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着述编年
甲骨四堂及其他

甲骨四堂及其他1899 年的一天,时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从药店取来几服中药,将要煎熬时,有一味名叫“龙骨”的药材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稀奇古怪的花纹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他寻思良久,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一种古代的文字。
他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判断出这些有字的甲骨可能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闻古五帝三王发动起事必先决耆龟”的占卜活动的记录。
所谓占,就是询问天意。
国家的重要行动,例如战争的胜负,族群的兴衰,农事的丰歉,狩猎的多寡等,都要通过占卜来询问天意。
还有一项功能,就是问国家吉凶。
这是王懿荣特别关心的。
因为当时清帝国正处于凶险之中。
仅半年之后,也即是1900年8月15日早晨,作为清帝国的大员,王懿荣被告知,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匆匆逃离了。
王懿荣这个发现甲骨文的大学者、大官员,决心以身殉国。
他死得相当惨烈:先是吞金以坏肠胃,后是饮鸩以毒肌体,最后是投井以结束性命。
随他投井的还有他的妻子及儿媳。
在王懿荣以身殉国后,这位清廉的官员家庭渐入困境,先是生活无以为继,接踵而来的是债主登门讨账,他的儿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把他搜集起来的甲骨卖给了他生前的好友刘鹗(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
刘鹗把零碎的甲骨文字残片整理成系统的文物资料,并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初步确定了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也就是盘庚从商丘一带迁都到安阳小屯这一阶段的历史。
在《铁云藏龟》出版后五年(1908 年),两江总督端方要夺他的孤本《刘熊碑》,他坚决不予,端方便弹劾他私售仓粟,将其流放到新疆。
1909 年,刘鹗在新疆患脑溢血身亡。
王懿荣、刘鹗等人在搜集整理甲骨文方面的贡献大于他们的研究贡献,真正把甲骨文作为一种科学进行研究的是“甲骨四堂”,即王观堂(王国维)、罗雪堂(罗振玉)、郭鼎堂(郭沫若)、董彦堂(董作宾)。
罗振玉是刘鹗的儿女亲家,当他看到甲骨文时,认为这是前人没有见过的无价之宝,表现了他敏锐的学术眼光,这是今人的大幸。
一百八十八册三十九函 罗振玉学术论著完整面世

一百八十八册三十九函罗振玉学术论著完整面世《·拍卖》杂志上一期董桥先生撰文提到的张本义萧文立两先生编纂的《罗雪堂合集》,已由华宝斋书社精心印制为宣纸线装三十九函一百八十八册,西泠印社社版一次出齐。
《合集》搜集中国近代以来国学研究领域真正当之无愧的大师上虞罗振玉先生全部学术论著,这是这位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有多项开创之功的学者一生治学心血第一次完整结集。
罗振玉自己的著述,除前半生论文曾合编为《永丰乡人稿》四集外,其馀都随时编年刊布,未及再汇纂;又几乎全是家刊本,当时流传就不多,刊行绵延一生,分别在淮安、上海、北京及日本东西两京、天津、大连多地出版,晚年在大连刊行者,有许多未及流通,即遭逢光复,尚馀四万多册(包括所刊古籍),全部捐献大连图书馆;故极少有人甚至是学术机构能搜集完整;身后除上世纪中后期台湾出过《罗雪堂先生全集》外,没有新版。
台湾版七编一百四十册,开创之功虽不可没,而搜罗不备,择别不精,刊印粗疏,著述编刊混杂,误收漏收皆有,且大陆流传极少。
以至全面通读过他的著述的学者都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全面研究。
罗振玉为流传古人著述,耗费毕生精力与心血,因此不暇自计,后学理当承担起这分责任,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的责任,这实在是对中华传统学术的责任。
《罗雪堂合集》的出版,成为罗振玉学术著作迄今为止结集。
论其编纂,颇具特色,如搜罗最全,别择最精,版本最佳,印制最优等等。
搜罗最全。
第一是总数最多。
共收录编者所见罗振玉学术论著一百七十一种,包括文集一十六种,专著一百五十五种。
与学术无关的诗集未编入,所编纂的图录,考释收入本集,图录将另编为《罗雪堂香古图录集林》。
第二是整理最力。
囊括许多稿本佚文和罕见本。
除罗氏手编各集外,新编十九种。
包括据手稿首次整理的七种,为《扶桑再游记》、《雪堂纪年(附自书履历)》《读积古斋钟鼎彝器文字札记》《陆庵杂记》《归梦寮日札》《贞松堂藏书画目》《隶古定尚书孔传残卷校字记(周书)》。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另有同名罗振玉(1892-1975年)近现代医家。
