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

合集下载

乌托邦是什么意思乌托邦思想发展历程

乌托邦是什么意思乌托邦思想发展历程

乌托邦是什么意思乌托邦思想发展历程乌托邦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乌托邦简介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本义介绍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的哲学家路易博朗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

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莫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

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

乌托邦是什么意思?

乌托邦是什么意思?

乌托邦是什么意思?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空想的国家
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的哲学家路易博朗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

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莫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

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

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乌托邦

乌托邦

《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它出版于约1516年。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切,没有纠纷。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

摩尔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

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

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

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

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

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

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

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

乌托邦

乌托邦

1、莫尔最著名的著作是《乌托邦》,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

莫尔假借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叙述了理想国“乌托邦”各方面的情形。

乌托邦位于南半球的某个岛屿上,它的国家制度是最好的,它的一切都尽善尽美,它是唯一真实的国家。

消灭了私有制、等级制等不合理制度,确立了财产公有、社会平等等理想制度,人们勤劳善良,品德高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2、第一部分批判莫尔时代欧洲各国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第二部分描述乌托邦这个理想国的各种制度和设施3、主要内容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三、私有制是罪恶之源四、德性就是依照本性生活五、快乐是全部行为的目标4、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首先谴责:专制君主的对外侵略政策。

指出这种政策不但使被侵略的国家遭到蹂躏,而且使本国民不聊生。

其次,莫尔揭露了英国社会中最令人怵目惊心的“病毒”问题 3.政府对盗窃犯处以极刑,轻微犯法就会丧命。

可是即使对盗窃犯处以极刑,仍不能阻止盗窃,全国依然盗窃成风。

:结论:不过,熟悉官场内幕的莫尔并不相信任何明智的忠告会被政府采纳。

在他看来,国家无非是富人狼狈为奸和盗用名义为己谋利的工具。

明智的忠告不能改变国王。

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不可能的。

主张:1.人民选举执政者是为了人民自己,而不是为了执政者本身。

2.国王如牧羊人一般,其职责是喂饱羊,而不是喂饱自己。

3.国王的荣誉和安全在于人民的幸福。

4.国王是在管理国家而不是在管理监狱。

5.国王应该力戒懒惰与傲慢,依靠自己为生,不聚敛财富,从而赢得人民的爱戴。

5、总结在《乌托邦》中,莫尔把自己所要表述的新思想假借希斯拉德之口说出,但考虑到官方检查和不利的政治后果,又将自己扮成与之争辩的人,足见其用心良苦。

在对话中,莫尔阐发了他的政治理想,尖锐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弊端,特别批判了英国的专制制度,为当时英国广大劳苦大众所遭受的痛苦慷慨陈词。

他在揭露当时的社会弊病之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

乌托邦

乌托邦

乌托邦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本义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的哲学家路易博朗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名叫《乌托邦》的书里,他描述了一个他确切命名为“乌托邦”的神奇岛屿,那里发展着一个田园般的社会,不知道有税捐、苦难扣偷盗,他认为乌托邦社会的优点就是“自由、民主、博爱”。

反乌托邦(Dystopia)是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

空想社会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出现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批判家。

19世纪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李嘉图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对派──共产主义(欧文)和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260页)。

19世纪30和40年代的空想共产主义则是同时代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

主张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应该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

乌托邦的意思和典故

乌托邦的意思和典故

乌托邦的意思和典故文章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乌托邦”。

你知道吗,乌托邦就是指那种想象中特别美好、完美的地方或者社会。

比如说,在这个理想的地方,没有贫穷,没有饥饿,每个人都能开开心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就像童话故事里,有一个充满魔法的王国,那里的人们永远不会生病,到处都是鲜花和欢笑。

这就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也许是一个所有人都相互关爱的世界,也许是一个没有任何烦恼的乐园。

你心里的乌托邦是什么样的呢?文章二:咱来唠唠“乌托邦”是啥意思。

比如说,在这个地方,房子都是免费的,大家想住哪儿就住哪儿。

工作呢,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喜欢。

而且,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得不得了。

就像在梦里一样,没有堵车,没有争吵,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想想看,如果真有这样的地方,那该多棒啊!文章三:朋友们,今天讲讲“乌托邦”。

乌托邦啊,就是那种在脑海里构建出来的完美世界。

好比一个村子,所有人都亲如一家,有啥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

孩子们上学不用愁,大人们工作不辛苦,老人们都能安享晚年。

再比如,一个城市里,交通从来不会拥堵,环境干净得一尘不染,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就是乌托邦,虽然不太现实,但想想也让人觉得很美好,不是吗?文章四:大家好呀,今天来给大家说说“乌托邦”的意思。

