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中的中观思想

合集下载

[经部,中观]以有部、中观、经部和唯识的争辩为中心

[经部,中观]以有部、中观、经部和唯识的争辩为中心

以有部、中观、经部和唯识的争辩为中心三世说是一个关键而困难的佛学理论。

三世及其相关理论的探讨,对于佛教基础概念和思想史的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自有部正式提出三世以后,不同的佛学流派均作出了回应。

现代学术界对三世说的研究热情亦始终不减,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有部:三世恒有说三世说一切有部标志性的概念,其理论核心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有。

恒有,包含着两层含义:(1)三世是先于时间的,是一种先于经验的、在逻辑意义上的实在形式,在有部佛典中也常常用实有一词来表示这一层含义。

(2)三世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内部区别,这是通过处于三世之内事物(法)的刹那生灭反观出来的。

1.三世恒有的基础法体实有有部认为,世间的各种事物或者诸法(dharma-s),都是具有法体的。

法体(svabMva),即本体。

于是整个世界被分成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

三世作为世间的一种事物,必然也具有法体,它是链接本体界和现象界的中介。

即一方面,三世表现出时间流动的维度,囊括了事物生灭变动及其有序;另一方面,三世的存在为本体界中的众多法_体能够在现象世界中发生作用给予理论的保证,它表现出更为根本的本体地位。

2.三世恒有异说在有部中还存在三家观点,虽然没有被立为正宗,但仍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法救:由类(bhava)有异非体有异,如破金器等作余物时,形随有异而显色无异妙音:由相(laksana)有异非体有异,一一法有三世相,一相正合二相非离,如人正染一女色时,于余女色不名离染觉天:前后相待(anyatha)立名有异,如一女人待母名女、待女名母,体虽无别,待有异得女母名。

二、中观:缘起破实说从文献看龙树较早对三世恒有说展开了严厉的批判其核心观念是缘起性空的中道思想。

如《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大正藏》第30卷,第33页)在对空(sQnya)解释时,或认为是普遍性(参见《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18卷,第210页),或是相对性(参见舍尔巴茨基,1994年b,第110页),或是辨证义(参见巫白慧,第302页)。

中观之要义即中观的四层境界

中观之要义即中观的四层境界

中观之要义即中观的四层境界中观是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认知方式。

中观之要义即中观的四层境界,是指人们在认知世界时逐渐超越对事物的局限而达到的不同境界。

本文将从中观的角度介绍其四层境界,并探讨其意义和作用。

第一层境界:事物的观察与分析中观的第一层境界是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以客观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外在表现和现象。

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获得对事物的一些基本认识和了解。

这样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人们清晰地认知事物,避免对事物的片面和主观理解。

第二层境界:因果的理解与思考第二层境界是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与思考。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关注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追问“为什么”和“如何”等问题,从而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通过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和选择的因果性。

第三层境界:空性的体悟与领悟第三层境界是对事物空性的体悟与领悟。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开始超越对事物的表象观察,深入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相。

他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没有固定、独立存在的,而是空性的。

这种空性体悟使人们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超越和解脱的理解,从而能够摆脱对事物的执着和執著。

第四层境界:解脱与智慧的境地第四层境界是中观的最高境地,是人们达到的超越一切烦恼和纷扰的境地。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全面观察和思考,体悟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空性的。

他们从追逐和依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这种境地能够让人们摆脱各种困惑和纠葛,以清晰明了的眼界看待事物,有助于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与智慧。

总结:中观的四层境界是人们在认知世界过程中逐渐超越对事物的局限而达到的不同境界。

从事物的观察与分析、因果的理解与思考,到空性的体悟与领悟,最终达到解脱与智慧的境地。

这四层境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人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通过掌握中观的四层境界,人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更为智慧和平和的心境。

唯识与中观

唯识与中观

唯识与中观————————————————————————————————作者:————————————————————————————————日期:ﻩ唯识与中观(一)唯识与中观的思想是佛学思想的最重要的两大基石,它们是佛法修行实践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没有唯识与中观,也就没有佛学、没有佛法。

