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钲铭文展示吴国崛起雄心
新莽铜嘉量铭文

新莽铜嘉量铭文“黄帝初祖,德币于虞。
虞帝始祖,德币于新。
岁在大梁,龙集戊辰。
戊辰直定,天命有民。
据土德受,正号既真。
改正建丑,长寿隆崇。
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
龙在己巳,岁次实沉。
初班天下,万国永遵。
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铭文解释他的美德又辗转汇集到了新朝。
戊辰年(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岁星(木星)运行到了大梁之次,北斗星的斗柄正指向苍龙星系,天下安定,上天命我继承汉代的天下,拥有所有的臣民,于是建立国号,即真天子位,以建丑之月作为岁首,社稷长寿兴隆。
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考察精细且合乎前人的制度,在岁星运行到实沉之次的己巳年(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把新朝的度量衡制诏告天下,令各郡国遵照执行,让子孙后世,享有天下,而传之于亿年万代。
铭文特点汉莽新嘉量铭文,为汉代金文。
是汉代新莽时期直接凿刻在新嘉量器皿上的文字,与秦权量文字一脉相承。
铭文多为工整垂脚的方正小篆,结构舒展挺拔,风格典雅俏丽,结构上紧下松,特别是下部夸张的拖长极具装饰性。
什么是新莽铜嘉量是公元九年王莽立号为新朝时制造的标准量器。
新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以栗氏量为模式,由王莽国师刘歆等人设计制造的标准量器,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器以斛量为主体, 圈足为斗量, 左耳为升, 右耳上为合, 下为禽量。
外壁正面有81字总铭, 背面分别刻解、斗、升、合、禽量之径、深和容积。
新莽铜嘉量文物结构器以斛量为主体, 圈足为斗量, 左耳为升, 右耳上为合, 下为禽量。
外壁正面有81字总铭, 背面分别刻解、斗、升、合、禽量之径、深和容积。
这样在一器之上不但可以直接测得个容量单位的量值, 而且可以通过对径、深各个部位的测量, 得到精确的计算容积, 从而推算出当时的标准尺度。
由“其重二钧”,称其总重, 还可以得到重量之标准值。
器的正面有一段铭文:“黄帝初祖,德币于虞。
虞帝始祖,德币于新。
岁在大梁,龙集戊辰。
戊辰直定,天命有民。
据土德受,正号既真。
改正建丑,长寿隆崇。
QQ战国装备大略

QQ战国装备大略1.狄人来袭[西门豹]:铭文、坚定、装饰、突击木盾(3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木剑(3级)2.尊王攘夷[平原君]:铭文、坚定、装饰、突击草帽(5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斗篷(6级),精良西门佩剑(1级)3.南楚称雄[春申君]:7子头巾(4级)4.即墨之战[田单]:10级铭文、突击、坚定、装饰披风5.轻骑追命[申不害]:10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披肩6.济水兵锋[范蠡]:11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大刀,精良破敌锁甲(7级)7.决战襄陵[韩非]:12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皮甲,精良水纹斗蓬(9级)8.将军南去[项燕]:13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方巾,14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厚布斗篷,精良10级叛逆巨斧9.孙子兵法[孙武]:15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长戟,精良13级冲锋盾10乐羊救魏[乐羊]:16精良15级破敌铠甲、15级西莲子11孙膑兵法[孙膑]:17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发簪喇叭12乐毅伐齐[乐毅]:18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皮披风13强弩之末[专诸]:19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斩马刀,精良17级忠诚之甲14师从鬼谷[鬼谷子]:20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编制甲,精良15级破敌巨斧、19级隐蔽长弓15吴国中兴[伍子胥]:21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头盔,精良19级隐蔽长弓、21级皎洁之冠16良相辅赵[蔺相如]:22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绸缎披风杂