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书名家赏析

合集下载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是指清朝时期的篆书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篆书中,既有延续明代篆书传统的作品,也有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下面将对清代篆书做详细的赏析。

清代篆书作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筆劃豐富多變:清代篆书作品的笔触丰富多变,既有粗大有力的笔法,也有细腻流畅的笔法。

对于字形结构的处理,清代篆书多采用“研章画块”的写法,即将字的结构分为研、章和画块,从而使字形更加丰满和立体。

2. 线条硬朗有力:清代篆书作品的线条特点是硬朗有力,字形饱满,线条之间的对比明显。

由于清代篆书作品大多用于刻石或雕刻版画,因此需要具备线条鲜明明确的特点。

3. 书法家追求篆书的古朴典雅:清代篆书作品是在明朝篆书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在风格上更加追求古朴典雅。

清代篆书作品在继承明代篆书的整体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形体比例的协调和字形的规范化。

清代篆书作品中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赵之谦、惲之杰、顾炎武等。

赵之谦是清代篆书艺术的代表人物,他擅长于行书、楷书和篆书三者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篆书作品,字形饱满丰厚,线条流畅有力,形体协调美观。

他的篆书作品注重变化与协调的统一,给人一种庄重、古朴、沉稳的感觉。

惲之杰是清代篆书艺术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篆书作品大多题诗题画,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他的形体构思奇特独特,线条洗练流畅,字形庄重有力。

他的篆书作品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古人儒雅的气质。

顾炎武是一位同时精通篆书和楷书的书法家,他的篆书作品多以古人名言警句为题材,字形刚劲有力,形体协调美观。

他的篆书作品给人一种挺拔刚毅的气质,体现了他的个人胸怀和儒家思想。

清代篆书作品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

它们在字形结构和线条运用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清代篆书艺术。

它们的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表现了个人书法家的风采和个性。

清代篆书作品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价值,在书法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篆书白氏草堂记技法解析

篆书白氏草堂记技法解析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技法解析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是清代篆书之冠,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作品以古朴、雄浑、豪放的风格著称,开创了篆书的新境界。

《白氏草堂记》以中锋用笔为主,线条雄浑有力,富有变化。

其笔画舒展自如,富有韵律感,给人以醇厚、沉着、典雅的美感。

邓石如篆书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锋用笔:邓石如篆书的线条特点是雄浑有力,富有变化。

其用笔以中锋为主,线条圆润、饱满,富有质感和力度。

他巧妙地运用了毛笔的特性,通过中锋用笔,达到了“篆引”的效果,使得作品更具韵律感。

2. 变化多姿:邓石如篆书的线条变化多姿,富有变化。

他通过不同的用笔方式和线条变化,营造出了篆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他的笔画舒展自如,富有变化,避免了篆书的单调和重复。

3. 厚重沉着:邓石如篆书的线条厚重沉着,富有变化。

他运用了粗细、浓淡、干湿等多种用笔方式,使得作品的线条更加丰富多彩,避免了篆书的沉闷和死板。

4. 善于变化:邓石如篆书的特点是善于变化,他的作品不仅笔画粗细有别,而且笔画长短、方向也不同,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他巧妙地运用了变化的特点,达到了“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见变化”的效果。

综上所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技法解析,体现了他独特的篆书风格和高超的书法技巧。

他的作品以古朴、雄浑、豪放的风格
著称,开创了篆书的新境界,对中国近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是中国篆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特点是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疏密有致。

清代篆书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风格和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下面将对清代篆书进行赏析,探究其特点和魅力所在。

清代篆书,源自唐代的篆刻艺术,在历经宋代、元代的发展演变后,到了清代达到了巅峰。

清代篆刻大家有许多,如书画家阮元、周凤石、蒋兆和等人都是当时的篆刻大家,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来赏析一下清代篆书的艺术特点。

清代篆书作品在线条上非常简洁明快,刚劲有力,龙飞凤舞,给人一种豪放、雄浑的感觉。

清代篆刻家在创作中善于使用装饰性的线条和纹饰,但又不显得繁琐,整体呈现出一种简约而有力的效果。

清代篆书的笔画疏密有致,字体的空间利用非常巧妙,庄重厚重之中又不失轻灵活跃之感。

清代篆刻家在构图上也非常讲究,能够将字体与艺术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接着,我们来欣赏一些典型的清代篆书作品。