今后的日子里,我想跟大家重点分享这个部分内容,希望有兴趣的朋友来了解,我会尽量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这两个佛法中最深奥的学问。

大凡一门学问思想要形成为体系,那它一定回答了某些问题。

那唯识回答的是什么?我想唯识回答的是:●什么是现象?●一切现象该如何认识?●一切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即缘起)?●人的心灵意识机构如何划分?如何认识?●人的内心与外境又是如何交互作用?●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如何?●心识如何转变?……中观回答的是什么?我想,中观回答的是:●什么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高本质(真相或实相)?●如何认识真正的自己?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什么是自己那个永恒不灭的本来面目?●一切现象与本质是什么关系?(空与有、缘起与性空是怎样的关系?)●一切众生如何究竟觉悟成佛?●什么是佛陀究竟解脱的智慧(即开发般若正智)?……唯识可以说是佛法中的现象学,中观可以说是佛法中的本体论。

从整个系统的佛法思想的角度来看,唯识里面其实包含了中观,中观里面也包含了唯识,只是两者阐释的重点有所不同。

这两者其实都是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如何产生的?怎么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宇宙真相、万物终极的真理。

当然细分起来说,也就包含了自古以来各种根本的哲学大问题:心与物,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跟世界万物是怎样联系的?内心与外境如何互相影响?本质与表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唯识和中观阐述的重点各有不同,但前者重点在于认识现象,从现象入本质;而中观则重点在于观照事物的本质;唯识侧重于“有”,中观则侧重于“空”以及“空有不二”(“空有”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的关系。

学中观根本慧论的感想怎么写

学中观根本慧论的感想怎么写

学中观根本慧论的感想怎么写学习中观根本慧论让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中观根本慧论是佛教中的一种理论观念,它通过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帮助我认识到万事万物并非存在独立于其他事物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这种观点让我对世界和人生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中观根本慧论使我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因果关系之中。

在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就像一颗粒子在宇宙中的存在与运动是受到其他粒子的影响和制约一样,人们的一举一动、思想和行为也都受到外界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

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会产生影响和后果。

只有从整体和相互依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其次,中观根本慧论教会我更好地面对变化和焦虑。

人生充满变化,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

通过学习中观根本慧论,我明白了万物都是瞬息万变、无常不恒的。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追求稳定和安稳是徒劳无益的。

我们应该接纳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和潮流。

面对变化,我们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态度,重新认识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关系,以达到平衡和内心的宁静。

对于焦虑,我学会了不再固守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未知的担忧,而是抱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积极应对和面对。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最后,中观根本慧论让我意识到一切皆空的真理。

中观根本慧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体并非真实存在的独立个体,而是虚幻的幻象。

这并不是说世界是不存在的,而是指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都是有限和相对的。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渐渐认识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主观的、局限性的。

这种理解让我更加谦逊,不再把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视为绝对的真理。

综上所述,学习中观根本慧论让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它教会我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面对变化和焦虑的勇气,以及对一切皆空的谦虚。

论中观的因果思想(如义)

论中观的因果思想(如义)

论中观的因果思想(如义)论中观的因果思想如义缘起性空是佛教思想中最基本的理论,亦是中观的根本论题、根本观法、根本法则。

凡存在的,皆是缘起的,一切法从缘生,一切法从缘灭。

因果法,乃是依因缘和合生果的事相而存在的。

缘起,体现了因果的法则、规律,故因果亦是宇宙人生最普遍的规律,因果也是缘起的。

既是缘起的,必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必是空的。

是故(中观论颂)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

”《十二门论》中亦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

”凡存在的因果、事理,皆是缘起的,离开了缘起一切法则无从安立。

缘起即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这里的此、彼,泛指因跟果,此与彼的因待性,连续性,就形式了因果规律。