斑(野马,野猪)17田忌赛马[田忌]:23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流星锤18吴越争雄[陈音]:24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镶嵌甲19窃符救赵[信陵君]:28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弯刀,30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荆刺袍、链甲、步兵袍、鱼肠剑)20强魏御秦[吴起]:25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青铜盔21门客三千[孟尝君]:29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角盔,30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重盾、碎料甲、袖筒、荆棘袍、刺客帽)22军神白起[白起]: 26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锦步披风,30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刺客甲、袖箭)精良荣耀披风23肥下之战[李牧]: 30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射手披风、灰木弓、书生服、巨镰、重盾、全罩盔)24王翦灭楚[王翦]: 30级铭文、坚定、装饰、突击(骑兵袍、步兵袍、射手袍、三叉戟、哨兵盔、射手披风、编织袍)25纵横捭阖[苏秦]: 31级棕色,褐色,黑色,栗色战马26临危受命[司马穰苴]:36级铭文、装饰、坚定、突击狡兔披风27富国强兵[李悝]:40级铭文、装饰、坚定、突击(残雪甲胄,竹制官帽,铁血佩剑),图纸28商鞅变法[商鞅]:(装备待刷)图纸29阏与之战[廉颇]:(装备待刷)图纸道具出处良相辅赵前锋:出强化装备需要的煅造灵符喇叭:将军南去先锋孙膑兵法中军轻骑追兵前锋:初、次级经验书镖车出处(前锋)南楚称雄:埕都新科镖车,将军南去:大梁历练镖车,乐羊救魏:步兵永固镖车,民兵草间镖车,吉祥铜锭镖车良相辅赵:骑兵铁马镖车,民兵草间镖车,吉祥铜锭镖车军神白起:弓兵强矢镖车,民兵草间镖车,吉祥铜锭镖车附:庭燎之戟(30级骑兵)庭燎之辉,庭燎之芒(30级弓兵)庭燎之光,庭燎之弓,庭燎之握,庭燎之刺金(银,白)色龙鳞项链,雾隐戒寒,名花无主镂花长簪,铭文扇羽,羽冠(30级)史诗装备:鸠鸟(15级民兵披风)等级低,泰山(30级)QQ战国之30级装备30级步兵优秀装:鱼肠剑,重盾,全罩盔,步兵袍30级骑兵优秀装:三叉戟,链甲,哨兵盔,骑兵袍30级弓兵优秀装:灰木弓,射手帽,射手披风30级民兵优秀装:巨镰,碎料甲,编织袍30级刺客优秀装:袖筒,荆棘袍,刺客帽30级策士优秀装:书生服。
高中生八百字记述文作文优秀范文——初露芒猛将定吴郡,再争锋智者夺荆襄

高中生八百字记述文作文优秀范文——初露芒猛将定吴郡,再争锋智者夺荆襄孙策新亡,群贼并起。
孙仲谋初为人君便引诸将于江东八十二郡东征西战。
末役。
众志成城。
两军对阵,诸将一字排开。
敌阵一将挺身而出,只见那人身长八尺,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他朗声一喝:“谁敢前来送死?”丁奉部将朱培应声而出,不到三回合便应声落马。
“待我擒之!”韩当偏将陈鸿挺枪直取。
只一回合,又被斩于马下。
“这将如何?”权大惊。
老黄盖正欲出阵,却有一少年将军飞奔而出。
看那人,面如冠玉,眼若流星,坐骑骏马,直取敌将。
继而寒光闪过,敌将头颅落地,血溅五步。
只听少年大喝一声,有冲破云霄,直上青天之势。
众皆骇然,沙场忽而一片悚人之寂静。
血将冷。
“杀……”霎时,一声又起,万响俱现,只见吴军如排山倒海般杀将过去。
杀声震天,如山崩,似海啸。
又看那少年将军,挥刀驰骋,似蛟龙出海,猛虎归山,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自此,吕蒙之名威震军中。
庆功宴开,欢歌艳舞,权拱手言于吕蒙曰:“今全胜而回,赖子明之功也。
“遂授平北都尉。
蒙拜谢而归。
是日后,江东无事。
然蒙终日饮酒作乐。
一日,大醉而问士卒曰:“谁乃江东第一虎将?”士卒曰:“黄老将军是也。
”蒙笑而不答。
“周都督可当此名。
”又一人答。
蒙脸色突变。
“非也,”一偏将并未察觉,曰:“子布公日操万事,可当此名。
”蒙怒气填胸,举杯掷地,喝道:“拉出去,鞭二十!”鞭未过十,皮开肉绽,哀号不断。
权方巡军,闻声而来,急止。
问何故,土卒以实相告。
权闻之,大怒。
见一石于旁,拔剑劈而为二,出震天之声。
蒙惊,酒醒五分,急出中门视之,但见一剑,二石,抬头忽见主公,忙下拜。
权方欲怒斥,转态一想;孤欲成吕蒙之才,何不因此说之?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变色,曰:“卿言多务,孰若公覆、公瑾与子布?黄老将军统领三军,公瑾总管军务,子布日理家国万事。
此三人非多务邪?然其终日未废读书之事,终成饱学之人。
如若不然,孤肯委以重任乎?吾之重将,非汝也,乃此三人也!夺天下,武力可矣;然治天下。
从遂公盨青铜铭文的内容

从遂公盨青铜铭文的内容
