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历代篆书字帖

历代篆书字帖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代篆书字帖:
1. 《峄山碑》:也被称为《峄山刻石》或《元摹峄山秦篆碑》,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是秦朝丞相李斯的作品。
该字帖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是学小篆的上佳选择。
2. 《袁安碑》:被称为东汉神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该字帖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学习篆书的绝佳善本。
3. 李阳冰的《三坟记》:此碑源自李斯《峰山碑》又超越《峰山碑》,行笔非常的流畅,线条规整遒劲,在严格的笔法中却又飞动若神。
此外,还有杨沂孙、钱坫、吴昌硕、张祖翼、莫友芝、邓尔疋、王瓘、罗振玉、张允龢、陈澧、钟毓龙、王禔、李刚田、方浚益、黄士陵、王澍、萧退闇、潘志万、陈师曾、王襄、吴让之、邓石如、邓邦述、吴敬恒和王尔度等人的篆书作品也是值得学习的。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的书法教师。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近代篆刻(4)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近代篆刻(4)历代篆刻作品欣赏--近代篆刻(4)陈半丁(1876-1970)名年,字半丁,一作半痴、静山。
浙江绍兴人。
幼年已喜爱绘画,二十岁到上海,后拜吴昌硕门下,画书、篆刻、诗文均颇受其影响。
四十岁到北京,应蔡元培之邀,任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曾任北平国立艺专中国画教授。
在京与陈师曾、齐白石、萧谦等友善,多次举办画展。
陈半丁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等职。
陈氏工书擅画,兼擅摹印,师吴昌硕。
亦为资深藏家。
其画最擅花卉,能兼采明清各家花卉画法而独树一帜,画牡丹最为闻名。
山水画风源自石涛,笔墨沉雄有致。
有《陈半丁画册》、《陈半丁花卉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存世。
山阴陈年心学山阴洗砚池半丁陈半丁丙子双生千秋天下几人画山水韩登安(1905—1976)原名竟,一字仲铮,别署耿斋、安华、印农,晚年又号无待居士、本翁,浙江萧山义桥镇牌轩下村人。
少时从父居杭州,拜书画篆刻家周承德为师。
成年后,就学于篆刻家王福庵门下,造诣日深。
其篆隶书法和治印较著名,而书以长瘦的玉筋篆为尤;治印则广采博览,上至周秦两汉下及明清篆刻诸流派,均有精深研究。
其所刻细朱文,人称绝艺,擅长多字印与小字印。
韩所作山水画,师承绍宋,得其苍润。
1932年加入杭州西泠印社,曾任该社总干事、兼龙渊印社常务监事。
解放后,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著作有《登安印存》、《岁华集》、《西泠印社胜迹留痕》等印谱行世,辑《明清印篆选录》12卷,共选明清两朝印人50余家,按时代顺序先后,列名家印篆之字,还增补王福庵《作篆通假》2卷。
韩晚年作的《毛主席诗词刻石三十七首》,时颂当代金石之杰作。
其一生刻印约4万方。
1976年3月逝世。
1982年4月,杭州西泠印社、西泠书画院曾举办韩登安先生遗作展。
马公愚(1889-1969)原名范,字公禺,后改为公愚,以字行,晚号冷翁,别署耕石簃主,浙江永嘉人。
马公愚金石书画无一不精通,篆刻宗秦玺汉印,自刻小印犹见古韵风神,后以诏版文字入印,面目一新,名振一时,拙朴自然,为蔡元培所刻姓名印尽显汉印之真醇。
篆书十大碑帖

篆书十大碑帖
篆书十大碑帖是指中国古代篆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十件作品,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极高。
1.《周易洛书》:夏商周时期刻制的经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篆刻作品之一。
2.《昭君出塞图》:西汉时期刻制,是一幅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壁画,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篆刻图像。
3.《张芝山碑》:东汉时期刻制,是中国最早的辞书,因用篆书刻写而成。
4.《王羲之九成宫醴泉铭》:晋代王羲之所刻,是王羲之最为著名的篆刻作品之一。
5.《钟馗平鬼碑》:唐代刻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钟馗铜像,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篆刻拓片。
6.《百度池碑》:唐代刻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也是唐代篆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7.《王献之碑》:唐代刻制,是王献之的自述,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自传性文献。
8.《东岳泰山神道碑》:唐代刻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块神道碑,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方著作。
9.《张献忠碑》:明代刻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块反清复明的碑文,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政治宣言。
10.《庚戌年南京府城保卫战胜利碑》:清朝刻制,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一块纪念抗战胜利的碑文,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
篆书诗词50例

篆书诗词50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篆书书写这首词时,那弯曲的笔画就像天上的明月的轮廓。
苏轼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在篆书里变得更加深邃。