字昆仑。
浙江嘉兴人。
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
行医乡里,名噪一方。
罗振玉(1866一1940)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
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
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
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
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
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
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
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
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
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
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
1922年,我国近代考古学者罗振玉,在古董地摊上看到几本眼熟的册

1922年,我国近代考古学者罗振玉,在古董地摊上看到几本眼熟的册他仔细翻看后,竟被气得浑身发抖,差点晕厥,这是何故?公元1908年,学部参事罗振玉在一次上朝时,发现存放密档的内阁库房,有几个人大摇大摆地进进出出,还把里面的档案带出皇宫。
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能带出宫呢?他的心中起了疑惑。
于是,罗振玉忙上前打听。
原来,摄政王载沣下令,要把保存了几百年的档案烧毁。
罗振玉一听,顿时大惊失色。
他连忙跑到存放待焚毁档案的屋内查看。
随手拿起一本翻看,就是出自明代的揭帖。
旁边堆放的还有宋代皇族祖谱、吴三桂写给皇帝的折子等等。
看到这些,罗振玉着实地心疼。
如此重要的档案史料,怎能随意烧毁?罗振玉下定决心,一定要救下这批国宝档案。
可是,他一个小小芝麻官,该如何救呢?为此,他找遍了朝廷内负责管理档案的官员,费尽嘴皮跟他们解释这些档案的重要性。
然而,这些官员都不理会,甚至还劝罗振玉不要多管闲事。
眼看烧档案的日子日渐逼近。
罗振玉顾不上礼数是否得当,直接去越过上司,去找内阁大学士兼学部大臣的张之洞。
一听到摄政王要下令焚毁这些档案,张之洞面带难色地说道:“你这不是给我添麻烦吗?”但罗振玉还是据理力争,张之洞终于答应助他一臂之力。
在张之洞的暗中周旋下,焚毁档案一事终于不了了之。
然而,这些档案该如何存放呢?显然,皇宫已无它们的容身之处。
罗振玉突然想到自己就职的学部衙门,刚好有两间空的办公室,正好可以用来存放。
于是,罗振玉便自掏腰包请人打包、搬运。
就这样,这些档案被装入八千个大麻袋内,搬到了学部衙门。
可是没放几天,他的上司发现后,觉得存放这东西放在衙门不妥,让罗振玉赶紧搬走。
没办法,罗振玉又开始四处寻找存放的地方。
寻来寻去,他找到了一个叫国子监的地方。
这地方原先是用来举办科举用的考场,自从科举制度取消后,这地方便空下了。
这不,罗振玉正好可以用上。
于是,罗振玉又自掏腰包,把这八千麻袋的档案,从学部衙门搬到了国子监存放。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成立了历史博物馆,地址就选在国子监。
汉宣帝地节改元事发微

汉宣帝地节改元事发微辛德勇年号是帝王神圣权位的象征,汉武帝创立年号,用以纪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
建元如此,改元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正如东晋人徐禅所说:“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1。
历代历朝,建元与改元,往往意味着朝政的重大转换,其中有些纪年,它的来龙去脉,在正史等基本传世史料中保存有比较清晰的记述,开卷即明;另有一小部分,则只残留若干蛛丝马迹,很不显眼,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玄机深藏,尚待读史者索隐发微。
在这一方面,昔黄永年撰述《唐元和后期党争与宪宗之死》一文,从一向无人理会的所谓《赵氏夫人墓志》拓本当中,勾稽出唐穆宗即位伊始曾一度改元“永新”这一沉埋千年之久的历史事件,并用以说明穆宗李恒弑父践祚的运作过程,将这一深宫迷案的真实面目完整展现于世人2,堪称年号问题研究中的典范之作。
依循这一轨辙,审视西汉诸帝以至王莽新朝之间年号的设置与变换,同样可以看到许多过去从未有人留意的重要史事,西汉宣帝改元地节,就是其中一个饶有趣味的例证。
