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三)崇德 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国语》的文学价值
(一)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叙及三百多个人物,且在其所叙人物中,已有 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感人形象,如《晋语》中 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夫差等
(三)语言:凝练含蓄 “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春秋》笔法”
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 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
《春秋》最突出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 法”。
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注重选词炼句,一字之中常“寓 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 “一字见 义”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3、《春秋》的作者 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
实际上今所见《春秋》乃鲁之《春秋》,为鲁国 不同历史阶段之史官集体所撰。孔子在其基础上 做了较大的加工修订,使之成为授徒的脚本,从 而开创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说《春秋》 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而成的著作。
唐代孔颖达分十种:典、谟、贡、歌、誓、诰、训、命、 征、范
粗线条可归为四种体式: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尧典》《舜典》、《洪范》、 《吕刑》、《周官》等) 训诰: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 神的祷告。(《尚书》主体部分,如《盘庚》等) 誓: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等)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等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先秦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二),分别包括:1.先秦散文的概述;2.《离骚》的分析;3.《庄子》中的散文特征;4.《列子》中的散文形式;5.《墨子》中的散文艺术。
通过对这五个大点的详细阐述,使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先秦散文的价值与魅力。
正文内容:1.先秦散文的概述1.1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指产生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散文创作,其特点是不受格律束缚,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
1.2先秦散文的发展历程先秦散文起源于周代的酬诗文和其它笔记体文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体形式。
2.《离骚》的分析2.1《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作者是楚国文学家屈原。
2.2《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离骚》以屈原个人的遭遇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思考,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和艺术元素。
3.《庄子》中的散文特征3.1《庄子》的作者和内容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寓言,探讨了人生、自然等哲学问题。
3.2《庄子》中散文的特征与风格《庄子》的散文以抒发情感、抒发思想为主,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4.《列子》中的散文形式4.1《列子》的作者和主题《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列子,作品探讨了人生观、伦理道德等哲学问题。
4.2《列子》散文的形式特征《列子》以讲述故事、引用典故为主要形式,善于运用夸张、寓言等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5.《墨子》中的散文艺术5.1《墨子》的作者和思想理念《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及其门徒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强调爱、兼爱、非攻等理念,反映了墨子的人道主义思想。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先秦散文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
一、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与诗歌和楚辞等其他文学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先秦散文以散乱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没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它通常以散文的方式叙述、描写和讨论各种话题,包括哲学、政治、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
先秦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礼教束缚:先秦散文倡导真实自然的生活和表达方式,反对过分拘泥于礼教的规范和束缚。
2. 表达思想自由:先秦散文重视思想的表达和辩论,鼓励个体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先秦散文的题材广泛,既有政治抒怀,也有山水田园,以及爱情、友谊等各种主题。
形式上多样化,有随笔、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代表作品及作者1. 《论语》:作者为孔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散文著作之一。
该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对道德、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讨论。
2. 《庄子》:作者为庄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属于散文范畴。
该书以寓言和议论的方式,探讨了人生、自由、自然等深刻哲学问题。
3. 《吕氏春秋》:作者为吕不韦及其门人,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很好的散文作品。
该书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和社会道德等问题。
三、先秦散文的意义和影响先秦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创了散文的先河: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散文形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思想与文学的融合:先秦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和倡导。
它促进了文学和思想的相互渗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3. 彰显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先秦散文主张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表达,对个体意识的觉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先秦散文的定义

先秦散文的定义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是指在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创作的散文作品。
与先秦散文的定义相对应的是先秦诗歌,这两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地位。
先秦散文的特点是:一、形式多样。
先秦散文的形式包括散文、章句、笔记、随笔等多种表达方式,其灵活性非常高。
二、内容广泛。
先秦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涉及面广泛而深入。
三、言简意赅。
先秦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言简意赅,力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
四、情感真挚。
先秦散文在情感上追求真挚、深沉,能够打动人心。
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孟子》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例如,《庄子》以其玄奥的哲学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语》则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
先秦散文的发展离不开古代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需求。
在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思考和关注。