阮元的《圣贤图记卷》中的篆书作品《信》,字体方正挺拔,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一种庄重、威严之感。

周凤石的《天启青花诗碗》上的篆书作品《永靖》,字体端庄大气,笔划疏密得当,显示出清代篆刻家的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

在清代篆刻中,蒋兆和的《西湖诗碑》,尤为引人注目,这部作品不仅是篆刻的经典之作,也是清代篆刻艺术的杰作,展现了篆刻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清代篆书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书法家的努力。

清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篆刻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清代书法家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书法的精华,不断探索创新,将篆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清代书法家们以古为鉴,大胆创新,形成了多种书法风格和流派,为篆刻艺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清代篆书在当代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品位。

清代篆书作品的珍贵性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

清代篆书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徐三庚篆书的写意风格

徐三庚篆书的写意风格

一、徐三庚的职业艺术生涯徐三庚是晚清到近代书画领域的一个重要书法家、篆刻家。

现存的徐三庚史料极少,关于家世生平目前仅见两则:一为《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五《方伎》记载:“徐三庚,字辛穀,世居南乡象山。

尝绘《象田贻穀图》见志。

工篆隶,尤精摹刻金石文字。

凡书画家图章,多出其手,名动公卿,先后为徐学使树铭、杨抚军昌濬、连将军成幕宾。

别号金罍道人。

有《似鱼室印谱》行世。

”[1]二为《上虞县志·人物卷》记载。

根据徐三庚自己所刻的“徐三庚于道光丙戌岁后浴佛十日生”(图1)一印中所知,推荐·名家内容提要:在金石学、碑学思想的倡导下,清代中期的篆书形成风格多变的流派,成为清代篆书的特色现象。

平民出身的职业艺术家徐三庚得益于晚清“篆、隶复兴”的文化背景与篆书创作兴盛的书写环境,成为晚清到近代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篆书大家。

他一生勤耕铁笔,纳百家之长。

他的创作结体内紧外松,上密下疏,左右垂曳,用笔圆转婀娜,气质灵秀清健,终以其遒逸俊秀、流动妍美、充满写意性的风格在晚清篆书家群体中辟地自立。

本文将注重分析徐三庚篆书艺术写意风格的来源、表现以及影响。

关键词:徐三庚;晚清;篆书;写意风格;新意图1 徐三庚 徐三庚于道光丙戌岁后浴佛十日生2.3cm图2 徐三庚 上虞徐三庚字褎海父3.3cm ×3.4cm徐三庚家境贫寒,少时便离家谋生,在道观当差打杂。

徐三庚书法篆刻启蒙来源于道观中的一位道人,在三四十岁的篆刻作品中,边款尝署“荐未道士”“金罍道士”“金罍道人”(图3),可能是对少年时期经历的1852年起,26岁的徐三庚以上海为中心而不断地云游四方,先后抵达杭州、嘉兴、苏州、宁波、慈溪等地,远至广州、安徽、北京、香港等。

在这期间,一方面鬻艺自给,另一方面结识同好,开阔眼界。

他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时间最久,晚年客居上海浦寓斋,以卖书、印为生计。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卒,终年65岁,归葬老家西山村。

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印摭》《海上墨林》等。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其中的篆书更是在风格、技法上都有着独特的表现。

清代篆书以其刚劲有力的笔画、端庄稳重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清代篆书进行赏析,探究其特点和魅力所在。

清代篆书的特点之一是笔画刚劲有力。

清代篆书在笔画上非常有气势,每一笔都显得笔力强劲,饱含力量。

这一特点与其它时期的篆书相比显得更加突出,表现了清代篆书的独特魅力。

这种刚劲有力的笔画不仅在字形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墨迹与纸面的对比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清代篆书在风格上表现出端庄稳重。

