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张丽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97-01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
在两汉之际,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佛教的菩萨、佛祖、因果报应等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内容。
第二,开拓了文学的审美意境。
这主要表现在唐代所盛行的禅诗中。
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曾说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说明了禅和诗两者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到一起。
第三,促使一些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如变文。
所谓变文,就是变佛教经文为通俗的说唱文,它是在南北朝以来咏经、歌赞和唱导等宣传佛经的方式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说唱体文学作品。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不断中国化的同时,与中土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佛教文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禅诗,所谓禅诗是指表达禅宗理趣、意境或所谓“禅悟”的诗歌作品。
禅诗的作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禅师交往密切、深受禅宗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了新的意蕴,代表人物有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王维。
另一类是禅师本人借诗的形式来表达禅理,代表诗人有永嘉玄觉、王梵志和寒山。
王维有“诗佛”的美誉,他信奉佛教,其山水诗被认为是禅诗中的极品。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学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而佛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
(1)使国语的内容扩大。
佛学大辞典里的新名词逐渐加入了中国语言系统。
(2)语法及文体发生了变化。
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叠语不少。
而且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也浓,有一种调和而新鲜的感觉,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而且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譬如等等。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佛学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过译界宗匠,以极美妙的国语翻译后,即使不信佛理,也会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来使其文章更美妙,甚至想像力也不段增加,诠写方法也不期的革新,其直接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的影响,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也是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此外如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文学也是取佛学之精华而吸收的。
文学对佛学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促进了佛学的发展,文人们是创作带有佛学的思想,从而传播了佛学思想,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古代文人们自古以来具有崇尚艺术、关注哲学思考的特质。
在他们的思想与信仰中,佛教、道教等宗教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佛教的思想与宗教修持,古代文人们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内涵;而道教的追求自然、超越物质的思维方式,也让文学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下面将就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对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自入中国后,迅速传播开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古代文人如王维、杜牧等,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他们将佛教的信仰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佛教强调人生的无常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这种思想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禅意和佛教的观念。
他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幅冷静悠远的景象给人以内心的宁静感,正是佛教思想的一种体现。
杜牧则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他以寥寥数语,表现出了对于世事的超脱与淡泊,与佛教追求解脱的意境相呼应。
古代文人通过借鉴佛教思想,塑造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为古代文学贡献了许多经典之作。
二、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道教,古代中国的本土信仰,以追求自然与超脱来塑造人的思维方式。
文人们常常将道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将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融入到文字之中。
这种方式赋予了古代文学以独特的魅力。
郭沫若的《破幽谷·山中白云诗》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种追求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正是受到道教的影响。
道家强调顺应天道、相信缘分,而郭沫若在诗中借用了这种思想,展现了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李清照也受到道教的启发,她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许多变化; 一类是中国式的,主要是采用中国原有的楼阁形式而建筑的。研究中国建筑艺术, 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于佛教造像,在取材与造法上种类也很多,有石窟造像, 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银、铜、铁的铸像,有泥塑像,有锤蕳像,有 夹蕳像,有砖像,有瓷像,有绣像,有画像。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作风而发展 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2、因果论
• 佛教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则是“因果”二字。明清以 后的小说,无论是《红楼梦》,还是《三言二拍》 等等著作,甚至戏曲,无不能看出佛教文化“因果” 二字的深入影响。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因果相应同 样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说,纠正不相应的因 果,才能达到平衡与和谐,浮躁也就减少了。 • 佛教教人以平和的态度积极进取,以善因得善果, 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得相应的福报,这种思想对社会 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对于思想的影响
1、公益的实践先驱 2、因果论
1、公益的实践先驱 慈善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大智度论》云: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又 《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 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所谓公益 事业,意指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佛教认为 所有众生皆相依相生的因缘和合体,以“无 缘大慈,同体大悲”“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作为推展公益事业的依据。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佛教经典本身的文学性 2、变文的起源 3、语录体与音韵学 4、佛教思想对文学பைடு நூலகம்品的启发
