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金庸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影响了几代人。
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仅仅是一些虚构的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读者们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金庸的武侠小说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义”、“仁”、“智”、“勇”等价值观。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和洪七公等主要角色的形象就展现了这些价值观。
郭靖对“义”的坚持、黄蓉对“仁”和“智”的体现、洪七公对“勇”的表现,都代表着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定支持。
这些价值观也深化了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让读者们沉浸在故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宣扬了人类共同的道德原则。
从《天龙八部》的段誉及萧峰,到《神雕侠女》的杨过和小龙女,以及《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这些主人公都向读者展现了人类的共同正义和弱者的保护。
这些角色都相信“天道酬勤”,积极行善利人,热爱祖国,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金庸武侠小说对描写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说中经常描写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和文化背景,例如“华山派”、“全真教”、“峨眉派”等,以及“尊师重道”、“慈航普渡”等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
这些元素在小说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通过角色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处理,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金庸的小说脍炙人口,广受欢迎,不仅为文化加深了人们的认识,也使得很多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例如,《神雕侠女》中的蒙古帝国历史,以及《鹿鼎记》中的明朝历史,都得到了详尽、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总之,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魄力,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坚定了人们对“义”、“仁”、“智”、“勇”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金庸,华语武侠小说的巨擘,他的作品颠覆了传统武侠小说的规范。
而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世界观与剧情的创新,更深深地融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因此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就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进行阐述,不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以主旨进行递进式的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金庸的作品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创作的,这个时期正是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变革的黎明时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金庸的作品带有对旧社会的回顾与对新社会的展望,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其次,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庸小说中对历史的塑造。
金庸在很多作品中采用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神雕侠侣》中的南宋皇帝赵构和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天龙八部》中的元末民变等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刻画,金庸揭示出那个时代的阴暗面和社会动荡,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毅。
除此之外,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造型更是金庸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
无论是郭靖、黄蓉还是张无忌、赵敏,他们性格迥异,但都具备对抗邪恶势力与追求正义的精神。
这种正义与侠义的精神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追求,更是金庸对社会根本问题的呼应。
在一个动荡和混乱的时代,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是尤为强烈的,金庸的作品正是从这个层面对时代进行了最真实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金庸的作品虽然刻画了一些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但其本质是一部文学作品,其目的在于娱乐与启迪读者。
金庸对历史和时代的运用,并不是纯粹的历史研究,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性与情感,呈现出一个更加鲜活的虚构世界。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使得其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不仅仅在中国风靡了半个多世纪,而且走出国门,受到了全球华人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金庸的作品传承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与历史和时代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是他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古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导言:反乌托邦是一种文学主题,指的是对理想化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虽然乌托邦文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但反乌托邦主题在古代文学中也有着丰富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并通过分析几个经典作品,展示古代作家对理想社会的质疑和警示。