青铜铭文,位于浙江省遂公盨县境内的四溪村,主要由人头、蛇头、虎头及其他图案组成,正面共有两排,第一排“遂武暴德,新泽
宁都”,第二掁“共五千古,西南昭穆”。
背面上缘有“武考夏乙巳,天子奋烈”楷书四字,正中有甲骨文九行大字,上标“太公宝”字样,下注“如意支等正书”。
青铜铭文发掘出后,被科学家证实为公元前
11世纪中叶的商周遗物。
该青铜铭文的制作者,是楚汉北方民族之间
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化家和军事家,他就是“太公宝”——殷仲文。
殷仲文是商朝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家和军事家,他的青铜
铭文可以说是商朝的一项重大文化成果,是商朝的代表作品。
正面的
铭文记载了殷仲文统一中国的壮举,反映了殷仲文当时中国内部的政
治状况,表明了当时内政的秩序性;背面的铭文则记载了殷仲文对于
西南地区政治、外交和文化的推广。
青铜铭文中记载的情况也显示出,殷仲文深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改革施行法律,增加财政收入,延长军队的训练时间,建立完善的
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推进民族的繁荣昌盛。
他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政策,促进了殷商时代文化的发展,使中国一家独大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
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殷仲文制作青铜铭文,其内容既表达了殷朝社会秩序的完备性,又反
映了当时政治文化的强大发展,是对商朝内政外交的一种宝贵的记载,在21世纪早期的社会发展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羌钟铭文考释

羌鐘铭文考释羌鐘是战国前期的一件重要彝器,其铭文记述了晋、齐之间的一次战役。
文章旨在从字句方面入手解读这段铭文,以期为了解战国前期诸侯争霸中原提供一点史料,也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提供一些语料。
标签:羌鐘平阴之战诸侯争霸羌鐘为战国早期重要彝器,传世共有五件,1928~1931年间出土于洛阳故城遗址,原为近人刘体智(1879~1962)旧藏,现已归入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余四器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
羌鐘铭文共8行61字,鐘铭著录于:严一萍主编《金文总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1934年)、刘体智《善斋吉金录》(1934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935年)、容庚《善斋彝器图录》(1936年)、[日]梅原末治《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澳]巴纳、张光裕《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1978年)、上海博物馆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6~1987年)、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中国古铜器编》(2002年)[1]P778及《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第一册、《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册。
羌鐘五器铭文均有漫漶不清之处,今择其一较清晰者著录如上,但仍有不清之处。
为使读者能认清全铭文,学者便以五器铭文互相对补,以形成一幅完整的铭文,并写成摹本。
为便于释读羌鐘铭文,今把朱德熙先生所作铭文摹本[2](P168)移录于此:为行文方便,先将该鐘铭文直接隶定如下:唯廿又再祀,羌乍氒辟宗,征秦齊,入城先,會于平,武侄寺力,敚楚京;赏于宗,令于晋公,于天子,用明则之于铭,武文咸剌,永枼毋忘。
“唯廿又再祀”中“祀”,《说文·示部》:“祭无已也。
”“祀”本义为“祭祀”,后称遍祭先公先王一周为一祀。
郭沫若《殷契粹编》八九六:“……在九月,隹(唯)王八祀。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借用典故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亲射虎,看孙郎
2. 运用典故含蓄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廷 重用的句子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抒发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最后三句表达了什么?