一、问题的由来李兆洛《纪元编》中的地节纪元1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五五《礼·告礼》,页1542。
2黄永年《唐元和后期党争与宪宗之死》,原刊《中华文史论丛》总第四十九辑(1992年6月),此据作者文集《文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450~467。
“地节”次于“本始”之后,是汉宣帝启用的第二个年号。
按照《汉书》本纪的记载,“本始”这一年号,总共行用四年,继本始四年之后,紧接着就是“地节元年”1,《汉书·律历志》罗列春秋以来君王在位年数和各纪元行用时间,亦谓“宣帝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各四年”2。
后世通行的历史年表,也都是这样编排,过去一直没有什么歧义3。
但到20世纪初发现敦煌汉简,特别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居延等地又陆续出土很多汉代简牍之后,情况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敦煌出土本始六年三月纪年汉简上个世纪初,王国维在考释敦煌所见汉代木简时,最早注意到相关问题。
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张亮;张建富【摘要】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various foreign powers stepped up economic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an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of China faced a huge crisi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ream of saving nation through agriculture,Luo Zhen-yu established the Agr%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危机。
为了实现"农业救国"的梦想,罗振玉发起成立农学会,通过发行《农学报》和《农学丛书》、开展农学教育等途径,积极传播西方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为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贡献突出。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4【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罗振玉;农学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农学教育【作者】张亮;张建富【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甲午战争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实业救国人士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逐渐意识到农业生产和农业改良的重要性,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具体方案“外国讲求树艺,城邑聚落皆有农学会,察土质,辨物宜,入会则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牧畜,皆比其优劣,而旌其异等,田样各等,机车各式,农夫人人可以讲求,……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择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1],充分肯定了西方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积极主张引进西方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以挽救民族危亡。
《中国古典文献学》单元测试

《中国古典文献学》单元测试导论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典籍;贤才】2..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全书共分四编: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典藏编。
【版本编、目录编、校勘编】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三方面内容。
【目录;版本;校勘】4.1920年,梁启超在《》中第一次提到文献学。
