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文学
外国科幻小说发展由来概览

外国科幻小说开展由来概览汉语'科幻'一词是科学梦想的简称,概指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文学创作,属文学艺术创作范畴。
如同科学称谓一样,科幻小说一词对我们来说也是舶来品。
它原产于美国,英文称为"sienefitin"。
据有人考证,解放前我国称其为科学小说,解放后,受前苏联的影响,遂改名为科幻小说,沿用至今。
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有人开始翻译移植国外的科幻小说,但中途多舛,一直未能兴旺起来。
近年来国内出版界出现科幻热,外国科幻译作排峰叠浪滚滚而来,已然形成潮观。
科幻小说自其发微,经过近两百年的演化,踪迹普及全球,其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干及人们对世界、对未来乃至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看法,作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我们是无法无视它的存在的。
此外,科幻小说毕竟与赛先生沾亲,与科学宣传多有牵涉,并且早已形成一种文学流派,堂而皇之地在文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就更有必要认真地对待它,了解它。
而要了解它,首先就应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它有个概括性的认识,这就是本文的初衷。
说到科幻,我们脑际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然而今天当西方人提起科幻时,他们经常要加上一个fantasy〔姑且译作奇想小说〕。
它确实与科幻小说有关,是本世纪70年代从科幻小说中剥离出来的一个分支。
科幻小说和奇想小说虽系同宗,但各自有着完整的体系〔创作内涵,品评根据等〕和不同的界说。
我们在引进或欣赏这类作品时,应当注意区别。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理论专著对二者的定义颇为拗折,不甚简明;按照通俗的说法,大概可以这样解释:即科幻小说是以未来为舞台、以科学原理为准那么、以技术应用为道具而进行的遐想,一般是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太借重传统意义上的怪力乱神;奇想小说也是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但现代技术手段不占重要地位,时间背景是过去没有发生过的某个历史场景〔叫做alternativerlds,另一种世界;比方,假设拿破伦没有战败,希特勒打败了同盟国,世界会怎么样〕,多涉及荒唐的外力,如巫术和咒语,有极浓的恐怖成分。
中学生必读的十本科幻小说

中学生必读的十本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一种引人入胜、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体裁,不仅能够开拓读者的思维,还能够提供对未来科技与社会的洞察。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科幻小说不仅有助于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介绍中学生必读的十本科幻小说,希望能够给中学生提供一些值得推荐的阅读选择。
1.《少年维特的烦恼》该小说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但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故事以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为主线,通过虚构的奇幻世界和科幻元素,探讨了人性和生命的意义,适合中学生思考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
2.《魔戒》三部曲这是英国作家托尔金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一个奇幻的中土世界,通过对中土世界的描写和角色的塑造,揭示了友情、勇气和抗争精神的重要性。
《魔戒》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思想深刻、让人感动的作品。
3.《火星救援》这是美国作家安迪·威尔的作品。
故事讲述了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被遗弃后,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进行求生的故事。
小说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细节,对中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创造力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4.《时间简史》这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重要著作。
书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关于宇宙、时间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科学史上的重要突破和科学家的思想。
这本书有助于中学生对宇宙和科学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是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系列小说,通过夸张和幽默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群在银河系中冒险的人物的故事。
这些小说不仅具有科幻元素,还融入了对生活和人性的独特思考,适合中学生阅读。
6.《三体》三部曲这是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巅峰之作。
