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篆书知识与欣赏
小学生书法 篆书赏析(课件)

小篆之祖——石鼓文
“石鼓文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同时是大篆 向小篆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又称“籀文”,属于大篆 系列,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声。
《石鼓文》,唐初发现于陕西凤翔三畤原,现藏故宫博物 院。共十石,每石约一米高,直径大约60CM,其形如鼓, 故通常称其为“石鼓”,所刻文字为 “石鼓文”。每件环刻四言诗一首于鼓璧,其内容为秦王 游猎、戍边、开拓之事,故石鼓文又称“猎碣”
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鼎堂郭沫若: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
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甲骨文的书法意义:
甲骨文是表现我们先民的 宇宙理念、哲理思想人文意 识、文学素养、审美理想的 载体,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 传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
石鼓文与鼎盛时期金文的区别
第一,石鼓文抛弃了金文中的“滞笔”现象,去掉了“面”,加强了书 写性和流畅性,使文字更加书法化。
第二,石鼓文在结构上努力克服文字异体现象。如《散氏盘》中“道” 字,个个形异,石鼓文则个个相同。
第三,石鼓文把线条固定在一个方形的框架内,以圆转、对称的折线代 替了金文中的斜线,牺牲了金文的灵动、恣肆,赢得了平衡感、表现出 宽博和恢宏。
艺术特点:点画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 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代是小篆的中兴时代,因金石学和碑学的兴起和影响。其时,篆书大家
纷纷涌现、技艺高超,艺术风格突出的篆书作品层出不穷,创造出篆书发展的大好局 面,为世人提供了大量可以用来学习、研究、欣赏的书法作品。
王懿荣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夫妻双双为国赴死,所藏甲骨被好 友刘鹗收藏,在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罗振玉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 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篆书相关知识点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它是汉字书法的源头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篆书的起源、发展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篆书的起源:篆书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最早用于刻在青铜器上。
篆书的字形比较简洁,有韵律感,而且适合用刻刀刻在金属或石头上。
随着篆刻技术的发展,篆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书写形式。
2.篆书的发展:篆书在秦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文字书写形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统一文字,篆书成为了唯一的官方文字。
秦朝的篆书字形规整,笔画粗细均匀,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汉朝时期,篆书逐渐演变为隶书和楷书,后来的草书、行书、草隶等书体也都有篆书的影响。
3.篆书的特点:篆书的字形比较方正,笔画饱满,结构简洁,线条流畅有力。
与其他书体相比,篆书更注重形状的稳定和对称,横平竖直的直线条和圆润的曲线交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篆书的字形也受到了图案、印章和青铜器上的纹饰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篆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篆书的应用:篆书在古代主要用于刻在青铜器、玉器、石碑、印章等上面,以显示其尊贵和美感。
同时,篆书也是古代文人书写诗词、文章和书信的一种方式,被广泛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承。
如今,篆书也被一些书法家用于书法创作和艺术表达。
5.学习篆书的方法:学习篆书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首先,要了解篆书的字形结构和笔画规律,熟悉常用篆书字的形态特点。
其次,要学会握笔的姿势和用笔的力度,掌握好笔画的顺序和方向。
最后,要通过不断练习和模仿,提高自己的篆书水平。
6.篆书与现代社会:如今,虽然篆书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文字书写形式,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篆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被用于文化教育、书法艺术和文化创作等方面。
总结:篆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字形和艺术特点,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基础知识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
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篆书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篆书的产生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
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玉筋篆、汉篆、唐篆等,又属于“小篆”系统;石鼓文体形多似籀文,亦属“大篆”,但据近代考证,指为秦国刻石。
它可以说是小篆来源的典型文字。
大篆不容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简化规范而来,故也称“斯篆”。
按时代分,它是秦系文字,又称“秦篆”。
这种字体就比大篆容易识别了。
二、篆书的特征篆书的结字装饰|生很强,在艺术上更是具有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
时隔上千年,书法和篆刻爱好者还孜孜不倦地去临摹它;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还为之撰写出大量的考证文章;现代的书法篆刻展也为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留有一席之地。
这些都说明,它虽然已没有实用价值,但从书艺角度上,还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篆书的特点也随时代而异。
甲骨文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工具是刀。
籀文多数是左右均衡,“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王国维);钟鼎文从周代到春秋战国,变革也很多,直至演变为小篆,从总体上看,多数还是不露棱角,以圆笔为主,笔画上粗细相仿。
石鼓文、秦篆则笔画圆润流畅,只有落驻而无提顿,且较大篆为整齐。
三、篆书的笔法和结构学习篆书,多从小篆入手,因为它的笔法和结体有规可循。
篆字多横竖直画,写法两头都圆,中间粗细不变。
横竖连接的折笔,则用变形。
所以篆书变化,多用弧画。
弧有圆弧、方弧和不规则的弧。
初学篆书要弄清楚它的起笔、收笔和连接处。
运笔方法是回锋起笔,提笔运行,收笔略顿。
小圈可一笔或两笔,大圈可分三四笔,要求连接处无明显痕迹。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篆书的欣赏与临摹PPT课件