【清代学术概论】5. 以“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立名,则创始于郑鹤声、郑鹤春兄弟1928年著、1930年初版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6. 以“古典文献”作为学科立名,则始于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创建古典文献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59】7.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三个方面:一、_______;二、_______;三、_______。
【目录;版本;校雠】8.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全书共七章:导言、结集、审订、讲习、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编纂、刻印】连线题《校雠广义》齐鲁书社 1991年程千帆,徐有富《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 孙钦善《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张三夕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罗孟祯《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 1989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列举题1.列举代表性的5部中国古典文献学著述。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齐鲁书社 1991年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孙钦善《中国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简述题1.研究古典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试简述之。
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人物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人物生平简介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
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
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
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
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
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
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
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
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兼农务学堂监督。
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
1903年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教育顾问。
翌年,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
1906年调北京,在清政府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携眷逃亡日本京都。
期间著述《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菁华》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灾事务。
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
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
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
1925年使馆庇护下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后因功被委为顾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振玉著述编年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19岁撰《读碑小笺》撰《存拙斋札疏》十一年撰《金石萃编校记》一卷撰《寰宇访碑录校议》一卷(后改名《寰宇访碑录刊缪》,收入朱记荣《行素草堂金石丛书》之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十二年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新校正》二卷十三年撰《俗说》一卷辑皇甫谧《高士传》一卷十六年夏,撰《纪元编考异》一卷(民国十四年乙丑即1925年始刊)撰《毛郑诗校议》一卷文:(日本人)《和汉洋年契·跋》、《史略·跋》十七年中秋,撰《面城精舍杂文甲编》一卷、撰《眼学偶得》一卷、撰《干禄字书笺证》一卷、撰《五史校议》五卷(五史:梁、陈、北齐、后周、隋,1903年刊)文:《赁碑图记·跋》、《(魏源)磨耶墓志·跋》、《北齐刘懿墓志·跋》诗:《延陵十字碑》、《六月廿一日与邱君啬庵同拜欧阳文忠生日于路山夫丈欧舫联句纪事》、《题海州园林》十八年《新唐书世系表考证》一卷(未刊行)《艺文志校议》二卷(未刊行)《三国志证闻》三卷《淮阴金石仅存录》一卷(收入《小方壶丛书》)文:《长兄佩南先生传略》、《小学钩沉续编·序》、《黄庭经·跋》、《邸珍碑·跋》、《化度寺·跋》诗:(待补)P12-13十九年春,撰《孔子辫子题名碑考夏,撰《补寰宇访碑录刊缪》一卷(收入朱记荣《行素草堂金石丛书》之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再续寰宇访碑录》二卷、《校定碑别字》五卷(《碑别字》为罗佩南撰,光绪二十年刘鹗刻)文:《龙龛手鉴·跋》、《隽敬碑·跋》、《广清凉传·跋》诗:P14二十年文:《新出北宋石经礼记中庸残石·跋》诗:《题笏林秋林习隐图》、《阎百诗征君生日,路山夫丈邀诸君子致祭城祠庙,绘图纪事,属题》共五首。
二十一年撰《面城精舍杂文乙编》一卷撰《陆庵余事》(1891-1895存诗38首)文:《唐福州神树刻字·跋》、《史道畅造象记·跋》诗:《感事》,《步邱啬庵韵》二首二十二年文:三月《(尹祝年)汉隶辨体·序》;《宋淳熙扬州井阑残字·跋》(订正阮元《扬州续志》之误)二十三年文:八月,《黔蜀种鸦片法·跋》二十五年影印日本那珂通世《支那通史》并序(王国维代笔)二十六年春,《置杖录》冬,《农事私议》一卷,附《垦荒裕国策》(辑历年所作论农文字)诗:八月,《白门感事》四首二十八年扶桑两月记(张绍文取罗氏笔记草稿清缮所得。
扶桑即日本)二十九年刊《五史校议》五卷(1891年撰)影印《陆庵孴古录》(旧传为吴县潘氏卷庵封泥,实误,见罗氏《齐鲁封泥集存自序》)三十年七月,译印《农学丛书》五卷(端方有《进呈农学书籍折》)文:前安徽建德县知县直隶用路府君墓志铭三十一年文:九月,《学部设立后之教育管见》22条;隋梓州舍利塔铭跋三十二九月,《山西学务调查报告》一册年末,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原刊《教育世界》,此单刊)重刊孙本《王无功集》(蒋伯斧有跋)文:直隶候补直隶州知州邱君墓志铭、秦孝公量跋、三国魏张普先君墓砖跋、北魏鱼玄明砖志跋、造三丈八弥勒二菩萨象记跋、周秦篆谱复刻本本、朱文公书黄中美神道碑跋三十三年影印顾云美书,并撰《河东君传》(收入《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夏,始校唐昭陵碑,就前人著录校注其上)文:姑母何太宜人七十寿序、隋赵洪砖志跋三十四年俑庐日札(邓实刊入《国粹学报》)《昭陵碑录》三卷、札记一卷(未刊。
1909年番禺沈氏收入《晨风阁丛书》)戊申碑录十二卷中国名画序(王国维代笔。
《中国名画》,狄葆贤辑印)文:宋游相本定武兰亭卷跋、莽量跋、高句丽好大王碑跋、宋刘怀民墓志跋宣统元年七月,扶桑再游记一卷《鸣沙山石室秘录》一卷(即观法国伯希和携甘肃敦煌鸣沙山石室卷轴后所写提要,国刊入《国粹学报》)与人合订伯希和收藏之《敦煌石室遗书》(武进董氏诵芬室刊行)尚书·周书校勘记一卷番禺沈氏刊《昭陵碑录》于《晨风阁丛书》文:敦煌本西州图经残卷跋、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残卷跋、摩尼教经残卷跋、西夏姓氏录跋、货布文字考跋宣统二年正月,补刊《二李唱和集》中阙叶,并改正误字、作跋二月,《殷虚贞卜文字考》一卷殷虚书契后编(即考释)《昭陵碑录补遗》创办《国学丛刊》(分经、史、小学、地理、金石、文学、目录、杂识八类),并作序文:说文二徐笺异序、善业泥跋宣统三年辛亥正月,殷虚书契前编二十卷(前三卷收入《国学丛刊》)二月,傅青主先生年谱文:敦煌本论语郑注子路篇残卷跋、波斯教残经跋、玄真一本际经跋民国元年1912秋,重编殷虚书契前编八卷诗:《比睿侨居图诗》文:杨和甫先生遗墨跋、澄清堂帖跋、金玄悟老人书心经跋、朱文公书易系辞刻本跋二年秋,鸣沙石室佚书开始与王国维合编《流沙坠简》(罗氏为《小学术数方技书》一卷、《简牍遗文》一卷,王氏为《屯戍丛残》一卷。
1914年二月刊)补唐书张义潮传(以唐写本《李氏再修功德记》补,《功德记》收入《敦煌石室遗书》)九月,辑《齐鲁封泥集存》文:《学部候补郎中二等谘议官司蒋君墓志铭跋》、《秦泰山残刻跋》、魏百峰山诸刻跋、《北宋拓丰乐亭记跋》、《宋拓巴州东坡苏公帖跋》三年二月,刊《流沙坠简》,西陲石刻录,芒洛冢墓志遗文三卷殷虚书契菁华秦金石刻辞唐风楼秦汉瓦当文字四朝钞币图录蒿里遗珍历代符牌图录高昌麹氏系谱瓜沙曹氏系谱西陲石刻后录唐三家碑录(李、于、臧)续汇刻书目《鹤涧先生遗诗》(鹤涧先生,明遗民姜实节)刊北宋天圣本《齐民要求》残二卷、日本古写本《古文尚书·周书》、日本古写本《隶古定尚书·周书》。