最后三句,卒章显志,定把弓拉得满满的,如圆月一样, 射向西北的侵略者——西夏。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 报效朝廷,抵御入侵者的决心。
主题: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 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报国 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 定决心。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 朝廷重用的愿望。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豪放词之首
江城子-- 词牌名 密州出猎--- 题目
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我暂且抒发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众多随从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 知全城百姓,让他们随我出猎,我骑马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 日的孙郎。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威风 凛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有什么特点?
“千骑卷平冈” ; 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景象,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和非凡的气概。
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上阕: 描写出猎盛况。 典故: 孙郎骑马射虎 用意: 以孙权自喻,表明自己希望建功立业 下阕: 抒发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典故: 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到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太守。 用意:以魏尚自比,希望有像冯唐之类的人为之请命,担任重
《鸿山乐器五说》驳议-2019年文档

《鸿山乐器五说》驳议2003~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无锡鸿山镇发掘了7座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陶瓷音乐文物400余件,有甬钟、?D钟、磬、句?S、?T于、丁宁、缶、铎、悬铃、鼓座十类。
尽管出土的音乐文物皆为明器,但其造型规整、纹饰繁缛、形态逼真,而且皆按原大仿制,因此对于越国乐器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发表的《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对首次发现的越国乐器进行名物考证①;2007年出版的《鸿山越墓发掘报告》(以下简称《鸿山》)不仅对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音乐文物作了全面的报道,并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音乐文物进行了定名②。
2009年王子初先生发表的《鸿山乐器五说》(以下简称《五说》)对五类乐器的定名提出异议,“就鸿山出土的越系圆钟、乐器缶、环首钲、无枚编?D和编句?S等五种乐器的名实问题,进行了专门辩说,以图其名实相符,有助于学术的传承和发展③。
”《五说》所谓名实相符的乐器更名与辩说,既没有乐器的定名原则,又缺乏乐器的定名标准,重新名实的乐器之名皆为王子初先生的杜撰之辞。
为了“有助于学术的传承和发展”,有必要对其辩说之辞进行驳议,对其杜撰之辞进行匡正。
不当之处,敬乞王先生郢政。
一、《鸿山》乐器的定名乐器的研究内容有三:一曰“乐名”,即乐器的定名。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二曰“乐悬”,即乐器的悬挂制度。
《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三曰“乐礼”,即礼乐制度。
《礼记?乐记》:“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左传》襄公九年:“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焉,礼也”,《史记?乐书》:“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乐器的定名即“名物”,亦称“格物”。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钲与丁宁、镯的关系