清代篆书在整体风格上显得非常成熟、庄重、稳重,给人以一种肃穆之感。

清代篆书的字形端庄,线条利落,结构严谨,显示出一种庄严大气之感。

而且清代篆书在纸面上的排版往往也十分规整,整篇字迹洗练有序,充满了秩序之美。

清代篆书在技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清代篆书在运笔时非常注重笔法的变化和笔墨的运用,常常以劲健有力的笔墨表现出了文字的力度和韵味。

清代篆书的运笔流畅自如,字内部的构造严谨有序,给人以一种凝重、稳定的美感。

清代篆书的墨迹运用也十分讲究,墨色深浅相间,浓淡适度,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墨韵之美。

在清代篆书中,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清代篆书的独特魅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米芾、赵孟頫、文征明等书法家。

米芾擅长篆书,其篆书字体刚劲有力,极具个人特色,被誉为"米篆",成为了清代篆书的代表性作品。

赵孟頫的篆书则精于笔力饱满,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极富动感的感觉,展现了清代篆书在刚劲中的柔美。

文征明的篆书则更加注重线条的横竖交错,笔法圆熟,苍劲有力,表现出一种端庄沉稳的特色。

清代篆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不同于前代的书法风格。

它既保留了传统篆书的特点,又有着自身独到的变化和发展。

清代篆书在传承和发展上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清代书法家继承了前代篆书的精髓,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墨香集-篆书欣赏 吴让之书法作品欣赏

墨香集-篆书欣赏 吴让之书法作品欣赏

墨香集-篆书欣赏吴让之书法作品欣赏墨香集-篆书欣赏[吴让之书法作品欣赏]墨香集—篆书欣赏《吴让之书法作品欣赏》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

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

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

吴缶老赞曰:“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吴熙载工四体书。

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

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

亦善画。

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

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

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篆书《与朱元思书》四条屏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即“与朱元思书”》 1吴让之篆书《吴均帖》 2 《吴均帖》全称《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帖》,清代书法家吴让之书。

此贴特点:用笔遒婉流畅、有弹性,结体欣长而显飘逸,上紧下松,内密外松。

全文共144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商代,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篆书艺术的繁荣时期之一。

本文将从清代篆书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赏析。

清代篆书书法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林书院的"三王",分别是王鉴、王铎和王宪。

他们以篆书为主要书法形式,以刚劲有力的笔法和严谨规整的结构著称。

他们的篆书作品在书法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我们来看一幅王鉴的篆书作品《智藏心经轴》。

这是一幅长卷,共计258个字,字数众多而且密集,显示了王鉴对篆书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作才华。

王鉴的篆书特点是结构严谨而有力,笔画刚劲有力,构图规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对字形的处理非常注重,使得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和美感。

接下来是王铎的篆书作品《永和九年碑》。

这是一块碑状的篆书作品,雕刻于乾隆永和九年(公元1714年),是王铎对唐代碑文的模仿和创作。

这块碑文共计1143个字,内容为道德经的第十四章,字数众多而且密集,展现了王铎对篆书艺术的深厚造诣和技巧。

这块碑文的特点是字体端庄稳健,笔画刚劲有力,构图匀称,让人感受到传统篆书的魅力。

最后是王宪的篆书作品《明峰阁题跋》。

这是一幅对明峰阁的书写和赞美,字体端庄秀丽,字形挺拔有力,给人以雅致高贵之感。

王宪的篆书作品特点是结构严密,笔画刚劲有力,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承担。

以上只是清代篆书的一小部分代表作品,但足以展现清代篆书的风采。

清代篆书在传承和发扬前代篆书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的创新和个性。

清代篆书以其独特的笔法和优美的字形,展示了篆书艺术的独特魅力。

清代篆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启示。

清代篆书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代表了篆书艺术的繁荣和创新。

通过对清代篆书的赏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形式。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流派,因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而备受人们喜爱。

清代篆书在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赏析清代篆书的魅力。

清代篆书的形态美。

清代篆书以其古朴的形态美,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目光。

篆书在清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仅在官方文书、铭文中广泛应用,而且在书法家手中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清代篆书的书法家们在书写篆书的过程中,运笔自如、挥洒自如,勾勒出了一个个古拙而又精致的字体,流畅有力、端庄大气。