2021/3/9
授课:XXX
16
峄山碑的版本
•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 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峄山碑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
2021/3/9
授课:XXX
4
秦创小篆说 小篆为战国文字说
书体由来
2021/3/9
授课:XXX
5
代表书家
• 秦代:李斯 • 唐代:李阳冰 • 宋代:徐铉、释梦英 • 元代:赵孟頫、吾丘衍 • 明代:吴叡、李东阳、赵宧光 • 清代:钱玷、王澍、邓石如、吴让之、
赵之谦、徐三庚、杨沂孙、吴大澂、 吴昌硕 • 现当代:王福庵
• 李阳冰城隍庙碑》是李阳冰担任缙云县令时,于乾元二年(759 年)在缙云城隍祈雨有应之后篆写刻石李阳冰 城隍庙碑的。李 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宋朱长文《续书断》将李 阳冰书法与颜其卿、张旭同列为神品,评价极高,被誉为李斯 之后小篆第一人。《李阳冰城隍庙碑》附陈远鸣《从处州遗迹 管窥李阳冰的书法成就及影响》一文:“今观《李阳冰城隍庙碑》 书法,作篆应规入矩,笔笔中锋。虽细如玉箸,却重似千斤, 如锥画沙,骨力特胜,按玉箸式线条标准来看,李阳冰直源李 斯书法,的确无疑。此作碑刻,取形方正稳固,用笔瘦劲圆转, 结字匀称均衡,虽和李斯小篆一脉相承,但点画趣味不同,观 其用笔力求出入之迹,体姿变平整开阔为圆通,显得婀娜多姿, 也是对秦篆的一大变革。可谓字字精妙完美,耐人玩味。章法 紧凑茂密,规整而大气,煌煌然与盛世唐碑气象相吻合。”
吴昌硕
2021/3/9
授课:XXX
书法基础知识与赏析演示文稿

第16页,共94页。
隶书发展简史
(一)、篆隶混参时期-------秦代隶书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云梦睡虎秦简
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谓骨肉匀适,情文流
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捷出,开后来
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第29页,共94页。
汉《石门颂》
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 称《杨孟文颂》。
东,汉摩建崖和隶二 书年 。2(01行4,8年行)30十、一3月1字刻 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藏汉中博物馆。
第23页,共94页。
汉阳嘉残碑 133年
横平竖直, 蚕头雁尾, 无论点画还 是结体,都 是已经成熟 而且典型的 隶书。此碑 书法方整秀 劲,波挑夸 张,飘逸多 姿,允称汉 隶中之佼佼 者
第24页,共94页。
汉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熹平四年 (175)刻石, 是隶书字体成熟 以后的标准楷模 。隶书字体由此 广被天下,成为 流行字体。
的隶书,承袭秦隶,篆隶夹杂。由《鲁孝王刻
石》可以看出,其结体尚不够方整,无明 显波势,用笔圆转且篆意较浓,其“年”
字长脚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汉简 同趣。 明赵崡《石墨镌华》云:“西汉 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古朴。” 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其“浑
沦朴古,隶法之未雕凿者也。”
第22页,共94页。
(三)、蚕头雁尾时期--------东汉中后期
第25页,共94页。
现状
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一
篆书知识