出土乐器中,自铭为“钲铖”或“征”的有五件,即无者俞钲①、冉钲②、徐尹钲③,侯骑钲④、新莽天凤四年铜钲⑤。
根据这五件器物,钲的形制已基本清晰。
本文所述钲,为流行于西周至秦汉的一种铜制击奏钟体体鸣乐器。
隋唐以后的“钲”,形制状如圆盘,本文不予论及。
1 钲与丁宁的关系先秦典籍中,“丁宁”仅在《国语》与《左传》中有记载。
《国语·晋语》:“宋人弑昭公……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
”《左传·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汏辀,及鼓跗,箸于丁宁。
”《国语·吴语》:“(吴)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国语·晋语》所言“宋人弑昭公”之事发生于公元前611年,宣公四年为公元前608年,《国语·吴语》所言吴王指夫差(前496年—前473年),可见,丁宁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晋、楚、吴军中的常规配置,且多与钟、鼓、錞于、铎配合使用。
1984年,江苏丹徒县北山顶吴王墓中出土一套军乐器,包括青铜錞于一套3件、青铜丁宁1件、悬鼓1座、桴头1件,其组合形式与《国语·吴语》记载吴王使用的军乐器大致可以相互对应,因此发掘者将其中小型钟体乐器称为“丁宁”。
⑥1985年,与北山顶墓地相距仅3千米的王家山墓地,出土3件錞于、1件句鑃,墓主为吴国一位统兵的贵族。
⑦王家山墓地与北山顶墓地同为春秋晚期,王家山墓所出“句鑃”与北山顶“丁宁”形制结构完全一样,故王家山墓所出的“句鑃”即为“丁宁”。
北山顶和王家山出土的丁宁,为六棱柱状甬,甬中部有一个对穿孔,钲部两侧略微弧曲,通体素面,这种形制与武穴市鸭儿洲⑧以及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⑨出土铜钲形制基本一致,因此丁宁与钲是同种器物,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根据目前收集资料看,铜钲与军用乐器同出的情况有19处,如表1所示。
统计显示,钲与其他军乐器有以下九种组合形式:①钲、錞于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顺博物馆有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叫“钲”冉钲铭文展示吴国崛起雄心来源:辽宁日报2017年11月10日春秋初期,吴国与楚国的关系位置图。
这是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也是一位收藏大家非常重视,经常带在身边研究的文物。
器身上刻有的92个金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这件文物就是冉钲。
冉是春秋时期吴国国主寿梦。
寿梦铸钲为后人展示一段重要史事:曾经偏居一方的弱小国家,经过三代人的奋斗,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参加中原盟会,雄霸一方的春秋霸主。
阖闾、伍子胥、孙子、西施……一大串名字和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铭文文化研究价值大,出现最早的“铁”字“十一”期间,旅顺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器集中展出,其中一件国宝级文物冉钲(zhēng)引起参观者的注意。
“就这次展览看,我觉得挺全的,青铜器库房基本空了。
”旅顺博物馆器物部馆员翟跃群告诉记者,判断青铜器的价值,年代因素以外,就是器身上的铭文了。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俊勇告诉记者:“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很少,多数只有几个字,到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铭文才开始多起来,像冉钲,是春秋时期的,有92个字,在旅顺博物馆是很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件2500多年前的文物能够与现代人见面,它的经历都写在器物上面的斑驳铜锈里了,即使是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只能读懂其中的一小部分。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钲是中国古代一种乐器,多用铜制作,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马承源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里提到:钲似铙而大,厚重异常,最大可达89厘米,柄中上下通,可植于座上。
多为单件出土,成组出土的仅发现一起,形式、大小还不是同一组乐器。
他认为,钲在古代起和声或指挥其他乐器的作用。
