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篆书知识与赏析

合集下载

欣赏教案 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

欣赏教案 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

课题: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课时:1课时课型:单一课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来看:一、要明白什么是篆书?二、要知道篆书的发展脉络;三、要知道的篆书的特征:1,笔法的单纯性2,结字的形状3,章法的变化性四、要明了篆书作品应该怎样进行赏析;从自身阅历来浅谈:可以先从教材中举出的古代篆书作品来分析:1,《四祀其铭》,此件作品造于商纣王四年。

铭文铸在底部圆形平面上,计8行,共42字。

每行字数不等,字形也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符合该器底面的的要求,笔画粗壮不一,变化多样。

有些字同甲骨文类似,通篇铭文显示出古朴厚重的风貌。

2,《墙盘铭》,此件作品造于西周恭王时期,于1977年出土在陕西扶风县,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该铭文18行,共284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称颂西周国君的功绩,后部是史墙家史。

从作品来看行笔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字形修长方整,排列纵横有距,整齐、疏朗,代表了西周中期的金文最流行的书写风格。

3,《散氏盘铭文》,散氏盘,也称“散盘”、“矢人盘”,造于西周厉王时期,清代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该盘铸造之时,金文书法已进入成熟期。

铭文通常写得工稳考究,布局整齐,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装饰色彩,而散氏盘则写得简便随意,十分生动,用笔也灵活,章法而是顺势而下,多有变化,结体也自由,字形略呈扁圆,俯仰、欹正相呼应。

通篇铭文奇态百出,如星斗满天,让人目不暇接。

4,《虢季子白盘铭》,此盘造于西周中晚期,口径长137.3厘米,宽86厘米,腹深36厘米,重约225千克。

清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盘主要记录虢季子白征战凯旋而受到周王嘉奖的事。

笔画纤细而又力度,字体严谨而自然,章法疏落大方,字行距较大,通篇气韵统一,秀美典雅。

5,《侯马盟书》,盟书,是各诸侯或卿大夫之间盟誓的记录。

1965年出土于山西,此件是写在玉片上的,计5000余片,字迹清晰约600余片,此件作品真实的保存了春秋晚期的毛笔笔迹。

篆书知识与赏析(新)

篆书知识与赏析(新)

《侯马盟书》盟书是各诸侯或卿大夫 之间盟誓的记录。写在玉片上,它们 真实地保存了春秋晚期的毛笔笔迹, 笔画粗细变化,比同时代的金文笔画 更灵活,结体更自由。
《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 的秦国刻石,因为文字是刻 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所以 称作“石鼓文”。文辞是记述 秦国君臣游猎的事,石鼓文 章法疏朗整齐,用笔遒劲凝 重,被历代书家视为学习篆 书的重要范本。
二、篆书的发展:
籀文、大篆(今存的石鼓文) 最早的篆书,最早的郭成店系楚统墓的竹汉简字(是简甲牍骨书文)。
二、篆书的发展:
小篆《泰山刻石》 经过统一规范的秦代篆书称小篆
二、篆书的发展:
《峄《山琅刻琊石台》》
线条粗细均匀,字形匀称,结构严谨,笔画更简洁。
二、篆书的发展: 甲骨文: 金 文: 石鼓文: 小 篆:
三、篆书的特征:(章法变化)
甲骨文虽字形 大小不一,字 距、行距不等, 但基本上是纵 有行而横无列。
三、篆书的特征:(章法变化)
三、篆书的特征:(章法变化)
篆书已经奠定了汉字纵向排列的基 其卣铭》铸造于商纣王4年,铭文铸在底部 圆形平面上,计8行,共42字。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 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 。
《虎符》虎符是古代帝王调动军队的信物。 结字严谨宽博,笔画骨劲肉丰。
识 篆:
连 连 看: 人正行六立大
篆书文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印
回顾总结:
一、什么是篆书?大篆、小篆 二、篆书的发展: 三、篆书的特征: 四、篆书名作欣赏: 五、课外作业:选一种你喜欢的篆书字体,
在课下练习
《墙盘铭》是西周恭王时期的青铜器,墙盘铭 文18行,共284字。

