爷爷好像也没有原来那么路人甲,好像有些神秘。

阿秀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再次见到了苏普。

此时的她已经和瓦尔拉齐学了一身本领,她那颗如同20年女儿红一般的心使她的心犹如潮水一般汹涌,可是她必须平静。

一场危机之中,她救了阿曼,并借此试探苏普,抱着一丝丝希冀,虽然她自己也知道已经没有可能。

奇迹总是很少发生的,但生活却还要继续,只是此时的生活却是充满了危机。

汉人的狠毒与贪婪使哈萨克人决定反击,阿秀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心上人,而计爷爷也要保护自己的心上人。

一个默默无闻的养育了文秀十几年的人,对文秀的爱,也许开始只是同情,可是爱是会升华的。

计爷爷不是一个老爷爷,而是一个小伙子,曾经救了这个部落的小伙子,他爱阿秀。

他必须陪着阿秀!
汉人被妖怪引入荒漠,他们却找到了高昌迷宫。

迷宫里有妖怪杀人,有妖怪要赶走他们,他们害怕妖怪。

计爷爷更害怕,因为他知道妖怪是个什么东西,他要和阿秀一起逃离。

可是妖怪捉走了阿曼。

苏普爱阿曼,阿秀爱苏普。

苏普不肯走,阿秀肯定是要帮苏普找到阿曼的,阿秀是个单纯的女孩子,她虽然生在大漠,却留着江南女子温柔与善良的血。

计爷爷即使知道这妖怪有多么的厉害,知道自己见到妖怪就会死,可是阿秀被那个哈萨克男子迷住了,阿秀不会逃跑的,计爷爷也不会。

死是人人所惧怕的东西,所以这也是最准确的试金石。

死去,就会一无所有,曾经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空白,即将拥有的将来也成为泡沫,再也见不到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还要承受着莫大的痛苦。

阿秀不怕,就如同她的妈妈一样,计爷爷也不会怕,就如同阿秀。

瓦尔拉齐因爱生恨,他学到了汉人的本领,学到了汉人的狠毒,却没有学到汉人的爱情。

瓦尔拉齐死了,被他的徒弟计爷爷,也就是马家辉杀死了。

计爷爷也死了,为了救阿秀。

为什么只有伤痛才能够为人所铭记,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深刻。

“江南的杨柳,已经抽出嫩芽了,阿秀,你独自回去吧,以后……以后可得小心,计爷爷,计爷爷不能照顾你了……”不知道别人读到这里是个怎样的感受,
我只知道我当时已经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悲伤从眼中涌出。

苏普的幸福与我无关,我只知道计爷爷从此失去了江南,失去了江南的杨柳桃花,失去了燕子金鱼,也失去了阿秀。

阿秀则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最爱她的人。

世界上没有比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更为悲伤地事情了,即便苏普娶了阿曼。

阿秀注定要独自一个人回到江南,那些哈萨克帅哥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读完了《白马啸西风》,记得我沉默了很久,没有去掩盖自己悲伤的痕迹,只是在想。

现在早已忘了当时在想什么了,也许是想为什么马家辉不能再厉害一点,完好的打败瓦尔拉齐呢?也许是在想阿秀回到江南后有没有爱上江南,又或者是有没有爱上江南的男子,再或者被一个江南的男子像计爷爷那样不顾一切的爱?
现在的我早已经成年,虽然依然是青春年少,却非要装成熟的看《白马啸西风》,思考人应该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还是和爱自己的在一起。

思考苏普到底是怎样一个男子,难道暗地里就没有对阿秀动过心?留阿秀在部落里只是为了报答阿秀?其实都是无所谓的,想的太多难道不累?爱过就是爱过,不爱就是不爱,就如同阿秀的不喜欢,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在我看来,金庸的这篇中篇小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小说,小说三要素也是完整无缺。

虽说是中篇小说,但是却有着与大型长篇小说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说长篇小说是一位闭月羞花的大家闺秀,那么这篇中篇小说则是一个身居闺阁的小家碧玉。

有那么一种另类的风格。

别的且不说,但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就感觉到金庸大侠的不俗和才华。

从故事的开端来看,依照我们的思路,从白马李三夫妇死后,李文秀或是回到中原、江南或是武功练成之后再回老家一雪前仇。

然而,金大侠却没有让她回去,而是留在了回疆,在回疆长大。

平凡的生活让她忘记仇恨的伤痛,与一位哈萨克族的男孩苏普恋爱,埋下了深情的种子以至于影响后面整个情节。

整个故事都是发生在回疆之中,与外界中原的武林纷争隔离开来,甚至毫无联系,可谓是世外桃源。

这与金庸的其他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

小说的篇幅也限制了它自身的情节,我想金庸也可能故意只想在另一个世界撒下他向往的情结,寻找不一样的
感觉。

从一开始,我就被它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住,不断地猜想下一步的发展。

这就是金庸小说的特点,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计老人的身份,主人公的结局,父母的大仇等等,他所设下的悬念也是让我们思索一路。

再说具体情节,基本没有剧烈打斗场面。

刚开始还有点像正宗的武侠小说,但后来的打斗描写并不多见,即便后来出现的武功卓绝的瓦拉而齐也是用毒针制胜敌方,毫无大家风范,最后用毒针逼迫李文秀不成,况且他武功也在中原所学,自己又是个哈萨克人,算不得是武功盖世。

李文秀拜他为师,武功也好不到那去。

所以说,我觉得这篇小说重点并不是武打而是故事本身,同时武打描写的不足也正是文章独特的魅力和不俗表现。

再看结局,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子,本就与大众不同,并且主人公李文秀身陷三角恋,恋爱的开始和结局迥然不同,李文秀的失恋使得文章主人公也是与众不同。

“如果你深深的爱着的人,却深深地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

当我读这本小说时已经哭了,如今我写下这篇读后感,泪水不禁又夺眶而出,感情实是难以抑制。

为李文秀的身世悲哀。

从未有过一篇小说让我如此感伤,对于这样的命运,我们又能如何,这里面谁错了,难道苏普错了,我知道他并没错,难道阿曼错了,我知道她也没错。

到底是谁造就了这个悲痛的命运?可怜的李文秀,一个女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照顾她十二年的爷爷,失去了教他武艺的师傅,她一个人在中原上,还在想着远方的苏普?她的父母?她的爷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