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的特点
先秦文化总结

先秦文化总结先秦时期,即公元前约221年以前,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化涵盖了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先秦文化进行总结,探讨其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一、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早的时期之一,经历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的变革。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但同时,各国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孕育了先秦文化的繁荣。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哲学流派:1. 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君主立身、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强调仁爱、忠诚、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无为而治、道德自觉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3. 墨家思想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家思想倡导节俭、兼爱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浪费,并提出了“非攻”和“兼爱”的观念。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重视言辞、辩论和名声,注重说服力和辩证思维。
名家思想对后世的法家和儒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脉络,对后世的思想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制度在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革。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形成了封建制度,以封建宗教和封建礼制为基础,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体制。
1. 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封建体制包括有君主、贵族和士人。
君主通过封官让民,以维持政权稳定和统治秩序。
2. 诸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逐渐兴起,通过分封制度,各个国家中的贵族统治着一方土地,形成了分封政权体系,各自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3. 考试选拔制度在战国时期,各国开始注重才能的选拔。
例如,齐国的国君引入选拔制度,聘请名士担任官职。
先秦服饰知识点总结

先秦服饰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服饰特点1. 朴素而华丽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服饰以朴素而华丽著称。
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
大多数人的服饰都比较朴素,只有少数贵族和显贵人士才能穿着华丽的服饰。
2. 颜色的运用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运用非常讲究,它的色彩鲜艳活泼,常以红、黄、青、黑、白为基调,采用对比色,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代表吉祥、祝福,黄色代表皇家、贵族,黑色代表端庄、严肃等。
3. 舒适耐穿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限制,在先秦时期的服饰设计中,人们更加注重服饰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服饰的具体设计因材料、用途和制作工艺而异,但都以穿着舒适耐穿为主要目的。
二、先秦时期的服饰类型根据先秦时期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的服饰类型主要包括上衣、下衣、鞋、帽、饰品等。
1. 上衣先秦时期的上衣包括衣、袍、褂、袄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襦裙式上衣,上面有两块大袖,下面连成一体,便于活动。
而在另一些时期和地区,则使用类似现在所称的中式长袍。
2. 下衣先秦时期的下衣主要包括裤子和裙子,皆为长装。
男子穿裤子,而女子则穿裙子。
在一些富裕人家,还会使用带有褶皱的长裙。
3. 鞋先秦时期的鞋类主要有靴、履、鞋和草鞋等。
不同的鞋类在功能和使用场合上都有所差异。
例如,履子多为男子所穿,而草鞋则为农民和较为普通的人所穿。
4. 帽先秦时期的帽分为多种,如绅、道巾、裘、珠等。
帽子的形式和材质也因时代和地域而异,但总体上都以赋予身份特征和寓意含义为主。
5. 饰品在先秦时期,饰品丰富多样,包括发饰、耳饰、项链、手镯、戒指等。
这些饰品多为贵族和显贵人士所佩戴,用以彰显贵族身份和社会地位。
三、先秦时期的服饰成分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得知先秦时期的服饰成分主要包括面料、款式、图案、配饰等。
1. 面料在先秦时期,人们使用的面料主要有丝绸、麻布、毛皮等。
在华夏文明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的局限,主要以麻布和皮毛为主要材料,后期丝绸逐渐普及,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 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A
高美峰制作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 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高美峰制作
4.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 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 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 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C
高美峰制作
夷夏界限的变化
远古时代在各地散布着许多部落,无所谓夷夏问题。 周王朝建立后,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 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当作野 蛮人而和诸夏对立起来。在春秋时期,诸夏自称为诸华, 或华夏,少数民族则泛称夷或夷狄。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确 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又长期有着 密切的共处关系。春秋时,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 秦等国都把临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 进程。楚、吴、越也在迅速地华夏化,战国时,华夏族基 本形成了,这就是汉族的前身。
高美峰制作
古代中国人有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就同古代印 度的雅利安人称异族为“蔑戾车”和古希腊人称异族为“蛮 族”一样。不过,古代中国人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 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 种族的区分标准。 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 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先秦文化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主要派别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①儒家。
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
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
墨子死后,“墨离为三”。
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
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
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
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
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
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历史地位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先秦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