篆书的结构严谨,恰似词中蕴含的哲理一样条理清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篆书的线条像是连接远方亲人的丝线,那美好的祝愿在篆书的古朴气息中显得更加真挚。
篆书把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豪放之处在于笔画的大气流畅,婉约则体现在线条的细腻婉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篆书版的这首诗充满了豪迈之气。
篆书的笔画刚劲有力,就像戍边战士的坚毅。
“青海”“雪山”等字在篆书中的造型仿佛勾勒出了边疆的壮丽景色。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句,篆书的线条像是战士身上破损的铠甲,那历经无数战斗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在篆书那坚定的笔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篆书书写的这首诗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篆书的线条像是田园间的小径,宁静而悠远。
“庐”字的篆书造型让人能想象出陶渊明那简陋而充满诗意的居所。
诗人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在篆书那淡雅的笔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篆书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宁静的田园,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采菊时的悠然神态和傍晚时分山中的美景。
汉代篆书十大名碑

汉代篆书十大名碑
汉代篆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篆刻作品。
下面列举了汉代篆书中的十大名碑:
1.《双鱼璧》:该碑是汉代篆书中的代表作之一,其“双鱼”图案被认为是汉代篆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图案之一。
2.《青铜山东诸公墓志》:该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墓志铭之一,保存完好,篆书精湛。
3.《西汉嘉德碑》:该碑是汉代篆书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记录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4.《武功县地志》:该碑是汉代篆书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篆书风格刚健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古柏堂碑》:该碑是汉代篆书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篆书书法简练,笔画清晰,是汉代篆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6.《庾信碑》:该碑是汉代篆书中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庾信的生平和政治成就。
7.《邓郎中墓志》:该碑是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篆刻的七绝”,篆书书法工整、流畅。
8.《龟山汉简》:该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篆刻作品之一,篆书风格古朴典雅,有独特的韵味。
9.《东汉长信宫碑》:该碑是东汉时期的一件重要文物,其篆书书法工整、刚健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0.《汉武帝御制阳山刻石记》:该碑是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
作,记录了汉武帝南巡的历程和政治成就,篆书书法简练、精湛。
篆书《泰山刻石》【高清原文对照本】

篆书《泰山刻石》【高清原文对照本】法帖简介《泰山刻石》又名《秦封泰山碑》,相传为秦朝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撰文并书丹,是小篆唯一的传世真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省结体,整齐笔画,为秦统一文字、创立书体作出了卓越贡献。
《泰山刻石》的小篆书体,线条横平竖直,工整匀称,圆健似铁;结构左右对称,平稳修长,疏密适宜。
它上承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遗韵,下开汉隶、唐楷先河,峻拔古厚,骨力丰沛,雍容渊雅,其雄奇威严之神采、山岳庙堂之气象,为秦代小篆之正宗,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现今传世的《泰山刻石》拓本,存字最多又最为著名的是一百六十五字本和五十三字本,原均系明代江苏锡山人安国(字民泰,号桂坡)旧藏,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日本。
一百六十五字本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日本三省堂《书苑》第五卷第十一号曾影印;五十三字本现藏日本三井文库,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中国法书选』『原色法帖选』有影印。
此二本各纵二七·八厘米,横一四·三厘米。
秦代的刻石基本上就是用来歌功颂德,毕竟统一天下不容易,确实值得吹一吹。
刻石的内容是四言韵文,而且很有特点的是三句一韵。
要是论文学价值,泰山刻石不怎么高明,但难得就难得在它是秦相李斯书写的。
李斯除了当丞相这个主业,还有另一重身份——书法家,而且是开宗立派的那种。
刻石的书体是小篆,秦统一后才设为标准字体,所以李丞相堪称小篆的鼻祖。
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圆润流畅,字若飞动,疏密匀停,其用笔之法奠定了后世书法的基调。
所以书法爱好者要想用笔高古,就离不开对李斯小篆的参悟,而泰山刻石正是李斯的代表作。
篆书《泰山刻石》欣赏:法帖来源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帝国统一后,『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