这些字体的形态美使得清代篆书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深受人们的喜爱。

清代篆书的独特韵味。

清代篆书在形态美的基础上,还具有独特的韵味。

清代篆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展现出了一种静谧、古拙的气息。

清代篆书的书法家们把丰富的情感融入到了字体当中,以独特的笔墨表现手法诠释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赋予篆书以新的生命力和内在的魅力。

清代篆书的独特韵味使得它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深受人们的欢迎。

清代篆书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

清代篆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在书法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代篆书的书法家们在书写篆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在传承传统的不断开拓和拓展篆书艺术的边界。

清代篆书为后世的书法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借鉴素材,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清代篆书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正是清代篆书魅力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吴昌硕
•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 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 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 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 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 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 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 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 “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 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 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 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 高的造诣。

赵之谦·书法特色
• 864年(36岁),赵之谦的篆书代 表作《汉饶歌三章》问世。与之 前相比,字形由长方变为正方, 用笔起收含蓄,速度较慢,风格 由流美婉转变为雄厚古拙。其也 是以邓石如为基础的。 随着眼界 的开阔,到42岁时,赵之谦以 “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 为师”一联在流美婉转与雄厚古 拙间找到了出路,在篆书中参以 北碑笔法,熔雄厚与流畅于一炉, 写出了自具风格的篆书作品。同 年,其又作“高人自与山有素, 老可能为竹写真”一联,此作篆 书字修长,婉约多姿,多圆笔, 转折之处多取圆转之势,无生硬 方折之态,与“别有狂言谢时望, 但开风气不为师”篆联略不相同。 由此可见其书法尚处于一种不完 全定型的变化时期,同时,其作 品本身也正趋于成熟期。



晚年,赵之谦篆书在用笔结体上都有较大 变化。《为梅仙篆书说文解字序横幅》、 《为立甫篆书四条屏》、《为伯寅篆书七言 联》等皆为篆书精品。52 岁时作的“荒山 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一联可以说 是篆书中的行草,颇有草意的篆书线条在苍 劲老辣之中大有“婉而通”的韵味。此时其 用笔已“人书俱老”,且在邓石如、吴让之、 胡澍之外,别出新意。 综上所述,赵之谦的篆书初受邓石如影响, 但其不墨守成规,虽师法邓石如而不死守邓 法,邓石如以隶入篆,赵之谦则以碑入篆。 他用写北碑的直入平出和折锋等用笔方法来 写篆书,同时增加了结体上的曲折弯弧处理, 遂别开生面,自成一格。 晚年如正书,如篆书,沉稳老辣,古朴茂实。 笔法则在篆书与正书之间,中锋为主,兼用 侧锋。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扁 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 倾之势,奇正相生。
背景介绍
• 清代中期,考据学风以及 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和 发展,带动了一批书法家 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的 金石文字上面。嘉庆时期, 阮元在金石学鼎兴时期把 碑学直接引向书法,他的 两篇碑学名著《南北书派 论》、《北碑南帖论》重 新讨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时期的书法源流问题。清 代不少篆书名家同时也是 古文字学家、学者、文艺 理论家、画家和金石篆刻 家,他们以丰富的学养、 扎实的功力和艺术才华, 在篆书创作中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推陈出新、别 开生面,使篆书园地百花 竞艳、万紫千红。

从邓石如的篆书作品中,可以体会 到他对篆书“中锋”的理解是不拘 泥于形质的。通过笔锋不断的变化, 入笔或回护或杀锋,行笔或铺毫或 转笔等求得线条的丰富性,以具有 个性的线条得到审美意义的深刻性。 这是以书法的“书写性”取代了 “二李”笔法的工艺性。用毛笔工 具的自然去“写”,而不是用烧笔 锋的办法去“描”。