同时,先秦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文化也十分繁荣,为先秦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先秦散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先秦散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研究先秦散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为今后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散文优质教学课件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一、散文的萌芽 • 甲骨卜辞——易卦爻辞——铜器铭文 • 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记言、记事的简短文字,是殷商时代 进行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的简短记录。文句虽简短,却内容丰富,记事 简单,不成系统,保持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大有²上九》) •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 坤²上六) • 《易经》卦、爻辞: • 《易经》是巫卜之类编著起来的卜筮书。其中的卦、爻辞,比较广泛地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记事文字比甲骨文卜辞更完整,有更多的文学 色彩,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发展阶段。 •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铜器铭 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 先秦史官与历史散文的兴起 • 史职由宗教转向人文,所记录之内容由宗教对象 转为政治活动。其记述文字由简到繁,由质朴无 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 《尚书²多士》:“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 《礼记²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 《汉书²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 《尚书》,事为《春秋》。 • 历史散文:指先秦时期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 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著作。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甲骨卜辞: •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甲骨卜辞。 • 2、甲骨卜辞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 的萌芽。 • 3、商周时期,君王、公侯常把一些重 大的事件记录在铜器之上,称为铜器 铭文。
古代叙事散文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 笔记
叙事散文的萌芽 记言文之祖 叙事之最
甲 骨 卜 辞
• 3.分类(今文): • 虞书2篇(《尧典》《皋陶谟》) 主要是“典”、“谟”文 体,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根据古代传说写 成。 • 夏书2篇(《禹贡》《甘誓》) 也是后人根据古代传说写成。 • 商书5篇 是我国记言文之祖,代表《盘庚》。 • 周书19篇 主要是 “誓”、“命”、“训”、“诰”四种文 体,记周公言论最多。著名的有《牧誓》、《洪范》、 《《无逸》、《秦誓》。 • 4.风格与影响 • “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 ——韩愈《进学解》 • 当时记言之文,然皆作书面语;文词古奥典雅,却语意平易。 • 诚挚敦厚,情深意切;文风质朴,少雕饰。 • 对后世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远影响。 • 《文心雕龙²宗经》: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 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 经》。
《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 “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 。
《春秋》与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 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 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 国年号纪年(隐桓庄湣釐文宣 成襄昭定哀),记事也以鲁国 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 侯。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
• 主旨两方面:
– 渲染苏秦的大段说辞,表现策士的雄辩和计谋 – 渲染苏秦发愤成功之后的显赫,宣扬功名宝贵的人 生态度
• 人物形象分析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行动 – 对比手法 – 细节刻画
以苏秦为例看刻画人物的方法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写出苏秦的感慨之语,至少写两句) – 行动
• 你所熟悉的先秦散文有哪些? • 你最喜欢先秦散文的哪种文风?
先秦散文文风各异
• • • • • 微言大义 义丰词约 辩丽横肆 含蓄隽永 气势浩然
【精读作品篇目】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 师》、 《晋公子重耳出亡》、《晋灵公不君》 《城濮之战》、《崤之战》 、《秦晋鞍之战》 《国语》:《召公荐厉王止谤》《勾践灭吴》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荆轲刺秦 王》、《庄辛说秦王》、《鲁仲连义不帝 秦》、《赵威后问秦使》
3· 《左传》和《国语》 2
1、《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春秋三传) 2、左丘明 3、《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 纪年完全按照春秋的方式 • 内容与春秋相吻合 • 解释春秋用辞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先秦散文

此外,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 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崤之战》 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 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
发展历程
甲骨文 铭文
筮辞 形成
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代是一个神权统治的时代,统治者借用神的力量来加强他们 对奴隶及臣民的控制。当时的文化,基本上是神权统治的工具,被巫祝所垄断。殷代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殷代王 室占卜的记录。他们把卜问的时间及祭祀、天时、年成、田猎、征战、商王的起居、疾病等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 上,以便日后检验。这些卜辞,一般包括序辞(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命辞(占卜的问题)、占辞(对 卜兆的解说)、验辞(事实与预卜是否符合)等部分。也有少量非卜辞的记载,上面记录了狩猎与战争的史实以 及有关甲骨整治、收藏等情况。这些记事,只是为了备忘,加上刻写的困难,所以力求简单概括,大多是些零散 的句子,较长的记事刻辞如“小臣墙刻辞”,补足其残文,估计原文字数超过150字。就中能够完整明白地表达 意思的已属上乘,能够略具篇章规模的更为少见,所以它还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散文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就文学色彩看, 《孟子》 、 《韩非子》 ,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1.《老子》 、 《论语》和《墨子》
理解:
①老子及《老子》简况。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先秦时流行孔子曾问学于 老子的说法。 《老子》产生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所记,基本保存了 老子的思想。
第一部国别史。全书 21 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 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 《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 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然其不传《春秋》甚明。 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4.《战国策》
理解:《战国策》简况。
综合运用:《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文学性的的剪裁,指其既叙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 蕴含意趣,极少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其在叙述史事时,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 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及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 如《郑伯克段于鄢》 。
②孔子及《论语》简况。
2.《左传》
理解:《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 鲁哀公 27 年,比《春秋》多 13 年。 《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 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 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 )
第二节 诸子散文
简单运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汉书.艺文志》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春秋》有一种道德训诫功能。
《国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
”《隋书.李德林传》中《答魏收书》曾引《墨子》云“吾见百国春秋”《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
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
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