故事以人类与外星文明之间的接触与冲突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这本小说具有浓厚的科幻色彩,同时也融入了对哲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从生态关怀视角看女性乌托邦小说现实意义

从生态关怀视角看女性乌托邦小说的现实意义摘要:女性乌托邦小说用其独特的视角和写法,展现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这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应对“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性别压迫和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女性乌托邦小说生态关怀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乌托邦作为一个术语,在16世纪早期,由英国著名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创制。
其词源为两个希腊词:“euopia”和“outopia”,前者意指“好的地方”,后者意指“没有的地方”,二者合在一起大致有“乌有之乡”之意。
乌托邦是对现实不完满的超度,其超越现实而成为一种理想的升华。
乌托邦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人们追求理想、完满、自由境界的一种精神冲动,且这种精神冲动内在于人的生存结构之中。
作为愿望的满足或想象力的产物,乌托邦不仅对现代社会的困境持有批判性色彩,同时也对寻求解决困境的最佳途径做出了指示性的描述。
那些在思想上反映了女性主义思想,在精神上展现了乌托邦精神,同时又密切关注女性及人类未来的小说,通常都被称作为女性乌托邦小说。
而女性主义写作的灵魂也正是乌托邦精神。
“重构人类文化是女性主义和乌托邦主义写作的共同目标”,美国学者玛琳·巴在她的《妇女与乌托邦》中明确写道。
基于历史上从未存在和实现过真正的两性平等,因此女性主义者便试图从理论上通过作品建构出一个不存在性别压迫的理想社会模型。
此时,女性乌托邦小说便成为了女性主义思想同乌托邦精神结合的最佳载体,同时,女性乌托邦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手段也使得女性主义者的理论探索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性别压迫和种族歧视,是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除了给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新风貌和巨大的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物欲的泛滥和人的异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女性乌托邦小说用其独特的视角和写法,展现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这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与历史演变

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与历史演变反乌托邦文学,也叫反乌托邦小说,是一种以揭示丑恶社会现实为主题的文学流派。
它是和乌托邦文学相对的,乌托邦文学批判现实社会缺陷不足,并描绘一个完美社会的梦想,而反乌托邦文学认为这些梦想和幻想背离了人性,揭示了一种更为残酷的社会现实。
这种文学流派的显著特点是:铁血现实主义、黑色幽默、感性思考,以及表达沉默谴责的悲悯情感。
一、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与思想基础反乌托邦文学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在文学发展史上,科幻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交汇,孕育了反乌托邦文学。
而文化上,对于“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也往往是文学家们作品中的话题。
若将我们想象的最优美的乌托邦社会作为事实社会,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其与现实社会的鸿沟。
反乌托邦文学的诞生也是作为愤怒的回应,对于集体主义、巨大企业的支配与政府行政异化的反思。
作为现代工业时代的文学,自然开展社会批判的讨论。
反乌托邦文学是新时代信仰的响应。
作为批判性现代主义文学,它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现代主义运动的第二阳性波,是一种对于传统秩序、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状态的反抗。
二、反乌托邦文学的历史演变反乌托邦文学起初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期,其理念过渡到抒情式的,当时的西方社会正面临着战争时期的政治混乱和国家失序,如留存至今的哈贝马斯所提到的“过渡时期”政治问题。
那个时候,人们希望看到完美的世界,而不是愚昧、自私、遭受战争灾难和全球混乱的社会。
乌托邦梦就是对和平美好的憧憬。
二战之后,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来临,人们看到一系列丑陋现实的揭示,人们渐渐将视野转向现实,反乌托邦文学也随之形成。
在冷战时期,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帕金斯以《怀疑一刻》和《黑暗之中》等小说代表了一类反乌托邦文学。
随后,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小说作品被公认为其代表。
上世纪50-70年代,新小说的影响为反乌托邦文学带来了可持续的影响力。
战争、政治动荡和大规模谋杀之后,反乌托邦文学的人类关怀和悲悯情感彰显其灵魂,与其暴力情节相较,才是它真正的本质。
美丽新世界书评科幻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之作

