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3
第一节 早期诸子散文 《老子》 绝学无忧(二十章) [1]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2],相去几何?善之与 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3], 其未央哉[4]!众人熙熙[5],如享太牢[6],如 春登台。我独泊兮[7],其未兆[8],如婴儿之未 孩[9];傫傫兮[10],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11 ] ,而我独若遗[12]。我愚人之心也哉[13],沌沌 兮[14]!俗人昭昭[15],我独昏昏[16]。俗人察 察[17],我独闷闷[18]。澹兮其若海[19],扬兮 若无止[20]。众人皆有以[21],而我独顽且鄙[2 2]。我独异人,而贵食母[23] 。
7
【注释】 [1]本 章说 明 ‚道‛隐奥 难见,凡 人 不 易体 会,唯 ‚上 士‛可 践 行 之。[2]建 言: 古 之 立 言 者。[3]夷道:平坦之道。颣:不平 。[4]辱:黑垢。[5]建:通‚健‛。偷:通 ‚婾‛,苟且。[6]渝:污浊。[7]隅:棱角 。[8]贷:施予。
8
圣人无为故无败(六十四章) [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 ,其微 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3]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 之[5]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6 ]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7]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9]孩:通‚咳‛;《说文解字》:‚咳, 小儿笑也。‛[10]傫傫:懒散疲倦貌。[11 ]有余:有余财以为奢,有余智以为诈。[12] 遗:通‚匮‛,不足。[13]愚人:纯朴之人。 [14]沌沌:混混沌沌貌。[15]昭昭:自我 炫耀貌。[16]昏昏:暗昧貌。[17]察察: 严苛貌。[18]闷闷:纯朴貌。[19]澹:沉 静貌。[20]扬:飘逸。[21]以:有为也。 [22]顽且鄙:愚笨。且:底本原作‚似‛,据 传奕《道德经古本篇》改。[23]贵食母:以守 道为本。河上公注:‚母,道也。‛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ppa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ppa
– 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 –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 民本思想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抒情方面:感情充沛、气势如虹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
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
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 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3、论辩的智慧 连环设套、层层推进
(《文心雕龙·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诸子价值:
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 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 学家之壮观也。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1、叙事方面:记载谈话及事件,常有具体、灵动、 引人入胜之处。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 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钱穆《国史新论》P7-8)
(春秋时期)军队全由贵族子弟所编组,平 民没有从军作战的资格。 … …一到战国时代,
情形又大变。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 平民普遍参加军役,因而有立军功而获高 官厚禄变成新地主新贵人的。而平民学者 之兴起,更为当时社会一绝大变迁。那些 平民学者,代替贵族阶级掌握了学术文化 知识上的权威地位。战国时代各国一切武 职文职,上及首相统帅的崇高地位,几乎 全落到这辈新兴的平民学者所谓士的手 里… …(钱穆《国史新论》P9)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精髓,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的价值、特点和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是由儒家学者们撰写的散文作品,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

其中,《庄子》、《孟子》、《老子》等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它们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诸子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精炼的文笔,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思想内涵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各具特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文化景观和思想风貌。

例如,《庄子》的禅意思辨、《孟子》的仁义道德、《老子》的道家哲学,它们既具有统一的儒家精神,又又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和文化资源。

这些思想文化资源,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启迪性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另外,诸子散文还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的重要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古代文学艺术的绝佳范本。

例如,诸子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博大的格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是深远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诸子散文,让它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史传作品。

史传作品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史实为基础,以文学为形式,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以文学的形式进行再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一个重要篇章。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分类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题材中。

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探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并分享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特色,涵盖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而在这些历史散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寓言故事的影子。

寓言故事以简练的文字、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它们往往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动物之间的互动来传达对于人性、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回顾《史记》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干寿陵传》。

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比干被贬为庶人,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和原则。

在故事中,比干屡次受到了王室的羞辱和威胁,但他始终保持清廉和尊严。

尽管他被迫自杀,但他的精神和道义却千古流传。

这个故事通过比干寓言化的形象,揭示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信仰与压力之间的考验。

