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
先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先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先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它对后世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存在、社会制度、道德准则等问题的理论,并且这些理论成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孔子提出“仁爱之心”、“礼治天下”等思想,成为后来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等思想,成为后来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大同小异”等思想,成为后来墨家、法家、兵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次,先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中国文化的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艺术作品,如《诗经》、《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管子》、《韶乐》等音乐作品;以及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也成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后,先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礼仪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也成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之,先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音乐史、艺术史以及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先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文化总结

先秦文化总结先秦时期,即公元前约221年以前,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化涵盖了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先秦文化进行总结,探讨其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一、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早的时期之一,经历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的变革。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但同时,各国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孕育了先秦文化的繁荣。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哲学流派:1. 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君主立身、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强调仁爱、忠诚、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无为而治、道德自觉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3. 墨家思想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家思想倡导节俭、兼爱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浪费,并提出了“非攻”和“兼爱”的观念。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重视言辞、辩论和名声,注重说服力和辩证思维。
名家思想对后世的法家和儒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脉络,对后世的思想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制度在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革。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形成了封建制度,以封建宗教和封建礼制为基础,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体制。
1. 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封建体制包括有君主、贵族和士人。
君主通过封官让民,以维持政权稳定和统治秩序。
2. 诸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逐渐兴起,通过分封制度,各个国家中的贵族统治着一方土地,形成了分封政权体系,各自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3. 考试选拔制度在战国时期,各国开始注重才能的选拔。
例如,齐国的国君引入选拔制度,聘请名士担任官职。
先秦文化故事

先秦文化故事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五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兴起。
以下是一些关于先秦文化的故事:
1.《孟子》中的故事:《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故事。
其中包括了孟子的强词夺理、解答疑惑、劝诫君王等情节,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孟子对于道德、仁爱和政治治理的看法。
2.《庄子》中的故事:《庄子》也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经典
之一,其中记录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
其中包括了庄子和惠子的交流对话,引发了对于人性、自由、幸福等问题的探讨。
3.《公羊传》中的故事:《公羊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
其中记载了春秋时代的历史,包括了各个诸侯国的兴衰、战争和政治斗争。
这些故事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智慧。
4.《墨子》中的故事:《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其中记录了墨子的思想和实践。
其中包括了墨子对于仁爱、兼爱和非攻的阐述,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来说明墨子的理念。
这些故事展示了先秦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
思想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先秦文化文档

先秦文化一、背景介绍先秦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战国前的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先秦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学派。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流派为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规范。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法家注重法治,强调权威和秩序的建立。
•名家则注重言辞的运用,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考。
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文学艺术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
1. 文学作品•《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其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脍炙人口。
•《国语》:记录了诸侯国的历史和各国之间的关系,为后世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楚辞》:汇集了楚国文人的诗歌创作,表现了楚国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囊括了各个时期的民间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先秦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主要以琴、瑟、筝等乐器演奏。
•绘画:先秦时期的绘画以壁画和丝织品上的绘画为主,主题多样,包括人物、山水、动物等。
•雕塑:先秦时期的雕塑多以石雕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宗教信仰。
四、对后世的影响先秦文化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其二,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后世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三,先秦文学和艺术作品在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正是先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才使得中国文化得以繁荣和传承,并为后世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素材。
先秦文化

•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 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 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 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 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 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 傅斯年:儒、墨以鲁为中心,儒家传播于 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 源于南方楚、陈、宋,后北上于齐。法家 源自三晋,成就于秦。阴阳家从燕发端, 在齐拓展。周、魏则盛产纵横家。
伏羲是女娲的 哥哥,又是她的老 公。——一对兄妹 而为人类始祖,这 个说法很多民族的 神话里都有。这二 位都是人首蛇身, 两蛇交尾,产生了 人类。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琮圆方相套的形 状是中国古代 “天圆地方”观 念的体现,因此 琮是天地贯通的 象征,也是贯通 天地的一项手段 或法器。
图腾崇拜
• “图腾”(Totem)一词 源于北美印第安部落,意 为“亲族”;那里的人把 自己的氏族看做是源于某 种动物或植物,于是便使 用它们的名字作为氏族的 徽号,把它们当做氏族神 来加以崇拜
图腾崇拜
• 半坡人的人面鱼纹 • 河姆渡人的鸟形器物 • 东方尚鸟,东南尚蛇,中原尚龙,西南尚虎 ------都有可能是这些部族的图腾
儒家的主张
• 儒家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礼崩乐坏”, 所以安定社会的途径在于“复礼”。 • 如何“复礼”?复礼以“仁”。 • “仁”是人内心中的善性,是人的“不忍之心” 或“不安之心”。
先秦文化的特点范文

