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论语》的成书和内容
孔子的散文风格
孔子及其散文
孟子及其散文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介绍孟子的生平、核心思想和影响。
《孟子》的成书和内容
阐述《孟子》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反映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孟子的散文风格
分析孟子的散文风格,包括语言畅达、气势雄浑、辞锋犀利等。
01
02
03
荀子的生平和思想
介绍荀子的生平、核心思想和影响。
庄子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散文特点
庄子散文以寓言故事、虚构人物为主要形式,将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如《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及其散文
相同点
两者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都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都注重散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研究对象和范围
先秦诸子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剧烈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纷纷兴起,为了宣传和传承自己的思想,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成文章,形成了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源起
先秦诸子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不同学派、流派和学者的散文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儒家散文
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主张“仁爱”、“礼制”和“德治”,其散文以论述文和记叙文为主,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
其他诸子散文概述
道家散文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清静和淡泊,其散文多用寓言、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法家散文
法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流派,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其散文以政论性和应用性为主,重视逻辑和说服力。

第二讲 先秦散文概说

第二讲 先秦散文概说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 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 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曾 称赞庄子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 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里是节录《庄子》内篇第一篇 《逍遥游》的前半篇。逍遥游,即 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 生活在社会上。它是庄子不满黑暗 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 式与社会理想。


庄子的思想源出老子,他从消极和 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魏晋以后,并称老庄。庄子与老子 一样,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把 所谓“道”看成宇宙的本体,又把 “道”与人们的主观精神合而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 齐物论》)这显然 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随时随地设譬取喻,如用积水负舟 来喻说大鹏高飞培风,用外出备粮 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等。 其比喻丰富多彩,贴切自然,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庄子此文虚实相 间,充分表明了其种种譬喻为现实 而设,讽喻世人。


但有现代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学者 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 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 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八国(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记 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 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前后 事件大多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名篇如《召 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等。 【《战国策》】: 又名《国策》、《国事》、《长书》 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 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 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史实。

【《老子》】语录体,全书共八十 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 为《德经》,合称《道德经》。现 代学者大都认为,此书并非老子手 定,而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 成,大体代表了老子的思想。

先秦散文概说

先秦散文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

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

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

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

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

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排比铺陈
通过排比铺陈的方式,使文章更加有气势,更具感染力。
01
02
03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与价值
04
文学创作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例如,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比喻手法等被广泛应用于后世文学作品之中。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散文体裁
先秦诸子散文的独特风格和体裁对后世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古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先秦诸子的议论、记叙、描写等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后世散文之中。
法家的“法治”思想
总结词
其他学派的思想,如墨家、兵家等,也各具特色。
详细描述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平等和博爱;兵家主张战争的策略和技巧;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这些学派的思想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所体现。
其他学派的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03
言简意赅
先秦诸子散文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往往以简单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总结词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详细描述
道家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无为而治,不干预自然规律。例如,《道德经》中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国应顺应自然,不妄为。
道家的“无为”思想
总结词
法治,是法家思想的核心。
详细描述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执行。例如,《韩非子》中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应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使人民遵守规则和秩序。
文化元素
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礼仪、风俗、信仰等,要体会这些文化元素在文章中的体现,了解当时的文化风貌。
文化精神
先秦诸子散文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如儒家强调的仁爱、道家追求的自由等,要理解这些文化精神在文章中的体现,体会其对社会和人生的影响。

第四讲 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讲 先秦诸子散文
• 《史记· 苏秦列传》:“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 十万,粟如丘山…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 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於远县, 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 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 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 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临淄城当时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周五十里, 有十三门) • 稷下学宫:决策咨询、舆论先行
(《文心· 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 @若乃汤之问棘,云蚊睫有雷霆之声;惠 施对梁王,云蜗角有伏尸之战;《列子》 有移山、跨海之谈。(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 ) • 想象奇幻瑰丽、超逸天外 • @诸子价值:
• 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 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 壮观也。 (刘勰《文心雕龙· ) 诸子》
(钱穆《国史新论》P9)
• 2、各国力行变法、任贤举能、秉纲施政 • 春秋之后,周室卑微,诸侯强盛,交相攻伐,故总谓 之战国。(唐· 颜师古《汉书注》) • 社会政治波诡云谲、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 各国力行变法,任贤举能;以求雄霸
• 秦国: • 秦孝公 即位后发求贤诏令 征“能出奇计”者 • 商鞅 依据李悝《法经》,倡导“当时而立法, 因事而制礼”。辅秦两度变法:
后世知识分子可望而不可及。无怪乎战国一代最为后世文 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明白了这一点,便可了解中国知识分 子何以始终不走西方那种自然科学道路,何以总看不起天 文历算医药音乐这一类知识,以为是雕虫小技,不肯潜心 研究,因为他们有更大的追求——治国平天下。”(樊树 志《国史概要》P63-4)
• (3)政治昌明、政策宽容、兼容并蓄、群星灿烂
• (三)诸子概说 • 1、诸子分类 • 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西 汉·司马谈) • 十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农、 纵横、杂、小说。 (西汉·刘歆) • 百家:儒家53、道家37、阴阳家21、法家 10、名家7、墨家6、纵横家12、杂家20、 农家9、小说家15(《汉书 · 艺文志》共 190家) • @儒、墨、道、法影响甚巨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