小学生书法 篆书赏析(课件)

小学生书法  篆书赏析(课件)

小篆之祖——石鼓文
“石鼓文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同时是大篆 向小篆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又称“籀文”,属于大篆 系列,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声。
《石鼓文》,唐初发现于陕西凤翔三畤原,现藏故宫博物 院。共十石,每石约一米高,直径大约60CM,其形如鼓, 故通常称其为“石鼓”,所刻文字为 “石鼓文”。每件环刻四言诗一首于鼓璧,其内容为秦王 游猎、戍边、开拓之事,故石鼓文又称“猎碣”
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鼎堂郭沫若: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
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甲骨文的书法意义:
甲骨文是表现我们先民的 宇宙理念、哲理思想人文意 识、文学素养、审美理想的 载体,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 传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
石鼓文与鼎盛时期金文的区别
第一,石鼓文抛弃了金文中的“滞笔”现象,去掉了“面”,加强了书 写性和流畅性,使文字更加书法化。
第二,石鼓文在结构上努力克服文字异体现象。如《散氏盘》中“道” 字,个个形异,石鼓文则个个相同。
第三,石鼓文把线条固定在一个方形的框架内,以圆转、对称的折线代 替了金文中的斜线,牺牲了金文的灵动、恣肆,赢得了平衡感、表现出 宽博和恢宏。
艺术特点:点画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 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代是小篆的中兴时代,因金石学和碑学的兴起和影响。其时,篆书大家
纷纷涌现、技艺高超,艺术风格突出的篆书作品层出不穷,创造出篆书发展的大好局 面,为世人提供了大量可以用来学习、研究、欣赏的书法作品。
王懿荣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夫妻双双为国赴死,所藏甲骨被好 友刘鹗收藏,在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罗振玉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 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篆书详解

篆书详解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七、缪篆
八、练习
在一张A4纸上按图示要 求创作一幅硬笔书法作品, 文字颜色可用黑色。
释 文 一 点 浩 班然 气 千 里 快 哉 风 学 书岁 次 ■庚 寅 □清 明 之 时 *** *** *** *** *** ***
第四节
本节教学目标
• 掌握篆书的起源、历史遗存及其发展脉 络 • 掌握篆书的基本特征,初步具备判断篆 书分类的能力 • 了解篆书以及篆书名家的艺术特色 • 认识若干简单篆字
一、篆书释义
• 籀书——《史籀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
所作。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史籀篇》是主要依据。 班固说《史籀篇》是西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是太史所作,其书体为大篆。 许慎《说文解字序》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唐代张 怀瓘《书断》则明确说,“周宣王太史史籀”,姓史名籀。
• 篆引——许慎《说文解字· 竹部》:“篆,引 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 帛也。 • 车毂纹饰 • 青铜钟鼎纹饰
篆书的现代应用实例
二、源头——甲骨文
三、大篆
• 1、金文(钟鼎文)
金文拓片
今人临写
• 2、石鼓文
• 大篆慎在《说文解字· 叙》中说:“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 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 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 篆者也。”

书法基础知识与赏析演示文稿

书法基础知识与赏析演示文稿
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为御史, 并以其所创造的隶书发交官狱应用佐书,故曰“隶书”。所以 世称程邈为“隶书之祖”。
第16页,共94页。
隶书发展简史
(一)、篆隶混参时期-------秦代隶书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云梦睡虎秦简
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谓骨肉匀适,情文流
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捷出,开后来
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第29页,共94页。
汉《石门颂》
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 称《杨孟文颂》。
东,汉摩建崖和隶二 书年 。2(01行4,8年行)30十、一3月1字刻 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藏汉中博物馆。
第23页,共94页。
汉阳嘉残碑 133年
横平竖直, 蚕头雁尾, 无论点画还 是结体,都 是已经成熟 而且典型的 隶书。此碑 书法方整秀 劲,波挑夸 张,飘逸多 姿,允称汉 隶中之佼佼 者
第24页,共94页。
汉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熹平四年 (175)刻石, 是隶书字体成熟 以后的标准楷模 。隶书字体由此 广被天下,成为 流行字体。
的隶书,承袭秦隶,篆隶夹杂。由《鲁孝王刻
石》可以看出,其结体尚不够方整,无明 显波势,用笔圆转且篆意较浓,其“年”
字长脚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汉简 同趣。 明赵崡《石墨镌华》云:“西汉 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古朴。” 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其“浑
沦朴古,隶法之未雕凿者也。”
第22页,共94页。
(三)、蚕头雁尾时期--------东汉中后期
第25页,共94页。
现状
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一

