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
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
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
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
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
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专升本《大学语文》第2章:散文

②人物刻画细腻传神。
作者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唐玄宗、杨贵妃的行为举 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 心理活动。
对于唐玄宗,诗歌第一部分侧重写他贪恋美色。
在马嵬坡,作者侧重描写玄宗欲救不能、欲罢不 忍,不忍离去、不得不走的矛盾与痛苦,以大量 笔墨,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描述玄宗心头的哀 伤,如前往蜀中睹月思人,走遍巴蜀不胜哀痛, 还京路上踌躇不前,回到长安触景伤情。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 《老子》为代表;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为代表。
。
(二)秦汉散文
秦代在文学史上起过一定影响的散文是 《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汉 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两汉散 文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贾谊和晁 错是两汉初年政论文的代表作家。汉代散 文中成就突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要地位的是《史记》《汉书》,在整个 封建时代,都被史学家和文学家奉为典范 。
诗歌末尾,杨贵妃托付道士转达七夕之夜在长生 殿下的誓言为证,将杨贵妃感恩报德、忠于爱情 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③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叙事详略适宜。
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又倾注了自己丰富的 情感,使诗歌带有浓郁的抒情成分。
全诗将叙事、写景与抒情三者结合,根据故事情 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充分利用了三种艺术手 法,协调配合,增强了表现主旨、刻画人物的力 度。
明代散文中亦不少佳作,主要作家是明 初的宋濂、刘基,明中叶的王慎中、唐顺 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尤其是晚明小品 ,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先秦文学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社会。
2.《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国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一篇中的句子。
4.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
5.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篇、外篇和()篇,6.屈原在《离骚》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神和()神。
7.《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
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与()之间。
9.《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部分。
10.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的《乐府诗集》。
11.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12.刘勰《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也。
”13.“人生天地间,()。
”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
14.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
15.左思的代表作有《》八首。
16.陶渊明的辞赋名篇有《悲士不遇赋》、《》和《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文人诗歌于刘宋时期发生第一次变化,()取代了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18.南北朝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19.南朝民歌以()和()为最主要的两大类。
20.《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轶事起于东汉末,止于()。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B、三百零五篇C、二百九十五篇2.《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B、上古之书C、时尚之书3.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B、25C、244.《孔雀东南飞》属于()。
A、汉乐府B、古诗C、南朝民歌5.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A、四言诗B、七言诗C、五言诗6.“才秀人微”指的是()。
A、谢眺B、鲍照C、左思7.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据以下哪部作品创作而成()。
A、《东海孝妇》B、《韩凭夫妇》C、《精卫填海》8.“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先秦散文研究

甲骨文与《商颂》江林昌 文学研究 (2010年01期)
在学术史上,有关《商颂》的作者与作期问题,从 汉代开始就有争论。古文学派认为《商颂》作于商 代的贵族祭司阶层,今文学派则认为是周代的宋国大 夫正考父所作。这两派观点一直持续到近现代而未 有正解。自从甲骨文资料的不断出现,解决这一千古 论争成为可能。今考甲骨文中有《商颂》所提到的 族名、王名与地名;甲骨文中的词汇与《商颂》中的 主干词汇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殷墟花园庄东地所出 的甲骨文中,还有贵族子弟系统接受"学商""秦商""舞 商"活动的详细记录。这说明,《商颂》在商代确实已 在贵族阶层中流传了。
(2)《周易》之性质
《周易》的原初形态是一部筮卜文献。
《周易》,又简称为《易》,与《书经》 《诗经》《礼记》《春秋》并称为“五经”, 被后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因而后世学者多尊称为《易经》。 总体上是一部阐释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 的哲学著作
(3)《周易》之结构:经+传
③癸巳卜,x。贞旬无灾?王占曰:
“乃兹亦有祟,若偁。”甲午,王往逐 兕,小臣甾车,马惊,毁王车,子史亦 坠。(《卜辞通纂》735片)
(癸巳日卜,?占问:未来十日没有灾祸吧?王占说: 有,目前有灾出现,且神意与兆象相符。甲午日,王去 打猎时,追逐兕,小臣驾车,马受惊,毁了王车,子史 也坠马下。)
1、《周易》基本知识回顾
(1)名称 (2)性质 (3)结构
3、文言: 两章,专释乾、坤两 卦。
4、系辞上下:重点篇目,是
《易经》通论。 方(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生生之谓易;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形而上者(形象以上描写道理的) 谓之道,形而下者(形象以下的具
先秦散文

