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目的研究并探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该院在2008年12月—2011年12月间所收治的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病例,共128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取异氟醚吸入麻醉和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方式来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麻醉诱导以及气管插管时患者的血压和心律变化,停药之后患者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进行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而言,运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方式来进行术中麻醉患者具有苏醒快、拔管早、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今后的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值得推广。
标签: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异氟醚吸入麻醉;临床效果;分析比较腹腔镜切除术是现代临床中治疗急性胆囊病变最为有效与常用的治疗方式,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仅与手术的过程与患者的恢复密切相关,还与术中的麻醉效果具有较为明显的关系[1]。
所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手术的成功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临床中最为理想的外科麻醉方式不仅要求麻醉诱导迅速,还要求患者在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停止给药之后患者苏醒快速,且对患者的呼吸等无明显影响[2]。
该研究中出于对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该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展开了分组麻醉,并对比分析了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研究中资料均来源于该院所收治的行腔镜胆囊切除临床患者病例,共抽取其中的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后,每组64例。
对照组中有男35例,女29例,年龄23~78岁之间,平均(46.8±12.6)岁;治疗组中有男37例,女27例,年龄24~79岁之间,平均(47.2±12.7)岁。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的效果分析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比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异氟醚吸入麻醉的效果。
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需开展麻醉处理的手术患者68例为此次观察对象,患者纳入时间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
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组为参照组(n=34)、研究组(n=34),参照组开展异氟醚吸入麻醉,研究组开展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对比其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插管前后体征数据变化。
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入睡时间、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较参照组均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5.88%较参照组23.53%更低,插管后心率值较参照组更高,舒张压、收缩压值较参照组更低,P<0.05。
结论:较异氟醚吸入麻醉,开展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麻醉效果更佳,且患者体征更为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佳。
关键词: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异氟醚吸入麻醉;麻醉效果;不良反应临床开展手术治疗时,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其麻醉效果、术后康复亦有一定的差异,而麻醉效果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术后康复情况[1-2]。
异氟醚吸入麻醉为常用临床麻醉方式,而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为近年临床新型麻醉方式,本次试验即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需开展麻醉处理的手术患者68例为此次观察对象,分组并分别开展异氟醚吸入麻醉、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通过对比其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插管前后体征数据变化,以探究有效、安全的麻醉方式。
1.基线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抽取本院收治的需开展麻醉处理的手术患者68例为此次观察对象,患者纳入时间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
纳入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择期开展手术治疗,且对麻醉耐受,无麻醉药物过敏或不耐受史。
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组为参照组(n=34)、研究组(n=34),参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最低年龄为23岁,最高年龄为74岁,年龄均值为(61.36±3.12)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最低年龄为24岁,最高年龄为75岁,年龄均值为(61.21±3.11)岁。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

腹腔镜切除术是现代 临床 中治疗急性胆 囊病 变最为有效 与 常用 的治疗方 式 ,其 临床治疗 效果不仅 与手术的过程与患者 的 恢 复密切相 关 . 还与术 中的麻醉效果具有较为 明显 的关 系I l _ 。所
患者 自主呼吸时间 、 睁 眼时间以及拔 管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O . 0 5 ) 。结论 对于进 行腔镜 胆囊切 除术的患者而言 , 运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 脉麻 醉的方 式来进行术 中麻醉 患者 具有 苏醒快 、 拔 管早 、 血流
动力学无显著影响 , 具有较高的安全 性和可靠性 , 在今后 的临床手术治疗过程中值 得推广 。
2 结 果
言 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临床中最为理 想的外科麻醉方式不 仅
要求麻 醉诱 导迅速 , 还要求患者在手术 中的血 流动 力学 稳定 、 停 止给药 之后患者苏醒快速 , 且 对患者 的呼 吸等无 明显影响翻 。该 研 究中出于对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 醉 在腔镜胆 囊切 除术 中的 临床麻 醉效果进行 分析探讨 的 目的 , 对 该院 2 0 0 8年 1 2月一2 0 l 1年 1 2月期 间收治 的行 腔镜胆囊切 除
待患者入 睡之后给予其维库溴 铵 0 . 1 m g / k g 。患 者在完 全入睡 ,
且其 L厂 r l = O的时候 在对 其进行气管插管 。在 患者手术之前 的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冯行云(宜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宜兴 214200)[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对接受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结石患者进行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的效果。
方法:将近年来在宜兴市人民医院进行胆囊切除术的30例胆囊结石患者按照术中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BA 组,n=15)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IA 组,n=15)。
术中分别对PBA 组患者与SIA 组患者进行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麻醉指标。