二、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在这些散文中,寓言故事被广泛运用于阐述哲学观点、道德原则以及治国安邦的思考。

诸子们通过生动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具象化,以引导读者思考、体悟和领悟。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回顾《墨子·非攻》中的一则寓言故事——《环树之悖》。

这个故事讲述了墨子与其弟子行走于山林之间,看到一棵环绕树干的藤蔓。

墨子惊叹于藤蔓的灵活性和坚韧性,并引申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他认为,就像与藤蔓相同的朋友,应该像藤蔓一样灵活变通,而不是抱着攻击和征服的心态。

这个故事通过环绕树干的藤蔓寓言化的形象,表达了非攻思想的核心观点,提出了和平、包容和友爱的宝贵价值。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寓言故事在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对于人性、社会和宇宙本质的思考。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基本问题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尚书》、《春秋》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左传》、《国语》 战国策》 《战国策》
一、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散文的萌芽: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 尚书》 春秋》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与《春秋》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 左传》 国语》 历史散文的成熟之作:《左传》与《国语》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 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高峰:《战国策》
四、《左传》和《国语》 左传》 国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 左传》 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 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 左传》 722), ),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453), ),比 春秋》 (前453),比《春秋》增多二 十七年。 十七年。 左丘明 《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左传》 春秋》
《孟子》 孟子》 庄子》 《庄子》 《荀子》 荀子》 韩非子》 《韩非子》
二、《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 论语》 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 全书共20章 文,全书共 章。 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 弟子。 弟子。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二、《论语》、《墨子》 论语》 墨子》
甲骨卜辞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特征: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 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二、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2、铜器铭文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 商代铜器铭文,反应了我 们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 的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 的发展。大多有着一定程式, 往往使用习惯套语。 往往使用习惯套语。商代铭文 记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记事比较简单,形式一律。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 丁巳,王省夔京,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 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 十祀有五,肜日。 十祀有五,肜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 《诗经》的编辑流传,《诗经》六义,分类以及艺术特点。婚恋、征 役、农事、宴飨、怨刺、祭祖颂歌周部族史诗。现实主义精神 ;赋、
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复沓的章法和以四
言为主的句式;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1
先秦诸子散文
2
一、概念辨析
• 先秦诸子散文:指春秋战国时期(-770~221),异常活跃的 士阶层,表达自己治世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 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 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 7 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
诸子散文 发展的三个阶段
体裁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语录体
春秋至战国初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论语》 《老子》
论辩体
战国中期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 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题集中, 开始向长篇议论文方向发展,专题 论文初步形成。
编 定 者 是 一 位 儒 家 学 者 。
约 成 书 于 战 国 早 期 , 最 后
疑 , 今 人 一 般 认 为 此 书 大
对 此 , 唐 代 以 后 颇 有 人 怀
同 时 的 左 丘 明 。
《 论 语 》 中 提 到 的 与 孔 子
人 认 为 这 个 左 丘 明 就 是
明 , 并 说 他 是 鲁 太 史 。 有
心理活动。
32

宋寺人柳有宠,太子佐恶之。华合比曰:“我杀之。”柳闻之,乃 坎、用牲、埋书,而告公曰:“合比将纳亡人之族,既盟于北郭矣。”
(宋平公)公使视之,有焉,遂逐华合比。合比奔卫。于是华亥欲代
右师,乃与寺人柳比,从为之征,曰:“闻之久矣。”公使代之。见 于左师,左师曰:“女夫也必亡。女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女
何有?
《左传· 昭公六年》