• • •
清代创碑学盛世,篆、隶及魏碑成就可与唐楷、宋行、明草相媲美。这一时期涌现了王铎、刘墉、 邓石如、傅山、朱耷、许友、赵之谦、郑板桥、康有为、吴昌硕等书法大家。 邓石如:纸本条屏绝句,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赵之谦: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 吴昌硕:金石、书、画大师。“七言联”是上佳之篆作
邓石如·篆书书法作品
• 书法作品 《游五园诗》、《篆书文轴》、《篆书中堂》、《隶书四条屏》、《隶书七 言联》、《隶书节录文心雕龙》、《陈寄鹤书》 。
名家·赵之谦
•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 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 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 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 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 惠良多。 赵之谦为艺术天才,是人所共知的。篆刻融古 开今,合浙皖为一,成为一代宗师。绘画则开 海派之先河,被奉为海派绘画巨匠,代表画家 之一。书法,则更是真、行、篆、隶无所不能, 无一不精。
邓石如·篆书书法特色
邓石如·篆书书法贡献
• 邓石如信奉的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是顺应和发挥毛笔工具的特性,重视书写的技术 性。邓石如使用的是长锋羊毫,这是宋、元以前所不用的书写工具,重临池实际以书刻为 职业的邓石如,没有株守古代人的成法,对如何发挥新的书写工具的特点去创造线条美进 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前人的笔法。技法的变革是产生新线条美的先决条件, 邓石如恰到好处地运用转指绞锋,创造出了丰厚苍茫、具有力度的线条之美,为后来碑派 书家的用笔方法探索了一条道路。
吴昌硕·书法特色
• 吴昌硕书法不仅根抵在于秦汉(一如其印),而且亦追求古朴美——金石篆籀 之气。先秦石鼓文与汉碑正是吴书的人处与基础。得益于石鼓文的笔力骨线, 又胎息于汉碑的魄力气度,成为吴昌硕书法的两大支柱。在美感追求上,吴 昌硕自谦:“纵入今人眼”,仍“输却万万古”——还远不够高古。显然, 吴昌硕书法,行草中求篆隶意,篆隶中兼草书气,在他的书法中“篆”与 “草”正是一个对倒。吴的书画印皆以气势磅礴、真气弥漫为胜,他自谓: “苦铁画气不画形”,同样的,他的书法也是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势如 破竹,劲如强驽。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吴昌硕·书法贡献
•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书画印四者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一种气势磅礴、境界恢 宏、内涵丰富的整体艺术风格。书法是吴昌硕整体艺术的根本,而篆书最为 “名”对其风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昌硕·书画作品
• 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 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
名家·邓石如
•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由 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 邓士沅,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父亲邓 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 精刻印。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 幼女,生二子三女。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 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9岁从父亲读 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砍柴贩饼,补贴 家用。17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 游人生。18岁结婚,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 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 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 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 西等地。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在游学过 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 名震京城内外。42岁再婚,育三女一子。邓 石如在63岁那年去世。子邓传密能继家学, 亦擅书法。
清代篆书名家赏析
背景介绍
• 在说清人篆书名家之前,我们先简要了解篆书的发展。如果 我们把三代至秦汉的那些金文刻石等看作是篆书的第一个高 峰,那么,由清至今则可看作是篆书的第二个高峰。前一个 高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除器物外,主要是拓片。书作者与制 作镌刻者常非同一人。墨迹极少,纵或有先书后刻者,书迹 笔痕也已不存。所以古人大篆无墨迹存世均为金石文字,因 此我们只能通过刀刻观其笔法以借鉴之。

邓石如的篆书从传世作品看, 中年作品以李阳冰风格为主, 渐渐上溯秦汉,师《袁安碑》、 《袁敞碑》,进而李斯刻石等。 偶尔也有金文。邓石如早年作 篆,笔笔中锋,逆入平出,回 锋起止,竖划则顺锋终。线条 初略细,近玉筋篆,晚年线条 变粗,且浑厚、质朴。造型也 是从圆转到圆中见方,方圆结 合。气息看,初为华丽,渐渐 去华求实,终至平实而无华。 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 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 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 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 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 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 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 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 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 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 献。
赵之谦·书法贡献
• 赵之谦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他在篆、隶、真、行诸体上全面践 行了碑派书风的典范,从而给后辈书家以全新的启迪,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 荣发展
赵之谦·书画作品
• 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 《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 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