• 先秦诸子散文 • 产生背景: • 春秋之末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 士。他们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 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地位虽低,却很多是 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 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 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 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 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以下再从偷人犬 豕鸡豚说到攻国,都是亏人自利的事。
• 《孟子》 •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 • 孟子主张“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 横征暴敛;提倡“民贵君轻”,又倡言“性善” ,重视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 • 《孟子》散文特点: • 首先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 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 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 如“齐桓晋文之事章” 问齐宣王之所大欲,“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 不足视于自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 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 观点。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 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 》、《老子》、《庄子》、《韩非子》分 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 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 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和《庄 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发展成了对话 式的论辩文;后者几乎完全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 战国后期为第三阶段,代表作是《荀子》和《韩 非子》。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 了论说文的体制,在先秦散文中已经发展到议论 文的最高阶段。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学号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答: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
东周社会急剧变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于是产生语录式的问答体散文。
东周诸侯互相兼并,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政治分裂,没有正统思想,学术风气自由。
这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皆著书言治乱之事”。
而面对征战连年,杀戮相继,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主张,于是形成争鸣的局面,要深入地议论和分析问题,以散文为合适。
东周各国要详细地记载当时变化激烈的政治、战争和外交,于是产生历史散文。
东周时竹简和帛书渐趋普遍。
随著书写工具进步,长篇散文有可能发展起来。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
它们保存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先秦历史散文详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情节紧张,曲折变化,有戏剧性及小说风味。
写人物则性格鲜明,要言不繁,刻画传神。
又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
文辞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
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
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
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
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
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2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
3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
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
(1) 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
《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
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
《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
《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
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
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
《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
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
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
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
(3)三是重在抽象分析。
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
《荀子》中
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
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先秦思想就是在乱世求变的思想
先秦文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其中神话一部分却是相当丰富的。
神话的产生远在阶级社会以前。
它在广大群众中口耳流传,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富于艺术想象,这是口头文学的发展规律。
不难想象:原始人创造的神话活在人们口头的历史时期是非常长远的,而神话被记录下来直至今天为止,不过是很短的时期。
毫无疑问,神话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古的宝贵遗产。
它通过丰富、美丽、奇特的幻想,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积极影响。
诗歌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一种口头创作,完全是属于全社会的文学艺术。
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庭,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单独创作,这中间也有着漫长的过程。
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诗歌。
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所以《诗经》三百篇便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国风”有一部分民歌是人民的口头创作,经采录后成为书面文学。
它们是被剥夺了文化学习权利的人民大众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另外一部分诗歌是“雅”和“颂”,基本上是贵族的创作。
贵族作品主要是歌功颂德以及反映贵族统治阶级的生活,虽然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有社会意义的诗篇,但并非替人民说话的。
因此,民歌部分是《诗经》精华的主要部分。
它们揭露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代表人民的直接呼声,有强烈的人民性、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和贵族士大夫的诗歌形成鲜明的对照,充分反映两个阶级两种文化的斗争。
继《诗经》三百篇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出万丈光芒的诗歌就是“楚辞”。
“楚辞”主要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
由于战国时代社会的根本变化,私人著书的风气大盛。
屈原的“楚辞”也就是
在开始有了私家著述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产生的。
所以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
屈原“楚辞”的特点是一种骚体形式,这一形式是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来的。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
这是诗歌的发展,也是文学的革新。
不仅如此,在内容上也大量采用民间的素材,如神话传说和方言习俗等,在创作方法上也大胆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更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善于向民间文学学习的光辉榜样。
事实证明;我国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向优秀的民间文学学习,挹取其精华,作为自己的营养,反之,其成就则极为有限。
屈原这种良好的创始,正说明文学史上作家创作方面一个重要规律。
屈原以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诗篇中洋溢着悲愤炽烈的感情,表现了崇高的政治理想,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
我们习惯向来是“风”、“骚”并称的,“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国风》和《离骚》在过去的确为我们指示了文学创作的两条光明大道,今后也还会继续起着应有的作用。
《诗经》和楚辞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先秦的散文也和诗歌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极其光辉的成就的。
它的发展过程也很长。
殷商以来,既有甲骨的契刻文,又有竹木筒的记载。
到了西周,金属范铸的铭文比殷商更发展。
历史方面,既有记言的《尚书》的训诰体,又有记事的《春秋》的策书体。
春秋以后,既有杰出的历史散文,又有卓越的诸子散文。
由于那时文学、史学和哲学尚无明确分工,它们虽是历史哲学著作,同时也都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所以散文的发展,在先秦这一阶段也是百花齐放、丰富多采的。
先秦的历史著作有记言体,有记事体,有编年体,有国别体,体裁既多,文章又好,这对我国历史记载形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历代史学的发达是有绝大影响的。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高潮及其巨大成就是在当时各种阶级、阶层和各个学派的斗争中出现的。
无可否认,没有春秋战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没有那时各式各样的思想斗争,那种光辉灿烂局面的出现是不能想象的。
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构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至于后世政治家、哲学家、学者的政论文和理论文,古文家、历史家的叙事文和传记文,很多取法于先秦的散文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即使在今天,先秦散文在艺术方面也还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先秦散文是我国散文萌芽、发展和初步形成时期,并且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秦散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历史散文,主要作品有《周易》、《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内容主要为记录历史史实,语言简练概括。
二是诸子哲理散文,包括《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内容主要是阐述各家思想,各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