结果:与SIA 组患者相比,PBA 组患者麻醉诱导的时间及术后睁眼、自主呼吸恢复和拔管的时间较更短,其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 <0.05。
结论: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与对其进行七氟醚吸入麻醉相比,对其进行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效果更好,能缩短其麻醉诱导的时间和术后恢复的时间,降低其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七氟醚;吸入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17-0065-02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为其选择一种合适的麻醉方式可缩短其麻醉诱导的时间和术后恢复的时间,保持其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平稳,对保障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对患者进行吸入麻醉时麻醉师需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调整麻醉的深度,易出现滞后效应,可影响其麻醉的效果。
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方治疗后,CM 组患者血清HCG-β水平恢复正常的时间和妊娠包块消失的时间均短于MTX 组患者,其药物流产的成功率高于MTX 组患者,P <0.05。
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比较MTX 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CM 组,P >0.05。
详见表3。
表1 治疗前后参数对比(s ±)组别例数血清HCG-β(IU/L)血清CA125(U/ml)妊娠包块的直径(cm)治疗前治疗3 d 后治疗前治疗3 d 后治疗前治疗3 d 后CM 组28227.03±26.8391.13±21.4655.49±7.3320.08±3.18 3.64±0.49 1.07±0.13MTX 组27227.06±26.86128.93±24.1555.52±7.3641.92±5.25 3.66±0.52 2.16±0.34t 值0.0041 6.14140.015118.73810.146815.8119P 值>0.05<0.05>0.05<0.05>0.05<0.05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G-β水平恢复正常的时间、妊娠包块消失的时间及药物流产的成功率组别例数血清HCG-β水平恢复正常的时间(d,s x ±)妊娠包块消失的时间(d,s x ±)药物流产的成功率[%(n)]CM 组289.74±2.6213.98±1.8892.86(26)MTX 组2718.15±3.3821.24±2.377.78(21)t 值10.335012.838212.9207P 值<0.05<0.05<0.05表3 不良反应比较组别例数口腔溃疡[n(%)]消化道反应[n(%)]肝功能异常[n(%)]骨髓抑制[n(%)]不良反应的发生率[%(n)]CM 组282(7.14)1(3.57)1(3.57)1(3.57)17.86(5)MTX 组271(3.7)1(3.7)1(3.7)0(0)11.11(3)χ²值0.5032P 值>0.053 讨论宫外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
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
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术期血压平稳,各个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在T1、T3时明显高于T0及观察组患者(P<0.05)。
观察组患者术毕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
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好,清醒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remifentanil combined with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nd sev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Methods 64 patients scheduled for gynecological laparoscopic uterine flesh tumour removal operation from January 2013 to July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32)and control group (n=32).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emifentanil combined with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while c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ev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Hemodynamic index at different time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table,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t different times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0 (P>0.05).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control group at T1 and T3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at T0 and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spectively (P <0.05).The awake time after operation and extubation time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Remifentanil combined with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hemodynamics of patients is stable,and its anesthesia effect is good,awake time is short.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Remifentanil;Propofol;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Sevoflurane;Inhalation anesthesia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丙泊酚加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对比观察

丙泊酚加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对比观察发布时间:2021-02-24T15:04:50.9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期作者:张立剑[导读] 探讨观察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丙泊酚加瑞芬太尼与异氟醚吸入麻醉效果张立剑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医院黑龙江绥化 151100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丙泊酚加瑞芬太尼与异氟醚吸入麻醉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43例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对照组43例采取异氟醚吸入,对2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麻醉诱导前HR和MAP值差异不明显,插管时两组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插管后和5min后与诱导前对比HR和MAP差异不明显。
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波动大,与诱导前和插管时差异明显,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明显。
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更优,各时间明显更短,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腹腔镜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加丙泊酚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安全、高效、有效控制应激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麻醉;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临床应用腹腔镜技术在妇科和普外科的临床应用广泛,在正常情况下,全麻、局麻均可成功安全地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目前选择全身麻醉为主要麻醉方法[1]。