其在东巡期间,为彰显自己的统一事业功绩,在各地立了七块小篆碑刻,分别为《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
篆书十大名帖

篆书十大名帖
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篆书十大名帖》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代表了篆书的最高水平。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作。
《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面刻有篆书文字,被誉为篆书之祖。
《金文大方壶》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面刻有篆书铭文,是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张献忠碑》是明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是篆书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字笔画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王羲之兰亭序》是草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文字流畅自然,富有变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怀素心印》是唐代书法家怀素所刻的印章,其
文字刚劲有力,气势磅礴,是篆书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其文字端庄肃穆,气韵雄浑,是篆书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赵孟頫黄庭经》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其文字清秀飘逸,富有变化,是篆书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名帖都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代表了篆书的最高水平。
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篆书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篆书的特征及代表作品篆书作为我国的古文字,收于其形成的年代久远,而且有先有后,加之有初创及其发展演变期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写法和形体各异的多种书体。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秦篆,它们均有各自的特点。
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
其形成于殷商时期。
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
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
”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
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
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
笔画瘦直,刀锋毕露。
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如中、羊等。
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写成或,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
此甲骨文为商代(公元前约十二——十一世纪)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
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
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
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
石鼓文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石鼓历经沧桑,南迁北移,几经辗转,文字大多剥落,至今仅存清晰字数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书法特点是:书法浑厚自然,用笔园劲挺拨,结体方正,规范严谨,形体上较完备。
它上承金文,下启小篆。
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书体。
籀文以《石鼓文》和《诅楚文》为代表。
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
又因其文字内容记述狩猎之事,故又名《猎碣》,也有因其地名而称《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于唐代出土于天兴三畴原(陕西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历以风雨沧桑,终得以保存。
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令人仿刻了10鼓,放置于太学,现信鼓在北京国子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
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
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
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
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
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