一、《红楼梦》中的反乌托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充满了反乌托邦元素的小说。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作者曹雪芹展示了一个虚华而空的世界。
贾府内部虽然富丽堂皇,但充斥着权谋和勾心斗角。
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欺诈和虚伪。
这种社会氛围让人感到窒息,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唐诗宋词》中的反乌托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不仅出现在长篇小说中,也体现在短诗中。
《唐诗宋词》中的一些作品,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乌托邦的怀疑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些作品中揭示的社会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使读者深思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命运。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反乌托邦在古代欧洲文学中,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包含了反乌托邦主题。
故事中两个年轻人的爱情被家族的仇恨所阻挠,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偏见和无法解决的冲突,揭示了人类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常常被无谓的仇恨和争斗所破坏。
四、《水浒传》中的反乌托邦《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充满了反乌托邦元素的小说。
故事中的英雄们原本都是正直善良的人,但由于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他们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种社会环境让人感到绝望,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结语:古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通过描绘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质疑和警示。
《红楼梦》、《唐诗宋词》、《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水浒传》等作品都是反乌托邦主题的经典代表。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思想起源与历史简述

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思想起源与历史简述作者:李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早期的“乌托邦”思想就已经产生。
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就记载着那些不堪剥削和压迫的农奴们的痛苦呻吟,同时也传达出他们热切期望奔向一个理想中的“乐土”。
关键词:中国文学;《乌托邦》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23-01先秦之前,中国的乌托邦书写更多的却不是以文学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一种思想的结晶体的形式散见于各种各样的哲学典籍之中。
如《老子》中有关“小国寡民”的设想,《论语》、《孟子》中所极力推崇的“礼乐制度”,都是一种乌托邦思想的变相书写。
从文本形式上来说,中过古代的乌托邦创作大都是用诗歌以及对话录的形式表述的,如孔子的《论语》是对话录的形式,《老子》则更像是一部随感录,这些既反映了当时中西先民们“缘事而发”的创作特征。
先人们有关理想社会的构想,开始时都是以生存问题的解决作为其首要指标,并进而从对自然性问题的关注转向对社会性问题的关注,从对口腹之欲的满足转向对社会平衡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更是从生存问题的解决探讨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行为规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恩宠、生命的延续是人为自身的理想生存所设计的第一基本要素,当这种渴望在现实中稍稍得到满足时,人们就开始追求智慧,而个体意识的增强,也必然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社会必然形成,心理需要也日渐浮出水面。
中国古代乌托邦虽然对社会的大方向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定,却没有细致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老子》提出:“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典,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的国家制度更是一种粗略的表达。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作者:***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2年第04期如何评价金庸小说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读金庸小说入迷到妈妈催她洗澡,也要把小说带进浴室,边看边洗;我还遇见一个公园清洁工,在向我介绍他儿子的名字时,由于一时说不清楚“靖”字是怎么写的,马上就说“就是郭靖那个靖”——一个作家的小说能普及到如此地步,且能深入地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层面,这是不容易的。
按我的观察,20世纪以来,也就鲁迅和金庸两个人的小说,能如此深入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曾有学者指出,判断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没有大众影响力,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所创造的人物、语言有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像林黛玉,意思就是指她多愁善感,而不需特别解释说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人物。
据说,金庸的《笑傲江湖》在许多东南亚国家连载时,当时一些东南亚国家议会竞选,议员争辩时直接就说你这个人是岳不群,或者是左冷禅。
不少人平时也说,你这人像韦小宝,或者某某人和某某人“华山论剑”,说这话时,既不需要解释韦小宝、岳不群是谁,也不用解释“华山论剑”是什么意思,这表明金庸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和语言,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金庸小说还称得上在另外一种路径上创造了中国文学某种不凡的高度和影响力。
金庸保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批判性,看他的《笑傲江湖》,从里面对“一统江湖”之类的个人崇拜的批判,可看出他作为一个敏锐的作家对社会的讽刺。
而比较金庸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你就会发现,金庸在当时的武侠小说中所显露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是多么难得。
