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概述

从 «春秋»以来 , 学者历史散文的发展 , «左传 »、«国语»、«战国策» 本身便是它的历史轨迹。从 文字上说,是由简向繁发展 ; 从体例上说 ,是由编年体 的单一形式 ,向编年体、国别体的多元化发展 ; 从内 容上说,是在古史记言、记事分体的基础上有所综合, 但又有侧重 ,或重在记事 , 或重在记言 , 或重在记 人 ;从史学观和表意倾向上说 ,孔子的 “纪实”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 :“古之王者, 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 事”。«尚书»、«逸周书»所收篇什, 有记言者, 有记事者,而«世本»各篇均属记事。这一时期 的历史散文,记史的特点是分门别类,而门类 化分颇为细密,对一般史事记叙较略,只是
“ 大事记 ” 式的提纲式记叙,而对重大历史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汉)
孔子弟子画像石(汉)
孔子弟子画像石(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撰的一部编年 体的史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私人编撰的史 书。 «春科»记事,使用了简洁而谨严的结构,一般 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何事、 及事 情结果为次序 ,系年记事。虽然«春秋»和«世本»一 样还只是提纲式的记史,但它不再从 “记事” 的 史家角度 ,去按照帝王的喜恶描述历史,而是以学 者的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事件,褒贬历史人物 。这 种观念的变化 ,是历史散文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春秋»纪实的史学观 ,借鉴君王的修史目的和褒贬 的 “ 春秋笔法 ” ,不仅影响了春秋战国一个时代 , 而且成为后世史家,甚或散文学写作的楷模。
«世本»是先秦史料丛编,记三皇五帝至春 秋间史事,也有一点战国至汉初的记录,其中 史料以春秋前最为详备,因此研究者认为,它 原本是周王室史官保存的史料,后来由秦汉间 人增补汇编成集。«世本»文词简短,只录事实, 不加描写,但分类记事,体例该备,司马迁的 «史记»,无论取材,还是编撰体例,都明显地 受到了它的影响,可以说是«史记»而后历代王 朝“纪传体”正史的雏型。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三)崇德 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国语》的文学价值
(一)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叙及三百多个人物,且在其所叙人物中,已有 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感人形象,如《晋语》中 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夫差等
(三)语言:凝练含蓄 “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春秋》笔法”
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 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
《春秋》最突出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 法”。
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注重选词炼句,一字之中常“寓 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 “一字见 义”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3、《春秋》的作者 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
实际上今所见《春秋》乃鲁之《春秋》,为鲁国 不同历史阶段之史官集体所撰。孔子在其基础上 做了较大的加工修订,使之成为授徒的脚本,从 而开创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说《春秋》 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而成的著作。
唐代孔颖达分十种:典、谟、贡、歌、誓、诰、训、命、 征、范
粗线条可归为四种体式: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尧典》《舜典》、《洪范》、 《吕刑》、《周官》等) 训诰: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 神的祷告。(《尚书》主体部分,如《盘庚》等) 誓: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等)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答案【篇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理解。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点。
9.简论韩非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0.名词解释:《论语》、《墨子》、《庄子》。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l.掌握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2.了解和掌握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状况。
3.了解其他楚辞作家和作品。
4.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
5.论述《离骚》的主要艺术成就。
先秦历史散文 优质课件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 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 有鲁《春秋》传世,便 成为专称。
3.春秋——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 编《春秋》,相传经过 孔子整理、修订,赋予 特殊意义,成为儒家重 要经典(五经之一)。
• 3. 叙事中的道德化、神秘化倾向 •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而且叙述中往往
还带有神秘因素。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 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2)《尚书》是上古之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初具历史 散文规模。
• (3)《春秋》原是一部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史书。《春秋》文词精练,言简意赅,只是一言两语的记事。
• (4)《国语》《左传》才是篇幅完整的历史散文,但是仍然语 多短句。《国语》是中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相传“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
第三阶段
• 为后期阶段 • 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 ——国别体杂史著作
1.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出于战国时代, 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2.33篇,按国别记述。
3.记事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主要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行为,同时也记 载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情况。 全书没有系统的体例,单篇独立。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史官之建制已较为完备,史书之撰述亦较为发 达。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 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先秦历史散文概述

从文学上看,《左传》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 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 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 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 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 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 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 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 文学因素。
宋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四、《国语》
(一)《国语》的内容作者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年代起自
第四段
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 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子犯说:“子玉 无理啊!给君王的,只是解除对宋国的包围一项,而要求君 王给出的,却是复卫封曾两项。这次打仗的机会不可失掉 了。”先轸说:“君王答应他,使别人安定叫做礼,楚国一 句话而安定三国,我们一句话而使他们灭亡,我们就无礼, 拿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 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楚国有三项恩惠,我们有三 项仇怨。怨仇已经多了,准备拿什么作战?不如私下里答应 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 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 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
(二)《左传》的思想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 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 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 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 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 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 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 嚚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此类 议论,都是作者所赞同的。诸子散文(尤其《孟 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 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三、《左传》
(一)《左传》的名称及作者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 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 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 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 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增强了历史事件 的故事性。如宣公二年的“晋灵公不 君”; 又《左传》中颇有几段写梦境 的文字,如成公十年的《晋侯(晋景 公)梦大厉》一段;宣公十五年, 《魏颗不乱从命》的故事也具有一定 的神怪色彩。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 也;宰夫胹(er)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 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 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 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 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 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 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 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 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犹不 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 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 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国语》与《左氏春秋》有很大的不同,它有 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国语》基本上属于记言体。 其次,《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 例——国别体,它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 以集中叙述某人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 导作用。