先秦文化的特点范文先秦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的时期,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社会经历了从部落部落联盟到早期封建国家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以下是先秦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一、重视礼仪文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非常重视礼仪文明,把礼仪视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
礼仪文明以尊敬祖先和宗族长老为核心,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举行祭祀活动等日常行为中,还表现为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
礼仪文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二、崇尚儒家文化在先秦时期,儒家文化开始崭露头角。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主张君子为上,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重视知识与学术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学术发展非常活跃。
孔子、孟子等儒家学派的创立和发展,墨子、荀子等其他学派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先秦时期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学者,如《诗经》、《春秋》、《易经》等。
四、重视音乐与艺术在先秦时期,音乐与艺术非常发达。
音乐在宗教仪式、宫廷活动、农田劳作等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还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陶瓷等,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五、崇尚自然与天命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崇尚自然与天命。
人们认为自然是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
同时,人们对天命也有着极高的敬仰,相信君王的崇高地位来自于上天的授予。
六、注重政治制度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逐渐从部落联盟向早期封建国家转变。
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表明了政治权力的规范和传承。
七、文人墨客的兴起先秦时期,文人墨客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他们以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人墨客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发展,也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中国先秦历史文化(精品)

神农教 稼图 明刻本
●黄帝号有熊氏●相传, 黄帝时代发明了铜器。还 发明了舟车。●黄帝时代农 业有所发展,发明了历法。 ●炎、黄时代的传说,已被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 考古发掘所证实。
黄帝是时代的象征
传说中的黄帝,不能视为一个简单的个 人,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这个时代,正是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 转化的开端,后世常把有关向文明时代转 化的创造发明,如文字、历法、舟车、蚕 丝等等,大都集中到黄帝的身上,正反映 了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
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卯榫构件
马 家 窑 文 化
●首次在甘肃临洮马家 窑发现而命名。 ●受仰韶文化影响并有 地区特点。 ●其时代稍晚于仰韶文 化,目前一般认为 是仰韶文化晚期的 一个地方分支,故 又名甘肃仰韶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前2050年。
彩陶罐
一、 原始社会
• 3.神话和传说
• 中国传说最早的人物是盘古,说他将一个混沌世界开 辟成天地,身躯化作万物。后又有女娲氏抟土造人,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巣,伏羲氏教人 们捕鱼打猎,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种植五谷、发明 农业。父系氏族时期又有黄帝,炎帝、尧、舜、禹的 故事。有“三皇”、“五帝”之说。伏羲、神农、女 娲后世称三皇。司马迁依据《世本》、《大戴礼》的 记载,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在史记中称黄帝、颛 • 顼 、帝喾、尧、舜为五帝。
中国先秦历史文化
• 中国古代史分为:
•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诸阶 段。
• 秦朝统一之前叫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春秋和战国六个时期。夏、商、西周合称三代,春秋 和战国合称东周。
一、 原始社会
(距今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
先秦文化

