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上虞罗氏枝分谱》

合集下载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二月内当可到都' 尤盼杖履之早临也' 伯希和携去之
书!与商代为影照!昨有信来!言已代照千纸!亦于三
月内当可寄到'
$
%"&







#$#%

#%
月之
后入藏当时的京师图书馆' 遗憾的是!这批文献在整
个解送过程中就有遗失!抵京后又被李盛铎,刘廷
琛"方尔谦"何震彝等人盗取' 后来!罗振玉为了刊刻
敦煌文献!以购买"商借的方法!从李"刘"何"方四家
!"!! 年第 # 期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张秀萍 刘全波
&#*兰州财经大学图书馆 甘肃兰州 (+&&!&'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甘肃兰州 (+&&!&'
5 67罗振玉是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学术的发展 #%&% 年罗振玉得见敦煌遗书之后就开始了
敦煌遗书的整理刊刻三十余年间从未中断 其后罗氏所刊敦煌遗书又经历了后人的不断重印与再版 多版本的
$%&& 年 ' 月 !! 日 !王 道 士 在 敦 煌 莫 高 窟 第 $' 窟甬道北壁发现了藏经洞!洞内堆满了从十六国到 北宋时期的各种经卷和文书!总数达七万件以上!涉 及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 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化 内涵来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 是中国 !& 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之一# 但是!这些

文史互证——家谱研究的新格局

文史互证——家谱研究的新格局

文史互证——家谱研究的新格局周焕卿【摘要】<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著名文史学家卞孝萱先生在家谱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专著.为了开发、利用家谱这一古籍资源中的珍贵资料,该书以家谱整理研究为基础,从十一种名门、名人家谱中考索钩稽清代至现代十几位名人事迹.该书以家谱作引子,但又不囿于家谱,而是结合各种相关文献,运用各种历史文化知识,钩沉考索,旁通曲鬯,开创了文史互证的新格局,为我们认识清代乃至现代的精英阶层的学术活动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材料.这既有补于知人论世,还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原生状态.外篇则综合运用各种辨识伪书的方法进行考辨,结论持之有据,为全书的论证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6【总页数】4页(P755-758)【关键词】卞孝萱;家谱;文史互证【作者】周焕卿【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9《家谱中的名人身影》(下称《家谱》),是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专著。

先生晚岁以耄耋高龄开拓家谱研究的新领域。

《家谱》一书,即是先生近年来从事家谱研究的最新成果。

目前虽有一些研究家谱的文章,尚无专著,故此书堪称家谱专题研究的开山之作。

先生早年治学,始于近现代的碑传研究。

在搜集碑传的同时,也注意到家谱的文献价值,并利用家谱研究扬州八怪。

起始阶段只是以家谱补充史料的不足。

后来,先生得以看到一些完整的大谱,遂以家谱为中心,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并陆续在《中国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2008年末辽海出版社将其部分成果结集,作为《辽海学术文库》之一正式出版。

而此后完成的对《海虞翁氏族谱》、《锦树堂钱氏宗谱》的研究尚未吸收进这部著作。

《家谱》以家谱整理研究为基础,从十一种名门、名人家谱中考索钩稽清代至现代十几位名人事迹。

全书分内、外编两大部分,共二十余万字。

一百八十八册三十九函 罗振玉学术论著完整面世

一百八十八册三十九函 罗振玉学术论著完整面世

一百八十八册三十九函罗振玉学术论著完整面世《·拍卖》杂志上一期董桥先生撰文提到的张本义萧文立两先生编纂的《罗雪堂合集》,已由华宝斋书社精心印制为宣纸线装三十九函一百八十八册,西泠印社社版一次出齐。

《合集》搜集中国近代以来国学研究领域真正当之无愧的大师上虞罗振玉先生全部学术论著,这是这位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有多项开创之功的学者一生治学心血第一次完整结集。

