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二轮复习4: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第四章《孟子》、《庄子

第四章《孟子》、《庄子
▪ 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比句、感叹句、 诘问句、叠句,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 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如“明察秋毫”、“水深火 热”、“出尔反尔”、“出类拔 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 等等。
四、《孟子》选讲
《齐桓晋文之事章》(ZP148) 本章系统地阐述了孟子关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欲速则不达。”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颜渊感叹老师之道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三)孔子对后代的贡献:
▪ 1、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者。 ▪ 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
《乐》、作《春秋》” ▪ 2、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者。 ▪ 首开私学,广收门徒。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次大普及。 ▪ 孔子的教育分为“文(历代文献、文化知识)、行
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 分三个阶段: ▪ ①春秋末、战国初,《论语》、《老
子》,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 ②战国中期, 《墨子》、《孟子》、
《庄子》,对话体和寓言体; ▪ ③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
专题论文(篇章体)。
第二节 孔子和 《论语》
▪ 一、孔子其人: 孔子是中国
历史上最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也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儒家文 艺思想的奠基者。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
老子学说的精髓部分,是它的辩证法思 想。老子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 矛盾、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 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体。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 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五 十八章)等。
15
(三)《老子》一书的文学特点 1、以韵为主,韵散相间的形式 《老子》的文体与《论语》的纯语录体
5
第二节 《论语》、《老子》、《墨子》
一、《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在 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是先秦儒家学 派的代表作。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6
《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论语》在汉代有《古文论语》、《齐 论语》、《鲁论语》三种版本。西汉末张 禹以《鲁论语》为基础,综合《齐论语》 和《古文论语》,为《张侯论》。今本 《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在“三言”中,寓言运用得是最多的。 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主干结构成篇的。
41
2、其寓言奇幻超常、变化万千,极具 浪漫特色
《庄子》中的寓言多数是非现实或动物 题材,以奇幻超常的想象,超越时空,超越 物我,诡怪无常,变化万千。
对于社会人生,孔子提倡“知其不可 而为之”积极进取的态度。还提出了许多 可贵的为人准则和学习态度、方法。
9
(三)《论语》的文学特征 1、语录体散文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片断,
全书二十篇,每篇若干章不等,形式短小简 约,尚未构成形式完整的单篇文章。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 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 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 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 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 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记述孔子诱导学生畅谈个人志向及孔子对学生
的评价,从中刻画了他们的志趣、思想和不同 的性格,表现了孔子师徒的儒家治国思想,展 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 具体摄下随意聊天的生动场景,截取真实的横 断面,先诱导性启发,哂之(表达委婉含蓄善 意)-何伤-喟然-……此段文字,既记言谈, 又传神情,勾勒人风貌,传达师生间平等和谐 的气氛,章法结构精于剪裁,五人言谈,孔子 一人贯穿,前后对应有致:率尔——铿尔, 哂——与点也。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1 性善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冉求为季氏聚敛:“非吾徒也,小子 鸣鼓而攻之可也”。冉伯牛得了不治之 症,孔子惋惜:“命也夫!斯人也而有 斯疾也!”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人物个性描绘:重记言不重记行,记小 事而不记大事,记片断不求系统。
楚狂接舆……,将狂出描写如生,鸿飞 渺渺,偶留指爪,不可得而见也。
b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中, 使抽象与诗意结合: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 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c、语言真实的反映出丰富复杂的感情色 彩。
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汉书·艺文志》)
《论语》是反映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 思想的重要著作,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 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辑录而成。 全书 20 篇,集中表现了孔子在哲学、政 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 点,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是了解、 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解释:
1、说理散文
2、百家争鸣
3、《论语》
4、《孟子》
5、《庄子》
6、《荀子》
7、《韩非子》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三.简答
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
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
四.论述
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