美丽新世界书评科幻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之作《美丽新世界》书评:科幻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之作《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于1932年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被誉为是科幻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之作。
本文将对该小说进行全面深入的书评,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警示意义以及作者赫胥黎的思想观点。
1. 小说背景及情节简介《美丽新世界》以遥远的未来为背景,描述了一个由十几亿人组成的世界国家统一体,人们在这个世界中被分为多个等级,充斥着科技控制下的稳定与和谐。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叫伯纳德·马克斯的人物,他作为一名“有缺陷”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感到不满,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挑战。
2. 反乌托邦的构建2.1 人类种族的规划与控制在这个未来世界中,人们的出生和身份都由政府以及科技手段进行规划和控制。
人们通过人工授精来繁衍后代,家庭被废除,人类的身份和地位都由政府进行安排和调控。
这种世界秩序的建立引发了对人性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2.2 快乐和自由的假象小说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表面上享受着无忧无虑、欢乐快乐的社会中,但快乐的来源却是政府通过控制和限制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所制造出来的,并非真实的自由和幸福。
小说通过这种反乌托邦的构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快乐与自由背后的虚假与控制。
3. 对现代社会的警示《美丽新世界》通过刻画一个反乌托邦社会,强调了科技、政府以及社会等因素对人类自由和个人思想的限制,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3.1 科技对人类自由的威胁小说中的世界充斥着各种科技手段,包括人类工程学、着床教育、催眠疗法等一系列对人类心智和思想的控制手段。
这种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自由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强调了现代社会中科技侵蚀人性的问题。
3.2 集体主义与个体自由的冲突在小说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被完全牺牲于集体的稳定和统一之中。
人们对家庭、爱情、婚姻等传统观念的否定,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冲突。
当下幻想小说的一个创作区间——从“乌托邦”到“敌托邦”

乘坐着有可能被 外星人控制的地铁 , 然后 附体于这些躯 壳上, 佳作频现 , 如阿道斯 ・ 赫胥黎 的 《 美丽 被他们杀掉, 新 世界 》 、 乔治 ・ 奥 威 尔的 { 1 9 8 4 } 与 再次 复活, 其 实就是人 类的复制体 ,
扎 米亚京的 《 我们》 、 威廉 ・ 戈尔丁的
个车厢 中 “ 虫豕样 的生命, 由于过 分充 浓郁的暮气, 加上源源流溢的湿汗, 使
车厢 内 妖 雾笼罩” 。 就是这样一群人 ,
“ 未来 主 义”构想的美好世 界 , 在 文 盈 而高压 ,不停 地 喷射 出内脏 中腐败 在 现 实主 义 文学创 作 中,“ 敌托邦小
说”, 即“ 反 乌托 邦小说” 屡见 不鲜,
渗透 进 这个社会 。 整 个人 类世界 “ 正
正被一点一滴地换掉” , 《 蝇王 》 与村上 春树 的近作 { 1 Q8 4 } 像一锅陈汤, 等从 政 治斗争、 战争拼 杀、 人 性善 恶 而 最佳 的 场 所 正 是 这 庞 大 的 地 铁 系
等不同角度 表现 对过 往 某一 时段 、 现 实世界或者未来世界 的悲观 态度。
个时期 : 农 业浪 潮 、 工业浪 潮和知 识
浪潮。 第三次浪潮将是一个 “ 实托邦” ( 与“ 乌托 邦” 不同) , 作为工业化产物 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都要 向 “ 实托
邦” 过 渡。
韩松 的科 幻小说 《 地铁 》 就是
对人类世界乃至整 个宇宙灰暗未来进
行 综合展示的代 表 。 小说 中为赶 末 班
当下幻想小说的一个创作区间
一 —
从“ 乌托邦” 到“ 敌托邦 ”
钱晓宇
从驳 杂的想 象空间分 离出来的乌
沉淀和创 作整 合后 , 已然成 为小说世
科幻小说里反乌托邦标志悄然融入于科技世界论述

科幻小说里反乌托邦标志悄然融入于科技世界论述科幻小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思考未来世界的一种方式。
而其中,反乌托邦是一种流派,它揭示了通常被隐藏的社会问题和阴暗面。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反乌托邦的各种标志悄然融入于科技世界。
科幻小说作家通过描绘这些标志,提醒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第一个反乌托邦标志是人类对科技的过分依赖。
科幻小说作家常常描绘出一个被科技完全统治的世界,这种情景在《1984》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人类对科技的过度依赖使他们丧失了自主性和创造力,变得愚昧和单一化。
科技的积极作用变得扭曲,成为了统治人类的工具。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科技侵蚀我们的生活,不应将其当作万能的解决方案。
反乌托邦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人隐私的丧失。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个人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而在反乌托邦的世界里,这种信息收集往往是无所顾忌和激进的。