罗振玉自己的著述,除前半生论文曾合编为《永丰乡人稿》四集外,其馀都随时编年刊布,未及再汇纂;又几乎全是家刊本,当时流传就不多,刊行绵延一生,分别在淮安、上海、北京及日本东西两京、天津、大连多地出版,晚年在大连刊行者,有许多未及流通,即遭逢光复,尚馀四万多册(包括所刊古籍),全部捐献大连图书馆;故极少有人甚至是学术机构能搜集完整;身后除上世纪中后期台湾出过《罗雪堂先生全集》外,没有新版。

台湾版七编一百四十册,开创之功虽不可没,而搜罗不备,择别不精,刊印粗疏,著述编刊混杂,误收漏收皆有,且大陆流传极少。

以至全面通读过他的著述的学者都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全面研究。

罗振玉为流传古人著述,耗费毕生精力与心血,因此不暇自计,后学理当承担起这分责任,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的责任,这实在是对中华传统学术的责任。

《罗雪堂合集》的出版,成为罗振玉学术著作迄今为止结集。

论其编纂,颇具特色,如搜罗最全,别择最精,版本最佳,印制最优等等。

搜罗最全。

第一是总数最多。

共收录编者所见罗振玉学术论著一百七十一种,包括文集一十六种,专著一百五十五种。

与学术无关的诗集未编入,所编纂的图录,考释收入本集,图录将另编为《罗雪堂香古图录集林》。

第二是整理最力。

囊括许多稿本佚文和罕见本。

除罗氏手编各集外,新编十九种。

包括据手稿首次整理的七种,为《扶桑再游记》、《雪堂纪年(附自书履历)》《读积古斋钟鼎彝器文字札记》《陆庵杂记》《归梦寮日札》《贞松堂藏书画目》《隶古定尚书孔传残卷校字记(周书)》。

罗氏家族:行走紫禁城的三代学人

罗氏家族:行走紫禁城的三代学人

罗振玉非常之新。

”罗随祖说,祖父罗振玉“提出的国学三个支柱‘图书馆、博物馆、研手装箱、整理,再重新上架布置的。

”罗随祖说。

罗振玉曾在旅顺定居十几年,那里至今还有他的故居和藏书楼—大云书库。

“整个4层楼的书库,书籍如何排列、布局都是我父亲一手设计的。

后来旅顺图书馆收藏了大云书库的书籍,旅顺博物馆则收藏了大云书库的器物。

”罗随祖告诉记者,就职故宫博物院之前,罗福颐曾经担任文化部文物处即后来国家文物局的业务秘书。

“那个年代国家很穷,大藏家纷纷变卖家藏品,他当时专门负责收购。

”故宫2万多件印章由罗福颐一手收入,同时收入的还有一些青铜器物。

因为罗福颐的细致和专业,1957年到1981年他在故宫工作期间,那里成了中国藏印最多、印章整理最完备、质量最高的地方。

百劫余烬文革期间,国学传统受到重创,罗家也未能幸免。

罗家一度被抄三次,辗转多年,一些藏书虽然重新归还,但是数量上却十分有限。

抄家时是8辆汽车,领回来的却只有几三轮车。

“祖父钟爱我父亲和堂兄罗继祖,他把自己的学术一分为二:艺术鉴赏、诗词部分给了罗继祖,甲骨、金经文、考据、金石学给了我父亲。

”20世纪90年代,罗福颐病重期间,将家里的藏品一一做了嘱托。

最小的儿子罗随祖喜欢治印,罗福颐便把印章类书籍和100多方藏印留给了他,青铜器类的书籍则留给了他的姐姐。

“父亲很早就出来独立工作,祖父去世后,家里的一些财产分散,他基本没有参与。

只是致力于刊印遗著,整理学术。

”父亲去世后,罗随祖开始慢慢整理家藏,“过去很多东西都是用纸一裹,放在家中,后来才一件一件收拾出来。

”这些家传的宝物,被罗随祖一直带在身边,他在上面作了标注,不许家人擅自乱动。

后来全家达成一致,因为祖父罗振玉的文物多在旅顺,所以,罗家又将一半藏品捐给了旅顺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罗氏家族合照“老一代人收藏这些东西不容易,我们不希望前人的东西四处分散。