六.《孟子》 (一).孟子(约前372—前289) 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 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 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 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 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 《孟子》流传后世。
(二)思想内涵简介: 1.“兼爱” 2.“非攻” 3.“节葬”“节用” 4.“尚同”“尚贤” 5.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思想。
(三).艺术特色: 1.质朴少文、讲求逻辑、论点明显、论据充分、 富有说服力。 《墨子》在论文中注重譬喻、引证、援引、推论 等,提出“三表之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 2.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如《非攻上》。
和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为后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 端思想的文化提供了哲学出发点。
(2).消极:追求起现实的绝对自由,提供给人们逃避 社会矛盾的方法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第一,着重表现作者的主观追求。
第二,想像奇幻,如《逍遥游》。
第三,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八.庄子
(一).庄周简介:庄子(约前369 年—前286年),汉族。名周, 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 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 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 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 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 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 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
2.也难怪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原理,如《秋 水》。
3.结构灵活多变。 4.文章词汇丰富、多用韵语、声调铿锵和谐、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先秦诸子散文概说一、孔子散文1、孔子散文的特点及传世作品a:特点:崇尚礼义道德,关注人的修养和社会秩序b:传世作品:《论语·学而》、《论语·为政》等2、孔子散文的思想体系a:仁爱思想:主张通过仁爱来构建和谐社会b: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方式c:政治思想:提倡君主立国和贤能治国的理念二、墨子散文1、墨子散文的特点及传世作品a:特点:强调普及教育与社会公平,反对战争和奢侈浪费 b:传世作品:《墨子·尚同》、《墨子·非攻》等2、墨子散文的思想体系a:兼爱思想:主张人人平等,无私奉献,反对利己主义b:非攻思想:倡导和平与和谐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三、荀子散文1、荀子散文的特点及传世作品a:特点:注重人性和人的修养,论述人与天地的关系b:传世作品:《荀子·劝学》、《荀子·劝学篇》等2、荀子散文的思想体系a:人性论:主张人性本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提倡以德治国四、韩非子散文1、韩非子散文的特点及传世作品a:特点:批判现实,倡导法治和强权政治b:传世作品:《韩非子·五蠹》、《韩非子·外储说》等2、韩非子散文的思想体系a: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严厉的惩罚制度,反对私情和道德约束b:政治思想:提倡强权政治和中央集权的理念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内容法律名词注释:1、礼义道德:指社会准则和规范,以及人们对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情的评判标准。