最后,由于《国语》记言水平参差不一, 风格也颇有差异。 《国语》文学成就不如《左氏春秋》, 如姜氏劝夫不成,《左传》写道:“姜 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 犯。”而《国语》中写道: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 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 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 “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 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 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遂行。
成公二年的《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 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 忍之!”(郑丘)缓曰:“自始合,苟有险, 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 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齐师败绩。
左 丘 明
二、左传的文学性 刘知己《史通》卷八《模拟》云:“盖左氏 为书,叙事之最。自晋以降,景慕者多。”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成就主要在以下四 个方面: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如《郑伯克段于鄢》。《春秋》经中对此 事只有一句话,即“夏,五月,郑伯克段 于鄢。”其中所包含的笔法或者微言大义 即《左传》中所言:“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春秋笔法:孔子:
“我欲载之空言, 不如见之于行事 之深切著明也。” 朱熹:“直书其 事,善恶自见。”
第二节《左传》
一、《左传》的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 相传是解释《春秋》经文的著作,其作者是左丘明,但 是后人对此多存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 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上与《春秋》重合。成书约在 战国早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1981年 朱东润《左传选》,上海古典文学 出版社,1956年
王充《论衡》:“言多怪, 颇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相违 反。”范宁《谷梁传集解自 序》:“《左氏》艳而富, 其失也诬。”韩愈《进学 解》:“《春秋》谨严, 《左氏》浮夸。”
第三节 《国语》和《战国策》
一、《国语》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 为主,因称《国语》,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 丘明,但有疑义。 2《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和语录,而有一 系列的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在叙事技巧、情 节构思和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性。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从卜辞到《春秋》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至甲骨卜辞,它是先秦叙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在记事方面的特点是比较简单, 不成系统,很少有完整的叙事要素。
2、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具备 了一定的叙事规模,与甲骨卜 辞相较,篇幅有所增加,内容 更加复杂。
3、《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 以记言为主,是商周时期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 和《周书》四部分。 《尚书》所录, 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 诰、誓、命等文献。
梁启超
《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 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 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 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 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 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 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 佶屈鏊牙之病,颇易诵之。故以 专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 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要籁 解题及其读法:〈左传〉、〈国 语〉》)
晋侯:晋景公。厉:鬼。肓:攻:艾烤。达:针刺。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 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洛, 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bi)妾,无子。武子疾, 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 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 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 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 “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 余是以报。” (宣公十五年)
《左传》擅长细节的描写
又如襄公十年的《晋灭偪(fu)阳》一段,是对 鲁国三勇士(叔梁纥、狄虒弥和孟堇父)的一 个速写,其中关于孟堇父登城的描写运用生动 的细节描写,尤其具有戏剧性。
晋荀偃、士匄(gai)请伐偪(fu)阳,而封宋向戌焉。 荀罃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 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偪阳人 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 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 拔戟,以成一队。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 者也。”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队,则又 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 军三日。 (襄公十年)
雕:画。溜:檐下水溜之处,言近于公身前。衮:君之上服,此 借指君主。骤:屡次。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 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 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 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 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 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huang) 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 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 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 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 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 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 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晋侯:晋景公。壬午:七月二十九日。略:取。 魏武子:魏仇,魏颗之父。
宣公四年《子公染指于鼎》的故事也很注意 把历史事件故事化。 充分利用倒叙、插叙以及补叙等叙事手法记 载历史,赋予历史事件一定的故事性增加了 历史事件自身的叙事成分,与《春秋》“断 烂朝报”的大纲式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子公)与子家 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 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 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 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 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 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 (宣公四年)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 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 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 夫。《尚书》在语言方面虽 “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 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4、《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编年史。 《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 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 记写。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 晰,言简意赅。如隐公元年:“夏 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按照自然 事件的顺序依次叙写,全书约一万 六千五百余字。
三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战国策》对战国时 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 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 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 更是写得栩栩如生。 2、《战国策》还以波澜 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 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 物。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 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 “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 “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 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 ,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於是乘其车 ,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後有顷,复弹 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 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 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於是 冯谖不复歌。
《左传》集评 : 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 “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 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 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久 之,乃能超然自得。”(《渭南 文集》卷十五,《陆放翁全集》, 四部备要本) 刘知己《史通·叙事》云:“言 尽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 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 表而知畏,扪毛而辩骨,睹一事 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三、《战国策》 1、《战国策》的成书 《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一部有关记言 的史料汇编。又称为《国策》、《国事》、《短 长》、《长书》、《事语》、《修书》等。刘向 第一次对这些史料进行系统整理、修订成书,共 33篇。
2、思想倾向 a、民本思想。 b、贵士倾向 c、嘉言善行 d、肯定锐意改革、励精图治 e、纵横家的思想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