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
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
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
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
东汉永元四年立。
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
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
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十二祀三公山碑
又名《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歧在元氏县城外访得。
此碑刻因处在篆书式微与隶书正盛之际,其书法篆隶相兼,方圆相应,随意放达,自由豪放,显现出一种篆的“稚趣”和隶的“拙味”,淳古遒厚,前所未有,给习篆者以启迪。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三)
十三李阳冰《三坟记》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字少温,系李白的叔祖。
李阳冰工篆书,始学《峄山碑》,精研古文字学,觅其渊源,自成一家。
所书《三坟记》苍劲圆润,骨力洞达,是其篆书的代表作,在唐代篆书处于衰退的状态下,篆书名家非他莫属。
唐吕总《续书评》谓:“阳冰篆书,若古钗依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
”康有为也曾有“瘦劲取胜”之评。
十四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更名顽伯,又号完白山人。
邓石如篆书以秦刻石为基础,又广泛涉猎《石鼓文》以及汉篆碑额、瓦当,参以汉隶笔意,笔墨情趣在线条中获得丰富的体现,形成奔放遒劲而不失古雅朴茂的新面目。
对秦汉篆书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为邓石如代表作品之一。
十五吴让之篆书四条屏
吴让之(1799-1870),江苏仪征人,原名延飏,字熙载,更字让之,号晚学居士,堂号师慎轩。
篆书、篆刻取法邓石如。
其篆书以长势取姿,圆润通畅,结体工稳而又飘逸舒展,得完白篆法,又独具风格。
但其作品中偶有错字,临习时应注意。
此四条屏为吴让之代表作之一。
十六杨沂孙《记刘原父语》篆书屏
杨沂孙(1812-1881),江苏常熟人,字子舆,号咏春,晚自署濠叟。
书法尤工篆、隶。
其篆书得力于金石与石鼓,又多方取法,熔铸成自己的面貌。
他写成篇的篆文,一般以小篆为主,但又不拘泥于一体,往往参有金文的写法,如此幅作品中的“德”、“识”、“有”即如此。
此系杨沂孙万年之作。
十七赵之谦《抱朴子佚文》篆书屏
赵之谦(1829-1884),浙江会稽人,字益甫,号冷君,又字撝叔,号悲庵,别号无闷、憨寮。
其篆书早年师法邓石如,后参以北魏笔意,用笔奇特,不拘一格;字体轻松舒朗,劲健有神,别开新貌,并以绘画、书法、篆刻“三绝”著称于世,对后世影响极大。
十八吴大澂篆书轴
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
其篆书取法李斯,中年后参以金文,字形大多以方取势,凝重劲挺,在工整中蕴含者金石气质。
这与他研究古文字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此幅作品用小篆体书写,用笔圆润,雍容端庄,在他所留墨迹中甚为少见。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十九吴昌硕篆书联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号缶庐、老缶、苦铁等。
其书、画、篆刻超群拔萃。
书法着力于石鼓,并参以两周金文和汉篆,善于化古为我,自成风格。
笔墨枯润有致,凝重苍古,结体欹侧取势,气度恢宏,在秦汉篆书体系中又开创了新的范式,对启迪后学意义重大。
二十罗振玉甲骨文轴
罗振玉(1865-1940),浙江上虞人,字叔蕴,又字叔言,初号雪堂,又号贞松。
毕生殚力治学,著述颇丰。
尤在甲骨文字考订方面贡献甚大,为我国甲骨学奠基者。
因其坐拥古文字,考释之余,以甲骨文入书,首创了典雅韵致、劲折古朴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并有《集殷墟文字楹联》刊行于世,对推进篆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一常赞春录《左氏春秋》集句联
常赞春(1872-1943),山西榆次人,字子襄,号髯翁、柞闬、迂生等。
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文科。
毕生笃学经史、文学,考据金石书画颇精。
书法篆刻,自立高标。
书法尤精篆隶,其篆书宗秦相李斯、清杨秋湄,因源及流,自成风格。
篆法规范,方整端稳,圆润雅洁,高古不凡,是清末民初三晋卓有成就的书法篆刻大家。
二十二赵铁山篆书《和铭真迹》
赵铁山(1877-1945),山西太谷人,名昌燮,字铁山,亦字惕三、错铁、省斋,号汉持、心隐斋主人等。
清宣统元年拔贡,从小受业于家塾,精研书学。
篆隶真行,四体皆精,以篆隶为最,师法杨濠叟、吴愙斋、杨秋湄,又糅合金文之浑朴,形成苍劲古茂、沉着凝重的独特风格。
其博学与精到可与吴昌硕颉颃。
曾有“南吴(吴昌硕)北赵”之誉,在清末民初书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此书《和铭真迹》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字形以修长取势,运笔以中锋为主,清劲圆畅,功力非凡,实为“精意之笔”,弥足珍贵。
二十三王福庵篆书对联
王福庵(1880-196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晚年又自号持默老人、持默居士。
王福庵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究心于文字训诂、金石篆刻之学,篆、隶、楷书皆精。
其篆书上溯周秦,下及清贤,遍师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典雅、恬穆、浑劲”的艺术风格,篆法之妙就在于“婉而愈劲,通而愈节”,即能于圆润舒展众劲挺不弱,气势贯通。
曾有“当前篆书无过福庵者”之誉。
作品以“静”取胜,余韵犹长,对后世书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