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
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
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
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
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而有所增删。
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三、《左传》的文学特点
1.叙事成就较高,叙事富有故事性
以线时间为主,间有倒叙、预叙、插叙、补 叙
倒叙:回顾起因,交待背景(宣公三年郑穆公兰) 插叙和补叙:“初”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 结果。(蹇叔哭师)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以旁观 者的立场叙述事件,视角灵活。
《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 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 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 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 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 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 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 《尚书》的文章很质朴,但表达很精当,引用成语很贴切, 有些地方较好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等。“若网在 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 灭?”
国语
国别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前976-前453)
国策
国别
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
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3.擅长刻画人物
《左传》写到的人物容貌、性 格较鲜明的不下数百人。
重耳、子产、蹇叔、先轸、介之推、鉏霓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 性。
如子产和晏想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 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 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 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 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先秦散文简答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先秦散文简答题汇总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
(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一、甲骨卜辞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毛公鼎》三、《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今文尚书》:伏生28篇《古文尚书》:鲁恭王东晋梅赜58篇“记言文之祖”(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第二节《春秋》和《左传》一、《春秋》1、地位及内容: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1)叙事简明严谨《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
三、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到最后),周公告诫成王如何做到
“无逸” :严于律己,宽大为怀,为人表率。
第九页,共八十六页。
《无逸》篇奠定了儒家政治学说的思想基 础,周公对成王的体察民情、纳言(nà 听 yán) 谏、勤政爱民等要求为儒家树起明君的榜 样,成为实现理想仁政的基础。同时, 《无逸》关于个人修身的论述对我们这个 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有警示意义。
★《左传》的影响。南北朝《左传》之巨大影响。
第十八页,共八十六页。
《左传(zuǒ chuán)》作品选读一:
齐伐楚盟于召陵
僖公元(gōngyuán)年,“秋,
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 盟于荦,谋救郑也。”
二年,“冬,楚人伐郑, 斗章囚郑聃伯。” 三年,“齐侯与蔡姬 乘舟于囿。荡公,公惧, 变色,禁之,不可。公 怒,归之。未绝之也。 蔡人嫁之。”
三、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读 懂。汉代注《春秋》的书,以《春秋左传》《春 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家影响最大,并称(bìnɡ chēnɡ)“春秋三传”。三传之中,《左传》为古文学, 以史解经;《公羊传》《谷梁传》为今文学,以义
传经。
昔夫子之作春秋也,笔削既具,复以微言大义口授 其徒。(章学诚《文史通义·史注》)
僖负羁之妻的言论再次表明公子之“得人”。 《荀子(xún zǐ)·宥坐》:“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 僖公二十八年伐曹,“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 族,报施也。”
第十九页,共八十六页。
故事的另一版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女为桓公
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bùzhǐ), 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传》的作者
❖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他在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 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 具论其语,成《左传春秋》。”班固则进一步指出, 左丘明是“鲁太史”。 “孔子半修《春秋》,与左 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 丘明为之传。”——《孔子家语·观周篇》但自唐代 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 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 战国初年。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
概说
第一节 闳博古奥的《尚书》 第二节 简而有法的《春秋》 第三节 艳而富的《左传》 第四节 文胜而言庞的《国语》
第五节 辩丽横肆的《战国策》
概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孟子》 一、古代叙事散文的形成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 二、篇幅
据历史记载尚书有3000多篇,孔子删定为 100篇,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 火焚毁,亡佚大半,西汉文帝时仅剩济南伏 生记诵的28篇,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 子旧宅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 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到东晋初,有个叫 豫章内史梅赜号称自己发现了《古文尚书》
四、缺陷与不足
❖ 1、过于简短隐晦 ❖ 2、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3、难以克服的弊病
第三节 “艳而富”的 《左传》
一、《左传》的常识
❖ 1、《左传》的书名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
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 《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 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 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的思想比较复杂,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政治观上: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以智服人)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人生观上: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教案总第17-22学时
