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 诸子散文 (说理散文)

3、面对激烈的社会改变,“士”们急于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案,他 们到处奔走游说,著书立说,这就是 历史著名的“百家争鸣”,这种争鸣, 使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空前的繁荣昌 盛,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子散文 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论语》《老子》《孙子》《墨子》
《荀子》
荀况及 门人
论 文 集
战国末
礼(唯物主义)
雄浑
《韩非子》
韩非子
说 理 文
55
战国末
法(法术势相 结合)
峭拔
《老子》
老聃及 后人
春秋末
辨证法
精深玄妙
《孙子兵 法》
孙武及 后人
兵书
春秋末
老子、墨子、孔子头像
返回
墨翟及 弟子
53
春秋末年
兼爱、非攻
显学=儒学 +墨学
《孟子》孟轲Fra bibliotek语 录 体
7 33
战国初
仁政(民本)
把儒家民 本思想推 向高峰
《墨子》 庄周及 弟子 哲 理 著作 内 杂 7 11 32 外 15 先秦唯物 论最高水 平,诸子 中唯存赋 者 说理散文 最高成就 哲 学 贡 献—天地 万物统一 于道 世界上最 早最完整 的兵书 战国中 无为顺其自然 奇幻、雄阔、三言并 用(寓重厄言) 文章最具 有文学性
一、产生的社会条件
1、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生产进 一步发展,随 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蓬勃发展, 出现都市繁荣。
2、 社会分工的细密,出现一批专门从事 精神生产的人,于是出现“士”阶层。 这个阶层的人物都通晓某一方面专门 知识,在学术上各成一家,形成儒、 墨、道、法、阴阳、纵横等家,他们 既是学者,又是社会活动家。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先秦诸子散文

孔门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
(德行)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政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
《孟子》旳思想内容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其《论语》简介
• 2、《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统计
了孔子及其弟子旳言论,( “论语”即言 语旳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旳弟子和 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毕旳。
二、《论语》思想内容
•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旳言行,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旳思想体系。
• 1、政治思想 孔子旳政治思想旳关键是“仁” 和 “礼” 。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环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
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 列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晚年返鲁,整顿六经
先秦诸子散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 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 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 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 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 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 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 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 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 题,然后记录 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 n),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 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 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 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 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 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 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 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 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 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 主义和宿命论。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 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 “养士”之风盛行。这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 由。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兼容并 蓄。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要从多方面去总 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此对各家各派“兼而礼 之”。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 留,不合者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这也为 “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先秦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 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 进》)
▪ 《明鬼》:
▪ 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 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 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 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 是以吏治官府之不洁廉,男女之为无别者,鬼神见 之。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 罪人乎道路,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见之 。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洁廉,见善不敢不赏,见 暴不敢不罪。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章一)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章 九)
▪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章十八 )
▪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章 三十)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 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章三十 六)
▪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
▪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述而》)
▪ 4.语录体的文体特点
▪ (1)在日常言谈、对话中说理,言简意赅, 深刻平实。
▪ 《阳货》: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所谓性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章八)
第四讲 先秦诸子散文

• 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 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孔子学生端木赐> 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 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
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 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苏秦),
甑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蒸锅
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艺术特点 ① 说理严密、雄辩有力;类比推理,层层 深入,严密有力。 ② 感情激越,气势壮阔。行文多用反问句、 排比句式,读之有排山倒海的美感。 ③ 语言恣肆、文风浩荡、辞锋犀利、酣畅 淋漓,行文似一气呵成。
(《文心· 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文学成分之多, 仅次于《庄子》,主要表现于叙事、抒情两个方 面: 1、叙事方面:记载谈话及事件,常有具体、灵动、 引人入胜之处。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 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梁惠王下》)
“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 世。” 韩愈《原道》;宋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 配享孔庙、朱熹
定四书 ;元 亚圣公;朱元璋 逐、还)
•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 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 学成以后,游说诸侯,到过梁(魏)国、齐国、 宋国、滕国、鲁国,企图推行“法先王,行仁政” 的政治主张。 • 兼并四起 富国强兵;仁政学说“迂远而阔于事 情” 。 • 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
15诸子散文