”罗随祖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罗福颐先后5次将自己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包括甲骨、青铜器、古玺印、陶瓷器、书画碑帖、古籍善本等。

载体转换对书写艺术的影响以笔代刀——罗振玉甲骨文书法探究

载体转换对书写艺术的影响以笔代刀——罗振玉甲骨文书法探究

艺术研究•128载体转换对书写艺术的影响以笔代刀——罗振玉甲骨文书法探究内容摘要 甲骨文在发现之初,人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它的文字字形释读和训义方面的研究,现如今,我们从书法的角度去看待甲骨文,并从美的角度去欣赏它,罗振玉一小篆的书写方式,本身对甲骨文书法就加入了自我的释读,后来还加入了一些金文的笔法,有时候在临习的时候也会两种笔法兼用,所以罗振玉在临写的时候不是完完全全忠实于原帖,或者原拓,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集百家之长,创造了更为立体的甲骨书法书写。

关键词 甲骨文;书法;小篆甲骨文于19世纪末被发现,在此期间,不断地被探索被书写,罗振玉就是其中的先驱之一,他编纂了首部甲骨文集联,使得甲骨文有了书写创作的可能性,把甲骨文从历史价值扩展到了书法价值,对于甲骨文书法的实践也给予我们启发。

甲骨文刚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它的文字字形释读和训义方面。

这是一种对未知新生事物的好奇感,认为对于破解龟兽甲骨片上的神秘文字更为有趣。

所以首先不会是从书法的角度去看待甲骨。

在释读甲骨之后,由骨到纸载体的转变之于甲骨文书法有很重大的意义:一是摩擦力的不同造成的质感差异。

古甲骨文的刀刻和龟甲兽骨是粗糙的载体,以刀刻骨有涩势,以至于甲骨文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先书后刻,鲜有朱书墨书。

刀刻感具有深度和古朴质感,从文字的演变上,是知隶分章草大小篆的源流。

二是刀笔工具本身材质所体现的艺术特征。

罗振玉在晚年的时候对甲骨文的书法风格也进行了总结,在《考古》1936年第02期发表的《殷商贞卜文字考补正——余说》中提到:“盖刀笔宜于径直,不宜于曲折。

”所以甲骨片上的书迹笔画多体现为尖笔入锋,且笔画转折处少有圆转。

“然偶有圆折,精细笔画如游丝……于此知殷时书法,已有方圆两体矣。

”但是罗振玉认为甲骨书写仍然没有排除圆转用笔,其书法取法并不受到甲骨书法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印象的影响。

三是以此寻求整个书法所有汉字造型之本,把所有的规范化文字纳入到书法系统中来。

论罗振玉的档案观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论罗振玉的档案观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论罗振玉的档案观对当今的借鉴意义作者:康丽真来源:《档案天地》2016年第01期罗振玉,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晚号贞松老人、松翁。

原籍浙江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

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

罗振玉博学多闻,通农学、语言文字学,更是著名的教育家、收藏家、编辑出版家,位列“甲骨四堂”之首,是敦煌学的开拓者,对大批大内档案有拯救之功,为简牍档案的整理刊布做出了巨大贡献,故而在档案史上是不容被忽视的。

罗振玉生活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较为久远,但是中国近代四大档案历史材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国家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依法治档”和“依档编纂”与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一带一路”,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是不谋而合的。

研究罗振玉对中国近代四大档案发现的贡献,无论是对个人、民族或是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当代的档案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需要高超的档案鉴别能力高超的档案鉴别能力,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的档案,能够较快地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而不仅仅局限于第一价值,还能够认识到其第二价值,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档案素养,罗振玉恰好具备了这样的档案素养。

清末民初,是我们史料大发现的年代,然而国势衰微,罗振玉竟能够跨越历史年代的局限,独具慧眼,在档案残卷中,判断出档案的价值。

在抢救敦煌文书的时候,能够发现其价值,及时从外国人的手中抢救价值连城的档案文书,罗振玉在给汪康年的信中关于刊印的敦煌文书特别提到:“前车已失,后来不知戒,此可辈也。