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 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法家思想核心:法相尊严、以邢治人 、以法治国 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法家经典著作: 《韩非子》
商鞍
李斯
《商君书》
韩 非 子
(约前281年-前233年)
法家的思想基础——“性恶论”引申 法家的思想内容: ——法(法律)、术(权术) 势(统治大权)的统一 韩非子的人格理想:“争于气力”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 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 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 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 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 《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 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列
子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说中很多有教益的作品。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 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 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 十万多字,今存《天瑞》、 《仲尼》、《汤问》、《杨朱》 《说符》、《黄帝》、《周穆王》 《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 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 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 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概说主要大略介绍先秦文学的大概情况,以及先秦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和近年来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先秦文学的重视,并正确地学习先秦文学。
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先秦文学的概貌、重点及学习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于要求和吸引学生去阅读有关参考书籍。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
2课时概说先秦文学的概况、特点和地位一、时间界限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以前的人类社会长河,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建立以前的文学。
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初创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类型先秦文学的体裁主要包括,远古歌谣、远古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等。
三、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有《诗经》、《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论语》、《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离骚》及其他的楚辞作品等。
四、地位和影响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在远古神话、诗歌、散文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文学体裁、表现手法、文学理论等方面对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主要大略介绍文学的产生及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和神话的大概情况,分析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和神话的特点,选讲一些代表作品,了解远古歌谣和神话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注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远古歌谣和神话的概貌、现存情况等,注意一些词语的理解。
难点在于使能够阅读懂有关作品。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
3课时第一章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一、文学的起源文学起源于劳动。
二、远古歌谣和神话的概况及保存远古歌谣现存的情况,远古神话现存的情况,保存远古神话的几部著作。
三、远古歌谣远古歌谣的内容和特点。
四、远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远古神话:是远古时关于神仙或神化人物的故事,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表达的是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同宗教迷信有本质不同。
2、中国远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后稷诞生)、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炎帝之战、黄帝蚩尤之战)、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苍颉、后稷、后羿)、其他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3、中国远古神话的精神特征:深重的忧患意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中国远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感知自然时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表述时的具体、形象特征;自然的情感化和传播、复述时的情感体验。
5、远古神话的散失: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神仙化。
五、作品选讲《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黄帝蚩尤之战》等。
六、远古歌谣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远古歌谣及神话的地位(略)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创作素材的影响;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主要介绍有关《诗经》的常识:别称、规模、编定、体制分类、内容分类、艺术特点、用诗、流传、注释、地位影响等。
讲读四到五篇《诗经》作品。
注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些新的科研成果。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布置一次作业,开列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诗经》常识,学习理解作品,注意一些词语的理解。
难点在于使能够分析有关作品。
以讲述为主,辅以学生讨论和课外阅读。
16课时第二章《诗经》第一节有关《诗经》的常识一、《诗经》的别称、规模和分类《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等,汉代时始尊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按音乐的不同,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有诗160首;“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有诗105首;“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首。
《诗经》收录了大量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些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经》的精华,它开辟了以诗歌抒情和反映现实的创作道路,是现实主义的一个高峰,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且在体裁、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对后代文学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风、雅、颂的含义风雅颂《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因为音乐不同而划分。
风又称“国风”,为当时诸侯国所辖地区的乐曲,共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有诗160首。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天子京都地区的音乐,有诗105首。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为王侯祭祀宗庙的乐曲,有诗40首。
三、《诗经》的流传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种版本,被称为“四家诗”。
有《鲁诗》、《齐诗》、《韩诗》、《毛诗》四家。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毛亨和毛苌所传。
鲁、齐、韩三家诗在西汉时已立于学官,后失传。
《毛诗》出现较晚,于东汉时立于学官,现在所传的《诗经》就是《毛诗》。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颂里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诗经》中一般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有五首诗歌,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命》五篇。
二、农事诗《诗经》中的农事诗有《七月》、《丰年》、《臣工》、《噫嘻》《载芟》、《良耜》等。
三、燕飨诗《诗经》中的燕飨诗有《鹿鸣》、《相鼠》等。
四、怨刺诗《诗经》中的刺怨诗有《墙有茨》、《伐檀》、《硕鼠》、《新台》等。
五、战争和徭役诗《诗经》中反映战争和徭役的有《采薇》、《无衣》、《出车》、《鸨羽》等。
六、婚姻爱情诗《诗经》中反映婚姻恋爱的诗占有很大比重,有《关雎》、《子衿》、《出其东门》、《南山》、《柏舟》、《桃夭》、《氓》、《谷风》等。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征一、强烈的现实主义手法《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和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的《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一般说来,赋指对事物的直接陈述描写;比即打比方、比喻,是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兴即起兴或发端,是先借用别的事物、景象或其他内容起头,然后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
三、句式和章法结构特点《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又多用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手法。
双声为音韵学术语,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为《诗经》所常用的修辞手法,如“辗转”、“参差”等。
用双声字构成的词叫双声词。
叠韵为音韵学术语,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为《诗经》所常用的修辞手法,如“窈窕”等。
用叠韵字构成的词叫叠韵词。
四、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的作品呈现着不同的语言风格。
一般说来,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
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活泼生动,浅显通俗,比较接近口语。
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一、《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风雅”传统。
2、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诗的民族特点。
3、比兴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二、《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1、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深远影响。
2、比兴手法的深远影响。
3、体裁结构、语言艺术方面的影响。
第五节《诗经》作品选讲一、《关雎》《关雎》是一首恋歌,描写一个男子对他所爱慕的女子的追求。
诗歌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感情直率炽烈,体现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点。
其艺术特点是:①坦率大胆地表露感情。
②成功运用比兴手法。
③采用复沓句式和双声、叠韵、叠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使语言活泼生动,和谐铿锵。
二、《氓》《氓》是我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休弃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表达了女子被休弃后的愤恨和决绝态度,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批判了夫权制罪恶。
其写作特点是:①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形象。
②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③通过细腻的心理和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真实性,又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
④以比兴手法表情达意。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弃妇和氓两个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一个被夫权欺凌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她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
婚前,她纯真热情、痴情、勇敢;婚后,她吃苦耐劳,操持家务,安于贫苦生活,甘心和氓在一起过苦日子,体现了劳动妇女勤劳善良的美德,但却遭到了氓的粗暴虐待;被休弃后,她变得刚强坚毅,理智冷静,沉着果断,表示要和氓毅然断绝。
从一个纯真多情的少女,到一个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一个刚强果断的弃妇,这就是女主人公性格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氓是一个虚伪无情、残暴卑鄙的小人,是封建夫权的代表人物。
婚前,他对女主人公信誓旦旦,百般讨好,骗取了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后,他凶相毕露,残暴地对待女主人公,并且抛弃了女主人公,而且最终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
氓是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三、《七月》(课外阅读)四、《采薇》(课外阅读)五、《伐檀》(课外阅读)《伐檀》是西周时一首伐木者的歌,描写了一群奴隶工匠伐木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剥削奴隶的罪行,表现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
其艺术表现手法是:①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②运用对比、反语讽刺手法,揭示阶级剥削的深重和阶级对立的尖锐。
③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突出了奴隶们伐木制轮劳动的繁重和艰辛,强烈地抒发了奴隶们的反抗情绪。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主要介绍有关先秦历史散文的常识:别称、规模、编定、分类、内容特点、艺术特点、地位影响等。
讲读三到四篇作品。
注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些新的科研成果。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布置一次作业,开列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先秦历史散文的常识,学习理解作品,注意一些词语的理解。
难点在于使能够分析有关作品。
以讲述为主,辅以学生讨论和课外阅读。
10课时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甲骨卜辞指我国殷商时期刻在占卜后龟甲、兽骨的卜兆旁的记载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应验情况等的文字。
其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它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