金庸的小说创作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为欧阳锋的蛤蟆功所伤,在牛家村的暗室里面呆了七天七夜,外面的世界经历了多少风险,一波走了,一波又来,打死一个,又来一个,每时每刻都惊心动魄、命悬一线,很精彩,很吸引人。
金庸说,这种写法是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
戏剧的特点就是在非常有限的舞台上,要把人生的各种冲突、各样的人安排上来,这种叙事方法,是中国传统小说所匮乏的。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探析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探析引言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其作品在华语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成为了许多读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旨在对金庸武侠小说中体现的侠义精神进行探析,分析其内涵、特点以及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
1. 侠义精神的概念与特点1.1 侠义精神的定义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人格理想之一,强调个人勇往直前、舍己为人、保卫正义等价值观念。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这种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1.2 侠客与俗士之别金庸小说中通常有两种角色:一类是秉持着正义和仁爱原则、以行侠仗义为乐、不谋私利的“侠客”;另一类是只注重功名利禄、追求权力地位、缺乏道德底线的“俗士”。
这种对比深刻展现了侠义精神的特点。
1.3 侠义与情义的关系金庸小说中,侠客之间的情感纽带往往是他们忠诚于朋友、亲人、恩师等情感纽带所致。
侠客之间基于信任和忠诚的情感联系,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坚守侠义精神的决心。
2. 金庸小说中典型角色的侠义精神解读2.1 “仁者无敌”--郭靖郭靖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他以其宽厚仁爱、坚持正义原则的形象成为了金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侠客之一。
通过分析郭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侠义精神,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金庸作品中这一核心思想。
2.2 盟主无敌--黄药师黄药师是《笑傲江湖》中创立丐帮并最终成为盟主的角色。
他践行着对穷困百姓施以援手、平息祸乱的侠义精神。
黄药师的形象使读者对金庸小说中的正义、仁爱等价值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3 谋士与侠客--王重阳和杨过通过对比《笑傲江湖》中谋士王重阳和侠客杨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金庸小说中,谋士与侠客之间并非是敌对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追求正义的存在。
这种合作关系进一步强调了金庸作品中所传达的侠义精神。
3. 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3.1 坚持正义与仁爱金庸小说中的侠客们坚守着道德准则,始终选择站在弱势群体一方,保护无辜者。
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

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金庸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其作品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叙事风格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然而,金庸小说不仅仅是武侠小说,它们还传递着深刻的现代精神。
本文将探讨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并分析其对读者的影响。
一、守护正义的精神金庸小说中常常出现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主人公们以守护正义为己任,不畏艰险、不畏强敌,勇敢地站在正义的一方。
例如,在《天龙八部》中,段誉为救黄药师毅然拜入了大理世家,最终与邪恶势力斗争至死方休。
这种守护正义的精神在金庸小说中得到充分展现,激励着读者为正义事业奋斗。
二、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多以英勇、独立为标志,在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时,也通过塑造这些角色来表达对自由社会的追求。
例如,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舍弃了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
这种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在金庸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读者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三、探索人性的精神金庸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矛盾的情感,在面对不同的困境时,既有激情,又有犹豫。
例如,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曾陷入自我迷惘和人生的困境,最终通过不断探索和成长,最终领悟到了真正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这种对人性的探索精神使金庸小说更具思考性,也更贴近读者的现实生活。
四、关注性别平等的精神在金庸小说中,女性形象也被赋予了积极而独立的特质。
她们不再是传统武侠小说中消极被动的角色,而是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命运的女强人。
例如,在《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虽然终年隐居在绝情谷,但她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种关注性别平等的精神在金庸小说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对于塑造现代女性形象具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精神。
守护正义、追求个人自由、探索人性、关注性别平等等主题贯穿于作品之中,引发读者对于社会、人性、自由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金庸的作品不仅令人陶醉于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文学风格,更引领读者思考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从而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关于“金庸小说能否选入语文课本”的辩论素材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
”这是对武侠小说“乌托邦”精神的精辟阐释。
金庸小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的空间,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东西,在小说中变成可能。