”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敦煌学的开山鼻祖”。

在辨别甲骨文字中,罗振玉能够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文逐一进行比较,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

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张亮;张建富【摘要】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various foreign powers stepped up economic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an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of China faced a huge crisi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ream of saving nation through agriculture,Luo Zhen-yu established the Agr%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危机。

为了实现"农业救国"的梦想,罗振玉发起成立农学会,通过发行《农学报》和《农学丛书》、开展农学教育等途径,积极传播西方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为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贡献突出。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4【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罗振玉;农学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农学教育【作者】张亮;张建富【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甲午战争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实业救国人士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逐渐意识到农业生产和农业改良的重要性,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具体方案“外国讲求树艺,城邑聚落皆有农学会,察土质,辨物宜,入会则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牧畜,皆比其优劣,而旌其异等,田样各等,机车各式,农夫人人可以讲求,……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择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1],充分肯定了西方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积极主张引进西方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以挽救民族危亡。

《罗雪堂先生全集》目录

《罗雪堂先生全集》目录

]《羅雪堂先生全集》目錄《羅雪堂先生全集》目錄羅振玉撰1968-1977年臺北文華出版公司、臺北大通書局影印本,計140冊初編永豐鄉人稿貽安堂刊本。

遼居稿一卷,民國十八年石印本。

遼居乙稿一卷,民國二十年石印本。

遼居雜著,民國十八年自序石印本。

遼居雜著乙編,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

遼居雜著丙編,上虞羅氏七經堪石印本。

增訂碑別字五卷,【清】兄羅振鋆撰【清】羅振玉增訂,民國十七年上虞羅氏石印本。

雪堂校刊羣書目錄一卷。

魏書宗室傳注十二卷表一卷,民國十三年上虞羅氏排印本。

貞松堂集古遺文十六卷,民國十九年上虞羅氏石印本。

貞松堂集古遺文補遺三卷,民國二十年上虞羅氏石印本。

吉石盦叢書,【清】羅振玉輯,民國中上虞羅氏景印本。

宸翰樓叢書,【清】羅振玉輯,民國三年上虞羅氏重編刊本。

初編坿羅雪堂先生年譜一卷莫榮宗撰,排印本。

續編松翁近稿一卷補遺一卷,民國十四年上虞羅氏排印本。

丙寅稿一卷,民國十六年上虞羅氏排印本。

丁戊稿一卷,排印本。

貞松老人遺稿甲集,康德八年排印本。

附錄三卷,【清】男羅福頤等撰。

貞松老人遺稿乙集。

貞松老人遺稿丙集。

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錄一卷,民國十六年東方學會石印本。

魏書宗室傳注校補一卷,康德十年排印本。

雪堂所藏古器物圖一卷,【清】羅振玉輯,民國十二年景印本。

殷虛古器物圖錄一卷坿坿說一卷,【清】羅振玉輯併撰坿錄,民國五年景石印本。

古明器圖錄四卷,【清】羅振玉輯,民國五年上虞羅氏景印本。

古鏡圖錄三卷,【清】羅振玉輯,民國五年上虞羅氏景印本。

流沙墜簡,【清】羅振玉輯,民國三年上虞羅氏宸翰樓景石印本。

流沙訪古記一卷,【清】羅振玉輯,宣統元年上虞羅氏排印本。

昭陵碑錄三卷坿校錄劄記一卷坿補一卷坿校記一卷,【清】羅振玉校錄併撰劄記補校記,宣統六年刊本。

漢石存目二卷,【清】王懿榮撰,【清】羅振玉校補,民國四年排印本漢晉石刻墨影一卷,【清】羅振玉輯,民國四年石印本。

滿洲金石志六卷,【清】男羅福頤撰,康德四年石印本。

滿洲金石志別錄二卷補遺一卷外編一卷坿校記一卷,【清】男羅福頤校錄併撰校記,民國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石印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