授课题目
第四章:先秦历史散文
授课时间
班 级
日 期
节 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相应栏里打“√”号)
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其他()。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其他()。
教学目的
《汉书》——第一部断代史
《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左传》的编写体例、记事的起迄年限及主要内容。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它系统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重大事件,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诸如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的频繁战争;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长于叙事——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①叙事手法的多样
②以旁观者的视角叙事
③《左传》叙事成就突出的表现在描写战争。
A、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和后果。
B、有大量细节描写。
④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⑤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A、很少对人物集中描写,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附:有关“士”的介绍
•钱穆《国史新论》之《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
与
教学要求
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重点作品的学习、分析,掌握它们主要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左传》的叙事艺术,《国语》的记言特点,《战国策》的写人特点。
教学难点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艺术个性;《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方法及手段
其次,是《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写到的人物达四千多,其中有王侯将相,也有学者、说客、宰竖、商贾,甚至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写人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这些人物,容貌、性格较鲜明的不下数百人。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如崔杼弑君后,晏婴既不同情庄公又不想附和崔杼的处境和复杂心情的描写;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如“郑伯克段于鄢”结尾掘地及泉的情节;或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如晋献公宠妾骊姬谋害太子申生一段,对骊姬阴险毒辣和申生忠孝厚道的描写;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如桓公元年对宋华父督好色的描写。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
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四、《左传》的思想倾向——鲜明的儒家思想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后致力于神。”(桓公十六年)
“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
五、《左传》的文学成就
B、人物的行动、对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2、《左传》工于记言,主要是行人辞令。
《左传》又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其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插叙、陪叙、明叙、带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以重耳活动为中心,精选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正叙、侧叙等交叉运用,将受玦、醉谴、观浴、反璧等生活情节穿插其间,写得详略有致,生动活泼。《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另外,在战事叙写中,作者还善于穿插细节,以烘托气氛,增添波澜,交代重大契机。如“邲之战”写晋军战败逃亡济河争舟的细节即是一例。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春秋笔法”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不是通过议论性文字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词汇的选取、材料的筛选等熔铸在对史事的记述铺排中,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主观看法。比如杀有罪者为“诛”,杀无罪者为“杀”,下杀上为“弑”。这种“一字寓褒贬”,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被称作“春秋笔法”。
《战国策》全书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谲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第四节定、体例和卷数。
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初时又叫《国策》、《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去其重复,得33篇,定名《战国策》。
组织教学
复习巩固
新授课: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一、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古代的史官设置和历史记载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如:苏秦得意还乡之时的一番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张仪也亮出了“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的观点。《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战国策》的进步思想:
•1、反映了民本思想。
•2、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
作为历史文献,《国语》对八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述,通过所记内容,表现了编者对统治者的奢侈暴虐的批判态度,及对“重民”、“忠恕”、“天命”思想和农业生产的推重,同时兼容墨、道、法等诸家思想。
从文学角度看,《国语》不及《左传》语言含蓄丰润,叙事婉转多姿,风格前后统一。但作为记言为主的史书,它亦自有特色和成就。如风格多样,颇类战国子书;多用社会上层流行的口头语、俗语及政治用语,语言通俗自然,精炼俭省。尤其外交辞令和谏对之辞写来更是精彩纷呈,如著名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些长篇议论文字,说理细密,分析精辟,层次清晰,章法严谨,向来为古文家所称道,如《叔向贺贫》。在人物表现上,《国语》也有突出之处,它已有将人物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的趋势。如记鲁叔孙穆子言行,记晋文公事迹等。同时注意到围绕中心、在矛盾中揭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如对晋范宣子与人争田的记述。个别故事比《左传》的同样事件记载更曲折生动,如“骊姬谮杀太子申生”、“醉谴重耳”。有些场面描写,夸张渲染,气象宏伟,视野开阔,有声有色,先秦散文中较为罕见,如“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一、《左传》的书名、作者及成书时代。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汉人也有称《春秋古文》、《左氏传》的。它绝大部分是在《春秋》经文基础上,进一步补叙其历史事件原委的,全书的体例、思想体系也大体与《春秋》一脉相承。其作者和成书年代,汉人认为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史官或熟悉春秋历史的人所著,书中掺有后人附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