因果可分为两大类:一、前后的因果。

如修学佛法,渐次增进、直至成佛。

现在造成佛之因,到未来才能得到佛果。

虽因前而果后,而因果皆无自性,因果虽有现在未来的缘起相而其自性本空,在毕竟空中,因果无碍,不离不即,相生相续。

虽在现象上有前后之别,并不妨碍因果关系的成立。

故依前后因缘展转增长,修学佛法,自可渐成佛果。

二、和合的因果。

如房屋是以砖、瓦、木、石、水泥、钢筋、人工等和合而成的。

房屋是果,砖瓦等是因,在众多的有关房屋的材料中,任何一物都不会现有房屋的形状与作用,合堆在一起也不会有屋的形状与作用;但经过各种材料的适当配合、组织,即可有房屋的形状与作用了。

故和合之因与果,亦是不即不离的。

虽有其作用而自性空,虽自性空,而用相宛然。

所以,尽管因果规律遍摄世、出世间一切法,但是不能执著因果是实有的,亦不可执因果是实空的。

若执着因果有其实在之自性,那就不能透见因缘和合而生果的真实意义,便会生起种种妄执。

不如意之境现起时,便会生起苦恼、仿惶、悲观、失望、甚至轻生自毁;乐境现前时,便生起爱著心,想尽办法去求取、拥有、享受,在患得患失中起惑、造业。

岂不知,“是假有法,宁求自性?”假有法是不能追求其自性的。

自性即非缘起,缘起即无自性,二者不可并存,因果法是缘起的,焉有自性?因果法自性不可得,不可得即空,空即是因果法之自性。

中观之要义(即中观的四层境界)

中观之要义(即中观的四层境界)

中观之要义(即中观的四层境界)麦彭仁波切(一)空性:初学者依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时,如果思维瓶子等了不可得的意义,则在未经观察的侧面存在,而一经观察则不存在,以思索这一实相的现空轮番方式显现空性境界。

(二)双运:当时,通过思维它的单空也不成立或者本为空性的同时即是显现的道理,从而对如水月般“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生起殊胜定解。

尔时,现出缘起性空无违的境界或者称为通达现空双运。

(三)离戏:彼时显现、空性这两者虽然在词句表达的方式中异体存在但就本体而言丝毫也不可分割,对此无二无别的道理生起定解,破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而执著的妄念自可消逝,现出远离破立而能自然安住的离戏相。

(四)等性:对于这样的离戏长久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之行境得以清净后,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趋至究竟。

如是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即是中观的四步境界,依靠逐步修习前前而对后后之理生起定解。

这些是极为关键的殊胜窍诀要点。

---麦彭仁波切--中观的“不破显现”在说“不破显现”之时,千万不要理解成自性不空的显现另外存在。

譬如,水月正在显现即是空性,而抛开显现后另外一个空性是绝不存在的。

同样,空性也不需要理解成毫无显现之义,假设连显现也不存在,则它的空性也杳无踪影。

因而,空性与显现二者相互之间一者无有,则另一者不可能存在,一者存在,另一者必定存在。

存在的方式既不是像黑白线搓在一起那样各自分开存在,也不是像排除一者后另一者才接踵而至那样轮番交替,而凡是空性决定为显现,凡是显现决定为空性。

如果对这两者永远无合无离的本相生起了即使千佛遮破也不退转的诚信,则证明对中观论典的闻思观察已臻究竟。

从此以后,无论认真修行显密任何道,都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麦彭仁波切--•纽多2007-04-04 20:33:28[举报]在二取习气未断的当下,显现断然是相似有的.但在佛智之中,随顺二取的颠倒显现是断然无的,因为已经解脱于空明本基之中.此就是说,梦是有的,对做梦的人来说,不可将梦断灭成空.再则,对于梦醒来者,梦是决定无的.对于圣智的量,他认识到"空性",但是对于"不空"的有情,所以要用"不空"的话来逐渐导引.•水月道人2007-04-04 22:43:35[举报]佛智之中虽已经清净了二取的颠倒习气显现,然身智任运不灭与本净无生为唯一之明点性,即使解脱于本净地,然自性光明与大悲周遍之觉性妙力何曾断灭?此究竟显现如何遮破?因与本体一味故。

