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三、《孟子》其书 孟子》 (一)组成与文体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 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 所著。由七篇组成:分别是《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孟子》是从短小的语录体通 往长篇论说文之间的桥梁。 《孟子》作为长篇语录,从逻辑到组织,从 方法到技巧,从论证到声势,都极大提高了说理 文的水平。兼之晓畅实用,典范性强,在中国古 代散文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 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 弟子。《史记》所载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说法比较 可信。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北宋元丰六年 (1083年)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 (1330年)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
2、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荀子学识渊深而为 文构思周密,论述详赡。荀文尤长于正论反驳, 善立善破。驳论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论说文体的 新发展。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荀文虽有辩论,却 非《孟子》似的高谈阔论,滔滔雄辩;亦非《国 策》似的纵横捭阖,辩丽夸饰。而是不失长者风 度,呈现出一种老练淳厚、明晰条畅的艺术风格。 4、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故事。
(二)《孟子》散文的特征 1、长于论辩。富于雄辩性,善于层层推进、因势利导 地展开辩论,但有时亦不免强词夺理,流于浮夸诡辩。 2、灵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 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 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 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 4、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既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 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也与 他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有关,所以他的文 章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5、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
老子学说的精髓部分,是它的辩证法思 想。老子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 矛盾、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 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体。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 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五 十八章)等。
15
(三)《老子》一书的文学特点 1、以韵为主,韵散相间的形式 《老子》的文体与《论语》的纯语录体
5
第二节 《论语》、《老子》、《墨子》
一、《论语》 (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在 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是先秦儒家学 派的代表作。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6
《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论语》在汉代有《古文论语》、《齐 论语》、《鲁论语》三种版本。西汉末张 禹以《鲁论语》为基础,综合《齐论语》 和《古文论语》,为《张侯论》。今本 《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在“三言”中,寓言运用得是最多的。 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主干结构成篇的。
41
2、其寓言奇幻超常、变化万千,极具 浪漫特色
《庄子》中的寓言多数是非现实或动物 题材,以奇幻超常的想象,超越时空,超越 物我,诡怪无常,变化万千。
对于社会人生,孔子提倡“知其不可 而为之”积极进取的态度。还提出了许多 可贵的为人准则和学习态度、方法。
9
(三)《论语》的文学特征 1、语录体散文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片断,
全书二十篇,每篇若干章不等,形式短小简 约,尚未构成形式完整的单篇文章。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ppt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ppt课件
➢ 《成赋产》生篇了是一首定次的以影“响赋。完整”版命ppt课名件的作品,并对赋体文学的形15
9、《韩非子》
▪ 主要思想:韩非是战国末期集先秦法家思想之 大成的人物。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法、术、 势。
▪ 散文特点:重实质不尚文采,强调文学的功利 目的性。
▪ 散文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政论或学术论文;
▪ 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
辩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
文,奠定了中国古代论完整说版pp文t课件的体制。
5
1、《论语》
▪ 思想内容:
➢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礼”是 外在的社会规范,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仁” 是内在的人性,用以肯定人自身生命的价值。 其思想体系又以道德的自觉作为内在的驱动力。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人的教 育家。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系统的教育理论, 总结出不少可贵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完整版ppt课件
6
《论语》的艺术特色
▪ 首先,《论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 永,可以说是言近旨远,词约义丰。
▪ 其次,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 表达思想情感,体现了情感、性格特征。
▪ 第三,一些语句富于形象性、启发性和哲 理性,成为警句、格言、成语。
▪ 第四,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
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场
面和人物行为的描完写整版p。pt课件
7
重点篇章:《大同与小康 》
▪ 结构分析:分为二层
➢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分析小康社会的特点。
▪ 大同与小康的比较:五个方面
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完味整版。ppt课件
17
▪ 《吕氏春秋》体制宏大,包罗广博,但组织严 密,体例新颖,全书分为“十二纪”、“八 览”、“六论”,多由短篇组成。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 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 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1、生平介绍
2、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核心):仁和礼 政治思想: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美学思想:美善统一,中和 文艺思想: “兴观群怨”
二、《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 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 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1 性善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良知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文
文字简洁,结构曲折,行文跌宕,富于 波澜。善用譬喻析理,显得形象生动。 设事取物合情合理,耐人寻味,说服力 强。文章充满感情色彩,语调随文意变 化多端。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
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 一文、生平与著作
荀子,名况,赵人,(前298—前 238),汉人因避汉宣帝(刘询)讳 改称孙卿。在齐国位居列大夫,三为 稷下学宫祭酒,说齐相而不能用,后 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又因谗而游赵。曾聘秦,见昭王、范 雎,复为春申君召回,仍任兰陵令。 不久,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荀卿乃废, 老于楚。(见《史记·孟子荀卿列 传》)
1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 言,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对现实的 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 象表现出来。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 大的艺术感染力。“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 酒肉而後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 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 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 (jiàn ,窥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yí , 斜行)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 郭瞷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 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 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 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 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 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 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 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大量用韵 语、对比和排偶句式。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 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 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 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 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 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 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 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PPT课件
