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由外国传入的宗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地经由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且深刻的影响。
直到今天,即使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的思想也同样的影响着人们对于伦理,社会等等的看法。
关键词:佛教思想影响伦理社会功效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一直不停的在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因此,现在的佛教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外来宗教,而是中国化的佛教。
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作为中国的所有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教义本身又和中国世俗很遥远(讲求出世和远遁),但是影响力却又相对较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讨论佛教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包含但不是完全的限于作为宗教的范围内。
我们更看重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作为一种植根中国文化的观点,对更大范围内的人们的思想的影响。
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不局限于对于佛教经典的摘抄和理解,更多的是利用一些现实中普及化了的佛教的观点来作为我们的论据。
并非是没有论据,只是我们论证的是佛教的影响,而不是宗教本身。
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接受一个事物,选择对齐的态度,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最早是依赖于审美的好恶而不是理性的分析。
佛教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在于他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被人们接受。
佛教可供人们审美的东西很多,佛经本身就是其中之一。
佛经的翻译者全是饱学之士,因此佛经既有思想价值,也有文学价值。
朴实的深邃的文风,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这一点当代人肯定会有的,但是最著名的例子还是唐代的诗人王维,因为痴迷佛教,把自己的号变成了“摩诘”(化用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其诗画多有禅意,后世人称“诗佛”。
这种非喧闹的,素雅的,审美情趣,今天对于人们还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人们选择住所,别墅,旅游地等等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往具有出世意味的地方,以远离喧嚣和聒噪,求的心灵的宁静。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三江学院佛教文化选修期末论文12011041063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佛教文化的影响远远没有对我们祖辈的影响大了。
相信大家的祖宅里基本上都供奉了观音的瓷像,要按时上香的,可见佛教文化早已渗透进了中国的每家每户,直到现在,就算是不信佛教的我们,考试之前还是会默念几句“菩萨保佑”之类的“咒语”,仿佛说了之后考过的可能性又大了几分。
由此看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已不局限于一个宗教产生的影响,而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入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带有中原特色的中式佛教文化,并渐渐与其他主流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
说起佛教,是由两汉时期传入中原,被当时的统治者大加赞赏,其缘由在于,佛教提出了因果报应的理念,指出只有多行善事,死后进入地府轮回可以有个好的转世,而行恶事之人会转世为畜甚至打入地狱受尽折磨不得翻身,这就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借口。
在正统思想中,天子是上天指定的,若是推翻天子或违背天子的命令无异于逆天而行,绝对是天大的恶事,死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这样,信奉佛教的平民百姓们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安守本分,从不敢生出一丝造反的意思。
从这个角度看,佛教的传入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也维护了中原的稳定,更大的意义在于佛教创造的信仰鼓励人们多行善事,心中有神佛的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凡是尚存一点畏惧之心的人都不会做出丧尽天良的事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不光是对推动历史进程有重大意义,佛教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信奉佛教,讲究不杀生于是吃斋念佛,不亚于现在正流行的健康素食主义,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生活中还有很多节日也与佛教有关,每当到了某个佛或者菩萨的圣诞日,也就是生日的时候,人们便成群结队前往庙里参拜。
印象中每年观音菩萨圣诞日的时候便会有非常多的人去观音山拜菩萨,还有烧香礼敬的,似乎观音圣诞日一年还不止一次,上网查过才知道据说观音菩萨生于夏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一、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时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基于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倡导人们心存慈悲、追求智慧,尊重生命,避免伤害他人。
这种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佛教强调无我、舍己为人、消除烦恼,崇尚和谐与平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戒杀”、与众相处的修养等观念,对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传播文化与智慧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积极推崇知识和智慧。
佛教寺庙成为文化中心,通过经书的翻译和传播,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的艺术创作、雕刻技艺以及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佛教所宣扬的禅宗、修行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僧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佛教寺庙成为边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在现代社会,佛教文化对于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冥想、静心的修炼方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佛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关爱佛教文化中所倡导的慈悲和关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3. 丰富文化多样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的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的厚重文化底蕴、经文的阐释、佛教艺术等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自汉代传入我国,经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排拒、吸纳、依附,最终融为一体,并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即使是非佛教徒,佛教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当代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结构。
儒家注重人伦、道家崇尚自然、佛教提倡出世,它们以多元的角度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
而外来文化的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恒久的生命力、活力,植根中国这片沃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它们的佛教思想。
因此,当我们讨论佛家想对我们的影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思想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还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一些习惯的影响。
一、佛家的哲学思想(1)佛家理想人格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神学唯心主义。
由此决定,可以说,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神格”。
不过,佛家鼓吹苦海无边、万法皆空也好,宣扬明心净性、涅槃寂静也好,说到底,都是以人为理论思考中心,以治人为目的的。
因而,佛家自有其理想人格的追求。
佛家的理论极为繁琐,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期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
[1](2)心如古井佛教把世界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即所谓“万法皆空”。
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仍然如此。
正是由于佛教把世界看成空的、虚假不实的,所以,佛教才能达到并要求别人也达到这种境界:吹到山岳的狂风是静止的,一泻千里的江河是不流的,迅速飘荡的游气是不动的,周旋惊天的日月是不行的。
进而,在人生态度上,佛教徒们主张“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
冥神绝境,故谓泥垣(涅槃)。
”[2](3)随遇而安宋代著名大慧禅师总结了三条生活经验:第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