《章嘉若白多杰中观思想研究》范文

《章嘉若白多杰中观思想研究》范文

《章嘉若白多杰中观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章嘉若白多杰,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中观思想作为其核心思想之一,不仅在佛教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哲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章嘉若白多杰的中观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思想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二、章嘉若白多杰的生平与背景章嘉若白多杰生于藏地,自幼聪慧,后成为藏传佛教的杰出代表。

他的思想深受藏传佛教的熏陶,同时也吸收了印度佛教和其他文化传统的精华。

他的中观思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三、中观思想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章嘉若白多杰的中观思想以“中道”为核心,强调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和全面理解。

他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应该避免走向极端,而应该采取一种既不偏激也不保守的态度。

这种态度既不是绝对主义也不是相对主义,而是寻求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2. 特点:中观思想的特点在于其辩证性和包容性。

在辩证性方面,它强调事物的变化性和相对性,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在包容性方面,它尊重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认为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四、中观思想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与作用在藏传佛教中,中观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它为佛教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佛教哲学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其次,中观思想对于指导人们的修行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人们应该以一种平和、宽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此外,中观思想还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它倡导人们以一种包容、和谐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五、中观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中观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它对于现代哲学和思想界具有启示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其次,中观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中观思想倡导一种宽容、和谐的态度,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论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学思想

论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学思想

论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学思想
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指一种将大乘佛教的信义和持久不变的真理相融合的佛学思维方式,它是僧肇依据佛经中关于唯识观,正见神通和
如来体性论之因果固有缘起,提炼出来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观念系统。

此中观思想,可以说是对大乘佛教的根本性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其基本思想是指,在佛经中被提及的“净静谛法”即是人们乃至十界一切能演变之色受无明迷惑而引起生死苦海,故应以无明为根本来分解解破这一问题。

无明本身是没有实体或
形态的,它无法被客观观察,只有在认识和徳行上才能客观概括出来,从而使人们从根本上去实现无明及一切见识的断绝,达致解脱之。

般若波罗蜜多大法,乃是僧肇采用的,它便是其根本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般若波罗蜜多大法的根本内涵是“无有漏”和“无有就”,乃是要人们乐悲双离,必将乐悲双消,从而达致无依无靠,真实的境界。

只要人们能够掌握这一思想,就可以跳出行乐、烦恼的轮回之中,直抵佛性。

此外,僧肇还以释迦牟尼佛的“正定观”系统解释一切皆空,其本质即是以类似“无我用心修行”之之类的方式,去消除一切病苦,从而抵达“一切真如”之理。

通过上述对僧肇大乘中观般若学思想的解读可以看出,它把禅宗的唯识观和大乘佛教的善恶报应观念结合在一起,以解脱众生的生死苦海,把人们引向佛性之路的。

一切的佛理都将融合,令人们走上解脱之路,与佛家蕴藉的启伏和真谛解脱全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传佛教中的中观思想摘要:中国的佛教哲学融合了中国的儒学、道学、玄学,对佛教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特有的论证、解释和发挥。

它继承了佛教哲学的论证方法,利用抽象的思维,在相对的现实的现象界背后设置一个绝对的超现实的“本体”,或说“真如”,或说“实相”、“佛性”。

它运用“缘起论”等进行相对主义的论证,借以揭露万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类认识的矛盾,否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可靠性。

在论证、解释过程中,中国佛教哲学突出了它的思辨性的特点。

Abstract:The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combine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metaphysics, to the buddhist religious idealistic philosophy system of special demonstration, explain and play. Encyclopedia malluddhist philosophy argument method, using the abstract thinking, in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of relative phenomenon behind set a absolutely surreal "ontology", or "really like the" said, or said "reality", "Buddha". It USES "origin theory" of relativism argument, so 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of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contradiction, deny the reality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bility. In the argument, interpretation process, the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highlighted its argument characteristic.关键词:唯心真我思辨性一,佛教的起源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传入我国最早的宗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1】所创立。

佛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分成了两大主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云南边境地区的称为南传佛教(亦称之为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从印度经中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地,后经到韩国、日本、越南的称为大乘佛教。

两大主流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南传佛教的经典是用巴利文书写,而北传佛教的经典是用梵文书写。

