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书写与创作浅谈

合集下载

篆书的书写与创作浅谈

篆书的书写与创作浅谈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仇高驰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

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本文拟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

“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

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

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

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

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

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

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

写篆书的心得总结

写篆书的心得总结

写篆书的心得总结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也是汉字的最早形态之一。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书写艺术,篆书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提升个人审美修养和书法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和实践篆书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以下是我对于写篆书的心得总结。

学习篆书需要掌握基本的笔画和结构。

篆书的书写规范和笔画要求较为严格,每个字的结构要清晰、简洁,线条要有力度和变化。

因此,我在学习篆书时,注重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每个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

通过不断写字,我逐渐熟悉了篆书的笔画要求,提高了自己的书写技巧。

篆书的字形要求整齐美观。

篆书的字形要求较为严谨,每个字的线条要流畅、优美,整体布局要协调。

在写篆书时,我常常会先用铅笔勾勒字形的轮廓,再用毛笔填充字形。

在填充字形时,我会注意用笔的力度和角度,力求使字形的线条流畅、有节奏感。

同时,我也会注重字形的整体布局,保持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均匀,使整篇字体看起来更加美观。

篆书书写需要注重书法气息的表达。

篆书是一种古朴而独特的书写艺术,书写时需要注重书法气息的表达。

在写篆书时,我会注重用笔的力度和节奏感,尽量使字体的线条有起伏有变化。

同时,我也会注意书写时的心境和意境,力求在字体中表达出古老而庄重的气息。

写篆书需要细心和耐心。

篆书的书写要求较高,需要细心和耐心去揣摩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

写篆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字形,更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融入其中。

因此,我在写篆书时常常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仔细琢磨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力求将每个字书写得精益求精。

写篆书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书写艺术。

通过学习和实践篆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练习篆书,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技巧,还增加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写篆书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磨砺,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其精髓。

我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研究篆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篆书水平。

通过篆书的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一个充满鼓舞力量的主题,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一定能取得成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一、篆书艺术的魅力篆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它以其端庄、古朴的风格,给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意蕴。

篆书作品往往需要作者匠心独运、用心雕琢,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这种艺术品虽然路远行,但是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无法忽视的。

人们在欣赏篆书作品时常常会被它的神韵所吸引,篆书的魅力是无限的。

二、篆书作品的创作过程篆书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过程。

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技巧,这需要作者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篆书的内容往往要求文字字字珠玑,意义深远,这就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文学素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篆书的创作也需要艺术家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完美的追求,因为篆书作品的完美往往需要反复雕琢和润饰。

正是由于这些困难和挑战,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篆书作品的价值篆书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精神的积淀,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任何一件篆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它们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智慧的结晶。

篆书作品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正是因为其价值和魅力,使得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不仅仅是关于篆书艺术的,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在这些时候,我们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只有在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正是因为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道理,使得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乐观和坚定,不抛弃、不放弃,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写大篆的心得

写大篆的心得

写大篆的心得
写大篆的心得篇5
在大篆的探索与实践中,我逐渐领略到了古文字世界的魅力。

大篆,作为商周时期通行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篇心得将分享我学习大篆的过程,以及我对这种文字的感受和思考。

起初,我选择学习大篆是因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字形设计上,大篆不仅展示了商周时期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通过对大篆的临摹和创作,我逐渐领略到了古文字世界的奇妙。

每一次笔触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篆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大篆的笔画复杂,需要耐心和时间去熟悉。

其次,字形结构不易把握,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尝试。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大篆。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也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了大篆的艺术魅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大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发现,大篆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

它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理解,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学习大篆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写技能,也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

回顾我的大篆学习历程,我深感其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宁静,如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我坚信,大篆将继续陪伴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对当前篆书创作的一点思考

