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作业与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史》网上考试题库

《先秦两汉散文史》课程网上考试题库上编概说先秦散文概说一、单项选择题1、()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出现了不少成熟的辞格。
A.《商书》 B.《尚书》 C.《周书》 D.《春秋》答案:B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是(),它在写法上有着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的特点。
A.《尚书》B.《论语》C.《春秋》D.《国语》答案:C3、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
A.《春秋》B.《左传》C.《尚书》D.《国语》答案:D4、以下作品不属于儒家学派著作的是()。
A.《列子》B.《孟子》C.《荀子》D.《礼记》答案:A5、()表现的是战国时代纵横家们的言论与活动,既有真实的历史内容,也有许多编造的成分。
A.《春秋》B.《国语》C.《吕氏春秋》D.《战国策》答案:D6、《左传》和《国语》都被认为是()所著,二者都属于历史散文,《左传》长于叙事,而《国语》长于记言。
A.左丘明B.孔子C.韩非子D.荀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先秦散文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成为后世散文师法的楷模和品评的标准,其具有()的特征。
A.创始性B.综合性C.抒情性D.实用性E.随意性答案:ABDE2、战国时期,散文得以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有()。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士族阶层的兴起C.诸国并立,竞相揽才的风气D.战事频繁E.各家学派为宣扬和捍卫自己学说展开论争答案:BCE3、战国时诸子学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影响深远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E.杂家答案:ABCD4、《春秋》三传指的是()。
A.《仲尼弟子列传》B.《公羊传》C.《左传》D.《榖梁传》E.《老子韩非列传》答案:BCD三、判断题1、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都非常简略,既是由于当时的文章尚处于起步阶段,也是因为在甲骨和铜器上刻字十分困难。
答案:对。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主要可分为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其中,《春秋》、《论语》、《庄子》、《墨子》等都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则是史传散文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先秦散文简答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先秦散文简答题汇总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
(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答:先秦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一. 填空1. 尚书2. 编年体3. 老子4. 刘向5. 墨子6. 苏秦7. 语录体8. 左传9. 战国策 10. 无待(或绝对自由) 11. 农 12. 左氏春秋13. 韩非子 14. 荀子 15. 言 16. 孟子17. 尚书、盘庚 18. 庄子·养生主 19. 寓言 20. 行人21. 商书 22. 民本 23.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4. 韩非子·难一二. 名词解释1. 《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集。
《尚书》以记言为主,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作品已经初具散文形式。
《尚书》有今古文两种。
主要内容包括上古的统治意识、施政经验、神权政治观等。
2. 《道德经》:《道德经》即《老子》,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共五千余言,主要宣扬道家思想。
《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称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所以《老子》又名《道德经》。
3. 百家争鸣: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雄,政局动荡使不同的学术得以自由发展。
为得到人才,各国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言论,相互论辨,造成空前繁荣的学术现象,史称百家争鸣。
4.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指《公羊传》、《彀梁传》和《左传》,旧说认为三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故称《春秋》三传。
其实《左传》是一部独立叙事体著作,而另外二传以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
5. 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西汉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
十家中除去小说家称为九流。
6. 《逍遥游》:《逍遥游》是最能体现《庄子》散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之一。
文章汪洋恣肆,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大量运用寓言、比喻进行说理。
文章主旨是宣扬“至人无己,圣人无动,神人无名”的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及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史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题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墨子。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汉赋。
5、贾谊、晁错是汉初政论文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尚书》。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庄子》。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韩非。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史记》。
10、《汉书》先后经历四人之手而写成。
11、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铁云藏龟》。
1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文献结集型,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
1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纵模家。
1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1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王充和应劭。
16、《周易》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
1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18、“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
1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传记文学之祖。
21、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
22、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合称为《道德经》,又名《老子》。
2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5、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归田赋》。
26、《周易》中阳爻用“—”符号表示。
27、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成篇文章的漫长过程。
28、《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29、我国最早的理论散文总集是《吕氏春秋》。
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二、词语解释1、《春秋》三传: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
《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
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先秦诸子散文》作为一门深入探讨古代文化、思想与文学的课程,其期末考试自然也以考察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为主。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先秦诸子散文中,哪位思想家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C.墨子2、先秦诸子散文中,哪位思想家的作品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A.孔子3、先秦诸子散文中,哪位思想家的作品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代表?A.孔子B.老子C.庄子D.韩非子答案:C.庄子二、简答题请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举例说明其特点。
答案: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特点包括文辞简约而意蕴深远,善于运用寓言、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观点。
例如,《论语》的简洁明了、《孟子》的雄辩滔滔、《荀子》的严谨犀利、《老子》的深邃玄妙、《庄子》的奇诡恣肆等,都各自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魅力。
三、论述题请从《先秦诸子散文》课程中选取一篇文章进行赏析,阐述其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