《美丽新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中,个人隐私被无限制地侵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监视和控制。
这就提醒着我们,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并警惕身边的科技产品可能对其造成的潜在威胁。
第三个标志是社会不平等。
科幻小说经常通过描绘一个极度分化的社会来呈现反乌托邦。
人们被划分成不同的社会层级,拥有不同的权力和资源。
其中,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贫穷。
《饥饿游戏》系列中的帕纳姆就是一个例子,贫富差距极大,很多人被迫生活在贫困和极度不平等的环境中。
这就提醒着我们,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世界里,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平等的重要性,必须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
最后一个标志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科幻小说作家往往通过描绘一个被毁灭的世界来警示我们。
例如,《银翼杀手》中的洛杉矶,城市污染和环境破坏使得这个世界变得不堪居住。
这个标志提醒我们,我们必须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避免我们的科技进步最终导致我们自己的毁灭。
《来自新世界》:秘密与反乌托邦的奇幻世界

来自新世界:秘密与反乌托邦的奇幻世界
引言
《来自新世界》是由日本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部描绘了一个充满秘密和反乌托邦元素的奇幻世界。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故事背景
在《来自新世界》中,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神之国"的未来地球社会。
大部分人类已经获得了特殊能力,称为"能力者"。
他们可以通过意念控制物体、进行超感知等非凡能力。
反乌托邦与社会控制
尽管拥有这些超凡能力,但神之国却是一个高度反乌托邦的社会。
统治者通过智慧鼠操控人类思想,并限制人们使用能力。
父母无法告诉孩子真相,在每个人十六岁时使用“翔迁仪”将记忆改编成完全不同的东西。
隐藏的秘密与阴谋
在这个神秘的世界中,许多秘密和阴谋潜伏在背后。
主人公们逐渐揭开了一个关于人类起源、历史歪曲以及社会控制真相的阴谋,发现了隐藏在神之国背后的黑暗力量。
个人成长与价值观思考
《来自新世界》中的主要角色面临着无数困境和挑战,在这个奇幻世界中成长
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不仅需要应对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还需要面对内
心深处的恐惧和矛盾。
这引发了对道德、权力以及人性本质等重要问题的思考。
结语
通过《来自新世界》这一作品,读者得以进入一个充满秘密与反乌托邦元素的
奇幻世界。
故事情节紧凑、角色立体鲜活,并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实以及人性
智慧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历程2013.9.B19世纪产生的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文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两者交叉共生的基础上,产生了科幻乌托邦文学。
小说家们以建构未来幻想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现状的批判性反思。
提及“乌托邦”一词,人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英国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创作的带有幻想性质的小说——《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本是莫尔的臆造,意思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事实上,乌托邦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鸟》描写的“云中鹁鸪国”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①。
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公民内部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的国家。
乌托邦文学表达了一种超越性的反思现实的态度。
一19世纪是乌托邦文学复兴的时代,同时也是科幻小说产生的时代。
从17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便开始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乌托邦代表作品如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哈林顿的《大洋国》都带有明显的科学探索色彩。
西方科学的迅速发展到19世纪又迎来一个发展高峰,科学开始介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
19世纪欧洲的显著时代特征是科学态度和功利思想。
“进步和目的论观念成为19世纪欧洲思想主潮,形成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和新的历史哲学。
”②科学乌托邦在19世纪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人们相信人类社会日益进步,人性可以无止境地趋于完善。
科学的发展似乎有可能把乌托邦由理想变成现实,“于是乌托邦不再是一地点,而是一时间,存在于未来发展之中,而不是未知的异国绝域。
”③从17世纪的乌托邦文学开始,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畅想在作品中占了相当的部分。