与很多青铜器在确定器名时需要斟酌一番不同,冉钲在其铭文中就已经给后人留下了器名,即自名为“钲”。
它的具体出土地点现在仍然不详。
翟跃群同记者谈及此事,笑着说:“如果能够找到当年罗振玉收集文物时留下的账本就好了,或许这个账本就在哪个地方收藏着,一旦被发现可以破解很多谜团。
”罗振玉是这件冉钲的第一位收藏者。
在他编著的《贞松堂集古遗文》中,第一次记录了这一青铜器的存在,并且写道:“此器,予得之京师,近年出土。
具体地点不详。
”《贞松堂集古遗文》成书于1930年,由这个时间,我们可以知道,冉钲出土于上个世纪初叶那个动荡的年代。
当然,罗振玉收藏冉钲之后,高度重视,有关资料显示,罗振玉此后一直将其带到身边,每有闲暇时间就加以研究。
1931年,罗振玉在他的著作《古器物识小录》中,对冉钲铭文作了进一步考证,指出“两面各有文字九行,行五字,字多剥蚀,而中间有…铸此钲铁‟四字,则均可辨。
”别小瞧“铸此钲铁”四个字的结论,即使在现代,这也是人们在青铜器中发现的最早的金文“铁”字。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当中,人们知道在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
专家指出,冉钲中出现的“铁”字,无论意思与现代是否一致,都值得人们加以研究。
当然,冉钲在罗振玉身边只过了很短一段安稳日子,随着日本侵略者投降,苏军进入旅顺,它再一次散失到了民间。
据罗振玉的后人回忆,1945年8月,罗振玉在旅顺的住宅来了一队苏军。
苏军上尉说要借房子用,就借3个月,家里东西不用搬出去。
当时,罗振玉的夫人丁老太太信以为真,只在家里要紧的地方加了把锁。
但是罗家媳妇们明白,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就把家里的生活用品和书籍字画等装了12辆马车拉出来,慌乱中,被人偷着赶走了一辆马车。
果然,苏军将那里变成苏军军官住宅,罗振玉收藏的大量文物至此散失到了民间。
据介绍,此后旅顺博物馆高度重视罗振玉旧藏的征集,1954年11月9日,他们在旅顺铁山鸦户嘴村供销社收购站挑选青铜器21件,其中包括“小臣宅簋(gui)”等重要文物。
1955年12月31日,征集旅顺铁山鸦户嘴村刁万柱家藏甲骨496片,清代档案等25件。
至于冉钲的征集,时间是1957年10月30日。
这一天,旅顺铁山鸦户嘴村的周士显向旅顺博物馆捐赠了“冉钲”,同时还有元代刘秉谦《竹石图》等珍品。
金文与史书相印证,晋助吴崛起,攻打楚国冉钲于鸿志研究并手书的铭文。
刘俊勇介绍说,因为有部分铭文无法辨识,造成学术界对铭文的内容观点不一。
记者查到,《殷周金文集成》汇总收录了前人辨识的结果,其铭文如下:“唯正月初吉丁亥,□□□之子□,□□吉金,自作钲铁,以□其□□□,□□□大□,□□其阴其阳,□□盂,余以行台师,余以政台徒,余以□□,余以伐徐,□,子孙,余冉铸此钲铁,女勿丧勿败,余处此南疆,万世之外,子子孙孙□朋作,以□□。
”旅顺博物馆的于鸿志借助技术手段,对冉钲锈蚀部分进行辨识研究,对铭文作了19处补释。
在1974年撰写了《吴国早期重器冉钲考》,此文于1988年发表于《东南文化》上。
经过补释,铭文的内容大致为:在正月丁亥这一天,我作为(仲雍)的后代寿梦,选择好铜打造了这件钲和敲棍,用来指挥水军的船只前进或巡游,(通行)在大河之上。
(航行在河流)的南北流域,到达了宋国东北面有名的孟诸。
我用它来指挥咱们的军队行军,我用它来协调两岸的步兵行止。
我用它讨伐了巢国,我用它讨伐了徐国。
嗟!儿孙们,我寿梦铸造了这件钲和铁,你们不要弄丢敲棍,弄坏铜钲。
我居住在南部的疆土,传至一万辈以外,你们一定要团结振作,以……文中的括号部分,因为铭文锈蚀严重,无法辨识,是于鸿志根据同期青铜器的写法推测出来的内容。
同时,于鸿志论证“冉”字是一个人名,也就是后代史书中记述的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国主寿梦的号,即“乘”。
幸运的是,对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往事,我们还有可供查考的历史资料。
《左传》中的《成公七年》篇记有,“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
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始伐楚,伐巢、伐徐。
”这段记述,讲的是楚国的逃亡大夫巫臣怨恨楚将子反,投奔到晋国,得到晋国国君晋景公的任用。
巫臣请求出使吴国,晋景公同意。
巫臣到吴国后,寿梦很喜爱巫臣。
于是巫臣就使吴国和晋国通好,带领楚国的30辆战车到吴国做教练,留下15辆给吴国。
送给吴国射手和御者,教吴国人使用战车,教他们演习战阵,让他们背叛楚国。
此后吴国开始进攻楚国,并且征讨附属于楚的巢、徐等小国。
史料中所记内容,与冉钲多处记载似乎可以相互印证。
于鸿志进一步推断,冉钲铸造年代为寿梦三年,即公元前583年,是目前所存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中,年代最早的几件之一。
这位冉钲的铸造者——寿梦,在春秋时期吴国的历史上,是一位奠定吴国霸业的开创性人物,从冉钲的铭文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创业者要开创“万年基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子孙们的殷切期待。