答案:以《论语》中的《颜渊问仁》一篇为例,该篇讲述了孔子与颜渊关于“仁”的对话。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便达到了“仁”的境界。
而颜渊则进一步问,“仁者其言也讱”,即如何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孔子回答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观点,即真正的仁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严谨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该篇中还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整篇文章简洁明了,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风范。
202211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专升本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单项选择题1 . ()开创了我国分国记事的国别体的史书编写体例。
A、《天论》B、《国语》C、《战国策》D 、《史记》2 . 《春秋》是孔子根据()国史料修订而成的。
A 楚国B、鲁国C、秦国D 、齐国3 .春秋时,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外交家”被称为()。
A 外交家B、演说家C、行李或者行人D 、商人4 .刘向辑录的《战国策》共()篇。
A 三十三B、三十二C、二十七D 、二十五5 .朱熹批评()是“乱世之文”。
A、《尚书》B、《春秋左传》C、《战国策》D 、《史记》6 .荀子在()中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A 《天论》B、《战国策》C、《春秋》D 、《史记》7 .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墨子B、孟子C、韩非D 、庄子8 孟子对()进行批评嘲讽时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A 梁惠王B、齐威王C、魏襄王D 、魏惠王9 .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irn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是对()的评价。
A、孔子B、孟子C、庄子D 、老子10 . 《左传》以善于描写() 著称。
A、战争B、对话C、史实D 、故事11 . ()战役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趋向颓势。
A、城濮之战B、鄢陵之战C、长平之战D 、巨鹿之战12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历史著作是()。
A 《左传》B、《春秋》C、《战国策》D 、《史记》13 . ()被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A、《国语》B、《左传》C、《尚书》 D 、《礼记》A、《国语》B、《史记》C、《战国策》 D 、《左传》14 .贺循道,“(),史之极也。
文彩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15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
A《礼记》B、《左传》C、《春秋》 D 、《国语周语》A、《国语》B、《左传》C、《春秋》16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
17 .《邵公谏厉王弭谤》出自于()。
A、《国语》B、《左传》C、《春秋》18 . 《国语》是()。
201511先秦历史散文研究 作业(专升本)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开创了我国分国记事的国别体的史书编写体例。
A、《天论》B、《国语》C、《战国策》D、《史记》2.《春秋》是孔子根据()国史料修订而成的。
A、楚国B、鲁国C、秦国D、齐国3.春秋时,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外交家”被称为()。
A、外交家B、演说家C、行李或行人D、商人4.刘向辑录的《战国策》共()篇。
A、三十三B、三十二C、二十七D、二十五5.朱熹批评()是“乱世之文”。
A、《尚书》B、《春秋左传》C、《战国策》D、《史记》6.荀子在()中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A、《天论》B、《战国策》C、《春秋》D、《史记》7.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墨子B、孟子C、韩非D、庄子8孟子对()进行批评嘲讽时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A、梁惠王B、齐威王C、魏襄王D、魏惠王9.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是对()的评价。
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10.《左传》以善于描写()著称。
A、战争B、对话C、史实D、故事11.()战役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趋向颓势。
A、城濮之战B、鄢陵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12.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历史著作是()。
A、《左传》B、《春秋》C、《战国策》D、《史记》13.()被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A、《国语》B、《左传》C、《尚书》D、《礼记》14.贺循道,“(),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A、《国语》B、《史记》C、《战国策》D、《左传》1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
A、《礼记》B、《左传》C、《春秋》D、《国语·周语》1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
A、《国语》B、《左传》C、《春秋》D、《礼记》17.《邵公谏厉王弭谤》出自于()。
A、《国语》B、《左传》C、《春秋》D、《礼记》18.《国语》是()。
A、编年体B、记事体C、散文体D、国别体19.“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诸 ?A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 ?b 公伐诸鄢(之于) ?c 子闻诸(之乎) ?4)、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繄( yī),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 ?( 5)、敢问何谓也? ?“敢”,是一个谦词,意思是说,以我这么低的地位, 不该这么大胆、冒昧地发 问。 ?( 6)、其谁曰不然。 ?其,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意思是肯定。 实词 ?( 1)国 ?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 2)遗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赠送) ?b 养虎遗患(遗失,遗留) ?( 3)厌 ?A 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第 1 页 共 18 页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 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 。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 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 7、闻之,有献西。 8.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 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9. 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文言文句式 (一)省略句: 1. 省略主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 双击可除
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篇一:先秦历史散文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 “中五之一”和“小 (: 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 九之一”,应 该分别是 “中,五之一” 和“小, 九之一”,“五之一” 和“九 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 九分之一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 “名”,名词作动词, 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第 5 页 共 18 页
第 2 页 共 18 页
( 1)生庄公及共叔段。 ( 2)爱共叔段,欲立之。 (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 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 省略宾语 (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 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 “之”,这个“之” 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 ,指的是国君 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就是“有何 厌”的意思, ) ( 2)敢问何谓也?
第 3 页 共 18 页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问”字的宾语是 “何谓”,何谓, 所说的是指什么?
( 3)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君患何焉” ( 4)其是之谓乎?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代词,“之”提宾标志“是” “其谓是乎” 七、一词多义 ?1 虚词 ?( 1)焉: ?A 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 ) ?b 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于之” 的合音, 同时也是 “于 之”的合意。 ) ?c 君何患焉(焉,呢,语气词) ?D 盘盘焉,囷囷焉(· ·····的样子,形容词尾) ?2)为 ? ? ? ?A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当,做) b 为人所讥(介 词,被) c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D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