”即对任何事物都抱旷达、放任、自然的态度,自我排遣心中的郁闷或欢喜。
浅谈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中国艺术,语言文物和佛教胜迹都产生了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印度。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迅速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对中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
当时,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增加,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西域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教教义来到洛阳,传播佛法。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展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许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渗透到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
佛教寺庙相继兴起,成为人们学习修行和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的联系。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团。
这些佛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
佛教具有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还提倡勤奋修行和精神提升,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印度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引入中国,如佛教造像、佛教音乐和佛教绘画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内容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此后,随着我国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佛教在我国发展迅速,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自传入我国以来,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融洽接纳,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佛教儒家道教文化影响
前言
要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教育、科技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强有力的文化力量。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印度佛教禅学传入中土以后,以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诸多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关系。
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
而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本土儒家、道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则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
然而佛教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则是其本身思想对传统中国百姓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变化。
一、佛家与道家、儒家
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家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同角色。
道家文化对生命寄予无限的关怀,尊重生命,注重养生,追求健康长寿,在很多时候担任着医师的角色,固有十道九医之说。
儒家关注苍生社稷,追求仁义礼智信,在儒家看来,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
无奸邪之心,也因为如此,儒家思想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志士青睐,成为封建王朝中的正统思想。
与前面两者不同,佛教更多关注的是身心净化与超脱。
佛法万千法门,关注的身心净化与超脱,理论可以通过境、行、果三个方面得到体现,因教显礼、以礼起行,由行克果。
佛教将人的解脱视为根本问题,所以体现和反映全体佛法的境、行、果主要是围绕解脱进行阐述的。
境,即使所观看到的对象,是佛法里对世界的认识;行,是指修行,是佛法里对自我身心净化的过程;果,是修行获得的结果,也是佛法里最终要达到的心善慈悲之境界。
二、佛教中的生死观对中国民众的影响
死亡是必然的,人生是短暂的,生与死的问题是每个民众,每个团教组织必须考虑到的哲学问题。
儒家讲究仁治礼治德治,既是考虑江山社稷之稳固,也是考虑民众生死之安然;而道教追求修身治性长生不老得道升仙,也是基于对生死问题的详细考究。
相对于前面两者,佛教在生死面前则显得更加泰然,是相信生死轮回的。
生与死同是人生的不同阶段,人自出生起,开始享受生命的美好,同时自出生开始,死亡即成了生命的必经之地,佛认为死是生的开始,是另一种生存在的状态,所以生与死没有差异,生即是死,死亦是生,生也未尝生,死亦未尝死。
佛教生死轮回的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也让中国民众在死亡面前有了一种慰藉。
譬如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中,将红白同时看作喜事,一方面是缘于庄禅之故,另一方面是深受佛教生死轮回的影响。
中国古的人,皆以人死如灯灭,佛教的传入中国,使人知生有所来,死有所往,几生死往还的权力,皆在于自己,而祸福的招致,又往往在于人的一念之间。
所以俗话说:“一念的善上天堂,一念的恶入地狱。
”佛教认为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种特殊的惯性,成为一种能招致未来果报的潜势力,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业力。
三、佛教中的得失观对中国民众的影响
人的一生,几乎时刻都在盘算与计较,在佛看来,正是因为人时刻计较与盘算的这
些客尘,才让主观心性变得不再清净,才让自己得不到超脱。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
很多时候,得与失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在我们失去的时候,我们同样在得到。
得失其实是一样的,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所以佛在得失面前保持忘怀。
佛在保持得失忘怀的同时,也坚持知足与放下的心态。
无欲则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自己背负的太重,心累而察苦。
人生过于贪婪,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好的事情变成坏的事情,就会招致对自己不利的结果。
物欲太强,贪婪的眼睛如果得不到满足,会让人变得灵魂失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而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选择放弃,是一种勇气,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
放弃让生活变得简单,更加洒脱,更加自由。
放下了心中的贪欲、愤恨和妄想,放下过多的客尘,我们不必费心掩饰自己,就能少一些心灵的束缚,多几分心灵的舒展,就能少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多几分人生的轻松。
四、佛教中的因果观对中国民众的影响
和生死、得失观一样,因果报应是佛学教义的又一理论基石,也是佛教灵魂学说的集中体现。
佛以因果报应的思想,始终告诫着人民大众需行慈善。
佛教从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的观点出发,强调人的行为、意识直接决定并主宰自己以后的命运,这就延长并加强了事实上虚幻的因果联系。
然而生死界限的存在,使这种因果报应间断,于是因果报应又必然与生死轮回相依附。
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与命运的主宰权交给了自己。
因果之间的报应实际上是一种外在的道德约束机制,而轮回观又使这种约束从有限走向无限,它不但对人生的现世,更重要的是对来世产生作用。
在这种道德说教的影响下,无论是士大夫还是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一般的中国人都暗暗相信在他们度过此生以后,将会又有再生。
因此,千百年来,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一直成为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
五、佛教中的自然观对中国民众的影响
佛教同时追求顺应自然,一切随缘,认为天人合一才是人生于天地间的最好状态。
顺应自然,一切随缘,即保持一颗平常心。
真正的大道就犹如空空宇宙,渺如烟海,又怎能受到外在是非观念的约束呢,所以道是平常心。
佛教中的顺应自然还可以扩展到佛教的动静学说。
在佛看来,人身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妄动,伤其身痛其骨,才会体会到人世间诸般痛苦,所以顺应自然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七、结束语
佛教传来中国将近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学术成果灿烂辉煌,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用。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样涵盖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天文、医药等诸多领域。
在日益恢复发展的今天不但重新焕发了光辉,并且继续起着新的积极作用。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的。
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⑴《佛教概说》李养正著中华书局
⑵《佛教哲学》方立天著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
⑶《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⑷《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