2、仁爱思想:讲求人际关系中应该有的关爱和互助,以及保护他人的权益。

3、君主立国:以君主为核心,通过权力结构和维护秩序来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

4、非攻思想:主张不以武力和战争解决问题,提倡和平与和谐的思想。

5、兼爱思想:强调对所有人的关爱和同情,主张无私奉献和人人平等的理念。

6、法治:国家和社会以法律为依据来管理和维护秩序的原则。

7、德治:通过道德规范和修养,以德治国和官员作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教育启示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育启示作用,对后世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承与发展
文献保存
先秦诸子散文的文献保存价值,使后人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 文化和生活状况。
文化交流
先秦诸子散文的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和发展。
创新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的创新发展,不断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动 力和启示。
法家散文
代表人物
01
韩非子、商鞅
特点
02
注重法治理念,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文章多用案例、历
史故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代表作
03
《韩非子》、《商君书》
其他流派
墨家散文
代表人物为墨子,文章注重实践、实用,强调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作《 墨子》
名家散文
代表人物为邓析、惠施、公孙龙等,文章注重逻辑思辨、辩论技巧,代表作《 邓析子》、《公孙龙子》等
探讨先秦诸子散文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要点一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要点二
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如“以人为本”、“崇德尚贤”、“仁爱和谐”等思 想,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例如,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人的价值, 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追求公正和平等。
05
先秦诸子散文的当代价值与未来 展望
当代价值
1 2
文化传承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启示
先秦诸子散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哲学思考 ,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智慧具有重要作用。
3
教育价值
先秦诸子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 对于培养阅读、写作和思考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艺术特点:
注重实用性,不重文采,尚实重质是其文章的最突出 的特点。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明白易晓,观点鲜明,条理 清晰,逻辑严密、善于论辩。常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 方法。
5.《荀子》
荀子的主要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
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抗,提出了“性恶论”。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
②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
以强深就化 说而、流的 是言影 派宝 先 绝,响 风贵 秦 后是之 格遗 诸 的空远 之产 子 。前、 多。 都
的原、这是 ,创哲一我 也作思时国 可之之期文
(二)先秦散文概说
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 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散文的发展:
源头: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尚书》是我国散文的开端 先秦散文发展分为两条路线: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就生在先秦;
要想著书立说,要成想为激哲扬文人字,,就成为生诗在雄先,就秦活;在盛唐。
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就活在盛唐。
春秋战国时代
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
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
先秦散文
(一)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赋》篇是首次以“赋”命名的作品,并对赋体文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6.《韩非子》
主要思想:韩非是战国末期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的 人物。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法、术、势。
散文特点:重实质不尚文采,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性。 散文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政论或学术论文; 另一类是主以寓言故事说理的散文。
《荀子》的艺术成就:
体系完备,构思严谨,中心突出,论述周详,说理透辟。 善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富的比喻。 第三,语言风格质朴缜密,明晰晓畅,而又淳正浑厚。
在文学形式上的贡献:
《成相》是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而创作的一首诗歌,启示了后世文人向 民间艺术学习的思路。
③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
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 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 为社会风尚。
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 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 国策》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
1.《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体系核心就是 “道”,“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 宙自然和社会人事存在与变化的根本规律。
《老子》一书的基本艺术特点:
采用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文体,以诗一般的语言 来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是哲理与诗意的结合。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 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 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 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 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 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 人生观。
善于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哲理。 语言独具一格,凝练精警,朗朗可诵,语意浓
缩深刻,启人深思,多用格言、警句。
2.《论语》
思想内容: 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礼”是外在的社 会规范,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仁”是内在的人性, 用以肯定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其思想体系又以道德的自 觉作为内在的驱动力。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人的教育家。在 教学实践中建立起系统的教育理论,总结出不少可贵的 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艺术特色: 首先,《论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可以说是言 近旨远,词约义丰。 其次,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思想情感, 体现情感、性格特征。
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 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 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 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 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 益的。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 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 理性。《孟子》和《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擅长说理, 逻辑谨严,组织严密。
《庄子》的艺术特色:
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
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4.《墨子》
概述:《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 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十篇,是全书的核心。
《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由语录体、对话体形 式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趋向。
在语言上,诸子散文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体现了不同程 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 的运用,以及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富于形象性和 感染力。
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 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 论说文的体制。
艺术特色:
文章的主体风格峻峭挺拔,锋芒毕露,直言不讳。 文章的论说形式多样,论证精密周详、条理分明,说理深
刻透彻,语意鲜明直露,有很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7.《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基本情况:其书杂采百家,保存 了先秦各家的一些学说,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倾向 性和选择性。此书可以说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 总结。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 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第三,一些语句富于形象性、启发性和哲理性,成为警句、格言、成语。 第四,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
有精彩的场面和人物行为的描写。
3.《庄子》
庄子的思想学说:庄子的思想学说与老子一脉相 承,而又有变化。在哲学上,继承了老子的道以 及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社会观上,崇尚“至德之 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全性保身的思想。
《吕氏春秋》体制宏大,包罗广博,但组织严密, 体例新颖,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 “六论”,多由短篇组成。
《吕氏春秋》内容庞杂,作者不一,但总体而言 文章历史经验意识和现实针对性较强,风格平实, 语言明畅;文章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短小精悍,题旨明确;文章经常运用譬喻、寓言、 历史史实或故事来说明道理,具有较强的文学意 味。
道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 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 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 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儒家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 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 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儒家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 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 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 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 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 中。
墨家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 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 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 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 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 攻”“尚贤”“明鬼”等。
道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