其特征是对一种古老学科的无限发展的构想(比如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对占星术和天文学的信心),或者是对刚刚露出苗头的新技术的乐观期待(比如贝拉米的音乐电话机),也有的预言,包含的是一种对改造世界的人性化要求(比如气球和潜水艇的出现)。
培根的《新大西洲》更是充满了诸如活体解剖、植物嫁接、人造气味、电话、飞机、视觉幻影等等的新奇念头。
人们无法想象未来理想而美满的生活方式中,却缺乏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
当这类技术预言成为一种小说创作和欣赏的品味时,科学幻想小说也就随之诞生了。
诞生于19世纪的科幻小说是人类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美国科幻评论家和作家詹姆斯·冈恩认为: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变革对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
科幻小说可以描写过去或未来,也可以描写遥远的地方。
科幻小说所关注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变革,同时科幻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个人或社会的意义。
在科幻小说中,往往是整个文明或整个种族处于危亡之中。
”④纵观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科幻小说和乌托邦文学在发展脉络上始终交叉共融。
乌托邦文学往往通过虚构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达到反思现实社会的目的,而科幻小说则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构想进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因此,在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关注上,两者是一致的。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革新,科幻题材的作品显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科幻小说由“旁枝末节”进入到主流文学创作领域中。
“乌托邦文学在18世纪已经出现了和其他文类混杂的情况,古典类型的乌托邦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正逐渐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科幻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⑤二1888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出版了一部宣传空想社会主义的小说《回顾:2000—1887》。
作品描写一位长期患有失眠症的青年人在1887年的一个晚上被医生催眠。
碰巧,当晚房子着火,主人公被埋在地下,直到2000 年才被发现。
2000年的美国已经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个人富裕取代了社会贫困,国家免费教养公民到二十一岁,每个人都按才能分配职业,领取同样的报酬。
这种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在之前的乌托邦小说中并不罕见,但《回顾》独特意义在与时空上的变换。
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太阳城》,传统的乌托邦是同时代的海岛或者未知之地,而《回顾》首次描绘了未来理想世界的图景,更近似于科幻小说时间旅行的题材。
在作品中,还首次出现了“取货证”(the credit)——用来领取分配物品的凭证,类似于现代社会的“信用卡”(credit card),贝拉米还预言了音乐电话机的出现,和今天的无线电广播接近。
尤其是他对出版业的设想:未来的出版部门不再有审查权,任何人的书都可以无条件出版,作者从自己的年度配给中支付第一次出版费用,畅销书的作者就可以此为业。
从今天的角度看,可以将这种方式看作网络写作及传统出版的结合。
受到《回顾》的影响,英国威廉·莫里斯在1890年发表了他的《乌有乡消息》,这部作品本意是驳斥贝拉米的“和平进化到社会主义”的观点,和《回顾》结构类似,主人公在睡眠后,做了一场梦,在梦中发现自己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英国。
工人阶级通过武装革命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个新世界没有私有财产,交易不用货币;人人热爱劳动,劳动不再是换取生活资料的手段,而成为一种愉快的习惯。
在作品最后,莫里斯满怀信心地说:“是的,毫无疑问!如果其他的人也能像我这样看到这一点,那么,这不应该说是一场幻梦,而应该说是一个预见。
”值得深思的是《回顾》和《乌有乡消息》都把完美的未来世界设置在并不遥远的2000年后。
这似乎是一种希望或者说展望,人类距离理想世界的距离并不是遥不可及。
19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人们对未来满怀信心,坚信理想的社会总有一天会实现。
“历史已经把一切准备就绪,而且在科学和社会主义的现代乌托邦里,历史已指明了它的终点所在。
在19世纪迅速工业化的欧美,一个实在的乌托邦正在显现。
……对完美状态作哲学思辨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⑥真正成熟运用科幻手法创作乌托邦小说的大师是英国的威尔斯。
科幻小说界一般认为他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分别开创科幻小说“软科幻”和“硬科幻”两大流派。
但凡尔纳看重对科技发展的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文学王小菲想象,而威尔斯则更注重作品的人文关怀。
他认为世界大战即将在人们翘首欢呼期待的新世纪发生,而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杀人武器空前地具有恐怖的毁灭力。