”“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期年,燕将驰祖。
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
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燕之《春秋》。
”“昔者宋文君鲍之时,有臣曰[衣补+后]观辜,固尝从事于厉,祝子杖揖出,与言曰:‘观辜!是何王圭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净洁也?牺牲之不全肥?春秋冬夏选失时?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观辜曰:‘鲍幼弱,在荷襁之中,胞何与识焉?官臣观辜特为之。
’祝子举揖而敲之,殪之坛上。
当是时,宋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宋之《春秋》。
”“昔者齐庄君之臣,有所谓王里国、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犹谦释之,恐失有罪。
乃使之人共一羊,盟齐之神社。
二子许诺。
于是掘穴,[提手+恶]羊而漉其血。
读王里国之辞,既已终矣;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祧神之而敲之,殪之盟所。
当是时,齐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齐之《春秋》。
”只有经过孔子整理的鲁春秋得以保留,所以后人遂将之专称为《春秋》。
2《春秋》是我国的编年体史书之祖。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
它以鲁国的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记载242年的历史。
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字极其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其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练、平浅精确的特点,其最突出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即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这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左传》一、《左传》相关常识1《左传》的名称和“春秋三传”《左传》西汉以前人称它为《左氏春秋》,东汉人开始认为它是解《春秋》的,故称之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谷梁传》《公羊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纯用义理解释《春秋》,叙事较少而议论较多,风格简朴。
而《左传》则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只是仿照春秋用鲁君的世次编年而已。
从思想观点上,它也不同于《春秋》,在文笔风采上,更具有显著的特点和独创性,其作用和价值远非其他二传可比。
2《左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传统观点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足见左丘明生活的年代或早于孔子,至迟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而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早期无名氏的作品。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1《左传》具有鲜明的政治道德倾向。
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
《左传》认为,历史的发展、家国的兴亡、个人的命运都取决于活动主体的"德"是美善。
在《左传》中,"德"的主要内涵是"礼"《僖公二十七年》:("礼乐,德之则也"礼",既是指宗法社会的典章制度,维护这一制度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指与此制度。
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具体说如"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是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也是礼(《昭公二十六年》)。
《左传》认为,遵礼,就是有德,违礼,就是无德。
此外,其它一切符合宗法制度的"美善"思想也被视为德。
正是站在德和礼的角度,《左传》对统治者的残暴荒淫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如《左传.宣公二年》对晋灵公的不君行为和《左传.宣公二年》也正式基于德与礼,《左传》也赞扬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有远见的政治人物。
2《左传》表现出鲜明的“民本”思想。
《左传.桓公六年》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32年》史嚣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昭公18年》:“天道远,人道迩,非相及也,何以知之?”《左传.哀公元年》载逢滑对陈怀公说:“臣闻国之将兴,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三、《左传》的艺术成就1《左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其叙事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发展。
《左传》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内容的描写,使所叙述的内容故事化和趣味化,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而且在情节安排上,疏密相间,跌宕有致,就使得这部历史著作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
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
其突出特点是将战争视为一种极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叙述,一般先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是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着重描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误,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决非偶然,表现了作者战争理论的深刻性。
3《左传》的人物刻画相当成功。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这是《左传》使用的主要手段。
对后世文学很有影响。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4《左传》的语言艺术《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行人辞令的优美。
所谓“行人”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称行李、使人等。
他们活跃在当时列国政治、外交舞台之上,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参与建交修好、会盟聘问等国事活动,在当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大多是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通晓诗书礼乐,知识渊博,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外交经验,熟悉各国内政外交事务,他们以言辞专对忠于职守,解除国家的危难,维护国格尊严,谦和委婉,刚柔相济。
春秋时期的行人辞令多婉转委曲,娓娓道来,平易流畅,显示出一种张弛有节、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
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说:“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
”有时候则雄辩阔论,或铺张扬厉,或针锋相对。
大夫对国君的谏说之辞也有很高成就。
第三节《国语》一、《国语》的相关常识1《国语》的体例《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周、鲁、晋、齐、郑、楚、吴和越,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国语》的作者和名称《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相传是左丘明《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解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
”考订《国语》是战国初年无名氏所作。
二、《国语》的内容和艺术1《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的思想。
2《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享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具有通俗化和口语化的特点。
在记言过程中,多有大小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而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3采用一定篇幅集中写某个人的方法,带有了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第四节《战国策》一、《战国策》的相关常识1《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汇集整理。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涉及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
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策谋的。
上起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2《战国策》的内容《战国策》体现了战国时代游士、侠烈之士这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
第一,表现出重士的思想倾向。
第二,表现出崇尚智谋的思想倾向。
第三,表现出崇尚功利的思想倾向。
第四,表现出崇尚权谋、审时明势的思想倾向。
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