第四章诸子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的兴起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作。
诸子散文一般都是论说性散文。
这种文体,萌芽于商周[1]而蓬勃发展,趋于成熟,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
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发生。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逮至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遭受蚕食鲸吞,最终灭亡。
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竞相图强争雄,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
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一时养士之风盛行[2]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若颜浊邹之流,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开创了儒家学派。
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
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
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
需要和可能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
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社会的头脑——士集团的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
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其中有地主,可能也有自耕农。
)。
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苏轼《志林?论养士》)。
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
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
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宋銒,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第一节论语孟子《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
孔子通音律,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
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柳宗元《认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
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
《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
以上二本早已亡佚。
《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就是现在通行的《论语》。
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
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
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
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政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又如仲弓问政,他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子路》)冉求为季氏聚敛,他就严厉地谴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孔子是同情穷人的。
公西赤使齐,冉求为其母请粟,与之五秉。
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以上《雍也》)孔子的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有教无类”(《卫灵公》)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以上《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等。
孔子生平最重诗教,曾对弟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阳货》)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
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季氏》以后,章句较前稍长,文辞较前尤畅。
但主要特点则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例如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子罕》)这显然不仅仅是对松柏的礼赞,而是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后世多少诗人所歌颂的“郁郁涧底松”和“松柏有本性”,都是从孔子这一深刻的观察中得到启示。
又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看见孔子有道不仕,设问道:“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同上)这样就把当时孔门弟子间的亲切谈话宛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又如《阳货》篇有这样一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这段语录既诙谐,又严肃。
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说,他们师弟子间的和平愉悦之情都宛然如见。
《论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先进》篇弟子侍坐章,仲由的坦率,冉求、公西赤的谦逊,曾点的洒脱,以及《微子》篇长沮、桀溺、丈人遗世傲慢的隐逸形象,都写得具体生动。
而全书浅近易懂,接近口语,如《八佾》篇“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及“管氏而知礼,熟不知礼”等,又是本书另一特点。
墨子名翟,鲁人,年代略后于孔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尖锐对立,故遭到孟子强烈反对。
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他的中心思想是“兼爱”。
他的“兼爱”和“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之际,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
不过他从主观愿望出发,要求统治阶级“兼爱”人民,是不可能的。
书中《七患》、《辞过》、《节用》等篇指出天下乱源在于统治阶级“单(殚)财劳力,奢侈无度”,深刻地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尚同》、《天志》、《明鬼》等篇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墨子》一书也是弟子所记,故多称“子墨子”。
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兼爱》、《非攻》等篇层层推演,由小及大,以此例彼,例如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非攻》上)以下再从攘人犬豕鸡豚说到攻国,都是亏人自利的事。
既是说理,又是譬喻,虽语言质而不华,却极为明白易懂。
有些文章如《耕柱》、《贵义》、《公孟》等篇还保存语录体对话形式。
《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
孟子(前370?-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很尊礼他,但亦终不见用。
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
孟子卒,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别有《外书》四篇,久佚不传。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
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
他主张恢复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实际是要实行一夫授田百亩的小农经济。
这些就是他的以民为本的“王道”。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曾告梁惠王说:“仁者无敌。
”又告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以上《梁惠王》上)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因此,他就随时启发他们去爱人民、争取人民。
在具体措施上要“与民偕乐”,“与民同乐”,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而且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以上《梁惠王》上、下)。
因此,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齐宣王问汤武放伐之事,怀疑臣不可以弑君。
孟子则直告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这些话在当时看来,都是极其大胆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的言论和主张也还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
例如他既强调王政以民为本,又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离娄》上)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所以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以上《滕文公》上)他不但把劳心和劳力对立起来,而且强分高低,为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制造借口。
这对后世有极不良的影响。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例如“许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
声色俱厉,气盛言宜。
又如“好辩”一章(《滕文公》下)历述唐虞三代以来一治一乱之故,而以辟杨、墨的邪说自比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驱猛兽,孔子作《春秋》。
又如“齐桓晋文”一间(《梁惠王》上)问齐宣王之所大欲,“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自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铺张扬厉,几乎和纵横策士抵掌而谈的风趣相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