对当前篆书创作的一点思考

对当前篆书创作的一点思考当前篆书创作的取法对象既包括先秦的“古文字阶段”文字,又包括秦始皇之后的“今文字阶段”的文字。

诚然,我们在继承传统和进行篆书创作时,当有今人的独特切入、内涵表现及新意。

惟此,才能做到“笔墨当随时代”、体现“当代特有价值”。

一、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当前篆书创作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呢?一、“不少从事古文字书法创作的人对古文字本身并不熟悉,不懂得所写古文字的笔形系统及其构形的原理与法则,缺乏古文字的基本知识,往往把字写错”;二、取法的篆书风格范围狭窄,似乎对先秦古文字书法风格知之甚少,因此不知可借鉴的篆书历代经典及其风格是丰富多样的,故而辗转袭用清代人所写过的诸如《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和《说文》等几种流传较广的书法作品。

取法风格的狭隘导致创作风格的单调;三、竭力追求铸刻、雕琢的效果,故作老辣而给人以做作之感,或胡涂乱抹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实则矫揉造作、枯燥乏味;四、不直接临摹历史上的篆书经典,只是一味摹仿今人的篆书作品,并且优劣不分,经常将他人的习气当作优点来取法。

要想改变当前篆书创作所存在的这些弊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要充分借鉴古文字学界的相关研究新成果。

首先,对篆书本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论定篆书已有的成就。

还应该从古文字中选取不同体系、不同风格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做深入的个案研究。

同时将不同载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字体以及不同流派风格的书家作品,做出有序列的“图像”系统进行描述。

据此,综合探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先贤们的创作经验与技巧,力争揭示出篆书在上古时期的辉煌历史与文化,从而深化先秦与秦代书法史的研究;其次,要梳理汉魏以来书家运用篆书进行书法创作的发展脉络,整体地展示中古和近古篆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探究其衰微的内在原因;再次,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当下如何拓展篆书的表现空间和如何在保持篆书特质的前提下增强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等。

另外,在当下篆书的创作中要做到“下笔有由”,除了风格断代成果的吸收和追求“自然的书写”之外,庖丁解牛式地抓住篆书创作中的“秩序美”和“装饰美”两大特征为切入点,应是篆书创作的关键。

写篆书的技巧

写篆书的技巧

写篆书的技巧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其书写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笔法:篆书的笔法比较简单,主要是圆笔,即笔画从头到尾都是圆形的,没有明显的提按和轻重变化。

在书写时,要保持笔锋在笔画中间,不要露出笔锋。

2. 结构:篆书的结构比较规整,笔画之间的排列和组合都比较有规律,要注意保持字形对称、平衡和统一。

3. 笔画顺序:篆书的笔画顺序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

在书写时,要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书写,不要随意更改。

4. 篇章布局:篆书的篇章布局需要注意行款、落款和印章的安排。

一般来说,行款要整齐划一,落款要简明扼要,印章要与正文相呼应。

5. 临摹:学习篆书最好的方法是多临摹,可以选用一些经典的石鼓文、小篆等作为范本进行练习。

在临摹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特点和字形的结构,以及用笔的技巧和规律。

总之,学习篆书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摸索。

同时也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

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

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浅谈中国篆刻艺术探究论文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开展,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符号和象征。

篆刻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

它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精神气韵,在世界艺术史上独领风骚,是世界上独有的文字艺术形式,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1 开展篆刻艺术活动蕴含的教育理念近几年来,乘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东风,各地积极响应新课标号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营建墨香校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化地认识篆刻艺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将篆刻艺术纳入校本课程,目的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感悟理解篆刻艺术,更希望我们的篆刻艺术能发扬光大。

篆刻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篆刻,感受中国文化艺术之美,领悟民族传统文化之蕴,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

通过篆刻这一独特的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进步书写才能,理解其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特有魅力,从而热爱、继承发扬中华文化,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开展。

2 推广篆刻艺术活动详细的工作举措2.1 课前准备,与同行交流备课:老师课下准备工具,参考图书、多媒体等资料,理解掌握篆刻的根底知识,并与有经历的篆刻老师学习,创作几方印章。

2.2 课堂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1)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题材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印章。

(2)带学生欣赏体验印章作品。

通过提问题,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篆刻的根底理论知识;(3)展示不同种类风格的印章,给出议题:印章之美,美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