其实乌托邦就是一个幻想中的美好境地。

举个例子,在这个地方,买东西不用花钱,想要啥就有啥。

人与人之间没有欺骗,没有伤害,只有满满的爱和帮助。

或者是一个小镇,每天都阳光明媚,大家都悠闲自在,想唱歌就唱歌,想跳舞就跳舞。

文章五:嘿!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乌托邦”。

乌托邦说的就是那种特别特别好,好到像做梦一样的地方。

比如说,有一个地方,所有的动物都能和人交流,大家一起快乐地生活。

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孩子们天天都能尽情玩耍。

再比如说,一个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灾难,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乌托邦,一个充满了美好想象的地方。

什么是乌托邦

什么是乌托邦
什么是乌托邦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 ,它试图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 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 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也即人类思 想意识中最美好的,最理想化的社 会。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 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 不能能将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于现 实。
既然是一种无法付诸于现实的理论,那么它 为什么会出现呢?
• 其实乌托邦的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对这种主 义进行想象或空幻地搬弄,而是扩大描绘 某一概念(如正义或自由),一基于这种 概念而构建之理想社群的形式,从而展现 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
乌托邦的代表有哪些:
• 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其他代 表有托马斯莫尔,威尔斯,史德普顿,贝 拉密等等。
• 对于乌托邦这一理论不同的作者所持的观点也是 有所不同的。其中的一种正如前面所说--扩大描 绘某一概念(如正义自由)然后基于这种概念而 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 本性质,持这种观点的有像柏拉图这样的代表; 那么另一种就是莫尔等代表所持的观点那样,其 目的主要是巧妙地将当时社会的罪恶与乌托邦中 的善良的人民和作者进行对比,其主要目的是批 判和讽刺;除此之外还有极少的乌托邦的作者如 贝拉密是企图根据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 改造社会,因此其乌托邦的功能具备启发性。
对乌托邦的评论
• 起初乌托邦主义被作为世外桃源般的大同 社会而备受追捧,到了十七世纪之前乌托 邦似乎遥不可及而被置于深海,地壳深处, 等等,这就说明人们逐渐邦的说 法。“反乌托邦”的出现无疑是对其所描 绘的理想国度的逆转和猛烈批评。其中具 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巴特勒,赫胥黎和欧威 尔等等
谢谢!
个人观点
• 乌托邦主义利弊同存
• 利:它所描绘的是一种美好的,人人平等的,没有

乌托邦什么意思

乌托邦什么意思

乌托邦什么意思?
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乌托邦是一个理想的群体和社会的构想,名字由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一书中所写的完全理想的共和国“乌托邦”而来。

意指理想完美的境界,特别是用于表示法律、政府及社会情况。

托马斯·摩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大西洋上的小岛,小岛上的国家拥有完美的社会、政治和法制体系。

这个词用来描述一种被称为“意向社群”的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

这个概念也引申出了其他的概念,最突出的概念就是反乌托邦。

扩展资料
形态
摩尔的《乌托邦》一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很大联系。

这是一个理想、完美的共和国(社会平等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的观点),虽然他的子民们也要为此而工作而奋斗。

但是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如贫穷和苦难,都远离这个世外桃源。

这里只有几条法律规定,没有律师。

并且没有城民愿意发动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者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所描绘的一个并不存在的国家,在那里,财产实行公有制,人人平等,社会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所有的人穿着一样的统一的服装,在公共餐厅就餐,所有的官员由秘密投票产生。

因此,长久以来,“乌托邦”这个词语演变成了一切理想社会的象征。

在上个世纪,很多文学家、学者不停地设想人类未来乌托邦式的美好生活,然而,阿道斯・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却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反面乌托邦”的著作。

赫胥黎在这部小说中对“美丽新世界”的种种“美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现代人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这部著作使乌托邦的美丽神话破灭,同时,也迫使人们对乌托邦神话以及人类现代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人们生活在被称之为“文明社会”的“新世界”中,除了“文明社会”,还有供印第安部落居民居住的“蛮族保留区”。

在“文明社会”长大的柏纳和蕾宁娜在去保留区游玩时遇见了琳达和约翰母子。

得知琳达曾是新世界居民,但由于不慎坠崖而留在保留区之后,柏纳将琳达母子带回了“新世界”。

然而,琳达却由于过量服用索麻而去世,约翰在经历了对新世界的向往崇拜转为厌恶的情感变化之后,自缢身亡。

一新世界的“美丽”在《美丽新世界》的开篇,作者将故事定格在遥远的未来,并对这个乌托邦式的社会进行了详尽的描绘。

然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新世界”却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那个美好的乌托邦。