冬十二月,宋平公卒。初,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
于位,将至,则去之。比葬,又有宠。 《左传· 昭公十年》
33
丹青难写是精神
• 《左传》以此方式描写人物,刻划性 格,是由历史著作的性质决定的。历 史要求真实性,不允许对人物的心理 和情绪活动、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作 虚拟悬想式的剖析与描绘。《左传》 所开创的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被衍 传承袭,发展成为带有民族特色的传 统。
• 先秦文学样态:诗、乐、舞相结合;文、史、哲不分;作者和时代难 以确定;无意识的文学创作 • 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式本身 • 上古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
造神话;传奇神话。
• 神话的保存与散失。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山海经》《淮南子》等; 神话的历史话,闲话化;与传说闲话的区别,民族精神以及对后世的
27
春秋笔法
1、《春秋》的语言虽然简略,含义却丰富详赡,
作者的思想倾向皆蕴涵其中。如“郑伯克段 于鄢”之句就是经过严格的锻炼字句而成。
2、又如“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句,因臣杀君,故用“弑”;晋灵公 不君,故直书其名;“其君”特强调赵盾与晋灵公的君臣关系,突
出以下犯上。
古人对《春秋》历来有“一字褒贬”的说法,后世 或称为“春秋笔法”。这种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隐 含褒贬的笔法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
28
就 《 左 传 》 及 其 艺 术 成
29
春秋三传
•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齐人公羊 高)、《春秋谷梁传》(鲁人谷梁赤)合 称“春秋三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 《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 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 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30
5
士阶层小档案(再续)
• 性格特征: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外向型)
• 就业理想:理想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 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
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
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构建实用理性精神的 思想体系。核心是“礼”与“仁”,礼是外在社 会规范,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仁”是内在人性, 用以肯定人的生命价值。
• 2、《论语》的艺术特点: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形象性、启发性、哲理性; 记言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
10
《论语》
19
《韩非子》
• 《韩非子》有五十五篇,其中多有后人窜入的文章,不尽可 信。 韩非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其篇幅长者如《五蠹》近七千言,这是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 发展。 其次是分析能力最强,如《八奸》、《亡征》等篇,特别是 《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至四十七条之多,实属罕见。 《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 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再次是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 以便说明问题,如《说林》上下、内外《储说》等篇,尤为 集中。《主道》、《扬权》二篇全部用韵,而后者多四言, 颇似《道德经》和《易林》。
20
三、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 1、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 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
• 2、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政论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的,如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都是从荀 卿、韩非及战国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出来的。 • 3、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爱好和学习 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古文家韩愈曾以“庄”、“骚” 并称,尤推崇孟子为“醇乎醇”,荀子则“大醇而 小疵”。他力排佛老,就是继承孟子辟杨墨的战斗 21 精神。
理想的思想言论。这些记载诸子思想言论的
著作主要是由作者本人著述成书的,但一般
都经过弟子或后人的加工整理;而《论语》
则完全是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而成的。
3
士阶层小档案
• (1)产生:社会大变革,贵族地位下降,庶 民地位上升 士阶层产生。 • (2)来源: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 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 • (3)社会地位: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 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 (4)学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 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 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15
2、长于譬喻: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予岂好辩哉?于不得已也——气盛言宜——我善养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说大人则藐之,勿
视其巍巍然也。
16
17
先秦历史散文
22

历史散文的产生、 发展 散文是文字发明之 后产生的,是具有 实用性的一种文学 形式。
• 我国较早的文字 是 1898 年 在 河 南 安阳发现的甲骨 文。
乙巳卜,宾贞: “三羌用于祖乙。”
—《殷墟书契前编》
24


殷商文字,除卜 辞外,还有铜器 铭文。 丁巳,王首夔京, 王易小臣俞夔贝, 惟王来征夷方, 惟王十祀有五, 彤日。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 • 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 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 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 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 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 为专题议论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为政》)
12
经典语录(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3
14
《孟子》
• 1、长于论辩: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 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公孙丑下》:(陈臻)“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 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皆是也!”
司 马 迁 和 班 固 都 说 是 左 丘
《 左 传 》 的 作 者
31


“扪毛而辨骨,望表而知里”
——捕捉最能展现内在性格的外在表征 • 《左传》描绘人物形象的手段是丰富多样的,但 最基本的方法是对人物的言行事迹作白描,即通 过人物在复杂的历史斗争中的具体作为和言语行 动的外在表现,来写出其内在的性格特质和内在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 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 予与改是。” •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eixie)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背诺)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能勇无义为乱,小 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子路打虎)
《韩非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