篆书知识与赏析教案

篆书知识与赏析教案

篇一:《篆书教学教案》1篆书教学教案【学习目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临摹篆书作品,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

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教学【知识回顾】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比教师单纯的讲有趣。

【导学预习】材料一: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秦篆等。

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距今约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可以称之为。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

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

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大小雅相近。

字体近于《》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峄山石刻》《》《》《会稽石刻》等。

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以前的书法中的,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篆书大全及释文

篆书大全及释文

篆书大全及释文一、引言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通过刻于玉石或砖瓦等硬质材料上,留下深刻而均匀的印痕。

它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书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篆书艺术。

二、篆书的历史演变2.1 先秦篆•隶书篆–金文篆–谏议篆2.2 秦汉篆•大篆•小篆2.3 魏晋篆•魏碑•晋书•隶书2.4 隶篆•隶书•篆书三、篆书的特点篆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简洁而饱满的线条 2. 大胆刚劲的笔画 3. 古朴隽永的造型 4. 勾勒出的文字形态鲜明四、篆书的用途篆书在古代具有广泛的应用,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

以下是篆书的主要用途: -印章制作:篆书作为一种刻印文字的方式,被广泛用于制作私人或机构的印章。

- 碑文刻刻: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伟人事迹等被刻于石碑上,以篆书方式记录下来。

- 书法艺术: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书法家用于创作优秀的书法作品。

五、篆书的价值和意义篆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篆书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见证。

- 艺术审美:篆书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入内涵,使其成为书法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研究价值:篆书对于研究古代文字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结论篆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通过刻于硬质材料上,留下深刻而均匀的印痕。

它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篆书艺术。

篆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印章制作、碑文刻刻和书法艺术。

篆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篆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关于篆书的赏习PPT课件

关于篆书的赏习PPT课件
(二)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文字。它在清光绪二 十五年(1899)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小屯村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 商王朝都城的遗址,世称“殷墟”,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由 于它是将殷朝卜官占卜的卜辞和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用刀刻在龟甲、兽
骨上,故名“甲骨文”,也称“卜辞”、“殷墟书契”和“甲骨刻 辞”等。从1899年以来,已出土的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甲骨文字 的单字总数有4600多个,其中已认识的近2000字,常用而又无争议 的有1000多字。其基本字形是象形字,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以 及近五分之一的形声字。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 据世系、称谓、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盘庚至武丁 时期;祖庚、祖甲时期;廪辛、康丁时期;武乙、文丁时期;帝乙、 帝辛时期。它的代表作有《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 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等。
然而,无论结绳,还是契刻,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文字,充 其量是一种记事表意的方法。从这里,我们也可窥到汉民族在社会实 践中是如何对记事表意方法而进行探索的。
对于汉字产生的具体年代,人们迄今还不能给出一个结论。根据 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推测,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里说:“原始汉 字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第三千年末期,
“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说明汉字的产生于非常久远的年 代。汉刘安《淮南鸿烈·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 夜哭。”此语大可不必相信,无非是说,汉字的产生是惊天动地的大 事情。宋王应麟《周易郑康成注·系辞》:“书契书之于木,刻其侧 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这是说在木头的边上刻上记号或缺 口,表示数目;或者当事人双方各执其一,缺口对合以作为凭信。
《大盂鼎》又称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为了区别于小盂鼎。这两 个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仅存铭文拓本。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 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 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阳冰
•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在唐 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 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 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
• 李白族叔,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 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奔 其叔李阳冰。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 《草堂集》并为序。
篆书名作赏析
天亡簋(gui)
高24.2厘米,口 径21厘米,底径 18.5厘米 用途:盛食器 所处时期:西周 出土时间:清道 光年间 出土地点:陕西 郿县出土
•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 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 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 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 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 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 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 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 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 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 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 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 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 精良,保存完好。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
• 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 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 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 ,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 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 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 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 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 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
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
• 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周时期出现了几个著名的“盘 子”铭文:
• 《虢季子白盘铭文》
• 《墙盘铭文》
• 《散氏盘铭文》
• 金文的制造过程
• 殷周金文被铸在青铜器的内侧,但是怎样在铸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确定。根据在工 场遗址所发现的大量模具所推断,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如下:
• 1、利用粘土做一个与制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 2、另外再用粘土包裹着模型,待干透后切开外层的粘土,作为外模。
第2课篆书知识与赏析
2020/8/15
一、篆书概念
• 篆书,是先秦时代、秦代和汉代前同性的正体文字。 • 大篆: • 秦代统一以前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牍书。 • 小篆: • 秦代规范化的篆书,至东汉时代,逐渐被隶书替代。
二、篆书特征
• (一)笔法单纯

