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先秦历史散文

有的官吏竟援引春秋以决狱讼。
在史学史上,它显示出孔子鲜明的
历史意识,即历史是一个以具体的 人和事构成的动态流程,构建了明 确的按时间顺序记史的原则,创立 了编年体。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
史书。系统的历史大纲,以鲁史为 线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 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 四十二年政治、军事外交宗教等重 大活动,逐年逐月没有间断而且准 确可信。
刘向整理命名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有人认为是秦汉间辩 士蒯通,但没有确切的证据。 战国策所记非一时之事,又非涉及一国,应非一 人所作,可能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纵横策士所 记,也许有些是秦汉时人所作,来源不一,作者 不详。原零散错乱,名称各异,到了西汉末年, 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成33篇,他认为主要记载: “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 为《战国策》。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
随事记人的写法。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 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 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 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 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我们以郑 庄公为例来看一下。
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 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 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 公是很重礼仪的。而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 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 足见郑庄公善于纳谏。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 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 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 瑟将他铲除。又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从不同时间记 载的不同事件中,我们才全面地了解郑庄公这个人物复杂 的性格。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答:先秦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与人物。
它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历史事件,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史实的真实性。
它以准确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在散文中,作者会引用史书中的记载,或者根据各种史料进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种注重史实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叙事的生动性。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增强散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描述一场战争时,作者会详细描写战争的过程、参战双方的勇敢和智慧,以及战争带来的惨烈和伤亡。
这种生动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激情和震撼。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思想的表达。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各有千秋。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作者会通过描写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这种思想的表达使得先秦历史散文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还具有哲学和文化的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
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追求语言的美感和文艺性。
先秦历史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文笔更加优美、流畅。
例如,作者会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这种注重文学艺术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注重史实的真实性、注重叙事的生动性、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注重文学的艺术性等特点。
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反映,还是文学的艺术创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秦朝建立前221年)的历史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以记叙先秦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等为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肃庄重:先秦历史散文通常以庄重的语言风格、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来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准确地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2. 记叙与评价相结合:先秦历史散文往往将历史事件的记叙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相结合,既描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又对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3. 重视政治和道德:由于先秦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历史散文往往关注政治权力的斗争和统治者的德行,强调政治和道德的重要性,旨在启示后人。
4. 借古讽今:先秦历史散文常常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借古讽今,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善用典故:先秦历史散文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严肃庄重、记叙与评价相结合、重视政治和道德、借古讽今和善用典故等特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文学性,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基本问题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尚书》、《春秋》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左传》、《国语》 战国策》 《战国策》
一、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散文的萌芽: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 尚书》 春秋》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与《春秋》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 左传》 国语》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左传》与《国语》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 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战国策》
四、《左传》和《国语》 左传》 国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 左传》 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 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 左传》 722), ),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453), ),比 春秋》 (前453),比《春秋》增多二 十七年。 十七年。 左丘明 《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左传》 春秋》
《孟子》 孟子》 庄子》 《庄子》 《荀子》 荀子》 韩非子》 《韩非子》
二、《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 论语》 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 全书共20章 文,全书共 章。 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 弟子。 弟子。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二、《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甲骨卜辞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二、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2、铜器铭文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 们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的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 的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 往往使用习惯套语。 往往使用习惯套语。商代铭文 记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记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 丁巳,王省夔京,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 十祀有五,肜日。 十祀有五,肜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春秋末年,据说孔子曾重新整理编订过《尚书》,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