(4)师生互动,结合所学知识鉴赏篆刻大家的作品。

(5)多媒体展示工具材料,附简单介绍。

播放微视频,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

(6)老师现场演示白文印的创作,学生总结刻印步骤。

(7)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总结评价学生作品,多以鼓励学生为主,并让学生谈谈对自己作品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8)拓展学习。

写篆书的奥秘和要诀

写篆书的奥秘和要诀

写篆书的奥秘和要诀笔法要诀笔法是比较深奥的用笔诀窍,能熟练准确掌握用笔方法。

就会为写好篆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可试从如下方面去体会:1.落:落笔时必须逆锋而入,一下笔,笔锋就要藏在笔画中央,不使稍有偏斜。

如“一”,逆入平出等粗的圆线运行。

2.提:落笔以后,虚提笔杆运行,不是压着笔杆走,虚提的速度和分寸,要以得到“抽丝” “拉筋”的感觉为准。

如:''3.活:在行笔过程中,使用提时,必须兼用活法。

活法用笔包括用焦、渴墨的配合,但主要显现于笔姿,它源于用笔的灵活。

有如灵活的肢体,屈伸自如而乂劲健有力,即笔画在坚实有力的基础上体现活脱的笔姿,但不要出现飘浮现象。

有的字笔是提但是运转不灵活,无捻转笔锋,而出现呆滞笔画。

如:“”。

4.搭:在两个部位的笔锋相接处,应当留有活的轴转空间,有如关节相交,有轴转便灵活,无轴转便搭死。

这种接笔,相连而不相压的用笔技法称作搭。

如:“”。

5.转:篆廿多用环转,圆转时速度不宜太快。

太快容易出现飘浮回旋弊病,可使用阿法、绞法。

圆转处要通顺无滞,圆转不滑,并有涩力笔致。

如:“”。

6.朗:笔网在行进中,有如遇到阻碍,经过迟网审顾之后又复前行,谓之朗笔(或称初挫)。

在一字中作坚挺的较长横、竖、大环时,初笔的次数可以多一些。

太多又易出现滞涩的僵硬笔画。

但也不能快而直过,假使平铺而过,必然板滞而无意趣,故助笔可以化笔画之僵滞为灵动。

如:“”。

7.蹲:行笔时,切忌重按死拖。

容易写成干柴棒或形同墨猪一般的死笔画。

蹲法,有如人在蹲着行走,步履沉实有力而无跳跃感。

一滑而过的笔画必然漂浮无力,提、活而蹲,笔画才能沉实有力。

但蹲死了 .虽然凝重,必然僵直,不得不慎,8.驻:行笔过程中不激不厉,笔力着纸即行,不鼓弩,不迟疑,安点布画之间,迟[可审顾的姿态已经具备谓之驻。

运用这一技法时必须在悬肘悬腕的基础上力聚丁指,流于管而驻于笔锋,勿一飘而过,用驻法要心坚、时坚、腕坚、指坚、神凝气沉才能得心应手,气浮腕弱是不可能做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仇高驰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
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

因为临摹
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
展的过程。

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
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
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
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
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本文拟
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
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
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

“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
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
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

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

篆书的捉
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
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

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
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
三昧。

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
急速且墨干。

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
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

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
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
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
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
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

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
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图1《毛公鼎铭》
图2《石鼓文》
图3吴昌硕篆书
二结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

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

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
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

唐代李阳冰为篆书者楷模。

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铉,宋代有张谦仲、喻湍石均为其时的篆书大家。

元代有赵孟頫、
吾衍、周伯琦、吴叡,各以篆书擅名一时。

明代徐霖则饮誉当代。

降至清中叶后,王澍、丁敬、钱坫、洪亮吉、孙星衍、莫友芝、杨沂孙,乃至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脉,皆规模“二李”(李斯、李阳冰)——起笔藏锋敛毫,行
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

这些
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然评者誉称其篆书“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而,大致工致多于神情——用笔、结字均未能突破前贤的藩篱。