1、佛教经典本身的文学性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 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 《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 所喜爱,被纯粹地为著文学目的而研读著。 例如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 刻印了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的譬喻 故事,常常被译为语文体发表在今天的报刊 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
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说明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是世界三大宗教最古老的,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1.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及晋朝
以后丰富的译文,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当作文学作品来研读。
六朝时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开始写作鬼神和怪物的故事,这就产生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新文体,鬼神志怪故事,如《拾遗记》、《搜神记》等,到唐代中后期,这种志怪小说发展为“传奇小说”。
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
唐宋人的传奇小说常说因果报应,入冥转世。
南柯黄粱、幻化谈奇,这些多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
掺杂着不少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观念,因此古典文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调。
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还有“变文”,它来源于随佛教一起传入的梵呗唱导,将佛教故事经典改编成散文.韵文结合的讲唱形式,大多是演唱佛经故事。
其内容有些亦取材于佛经,如《维摩诘经变文》、《降魔变文》等。
唐
后期及此后的中国古典的评话、评书、戏曲,通俗文学等都深受影响。
2.佛教的传入与诗渊源也很深,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如王维,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
他的诗深含佛理禅趣。
如他的《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都是以禅喻诗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佛教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
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_高华平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高华平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不仅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思想与题材,而且还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体裁形式。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1、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旧文体的“新变”;2、它为中国古代文体园增添了许多新的品种;3、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俗文体的发展。
考察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认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而且对我们今天的中外文化交流和融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佛教 文体 中国古代文学作者高华平,1962年生,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学术界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影响者,已相对较多;但就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因素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形式者,则相对较少。
因此,有必要对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在此方面的影响加以探究。
一、佛教促进了中国古代旧文体的“新变”中国古代文学向来特别重视文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自《明诗》到《书记》讨论了二十类数十种文体;萧统的《文选》则把先秦到南朝梁代的文学作品分成三十八大类,成为当时文体的集大成者。
特别是到了宋、明以后,吴讷的《文章辨体》细分文体为五十九类,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更达一百二十七类。
在中国古代的这些文体中,除了楚辞、七体及诏、诰、誓、命等产生和兴盛时代较早的文体未见外来文化影响之外,其它文体如五、七言诗、小说、戏曲及赞、颂、箴、铭的发展,无不与佛教有相当的关联。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这种关系,首先在于由于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一些文体形式改变了它的固有的发展方向,促使其发生“新变”。
例如五言诗和七言诗这两种诗体。
因为中国古代包括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起源基本都源于民间,属音乐文学的性质。
直到汉魏之际文人创作的各种诗体,也都如曹氏父子作诗:“披之管弦,皆成乐章”①。
故后人论此时的诗作:“班婕妤《团扇》,乐府也;‘青青河畔草’,乐府也;《文选》引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尼泊尔一带。
根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
从古至今,佛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历史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佛教中的许多思想在我国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一、否定宿命论
佛教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如此。
坏的命运可以凭借着多做善事、进行忏悔而加以改变。
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的不可更改的。
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自身道德和行为上的修行加以改造。
同样地,好的命运如果不加以维护,也会失却堕落。
在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但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却是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人物。
她进行过自发的抗争。
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是因为她希望土地庙的门槛能代替她遭受万人践踏,在来世改变自己现在的处境以获得的幸福。
二、顺其自然的思想
人生皆苦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相信地狱轮回,因果报应。
人生是苦的,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修行提高自身的修养获得来生的幸福。
但对于当下的苦难,则应当顺其自然。
出家是看破红尘的话,那么涅槃则是最终的解脱。
许地山《命命鸟》中的敏明和加陵通过涅槃以及生死轮回,最终实现了摆脱人生苦痛的愿望和理想。
在佛教中,涅槃意味着生死相续,是佛教徒力求达到的一种不死不灭的最高理想境界。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更是有着凤凰涅槃的典故,意思是指历经艰险而后浴火重生。
三、丰富多样的佛教意象
佛经中涉及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形象,它们随着佛经的翻译而进人了中国文学的画廊,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来源佛经之中的神猴形象。
佛经文学中的植物形象,也在佛教文化的东传过程中,渗透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其中最典型的是莲花意象。
周敦颐《爱莲说》中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然被认为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