小说中的侠客最后绝大多数选择归隐,这是很多国人诗意人生的极致表达。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她用丰富的想象和灵动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有不少人想当然,以为金庸小说不过是武侠小说,谈不上有什么精神价值,顶多是谈武说侠而已,殊不足道。
也有人为之辩护,说金庸、梁羽生的新派武侠小说大多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因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又有人更进一步,看到了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除了武侠小说本身就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外,金庸。
梁羽生等人的小说还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等等写入了书中,更将传统的儒、佛、道兵的传统哲学精神化为小说中的人格模式及艺术境界。
在今天,在大陆,在这样一个商潮滚滚、文化退缩又贬值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几代人经历了“文革”从而断绝了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无所适从因而祭起传统文化的法宝,掀起传统文化热的时代,金庸小说被这样认知,自是很正常的。
20世纪的历史,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变革。
“传统”一词,长期以来差不多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而“反传统”则是20世纪的主流。
妙的是20世纪的后半叶,造成了几代人——包括笔者在内——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根底,却也不断地反对传统,像是要不断地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又像是对着月球开火。
结果我们仍然在地球上,而月光照样普照人间。
时过境迁之后,明智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不禁独自冷汗淋漓:要批判已没了对象,要建设又没有本钱,真可谓悲哀矣!所以到四世纪末,有人来个180度的大转弯,重新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起来。
之所以如此,正因为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所以面对金庸小说,看到书中浓郁的文化气息,作者将传统文化玩得如此开心随意,不禁大声欢呼:“金庸小说,好就好在传统文化!”——好在让人既能娱乐消谴,又能“开卷有益”,学到不少的文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作者:谢有顺到中国目前为止,金庸依然是读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同时也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作家。
金庸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也呼应了一种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首先,他写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使他笔下的“江湖”,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也使那些在单一的现实中生活的读者,多经历了一种快意、忘我的纸上人生。
其次,他召唤了一种英雄哲学,尤其是那些孤独的英雄,往往以个人之力化解江湖、民族乃至国家之间的干戈。
这种英雄气概,正是乌托邦精神。
从金庸的小说看文学与精神乌托邦的关系,我们就知道,文学也是一门学问——人生的学问、生命的学问。
金庸把这种人生的学问充分通俗化,由此创造了一个后人难以超越的文学奇迹。
如何评价金庸小说曾有学者指出,判断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没有大众影响力,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所创造的人物、语言有没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像林黛玉,意思就是指她多愁善感,而不需特别注释说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人物。
据说,金庸的《笑傲江湖》在许多东南亚国家连载时,甚至当时一些东南亚国家议会竞选,议员争辩时直接就说你这个人是岳不群,或者是左冷禅。
不少人平时也说,你这人像韦小宝,或者某某人和某某人“华山论剑”,说这话时,既不需要解释韦小宝、岳不群是谁,也不用解释“华山论剑”是什么意思,这表明金庸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和语言,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金庸小说还称得上在另外一种路径上创造了中国文学某种不凡的高度和影响力。
比较金庸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你就会发现,金庸在当时的武侠小说中所显露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是多么难得。
金庸的小说创作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为欧阳锋的蛤蟆功所伤,在牛家村的暗室里面呆了七天七夜,每时每刻都惊心动魄。
金庸说,这种写法是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
戏剧的特点就是在非常有限的舞台上,要把人生的各种冲突、各样的人安排上来,这种叙事方法,是中国传统小说所匮乏的。
同时,金庸还传承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
金庸小说在语言上颇具古白话小说的神韵。
他不仅长于讲故事,在构造情节、塑造人物,并追索生命的价值方面,他都是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
不能因为他的小说通俗,就否认他写作中把通俗小说雅化的努力。
金庸的雅俗共赏不该成为他的弱点,他是真正走通了一条创造性与大众性相融合的写作路子。
金庸小说的雅与俗金庸小说里面,有很多俗文学的因子。
我和金庸有过几次接触,也曾当面问过他,他本人从不讳言说自己的小说是通俗小说,也不讳言他写小说是为了娱乐大众。
但凡是俗文学,几乎都有类型化的特征,金庸小说也不例外。
我简单列举几个类型化的故事模式,大约就可知道金庸小说的一些写作特色。
一是生身父亲的缺席与精神父亲(师父)的设置。
金庸的小说里面,主人公基本上是没有父亲的,郭靖、杨过、小龙女、令狐冲、韦小宝、张无忌、袁承志、陈家洛、萧峰等,要么生下来就没有父亲,要么少时父亲去世,要么父亲装死,处于隐匿状态。
父亲的普遍缺席,就为主人公的成长建立起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作为“无父”的一代,他要具备独立担当的精神,同时,师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了“准父亲”的角色。
就连韦小宝这种玩世不恭的人,对他的师父陈近南也是存有真感情的,所以,陈近南在海滩被杀害的时候,小说这样写道:韦小宝哭道:“师父死了,死了!”他从来没有父亲,内心深处,早已将师父当作了父亲,以弥补这个缺憾,只是自己也不知道而已;此刻师父逝世,心中伤痛便如洪水溃堤,难以抑制,原来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这是韦小宝难得的动情之时。
他本没有父亲,而师父是有民族大义的男子汉,依从这样的师父,让他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了一个归宿,像令狐冲,他后来即便识破了自己师父的狰狞面目,但在内心,也终究难以和他撇清关系。