探讨分析对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丙泊酚加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43例其男11例,女32例,年龄26~87岁,平均年龄(42.5±3.5)岁;平均体重(58.5±3.5)kg;ASA I级26例(60.46%),II级17例(39.53%);对照组43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41.5±5.5)岁;平均体重(63.5±5.5)kg;ASA I级27例(62.79%),II级16例(37.20%);2组基本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吸入麻醉和丙泊酚TCI静脉麻醉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吸入麻醉和丙泊酚TCI静脉麻醉临床应用对比研究目的:对吸入麻醉与丙泊酚TCI静脉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将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6例,前者给予4µg/ml靶浓度的丙泊酚TCI进行麻醉,同时采取的反馈指标为MAP=80%基础值,BIS=50;后者吸入3.4%的异氟醚诱导其麻醉,并采用0.8%~2%对其进行维持。
同时,术中对BIS,MAP等指标进行监测。
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诱导时间,入睡时间显著较长。
实验组术中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增加。
结论:给予患者丙泊酚进行麻醉,同时以自身BIS,MAP作为TCI的反馈指标,可使有效麻醉深度得到维持,并及时地调节,血液动力学受到较小干扰。
关键字:吸入麻醉;丙泊酚TCI;临床应用进行胆囊切除时,患者腹膜后及腹膜内的器官会受到CO2气腹施加的压力,从而增加腹腔内、胸腔内的压力,膈肌上抬,因此使患者血液动力学受到显著的改变[1]。
传统的吸入麻醉通常发生滞后现象,因为麻醉医师对麻醉深度进行调节时,往往依靠HR,BP等的变化。
而丙泊酚麻醉通过BIS,血液动力学等TCI 反馈指标,有效地控制患者的麻醉深度。
术中,对LC患者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与研究,同时,对吸入麻醉与丙泊酚TCI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均为LC术前需麻醉的患者。
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6例,年龄介于25岁至59岁之间,患者的ASA麻醉分级在Ⅰ至Ⅱ级间。
患者肾,肝功能均正常,不存在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肺方面的疾病,并且也无心脑血管方面的病史。
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病况等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有可比性。
1.2 方法术前0.5h,需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所有患者0.5毫克的阿托品,及0.1克的苯巴比妥钠进行常规处置。
⑴对照组:①患者进行吸入诱导时,需给予异氟醚(3.4%)。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发表时间:2017-02-21T13:44:31.0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作者:方德东[导读] 静脉麻醉的特点是苏醒时间短、起效快、稳定,加上靶控输注属于一种新型的精确给药速度。
(荥经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雅安 625200)【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TIVA)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需要手术麻醉的84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异氟醚吸入麻醉,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比较其麻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心率变异指数(HRVI)的基础值与术中峰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有效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但是麻醉效果并不明显,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异氟醚吸入麻醉;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55-02静脉麻醉的特点是苏醒时间短、起效快、稳定,加上靶控输注属于一种新型的精确给药速度,丙泊酚使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对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苏醒更加迅速[1]。
而异氟醚吸入麻醉的特点是使用剂量少、苏醒较快、吸入剂量的调节较为简便、术后发生肌力减退等并发症较少,但是患者的苏醒时间较长,呼吸道难于管理,呼吸以及血液循环也逐渐减弱。
以下是本次研究报告。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需要手术麻醉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年龄在18~55岁;没有精神病史、意识障碍、手术史的患者;对本次研究药物没有不良反应;麻醉风险分级为Ⅰ、Ⅱ级;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7-03-22T16:23:15.7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邓天良[导读] 对比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
(广元市剑阁县中医院麻醉科;四川广元62830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90例择期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以麻醉诱导、苏醒、拔管时间长短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为麻醉效果的评定指标,评价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麻醉效果。
结果丙泊酚组患者的麻醉诱导、苏醒、拔管时间与异氟醚组相比均较短,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异氟醚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对进行胆囊切除等普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丙泊酚的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方式,起效迅速,患者苏醒较快,可在术后短时间内拔管,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等基本生命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可靠,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手术中作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异氟醚,吸入麻醉,临床效果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esthesia and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Deng tian liang Jiang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6283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esthesia with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scheduled for elective surgery from Jan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 duration of anesthesia induction, recovery, duration of extub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evaluated as the anesthesia indexes. The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random