萧退庵老人认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i],可谓一语
道破了篆书的结字特征。

因此,在习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为宜。

以我个人
的体会,将篆书写扁写方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
上功夫,并且要多从汉碑篆额的篆书上去感悟。

同时,在临习书篆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结字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

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

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
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

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

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
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图4 黄宾虹篆书
图5 赵之谦篆书
图6 萧退庵篆书
三用墨
书法作品的节奏和意境能否得以充分的表现,用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历代书家无不深究用墨之道。

篆书的用墨则更为重要,因为相对于其他的字体,篆书的用笔相对较简单,结字也难于突破文字固有的偏旁与部首。

我的体会是用墨须浓而不滞,淡而有神。

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能干而见润,湿而见笔,做到润燥相生;切忌忽浓忽淡、忽燥忽湿。

用墨的要旨应枯润相生,润
中有枯,枯中含润,以润为主,枯笔次之,在枯润变化转捩中得其自然。

简言之,用墨应以自然、和谐为要。

同时,墨法还要服务于笔法、章法的具体需要,与笔法、章法结合起来,取得相统一协调,表现出篆书作品的和谐与优雅,从
而表达出书法家创作的的思想感情。

用墨的关键在于用水。

在书写篆书作品时,掌握好墨、水和毛笔之间的关
系十分重要。

墨色湿枯浓淡的变化,至少在一个字以上为一单元,否则笔画晕
化过多,极易失去中锋用笔的劲健,也就失去字的神采。

正如黄宾虹所言:
“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

”⒎此外,要根据书法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所要追求的意境而有选择的运用
不同的墨法。

在用墨上若想达到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必须要有长期的实践和
探索
图7杨沂孙篆书
四章法
书法作品的章法包括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以及落款、用印诸方面的整体关系。

胡小石论学书,强调用笔、结体、布白。

三论布白即章法:“一为纵横行皆不分者,二为有纵行无横行者,三为纵横行俱分者。

”⒏由于篆书属于
静态的书体,可塑性相对较为薄弱,字形的大小又不可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无
论采用立轴还是对联、册页还是手卷,都要使之“纵横行俱分”。

这样的章法
看似简单分割,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纵横行俱分”而又有界格的章法,越
缺少藏拙补缺的遮掩,对技巧的要求也就越高。

首先,通篇诸字的结构形式不同,每个字的繁简不一,要达到整体的和谐
与优雅,没有较高地驾驭字形的能力和巧妙地调节字与字之间关系的方法,是
很难凑效的。

其次,篆书用笔要求尽量中锋,任何一笔不到位,都会破坏整体
的美感。

再者,墨色的浓淡枯湿也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美感。

鉴于此,我们在习篆时,要多从其他书体的章法中汲取可资借鉴的东西,
在保持篆书笔画(线条)的对称、等距的前提下,加进其字形的参差错落,再
强调线条的粗细变化,尽其字势,使每个字在界格中顾盼有情。

同时,注意保
持整体的统一。

这样,行与行、列与列就显得生动而和谐,最后,用墨色的润
枯穿插,使得笔画较少的字与笔画较繁复的字尽量协调,使整幅作品和谐统一。

上述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都是篆书临摹与创造过程中的有机的统一体,是相互牵制而又相互制约的。

一幅好的作品,是这些必要因素的“共鸣”,而
非一管一弦的清音妙响。

如若达到“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的理想状态,那么,就唯有“精熟”二字。

而精熟是需要长期的感悟和积累方可凑效,
否则便无法奢谈灵感的,更不会出现“无意于佳乃佳”侥幸作品。

不可否认,
要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的确不是仅仅依靠“精熟”就能达到的。

从习篆的
本体要求来看,尚还要有文字学、文学、美学以及相关的艺术理论做支撑。


这都是以技法的精熟为前提的,舍此,任何美妙的想法都将是徒然的。

所谓的
若不经意,挥洒自如,那是技法极为熟练以后的放松,看似毫不经意,但一笔
一画都恰到好处。

大凡在书法史上的不朽自作,无一不是具备超人的精熟技法
和完善的审美内涵,两者不可缺一
图8仇高驰篆书
图9仇高驰篆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