3
第二节 神 话(2学时)
▪ 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 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 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 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 它的意蕴。
▪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如
“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 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 (3)《尚书》都是独立成篇的,而且结构都比 较完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组织意识。
▪ (4)《尚书》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 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古奥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 的形象性、生动性。
12
▪ 二.《春秋》
▪ 1.《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 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 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 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 部史书。
11
▪ 2.《尚书》的文学价值:
▪ (1)《尚书》以“记言”为主,主要是记载帝 王或大臣的讲话、告诫、誓辞等。其记言多是具 有政治性的言论,主要是说理论事,因而说理论 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奠定了后世论说散文 的基础。
▪ (2)《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 单质实,重在意旨的表达,不尚藻饰。
▪ (2)《尚书》的真伪和今文、古文之别:古文《尚书》。古文《尚 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伪古 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 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 用隶书写定的。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一般 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艺文志》)
《论语》是反映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 思想的重要著作,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 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辑录而成。 全书 20 篇,集中表现了孔子在哲学、政 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 点,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是了解、 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资料。
10
《论语》艺术特色:记言为主,语录体, 以片段对话为主,并言行而记载。也有 的形成专题讨论、政治短评。文字精炼, 深刻,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而启发 性的语句;于简短的记叙中展示人物性 格。
16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选自《论语·微子》。它记载了孔子率领门徒周 游列国时派子路问津的一段小故事,写出了当 时社会中处世态度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这则 小故事以记言为主,记述了子路问津的一个片 断,情节简单,但却通过人物对话并穿插必要 的叙述交代及动作、神态点染,就把两种人不 同的处世态度和心情勾勒得很鲜明,颇具文学 色彩。人物语言富于哲理意味,含蓄深长。长 沮、桀溺借机告诫,寓意深刻,妙语双关。
2 在文风上,诸子散文或简括、或雄辩、或 奇幻、或浑厚、或峭拔,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 风格。
3 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学和修辞, 具有程度不同的文学色彩。
4 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发展并确立了论说 文的体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论说文的光辉典 范。
7
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1、生平介绍
17
《子路从而后章》
:荷蓧丈人言行诡秘,语言简洁尖锐, 返见不知所往,类似笔记小说写法,将 隐者身口精神事业风趣况味一一画出— —方存之《论文章本源》。
18
第三节 孟子与《孟子》
一、生平与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 子舆,战国邹人(今山东邹县)。 早年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 人,后授徒讲学,带学生周游列 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 魏、齐等国,被齐宣王任为客卿, 因政见不和,最后回到故乡,年 已七十余,以著述为事:“退而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 子徒也,予私淑(叔,取也)诸 人也”。
横、杂。
4
儒——司徒之官 道——史官 阴阳——羲和之官 法——理官 名——礼官 墨——清庙之守 纵横家——行人之官 杂——议官 农——农稷之官 小说——稗官
5
二、诸子散文的体例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 论辩文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主要著作先有《论语》、《老子》、《墨 子》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1
第一节 概说
一、 时代背景
1 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局面 “轴心时代”(东周:前770——前
256) 2 “士”阶层的崛起,文化学术下移 3百家争鸣
2
3
司马谈六家: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刘歆十家: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
横、杂、小说家。
后人九流: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
8
2、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核心):仁和礼 政治思想: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美学思想:美善统一,中和 文艺思想: “兴观群怨”
9
二、《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 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 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第二期:战国中期
语录体仍旧通行,但普遍采用对话形式,
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
第三期:战国后期
专题论著。 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 子》、《吕氏春秋》等。
6
三、 诸子散文的时代特色
1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 言,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对现实的 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告子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
21
“哀哉! 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 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 其放心而已。”
12
b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中, 使抽象与诗意结合: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 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3
c、语言真实的反映出丰富复杂的感情色 彩。
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冉求为季氏聚敛:“非吾徒也,小子 鸣鼓而攻之可也”。冉伯牛得了不治之 症,孔子惋惜:“命也夫!斯人也而有 斯疾也!”
14
人物个性描绘:重记言不重记行,记小 事而不记大事,记片断不求系统。
楚狂接舆……,将狂出描写如生,鸿飞 渺渺,偶留指爪,不可得而见也。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记述孔子诱导学生畅谈个人志向及孔子对学生 的评价,从中刻画了他们的志趣、思想和不同 的性格,表现了孔子师徒的儒家治国思想,展 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 具体摄下随意聊天的生动场景,截取真实的横 断面,先诱导性启发,哂之(表达委婉含蓄善 意)-何伤-喟然-……此段文字,既记言谈, 又传神情,勾勒人风貌,传达师生间平等和谐 的气氛,章法结构精于剪裁,五人言谈,孔子 一人贯穿,前后对应有致:率尔——铿尔, 哂—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0
良知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尽心上》
11
a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 为主,又吸收了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炼、 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 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 格。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虚词特别 是语气词大量出现。(郑瑗《井观琐言》 “论语无意为文,而自粲然为文,故不厌 语助字之多”。)句式灵活多变,舒展 自如,长短不拘,又很强的表现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