• •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 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 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七)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 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 得当,连接紧密。 • 排 叠 • •
• •
(三)强记特殊的篆法。 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楷字形体相距甚远, 是识篆的最大障碍。为辨别楷篆的正误,防止杜撰臆造, 前人针对篆楷字形的差异和用字等情况,编过不少口诀, 如元应在编撰的《篆法点画辨诀》、清朱之蕃的《篆书偏 旁歌诀》,清沙青岩的《篆法百韵歌诀》(收入《说文大 字典》)等都是极为适应习篆入门的参考书。
二、小篆的特点
• •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 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 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 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 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 •
(四)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 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 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 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 (五)天覆结构 •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 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 工具书目: •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 •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山版社 • 《清代书家篆隶字集》 [日]北川博邦 西泠印社 • 《小篆疑难字字典》 王同愈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 《作篆通假校补》 王福庵著 西泠印社
欣赏教案 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 01

课题: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课时:1课时课型:单一课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来看:一、要明白什么是篆书?二、要知道篆书的发展脉络;三、要知道的篆书的特征:1,笔法的单纯性2,结字的形状3,章法的变化性四、要明了篆书作品应该怎样进行赏析;从自身阅历来浅谈:可以先从教材中举出的古代篆书作品来分析:1,《四祀其铭》,此件作品造于商纣王四年。
铭文铸在底部圆形平面上,计8行,共42字。
每行字数不等,字形也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符合该器底面的的要求,笔画粗壮不一,变化多样。
有些字同甲骨文类似,通篇铭文显示出古朴厚重的风貌。
2,《墙盘铭》,此件作品造于西周恭王时期,于1977年出土在陕西扶风县,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该铭文18行,共284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称颂西周国君的功绩,后部是史墙家史。
从作品来看行笔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字形修长方整,排列纵横有距,整齐、疏朗,代表了西周中期的金文最流行的书写风格。
3,《散氏盘铭文》,散氏盘,也称“散盘”、“矢人盘”,造于西周厉王时期,清代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该盘铸造之时,金文书法已进入成熟期。
铭文通常写得工稳考究,布局整齐,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装饰色彩,而散氏盘则写得简便随意,十分生动,用笔也灵活,章法而是顺势而下,多有变化,结体也自由,字形略呈扁圆,俯仰、欹正相呼应。
通篇铭文奇态百出,如星斗满天,让人目不暇接。
4,《虢季子白盘铭》,此盘造于西周中晚期,口径长137.3厘米,宽86厘米,腹深36厘米,重约225千克。
清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盘主要记录虢季子白征战凯旋而受到周王嘉奖的事。
笔画纤细而又力度,字体严谨而自然,章法疏落大方,字行距较大,通篇气韵统一,秀美典雅。
5,《侯马盟书》,盟书,是各诸侯或卿大夫之间盟誓的记录。
1965年出土于山西,此件是写在玉片上的,计5000余片,字迹清晰约600余片,此件作品真实的保存了春秋晚期的毛笔笔迹。
书法篆书教学ppt课件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服务特 权
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任意下载券标价的文档(不含付费文档和VIP专享文档),每下载一篇共享文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权
VIP专属身份标识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随时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全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专属身份标识5.全站去广告6.名
伍.篆书运笔方法 一.平心静气,线条力求稳定。 二.端坐正视(精神集中)。 三.宜缓不宜急(欲速则不达)。
陸.书法欣赏 1.体势之美 2.笔法之美 3.间架之美 4.章法之美 5.用墨之美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壹. 前 言
周朝→大 篆 → 隽刻在钟鼎、石鼓上 古拙朴实的趣味,笔画略粗→有行无序
秦朝→小 篆→简化大篆,化繁为简 圆浑流丽的风格,笔画略细→有行有序
• 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 ‘秦篆’, 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 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 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 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 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命臣工创新 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 敬作《博学篇》,从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 而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字体略长
•
大篆象形,小篆规范对称
“二李”
•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
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 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 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 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 度量衡的统一。
李阳冰
•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在 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 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 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 有影响。 • 李白族叔,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 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 奔其叔李阳冰。李阳冰主编李白 诗集《草堂集》并为序。
• 1、李斯小篆
2、清邓石如小篆作品
金文拓片
今人临写
• 2、石鼓文
四、小篆
• 篆字辨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篆书特征
• (一)笔法单纯
篆书知识与 赏 析
一、篆书概念
• • • • • 篆书,是先秦时代、秦代和汉代前同性的正体文字。 大篆: 秦代统一以前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牍书。 小篆: 秦代规范化的篆书,至东汉时文
三、大篆
• 1、金文(钟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