威尔斯的成名作《时间机器》被认为是世界科幻小说史上第一部时间旅行题材的科幻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科学家发明了时间旅行机器来到80万年之后的世界,这时候已经是“人类文明的衰退期”,人类分化成“埃洛依”和“摩洛克”,埃洛依生活在地面上,由从前的贵族演变而来,形体纤弱美丽,智力、体力低下,一方面靠地下丑陋的摩洛克养活,另一方面又被他们所捕食。
《时间机器》用科学寓言的方式辛辣地揭示了20世纪英国社会无产阶级和有产阶层的尖锐矛盾,20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济世救人的良方,威尔斯显然对此有比较理性的认识,他认为如果没有人性的进步,单纯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威尔斯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对科学发展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了科技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关注,可以说,威尔斯在科幻小说和反乌托邦文学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三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乌托邦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论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在“反思现实社会,注重人文关怀”这个关键旨趣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19世纪,在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乌托邦由文学的虚构变成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是19世纪的乌托邦,是真正的现代的乌托邦。
”⑦所以,乌托邦开始由文学的构想变为科学的现实,但是乌托邦本身便具有虚幻性质,卡尔·曼海姆认为区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实现,一旦乌托邦成为现实,它便成为了在场,成为了现存固有程序的维护者,乌托邦思想家们为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动机是高尚的,但他们不懂得,由于人自身是有缺陷的,所以人类社会注定不会臻于至善至美。
“几乎在乌托邦思想产生的同时,就有所谓反乌托邦思想的出现。
如果说乌托邦以人性善为前提,反乌托邦思想家们则对人性持悲观的看法。
”⑧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贫富差距增大等社会现实打碎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乐观期望,人们普遍陷入了一种悲观、低迷情绪,于是出现了反乌托邦小说。
由于《弗兰肯斯坦》表达的对科学的悲观态度,有的学者把这部小说“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出现的标志,而把此前称为乌托邦科幻文学时代”。
⑨20世纪后期,反乌托邦文学兴盛起来,以乔治·奥威尔《1984》为首,扎米亚京的《我们》以及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同时,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政治形式的激变,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科技理性、极权主义等对人的负面影响更为关注,和传统的乌托邦小说不同,反乌托邦小说建构了未来梦魇般的社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反写托邦小说走上历史舞台,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羚羊与秧鸡》,多丽丝·莱辛的《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等。
传统的乌托邦及反乌托邦小说一般从男性视角展开,女性或者是“天使”或者是“妖妇”,如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女主人列宁娜被作者描绘为一个空虚、浅薄的交际花。
而在女性主义反乌托邦作者的笔下,性别问题同社会政治、极权主义等联系起来,女性成为叙述的主体。
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者“我”是未来社会中充当生育工具的“使女”,使女们没有名字,由表从属关系的“Of”和为之服务的某位大主教的姓构成,她们成了国有资源,全部的意义就在于为当权者阶层——大主教生育孩子。
女性主义反乌托邦小说尖锐地揭露了男权中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异化,虽然对现实中的两性关系问题有所夸大,但无疑有强烈的讽喻意义。
结 语“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文学可以说是同源同根,两者的发展脉络始终交织互叠,而且都表现出强烈的幻想色彩。
乌托邦文学需要借助科幻因素,驰骋想象,拉开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⑩科幻小说则借助虚构未来的幻想世界表达了对科学技术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式的反思。
作为一种亚小说文类的乌托邦文学,在文类发展过程中,始终和其他小说文类有交叉关系。
传统的乌托邦小说在艺术手法和结构方面比较单一,普遍遵循着一种套路或者模式,近似于政治或哲学著作。
20世纪以后,科幻小说在反乌托邦文学的发展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几乎所有的反乌托邦小说都是采用科幻小说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构想美好未来的乌托邦小说、认为未来是暗淡无光的反乌托邦小说,归根到底,都表现出对人、人类社会命运的关注和反思。
注释:①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