digital method. Anesthetic effect of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nd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Results The anesthesia induction, recovery and extubation time were shorter in the propofol group than in the isoflurane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nausea and vomiting was lower in the propofo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soflurane group (P0.05) .Conclusion Propofol is an effective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surgery such as cholecystectomy. The rapid onset of action and rapid recovery of the patient can be extubated in a short time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s hemodynamics and other basic life fun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safe and reliable, it is worth in the future clinical surgery for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propofol, feedback target - controlled infusion,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clinical outcome临床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对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麻醉方式,可在短时间内实现麻醉诱导及苏醒,且能够保持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稳定,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无严重影响[1]。
异氟醚吸入麻醉具有调节方便、肌松药物使用量低、术后肌力变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等优点,但存在苏醒时间较长,造成呼吸道管理难度大,影响呼吸和循环稳定,恶性高热发生的风险等缺点。
丙泊酚全静脉麻醉诱导迅速、过程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短,靶控输注TCI(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即目标药物浓度输注,是一种精确的给药方式,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下行静脉麻醉(TIVA)可提高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可控程度[2]。
近年来我院引入靶控输注TCI技术,并应用于胆囊切除术等普外科手术中,效果较好。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择期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90例择期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年龄在18-60周岁;(2)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麻醉风险评价等级为ASAⅠ-Ⅱ级;(3)无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疾病;(4)不吸烟,不嗜酒;(5)无手术史;(6)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出血量过高,术中进行输血操作;(2)术中更换麻醉药物;(3)中转。
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各45例。
其中异氟醚组男性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6.7±14.1岁,手术类型: 鼻息肉切除术20例、乳腺癌根治术12例、胆囊切除术13例。
丙泊酚组男性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7±12.4岁,手术类型: 鼻息肉切除术19例、乳腺癌根治术13例、胆囊切除术23例。
两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术前30 min,两组患者均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以及0.1 g苯巴比妥钠。
异氟醚组:45例患者进行3.4%异氟醚吸入同时静脉注射枸橼酸舒芬太尼0.5ug/Kg、维库溴铵0.1mg/Kg行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根据患者HR、BP的动态变化调节患者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浓度为1%~2%)。
手术结束前10 min左右,停止吸入异氟醚;丙泊酚组:45例患者静脉注射枸橼酸舒芬太尼0.5u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注射液1.5~2.5mg/Kg完成气管插管,使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维持麻醉。
麻醉医师根据术中肌松需求维库溴铵追加量两组均为1/3~1/2插管量。
靶控体系包括输注泵、计算机、脑电功能监护仪等。
设置靶浓度为4 μg/mL,反馈指标为术前基础值BIS=50、MAP=80%。
在手术过程中,当患者BIS<50或MAP<80%术前基础值时,反馈输注系统接受信号,停止麻醉过程;若患者BIS>50或MAP>80%术前基础值,则反馈输注系统继续给药。
手术前10 min停止丙泊酚输注。
术中若遇到异常情况,如患者收缩压降幅大于术前基础的30%,则给予6mg麻黄碱,可追加剂量。
1.3评价指标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心率变异指数(术前基础值、术中峰值、谷值),根据麻醉效果相关评定标准,以不同组患者麻醉诱导、苏醒、拔管时间长短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为麻醉效果的评定指标,评价两种方法的麻醉效果。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进行χ2 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2.1 相关循环指标术前基础值、术中峰值比较丙泊酚组 HR与异氟醚组 MAP、 HR、 HRVI 峰值均高于相应基础值,丙泊酚组与异氟醚组 MAP、 HR、 HRVI 谷值均低于相应基础值,异氟醚组MAP、 HR、 HRVI 峰值与 HRVI 谷值均高于丙泊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具体数据见表 1。
3.讨论异氟醚具有镇静、镇痛、肌松作用,有难闻的气味,对呼吸道有一定刺激性,可造成屏气和咳嗽,延长诱导时间,不是理想的诱导药。
丙泊酚具有催眠、镇静、遗忘作用,不具备镇痛、肌松作用。
二者单独应用均不足以完成手术病人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均需合用阿片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
在麻醉维持中传统的吸入麻醉法需要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变化调节麻醉浓度,麻醉效应易滞后,影响麻醉效果。
近年来,有较多文献报道使用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TIVA维持术中麻醉效果较好。
靶控输注技术是现代临床麻醉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合了微机技术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以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脑电双频指数为反馈指标,可对患者的临床麻醉用药进行直接、有效的监控,使得临床中的麻醉安全可控[3]。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速效、短效的静脉麻醉药物,患者术后苏醒迅速且完全,术中知晓发生率低,此优势是其他麻醉药物与麻醉方式无法比拟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丙泊酚观察组优势明显,患者手术中 MAP、HR、HRVI 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更低,说明该麻醉方式可有效抑制患者原本的应激反应,麻醉程度更深、更具有稳定性。
丙泊酚、异氟醚均具有降低全身血管阻力的作用,这一作用在与阿片类药物共同使用时可得到进一步增强。
单次注射丙泊酚对M AP产生的下降作用比异氟醚更快,效果更更明显, 通常可达到15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