第一位吴王寿梦的梦想:吴国王位由兄及弟对于春秋时期的吴国,现代人并不陌生,这个2000多年前的诸侯国为我们留下许多至今仍然家喻户晓的名字,像伍子胥、孙子、干将、莫邪、西施等等。
在专家指导下,记者细心访查史料,发现正是这位冉钲的铸造者寿梦,亲手揭开了春秋时期吴国那一段威震四方的称霸历史。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由东汉学者赵晔编著,他为我们较详细地记述了吴国强盛的过程。
吴国与西周天子本是一家,同是姬姓。
在寿梦即位以前,吴国仅仅是一个侯国,长期附庸于楚国。
这位寿梦接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去朝见周天子。
寿梦在洛邑认祖归宗,周简王大喜,赐给他特殊礼遇。
此后,寿梦结交晋国,千方百计学会陆上作战的方法,如使用兵车和排兵布阵,使这个长于水战的小国兵力日强,陆续吞并了许多小国,国力不断强大起来。
也是从寿梦时起,吴国才开始称王。
《史记》中这样评价寿梦“寿梦初霸,始用兵车”。
不仅如此,这位吴国第一位吴王还亲自导演了一段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史。
寿梦在位第25年时,这位风云一时人物患病将亡,他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四个儿子中老儿子季札贤德。
寿梦想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不肯接受。
于是寿梦临终前,把儿子们都叫到身边,并嘱咐大儿子诸樊,王位一定要兄终弟及,以便最后传到季札的手中。
此后,诸樊战死疆场,王位由余祭接替,后又由余昧接替。
但是寿梦的设计最终没能实现,季札此后仍然没有继承王位,王位转而由余昧之子僚接任。
不仅如此,在吴王僚时期,诸樊的儿子公子光派刺客刺杀了僚。
为夺王位以至于兄弟相残,这是寿梦当年没有想到,大约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文物档案冉钲通长36厘米,柄长16.3厘米,口长14.5厘米,口宽12.5厘米。
腔体深长,中央一长柄,无干,柄中有一穿,柄首较粗。
柄饰细密的直棱纹,铸铭文18行,92字,记载吴王寿梦时期对外征伐等史迹。
国家一级文物。
史记吴楚争斗公元前518年(吴王僚九年),当时,楚国边邑卑梁氏的少女与吴国边邑的女子争采桑叶,两个女子的家人发怒而互相攻杀,两国边邑长官也互相攻打,楚国灭掉吴国的边邑。
吴王僚大怒,于是派公子光讨伐楚国,夺取楚国的居巢和钟离二城。
专诸刺王僚伍子胥投奔吴国,知道公子光有野心,于是就将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大喜,便以伍子胥为宾客。
公元前514年(吴王僚十三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国内动荡之时,兴兵伐楚。
公子光在吴王僚班师回朝的庆功宴上,派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著名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
由此,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hélǘ)。
吴王阖闾吴王阖闾(约前537年—前496年),姬姓,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
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
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
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
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zuì)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脚趾,后重伤而死,葬于苏州虎丘山。
临死前,吴王阖闾命立太子夫差为吴王,对夫差说,你能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
吴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越国,为父亲吴王阖闾报了仇。
越王勾践派人向吴国求和,伍子胥认为不能答应,要求灭掉越国以除后患,但吴王夫差不听。
后来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却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
伍子胥临死前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地”,后来果如其所料,吴国被越国所灭。
□本报记者/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