1 天性的失落,人性的贫乏新世界的社会,由五个等级的人群组成。

这五个等级的前两级属于上层社会精英人群,负责智力与科技方面的工作,被称为阿尔法(α)和贝塔(β);后三级属于下层,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蓝领,负责体力劳作,分别称作伽马(γ),德塔(δ)和埃普西隆(ε)。

社会等级极其分明森严,各个阶级之间禁止任何非工作性质的接触。

与批量“生产”不同种类的人类以及泾渭分明的社会等级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性的催眠与制约。

人类在被“生产”出来之后,会统一接受社会规范的教育与灌输,以期每个人都被培育成热爱社会,热爱自身责任使命的好公民,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高度统一与规范。

2 理性的泯灭,物欲横流以及精神空虚在新世界里,传统文化已经消失殆尽,信仰也被摒弃,在催眠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只追求纯感官的享受。

娱乐生活与闲暇时光也受到了制约,独处被严格禁止,因此各种集体娱乐活动大肆扩张。

人们在下班后可以选择观看电影,体育赛事,参加舞会,团体合唱等活动,更重要的是服用索麻以及与性伴侣上床来得到感官的满足。

与现代社会不一样的是,在新世界中,性生活成为了一种娱乐。

家庭,婚姻和专一被无情的反对与批判,性自由成为了主导风尚,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同阶层的性伴侣,同时也有义务满足同阶层的任何人对自己的性要求。

性生活就像唱歌,踢足球,跳舞等其他娱乐活动一样普通,甚至儿童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做性爱相关的游戏。

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社会新原则,反对一切长久持续的感情,比如书中的蕾宁娜,因为与一男子在一起四个月就被认为与社会原则相违背,被认为不正常。

得益于性自由,现代社会中人们因爱情所体会的相思之苦,分手之痛以及背叛之伤都不会再出现。

在历史上的欧洲,人们曾拼命挣脱“神”的枷锁,提倡人性的重要和回归,这被称为“理性主义”。

理性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的特性。

然而在新世界中,理性已经完全灭失,人类不去思考,个体意识已然消失,历史文明与文化,宗教信仰,都成了过去式,没有了存在的舞台。

在只崇尚消费和娱乐的新世界,人们不再读书,不再思考,不再去追求与欣赏真理和美,对文化,科技,艺术的传承也消失殆尽。

人们变成了一个统一体,在催眠教育下与社会制约下泯灭了自我意识和理性。

新世界中不再有造物者上帝的崇拜者,只有对汽车大王福特――生产线的创造者――的狂热追随者,这个新“上帝”成为了他们的新“信仰”,与之相关的“宗教活动”――“团歌礼拜”――也不是为了净化拯救灵魂而设立,而是通过集体的性行为来麻醉人们的感官与意识,进一步消灭他们的理性与自我,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的目的。

二反抗的无力,逃离的失败柏纳是新世界中一个矛盾的存在,他本是阿尔法一级的人类,有着正阿尔法的智慧,但由于阴差阳错被滴入了一滴酒精使他在身高上有着伽马的等级,两者的矛盾使他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精神世界,他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有着边缘人一般的敏感,因此他对新世界的审视是前所未有的,是独特的。

与其他人不同,他享受自我的生活,排斥集体活动,在与多人相处时他感受到的却是孤独,对新世界高度的统一感到压抑,与此同时,他憎恶新世界所倡导的性自由与性杂交,憎恶性活动的高度普遍性,渴望找到除性之外的其他男女相处模式。

与新世界的其他人相比,柏纳对自由与自我的向往是强烈的,“如果我能自由――而不是做我自身制约的奴隶”,是他内心所发出的的呐喊。

然而,柏纳终究是从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人类,乌托邦社会对他的种种催眠教育已经深入骨髓,这造成了他自身的局限性,即使他试图反抗,但潜意识里终究还是受着新世界的制约。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柏纳抵制索麻,但是他依旧会服用;尽管他憎恶性自由,面对性自由的忠实实践者的蕾宁娜的邀请他却从不拒绝,甚至在他地位提升,身价上涨之后,他对于众多女孩对他的邀请自鸣得意。

在对社会进行了无力的反抗之后,他慢慢地与新世界的社会和解了。

他对新世界的态度从坚持己见到缴械投降是个必然的结果,他的性格异化是高度控制强加于人所产生的,与其说是柏纳反抗新世界的社会,不如说是这个社会对他这个“异体”的排斥,他对新世界的认识摆脱不了自身的局限,无法达到根本上的清醒。