大致只有直、弧两种笔画,粗细一致,笔笔中锋
,多圆转而无方折
• (二)字体略长

大篆象形,小篆规范对称
• (三)章法变化

字形大小不一,字距行距不等,纵成行横无列—
—纵有行横有列
二李”
•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
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 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 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 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 度量衡的统一。










• 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 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 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这 件簋来铭记荣宠。
【名称】大盂鼎
【年代】西周康王时 期
【文物原属】故宫旧 藏
【文物现状】现藏中 国历史博物馆。
【出土地点】清道光 年陕西省岐山县礼村 出土 。
【文物规格】通高 102.1厘米。
其内壁铸有铭文十九行,二百九 十一字。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 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和殷商 失国的教训,不要酗酒,要效法 祖先,忠心辅佐王室。铭文书法 极其精美,用笔方圆兼备,结体 谨严,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 饬中又见灵动,是西周前期金文 的代表作。
毛公鼎
• 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 册命。共五段:其一, 此时局势不宁;其二, 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 外;其三,给毛公予宣 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 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 ,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 奉行;其四,告诫勉励 之词;其五,赏赐与对 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 治史的重要史料。
栾书缶(fou )
• 3、将模型削去外层,作为内模。
• 4、在内模刻上图案文字。
• 5、组合起外模和内模,并在之间放入铜片作为间隔空隙以待注入铜液。
• 6、将已溶化的铜注入。
• 7、将模冷却打破,取出青铜器。
• 但是,怎样在内模上加上文字图案等,仍然是一个谜。由于在青铜器内侧的金文是凹入 去的,因此在内模上的文字应该是凸出来的。加上这些凸出来文字的技法,有各种不同 的假设:
通高:40.5厘米 口径:16.5厘米 足径:17厘米 用途:盛酒或盛水器 所处时期:战国
• 释文 • “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
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 。以祭我皇祖,虞(余)以 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 是宝。”
栾书又 称“栾 武子” 或“栾 伯”, 是春秋 时晋国 大夫。
包山简不是单纯的法律文书,其 文书类竹简是处理实际政务的案 卷,包含许多完整的司法案例, 同时又涉及到战国时期楚国的社 会、经济状况,弥补了传世典籍 对战国政治、法律制度言己载极 少的缺陷
包山楚简
• 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 策三种。这些竹简内容丰富,纪年 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其 它列国以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 济、法律和历史地理,以及文字、 书法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姬夫差,又称吴 王夫差,春秋吴 国末代国君,阖 庐之子,汉族, 前495年─前473年 在位。
吴王夫差矛
• 1、将溶成泥状的粘土,逐渐贴上。此为清朝金石学权威阮元提出的假设,但没有实证 实验。
• 2、在内模贴上薄粘土,再削去多余部份。这是民国以前被提出的假设。工序中必然会 在内模上造成痕迹,而青铜器上亦必然有之,然实际上并没有。
• 3、先在木片或龟甲上刻上文字,用粘土填满后,再将粘土移印至内模上。经实验证明 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没有发现相关的物证,因此仍只可当作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