二是女性对男性的引领和改造。
在金庸小说里,男主人公往往出身名门正派,刚开始都比较正统、木讷、老实,但他所遇到并钟情的女子,却几乎都是“小妖女”:郭靖刚遇到黄蓉时,黄蓉曾被江南七怪称为“小妖女”;张翠山遇到殷素素时,殷素素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妖女”;令狐冲遇到任盈盈时,任盈盈是日月神教的圣姑,下手狠毒,也是一个“妖女”。
为何总是出现这样一种模式——名门正派的男子总是与来自邪派或者不为江湖正派所容的女子产生情感的纠葛?很显然,情感的纠葛,目的是为了昭示正派与邪派之间的冲突,有冲突,故事才有看头,命运才会曲折。
原来是正邪势不两立,但因为在情感上有了正与邪的遇合,正邪对立的价值观念也就相应受到了冲击。
邪派女性的任性、美丽与坚贞,反而照出了正派人士的保守、僵化和腐朽,由正派人士所建立的江湖秩序,也就随着各种价值观的融合,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
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父与子、男与女、正与邪等类型化模式的设置,金庸小说中还有很多畅销书和通俗小说所必需的一些元素,比如复仇主题,比如武功秘籍的得与失,比如成长过程中的危机与机会等。
这些,都是通俗小说中常见的类型化母题。
但金庸的高明在于,他并不满足于俗文学的路子,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把俗文学进行雅化,使俗文学也能兼具雅文学的风格,并使之承载起一个有人生况味的精神空间。
通俗小说的雅化通俗小说的雅化,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
所谓的“雅化”,不仅仅是指作品中对诗词、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更是指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有很多人生的感怀,甚至还有罪与罚、受难与救赎式的存在主义思想,这些都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所有的。
金庸笔下的侠客,大致可分为三类:儒家侠、道家侠、佛家侠。
早期金庸多写儒家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儒家精神的底蕴,郭靖明知襄阳守不住,但他还是要守;陈家洛、袁承志、萧峰,虽然也有灰心、归隐的思想,但其壮年,却一直是带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抱负,只要是为国家、民族,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到中期以后,金庸大量写到道家侠,那种以抒发个体性情、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侠客。
金庸通过这些侠客形象的塑造,把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的儒道释文化的精髓通俗化、感性化了。
这有利于一般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金庸小说还具有存在主义式的人生思想。
他对人生的观察与感叹,常常引发读者深思。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要忘掉武功,他沉思一个问题:“我是谁?”成吉思汗死前,念叨的是“英雄,英雄”,他想到自己战绩卓越却白骨累累的生涯,于是在纠结与不解中走向死亡。
在《神雕侠侣》里,郭襄对杨过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杨过和小龙女的世界容不下任何他者,郭襄最终只好在心思浩渺中,骑着小毛驴独自在江湖上游荡,这是一幅多么感伤的图景: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最有深度的也许是《天龙八部》。
它里面隐藏着很深的中国式的罪与罚思想,用金庸的朋友陈世骧的话来说,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也就是说,这部小说里的人,都蒙受着巨大的冤屈,而这部小说里的情感,也几乎都是孽缘。
每个人生来似乎就是有罪的,他的人生不过是受难,不过是赎罪,在这样一个望远皆悲的背景下写人性,就会发生人性和生存本身,其实都是困境。
这种人生情怀、哲学思考,都不是通俗文学这个帽子可以涵括得了的。
所以说金庸小说的内涵,比之前所有的通俗文学都要深,他是在俗小说的壳里张扬文雅的中国文化精神。
他开辟的江湖能制造变化法国一位作家说过,文学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但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多。
金庸小说作为“成人的童话”,为我们枯燥、苍白、没有想象力的现实生活开辟了一个江湖,提供了一个梦想飞翔的地方,提供了一个乌托邦。
金庸是富有想象力的,他能制造变化,使生活出现意外,出现新的方向,这就是好的文学。
文学总是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不断地挣扎,不断地转化,进而拓展我们固有生活的空间。
许多的时候,想象比现实更真实。
我是福建人,有人《笑傲江湖》看多了,就会问我福州真的有向阳巷吗?也有读者向往桃花岛,桃花遍地,风景宜人,可以不闻世事,自我逍遥。
这是大家的梦想之地,可世间哪有什么桃花岛,只是一个乌托邦而已。
文学就是这样不断地告诉你,除了现在,还有未来,除了现实,还有梦想,除了可能,还有不可能——不可能有一天会变成可能,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金庸小说里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并宣扬了一种英雄哲学。
张无忌这么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少年,在光明顶上,想以一己之力平息六大门派与明教之间的恩怨,这是何等的英雄!萧峰以一己生命平息了宋辽两国之间的干戈,这是何等的英雄!襄阳城外大兵压境,杨过身处绝境居然打死蒙古皇帝,蒙古被迫退兵,而郭靖夫妇二人齐心,死守襄阳城几十年,这是何等的英雄!这些伟大的事情,我们在现实中做不到,这些伟大的个人,我们在生活中恐怕永远也不会见到,然而,金庸通过对个人英雄的塑造与对英雄哲学的召唤,满足了我们对自己角色的一种想象,使我们以角色替换的方式参与、体验了一回英雄的存在,感觉自己也英雄了一回,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梦幻和诗意。
说到底,文学就是一个梦,一个乌托邦。
文学乌托邦的又一个方面,是金庸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人生。
袁承志归隐海外,郭襄归隐峨眉,杨过和小龙女归隐古墓……“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他们的选择,一如海德格尔所说,人生充满了劳绩,所以向往诗意的栖居。
都市是最不诗意的所在,现实的困苦,也令我们诗意不起来。
但金庸的小说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想象中的诗意栖居之地,尽管我们最终都要回到现实生活,但是人生有这么一个幻觉,有这么一个梦境,有这么一个精神的诗意栖居之地,也是一种幸福。
金庸的小说深刻地诠释了文学的乌托邦精神,为我们缓解现实苦难提供了一个空间。
人活在世上,总不能天天匍匐于地面,或周旋于家长里短,人总是会渴望在琐细、庸常里找寻到一种梦想,进而反抗平庸的现实,实现内心的自由。
金庸的小说可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们的阅读梦想。
尽管他笔下的草莽英雄,往往难逃孤独、漂泊和死亡的命运,但快意江湖所留下的人生印痕,终究是值得记取、值得品味的。
因此,读一点金庸的小说,哪怕是青少年,让他读一读金庸,放飞一下自己的梦想,并感受一点江湖的正气,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
毕竟,有梦想的人生才会显得灿烂、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