我们可以看到,柏纳所进行的所谓的“反抗”本质上是希望社会能认可他的不同,然而一旦他取得名利,他立刻就与社会和解,甚至劝导野人融入新世界。

他试图依照自己的方式改变社会,在遭到社会的排斥与放逐之后,他才又重新回复到了当初的自我。

然而即使柏纳的反抗是无力的,逃离是被迫的,也在某一层面上揭穿了乌托邦社会的伪善,这个社会容不得异体,容不下不同的声音,所有不符合社会原则和规范的,都会被排斥。

与柏纳不同,野人约翰对新世界的逃离是彻底的逃离,但是也是失败的逃离。

约翰一开始对美丽新世界怀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然而在他进入新世界后却一直和新世界处于矛盾和斗争的状态。

从“蛮族保留区”长大的约翰从小接受的是印第安部落原始文化,《莎士比亚全集》对他影响至深,他的头脑和思想里充斥着宗教,忠贞,牺牲和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这使他的思想从纯感性达到了知性,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我们现代文化和现代人类的象征。

在他进入新世界之后,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可想而知,然而他却没有迷失自己。

他称书中的主人为父亲,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新世界无性批量生产“人类”的蔑视和嘲讽;母亲琳达的去世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从而产生了对新世界死亡制约的极大反感与憎恶;对心爱的蕾宁娜的勇敢追求也陷入了瓶颈,因为对于他勇猛的杀死狮子的示爱相比,蕾宁娜只知道性行为的方式,爱情的苦恼使约翰对新世界性自由也产生了强烈的愤懑。

最终,穆斯塔法・蒙德――新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的一席话终于给濒临崩溃的约翰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约翰终于从理性的角度根本上认识到了乌托邦的实质。

穆斯塔法告诉他,乌托邦社会保持长久的和谐与稳定是以放弃真理与美,牺牲宗教与文化为代价的,“普遍的快乐保持着轮轴稳定的运转,真与美却不能”。

约翰最后终于醒悟,在新世界,没有宗教信仰,没有道德标准,坚持个性和自我是与社会安定背道而驰的,而英雄主义更是被绝对批判和摒弃的。

经历了长期的思想冲突与斗争,约翰最终选择了逃离乌托邦,坚持自己的个性,对乌托邦的虚伪发出了大声的批判:“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行”,“我宁可不快乐,也不要你过得那种虚伪,欺骗的快乐。

”三悲剧引发的思考1 对极权的追求对于极权的追求泯灭了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在社会中只能服从社会原则与规定,安守自己的社会等级与角色,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没有通过自己改变命运的意识。

言论自由也被限制,警察不再是保护人民的使者,而成为了国家制约人民的工具,教育方面的催眠教育,剥夺了人民思考的能力和自由,读书和思考成为禁忌,消费和娱乐成为主流,这样的社会下生活的人类是没有灵魂的人类。

可是尽管这样,这个社会依然对权力进行着无休无止的追求,历史上法西斯主义对极权的追求曾带给世界巨大的灾难,美苏两极的分化曾使世界笼罩在战争的恐惧之中,然而权力有如毒品,多少人为了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新世界里的人们所接受的催眠教育,所信奉的社会制约原则,可以说是历史上特定时期盲目崇拜的真实写照。

2 对科技的不善利用文艺复兴以来,人们追求自我和本我,提倡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对发达科技的依赖,使人不禁发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带给人丰富的物质享受以外,也促使了人们对物质的占有欲和追求欲,造成了物欲横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却引发了失业现象,而且高度发达的生产技术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争,饥饿和精神世界的空虚。

我们不难发现物质的发展与进步没有伴随着精神与道德的提高,却引发了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扩张自己的统治,滥用科学技术研发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这些科技一旦被坏人利用,带给我们的将是不可估量的灾难。

在新世界中,高度发达的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享受,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没有战争,人人都有工作,都受教育,都可以尽情娱乐,这看似“美丽”的新世界,告诉我们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不是真正的幸福,人们被剥夺了信仰自由,只能信仰发明生产线的福特,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荒废,人们只能付诸于索麻来麻痹自己的灵魂;同时精神生活的匮乏,导致人们沉溺于感官享乐,人们对社会的无尽服从使人们成为了极权统治者手下的玩偶。

如果科学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用来实行专制以及巩固统治地位,那将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如果高科技没有被正确的利用,而是用来麻木人的躯体,麻醉人的灵魂,那么科技带给人们的只能是倒退,不是进步。

因此我们在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要牢记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利用科技,滥用科技来麻痹人民,以此来巩固少数人的极权统治,这样带给人类的只有灭亡,而非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