战国时代,诸子引《书》亦十分普遍。
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灭学,《书》亦在被禁之列。
济南伏胜于夹壁中藏《书》一部。
汉兴,伏胜取所藏之书,散佚余二十八篇,授徒齐鲁间。
汉文帝刘恒欲召见伏胜,年已九十余,无法应诏,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就伏胜习《尚书》。
伏胜二十八篇本,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又有古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
(三)《尚书》的内容《尚书》作为政治历史文献,集中汇集了上古时代的统治意识和施政经验。
包括虞、夏、商、周书。
《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而成的。
其史料也有一定的事源,文字或非其时,但事或有据。
其中的《尧典》和《皋陶谟》,反映了传说中的尧、舜、皋陶等著名政治家孜孜不倦、忧劳治国的奋勉精神,包括禅让、巡视天下、选贤授能及治水等事迹。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体现了殷代的神权政治观念和迷信思想。
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其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
《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接近原貌。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
显示周初统治者的尊天、敬德、重农、保民的思想。
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的誓师之词。
《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
作于春秋前期的《秦誓》则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悔过自责之词。
(三)《尚书》的文章的文学特点《尚书》文体多样,包括典、谟、誓、命、训、诰、歌等,大多为记言体散文,文字艰深,古奥朴素。
开后世同类文体之先河。
《尚书》总体语言风格是质直朴素,往往直截了当,较少藻饰。
但有的篇章也大量运用比喻说理叙事。
《尚书》中有的篇章运用韵文说理,显得独树一帜。
如《洪范》、《禹贡》、《盘庚》等。
《尚书》中的神话传说不同于后世诸子,也反映出较强的文学性。
二、《逸周书》(略)三、《春秋》(一)释义: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鲁国之史存,“春秋”便成为鲁国史书的专称。
《春秋》一书,经孔子删益,因而成为儒家主要的经典。
(二)《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记事以鲁十二王为序,共 242 年的历史(前 722 ——前 481 )。
只是纲目式记载历史,文句简短,几乎没有描写成份。
(三)“春秋笔法”:就是《春秋》在记事时,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暗寓褒贬之意,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
明王道,褒周宝,辨是非,别嫌疑。
《春秋》的语言很有特色,往往简括而有力,“简而有法”(欧阳修语),“一字见义”,“一字褒乏”。
因此很受原后世史家推崇。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云:“师范亿载,规模万世,为述者之冠冕,实后来之龟镜。
”即是指《春秋》的语言的精炼而言。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春秋》)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铖。
”也是此意。
第二节《左氏春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其名称始于班固(《汉书·儒林传》)。
司马迁则称《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左传》产生于战国初期,在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是上承《尚书》、《春秋》,下启《战国策》、《史记》的桥梁,是战国时代不可否认的最优秀的散文作品。
一、作者问题司马迁曾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班固则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
”(《司马迁传赞》)从其文看,《左氏》与《春秋》叙事并不一致,原本单行,晋杜预始裂《左氏》而附于《春秋》。
《左氏》原必为瞽史讲诵历史之纪录。
唐啖助曾说过一段值得注意的话:“左氏得此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义则口传,未形竹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合之……”(《春秋集传篡例·三传得失之义》),啖助以左氏为丘明,《左》为广采当时文籍及“口传”之语而成,诚为不刊之论。
二、思想倾向(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就是在为政之中重视民心民意,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春秋以前,统治者把政权的更替、政治的好坏归因于神的意志或抽象的“天命”。
因此政教的重点表现为祭祀神灵以保有天命。
春秋时期的占卜文化与祭祀文化都出现了道德意识与神话思维相抗衡的情形。
如内史过、晏婴认为神的意志以道德和民生为决定因素。
富辰说:“大上以德抚民”,赵衰所说:“德义生民之民”,延州来季子说“务德而安民”等,都认为国君治民,如不能安民保民,富民勤民,必然会使民生怨詈,并最终导致政治的衰败。
正因为有了上述观念,所以《左传》表现出以民心向背来判断政治状况、国家命运的倾向。
《庄三十二年》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又《文十三年》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
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再如《襄二十三年》闵子马曰:“子无然,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由上所举可见,天命、神鬼思想的衰退,人本思想的抬头。
(二)隆礼思想《左氏春秋》在叙事中表现出浓重的儒家思想倾向,具体说来,就是强调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政。
礼是外在的各种仪式制度,德是礼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是各种礼文和礼仪的最终旨归。
非礼、失礼、无礼就是丧德。
所以礼的政治、伦常、规范作用在《左氏春秋》里被空前强调。
《僖公十一年》周天子大臣内史过论晋惠公云:“晋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
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成公十三年》楚申叔时论子反云:“子反必不免。
信以守礼,礼以庇身。
信、礼之亡,欲免,得乎?”可以说,礼涵盖了治国修身的方方面面,成为《左氏春秋》的叙事者评定功过是非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就其本质而言,春秋时注重礼仪或仪典的节度等外在形式性规范的取向是一种“仪式伦理”,随着时代发展,仪式伦理逐渐脱离开具体的仪式语境而抽象化、普遍化,这样,春秋隆礼文化以仪式伦理主导的格局渐渐变为德行伦理为主导。
在此基础上,后世儒家的各种伦理道德规范都由礼仪规范中抽象而出。
(三)儒家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标准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这种倾向是作者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标准。
本着这一充满儒家色彩的标准,书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段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佚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廉洁的政治家。
但是历史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试图用简明的道德标准进行批判往往会陷入困境。
比如对战争的评价,作者总是辨明双方在道义上的是非曲直,并将此同战争的胜负直接联系起来,企图说明正义之师必胜的道理。
然而明眼人已经发现并指出“春秋无义战”。
当时的战争往往是为争夺人口和土地而发生的,如果简单归之于道义上的原因,就既抹杀了战争本身的偶然性,也忽略了战争表面下隐藏的真正原因—争夺实利。
三《左氏春秋》的文学成就《左氏春秋》虽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从广义上说,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的叙事作品。
(一)高超的叙事技巧《左氏春秋》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其具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具体说来,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①灵活的叙事角度;②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设置。
《左氏春秋》的叙事技巧充分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方面。
如长勺之战、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层次分明,结构缜密,都是叙事文中的杰作。
正因为如此,刘知几《史通·杂说上》云: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薄领①(薄 b ù领:登记的文薄。
《抱朴子·应嘲》:“说昆山之多玉,不能振原宪之贫;观药藏之薄领,不能治危急之疾”。
)盈视,哤②(哤 m á ng ,原作叱,据浦改。
哤:言语杂乱。
)聒沸腾。
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
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放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詠歌。
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刘知几的这段话,涉及到《左氏春秋》叙战的精彩之处,指出其叙事速度上疏密相间,叙事脉络上正反相接,叙事线索上主次分明、牵连勾结等特点。
故刘氏评其云:“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
自晋以降,景慕者多。
”2 、精彩机智的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盟于召陵》中烛之武、屈完应对秦君、齐桓的外交辞令之精彩有力,堪称名篇,历来为选家所青睐。
这些辞令涉及到当时的重要政治人物、国际关系,表现出这些谋士或行人丰富的地缘政治学知识和高超的应变能力。
3 、出色的细节描写。
为增强可读性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左氏春秋》的作者不完全以史学价值考虑,选择生动有趣、细致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