先秦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价值对于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出非常多元的特点,而这些多元性和交融性则成为了先秦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
首先,从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先秦时期是一个分裂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政治制度也各有不同。
这种多元性的表现,使得各个诸侯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
据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文化形态除了包含典礼、音乐、政治外交等方面之外,更是融合了诗歌、历史、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
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先秦文学的多元性和交融性更为显著。
先秦时期的文学以诗歌为主,而先秦诗则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除了《诗经》等官方的诗歌外,还有大量的私家诗,例如《离骚》、《九歌》、《楚辞》等,它们的流传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各自所在的国家。
这些诗歌的作者都是各个诸侯国的文人学士,而他们的文学成就也远高于普通人,这也是形成先秦文学多元性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楚辞》中,不仅表现了楚国独有的文化特色,还具有其它诸侯国家所未有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
其中,融合了音律、文学、哲学、抒情等多种文化因素,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瑰宝。
例如“离骚”一文,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深邃的部分之一,其景象也更是瑰美,让人读后无不为之心醉。
此外,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还包括了许多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例如《史记》、《左传》、《孟子》等。
这些著作从各自的角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释了先秦时期社会状态、人文思想等多个方面。
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参照、互相交流,则表现出了先秦文化交融性的最大特点。
例如,“墨家正义”和“儒家仁义”这两个思想体系在先秦时期便开始竞争并交流。
虽然这两种思想体系分别代表了先秦时代社会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但是在交流和融合中,也互相吸取了彼此的优点,使得他们都有了更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化

先秦文学概说主要大略介绍先秦文学的大概情况,以及先秦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和近年来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先秦文学的重视,并正确地学习先秦文学。
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先秦文学的概貌、重点及学习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于要求和吸引学生去阅读有关参考书籍。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
2课时概说先秦文学的概况、特点和地位一、时间界限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以前的人类社会长河,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建立以前的文学。
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初创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类型先秦文学的体裁主要包括,远古歌谣、远古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等。
三、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有《诗经》、《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论语》、《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离骚》及其他的楚辞作品等。
四、地位和影响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在远古神话、诗歌、散文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文学体裁、表现手法、文学理论等方面对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主要大略介绍文学的产生及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和神话的大概情况,分析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和神话的特点,选讲一些代表作品,了解远古歌谣和神话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注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远古歌谣和神话的概貌、现存情况等,注意一些词语的理解。
难点在于使能够阅读懂有关作品。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
3课时第一章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一、文学的起源文学起源于劳动。
二、远古歌谣和神话的概况及保存远古歌谣现存的情况,远古神话现存的情况,保存远古神话的几部著作。
三、远古歌谣远古歌谣的内容和特点。
四、远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孕育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先秦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关注人的政治伦理,主张君主专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爱、忠诚、礼貌、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才能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放弃规范和行为准则,追求自然,反对人为的权力干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将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看作是人为的束缚,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墨家学派则强调兼爱和平等的伦理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和不求回报的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互帮互助和平等的相处,才能达到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哲学思想方面,先秦时期也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说。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之外,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等。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韩非子是此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关注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和社会道德的实际效果。
法家学派则强调法治和权力的合法性,主张以法律和政策来规范社会,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
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伦理道德方面,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也有丰富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儒家的仁爱、忠诚、孝道等观念之外,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社会关系的理念。
道家强调的无为和追求自然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伦理建构。
关于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重视教育,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并将其应用到政治治理中。
先秦文化文档

先秦文化一、背景介绍先秦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战国前的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先秦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学派。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流派为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规范。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法家注重法治,强调权威和秩序的建立。
•名家则注重言辞的运用,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考。
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文学艺术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
1. 文学作品•《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其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脍炙人口。
•《国语》:记录了诸侯国的历史和各国之间的关系,为后世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楚辞》:汇集了楚国文人的诗歌创作,表现了楚国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囊括了各个时期的民间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先秦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主要以琴、瑟、筝等乐器演奏。
•绘画:先秦时期的绘画以壁画和丝织品上的绘画为主,主题多样,包括人物、山水、动物等。
•雕塑:先秦时期的雕塑多以石雕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宗教信仰。
四、对后世的影响先秦文化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其二,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后世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三,先秦文学和艺术作品在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正是先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才使得中国文化得以繁荣和传承,并为后世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化的特点先秦时期社会的哲学奴隶社会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
始自商周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之前。
历史背景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
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
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发展过程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①萌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主要派别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①儒家。
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
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
墨子死后,“墨离为三”。
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
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
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
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
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
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历史地位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
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
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
交相辩难,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
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
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
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
“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
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
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
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
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
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
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
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
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
“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
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
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
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
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
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
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
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
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
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
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
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
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
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
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
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
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
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
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
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
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
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
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
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
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
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
士风具体体现在:一、重视个人尊严;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
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
“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
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
人们相对于对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
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
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个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