根据其传播地区的语言特点分为使用巴利语佛教既南传佛教、使用汉语的汉传佛教既北传佛教或大乘佛教、使用藏语的佛教既藏传佛教。

二,佛教东来有一种说法,佛教最早是在孔子时传入中国的,也有说是在秦朝以前传入的。

但是这些说法现在一般认为不可信,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释迦摩尼只比孔子大十几岁。

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二十四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2】。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在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快速的发展。

虽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进行大规模的灭佛活动,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但在后来的隋唐时期,佛教又开始兴盛一直延续至今。

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人生、宇宙世界总的看法,涉及到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而哲学的来源则是宗教。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

”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中也有其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唯识派等等。

关于对伟大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槃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

”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互相进行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

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在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一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

恩格斯也曾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

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主义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过:“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三,佛教中的中观学思想中观学是批判哲学。

佛学不离心讲法,中观学也是如此。

所谓批判哲学者,就是指对一切命题进行辩证批评,一切法皆由心生(命题由心思构成),有执之心而构成之命题,一定落入四句范畴,批判哲学就是要扬弃四句思维方式,所谓绝四句是也。

中观学认为通过否定性的遮诠能使人的观念转向,这种否定性的批判法就是一种方法论。

近世治中观学者多认为中观学是反本体论的,其实这是错觉,中观学的方法论之前提,就是一个本体论。

由于中观学把自性当成迷执的根源,所以破自性见。

一些人认为中观学中的自性就是本体,这是不对的,中观学的自性是一个事上之实体,而本体则是一个理上的本质。

中观学正是用本体理来批判事上的自性见的。

中观学是反实体论,而不是反本体论,本体与实体是不同的。

缘起性空就是一切法共同理性本体。

本体是法性,中观学是法性宗,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中观学为本体宗。

中观学的辩证法是建立在本体论上的,所以是唯一有效的辩证法,内在是自恰的。

只有立足中道,不落二边,这才能契合实相之理。

凡夫思维都有执实性和自私性,中观学的批判,就是要对凡夫之心进行升华超越,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观学是一种彻底的生命智慧的革命哲学。

所以佛教之真理是积极的,对生命的存在是要做最崇高的肯定的,菩提与涅盘就是生命世界的最高境界,而中观学则是悟入此境之大法。

中观学完成了大乘佛学的方法论。

大乘佛学的主旨在于成佛,佛是亲证法身实相的圣者,大乘佛学的方法论就是导入实相之门的法要。

佛经中的方法都是佛陀对机施设的具体方法,而中观学的方法则是从理论的普遍性高度建立的,所以具有普适性。

中观学抓住了佛学的主旨,它以破执为方法的核心,转识成智就是在于破妄识之迷执。

龙树论师在《中观论》中,把大乘佛学方法论理论地概括出来了。

如离四句、立二谛、阐八不,这都具有判别一切命题之能力,和对自性见与恶取空见的超越之功。

学佛法,一须知真见,二须知正确方法,这样方能如理践行正道。

中观学是唯识学的出发点。

唯识学是中观学的继续,中观学完成了大乘佛学的方法论,但没有完成大乘佛学的认识论。

唯识学的认识论是以大乘佛学方法论为前提的,所以可以说中观学是唯识学的出发点。

事实也是如此,龙树提婆二师是建立本体方法论,无著世亲二师是建立观心认识论。

中国的许多文化确实与佛教有关,佛教基本的精神是跟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相当内在的一种契合,那么这个内在契合我想最主要的一点,它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佛教同样是强调以个人的一种智慧和毅力来求得自身的解脱,而它不是倚靠一种外在的力量,所以我们常常讲佛教是一种自立的,讲自立的宗教。

即使中国的佛教源于印度,但这已与之不同了,它是具有中国本土化、中国特色的宗教了。

参考文献1.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佛教涅槃概论》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3.恩格斯《世间论》注释:1.佛教的创始人。

名为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中国古译为瞿昙。

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国(现为尼泊尔王国境内)。

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次大陆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

根据文献史料推断,他约生于公元前 565年,卒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

2.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

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