文:汉两京石刻图象考序、魏崔敬邕墓志跋四年正月,辑《藏龟之余》(补刘鹗《铁云藏龟》未收者)夏,汉晋石刻墨影、恒农冢墓遗文罄室所藏玺印赫连泉馆古印存九月,海外贞珉录芒洛冢墓遗文襄阳冢墓遗文广陵冢墓遗文吴中冢墓遗文三韩冢墓遗文《石屋洞造像题名》、《龙泓洞造像题名》(补阮氏《两浙金石志》之遗)刊吴大澂《权衡度量实验考》并序秋,文:吴大澂《续百家姓印谱》手稿跋、沈周《杜东原年谱》跋、无名氏《襄理军务纪略》跋、常茂徕《洛阳石刻录》跋、翁大年《陶斋金石文字跋尾》跋、钮树玉《匪石文集》跋、丁晏《颐志斋文钞》及《感逝诗》跋。
(后皆收入《国学丛刊》)五年正月,《南宗衣钵》二月,影印吴大澂《续百家姓印谱》三月,《古器物范图录》、金泥石屑、历代符牌后录四月,殷虚古器物图录五月,殷虚书契待问编六月,高昌壁画菁华七月,石鼓文考释八月,古镜图录、邺下冢墓遗文九月,墨林星凤(唐拓李世民《温泉铭》、欧阳询《化度寺》、柳公权《金刚经》)、隋唐以来官印集存殷虚书契后编二卷(收入罗氏《艺术丛编》)刊六朝写本《礼记子本疏义》、古写原本《玉篇》残卷、宋本《东汉刊误》四卷、唐写本《世说新语》残卷、日本古写本《悉昙字记》、北宋景祐《天竺字源》、南宋本《文殊指南图赞》、《三藏取经诗话》、《三藏取经记》、周密《草窗韵语》、翁氏《古兵符考略》。
文:艺术丛编序、适园丛书序、台州金石录序、魏章武王妃卢氏墓志跋。
发愿辑《集古遗文》、《集古图录》、《寰宇石刻文编》。
六年三月,辑《殷文存》,印刊《鸣沙石室佚书续编》四种(《老子化胡经》残卷、《摩尼教规》、《景教三威蒙度赞》、姚秦写本《大云无想经》)辑《梦郼草堂吉金图》辑《恒农专录》辑《芒洛冢墓遗文续补》辑《六朝墓志菁英》辑《两浙佚金佚石集存》印刊《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分《群经丛残》11种、《群书丛残》8种)印刊日本古写本《史记殷本纪》残卷(日本内藤氏藏)、宋椠赵注《孟子》(日本德富氏藏)、元椠本《庐山记》(日本富冈氏藏足本)、元椠《国朝风雅》七卷、《永乐大典·宋吏部条法》残二卷(日本富冈氏藏)、钞本《黄山图经》、松江石本《急就章》、《石渠宝笈三编总目》(日本山本氏藏)文:端忠敏公死事状跋、何宜人家传跋、释鈅跋、与林浩卿博士论卜辞王宾书、《愙斋集古录·序》、传朴堂印谱序、《韩熙载夜宴图卷·跋》、金兰坡先生尚友图卷跋、唐京兆男子杜并墓志跋七年夏,辑《云窗漫录》(有《序》见于《外集》,《漫录》却未见)辑《王子安集佚文》一卷、《临川集拾遗》一卷辑印《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上下卷九月,辑旧藏为《廿家仕女画存》十一月,撰《亭林年谱》一卷、《地券征存》年末,撰《万年少(寿祺)年谱》一卷刊日本古写本《史记》残卷、古写本《文选集注》残卷(日本金泽文藏)、王昶《金石萃编未刻稿》三卷、《浣花词》(查容手稿)文:释叔跋、昆夷王钟跋、魏宜阳郡王元宝建墓志跋、华阳观王先生碑跋、朱文公论语注残稿跋、张孟公先生手校世说新语跋、徐贯时诗翰卷跋、宋缄夫丹荔珍禽卷跋八年三月,分类罗福苌《敦煌古籍目录》为四部,记于《凝清室日札》(壬戌七月稿,未刊)辑《雪堂所藏古器物图录》(后王年甲子补作,癸酉收入《辽居杂著乙编》)刊《群经字类》、《明季三孝廉集》(徐枋、李确、万寿祺)撰《古器物学研究议》(辞北京大学校长蔡鹤“厂顷”邀教授考古学之文。
后收入《云窗漫稿》改名为《与友人论古器特学书》)文:古玉刀墨本跋、古玉墨本跋、陶斋吉金录·续编·跋、唐贾玄赞殡记跋、伪周张怀寂墓志跋、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趋信墓志跋九年七月初七,撰《宋元释藏刊本考》一卷刊《永丰乡人稿》(雪窗漫稿一卷、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金石文字跋尾四卷、书画跋尾一卷)文:梦庵藏印序十年八月,撰《补宋书宗室世系表》(汪容甫有此表,不传,唯其序见于《述学》,罗为补之),影印潍县陈氏《小盂鼎》精拓本九月,辑《》民国十八年夏,汉石经残字集录一卷秋冬,撰《夨彝考释》一卷、《〈玺印姓氏征〉补正》、《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镜话》、《〈蒿里遗文目录〉续编》、《重校〈订和林金石录〉》、《敦煌本〈毛诗〉校记》、《帝范校补》、《宋椠〈文苑英华〉残本校记》,并汇为《辽居杂著》辑《丁戊稿》一卷(集丁卯、戊辰文字61则)辑《辽居稿》(本年文字70则)撰《掌印给事中陈公传·序》十九年元旦,《试笔》七绝一首春,讲《清朝学术源流概略》夏,撰《上虞罗氏枝分谱》冬,汇编《贞松堂集古遗文》十六卷辑《辽居乙稿》二十年春,《元旦口占》七律一首秋,起草《集蓼编》(自叙生平示子孙。
后六则为壬申正月续记)辑《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三卷《古器物识小录》一卷文:《汉石经鲁诗唐风残字·跋》、《明重修得胜庙碑·跋》二十一年辑《辽海吟》一卷(诗30首)文:《斗南存稿·序》、《带存堂集·跋》二十二年撰《经义考补目校记》一卷辑《松翁未焚稿》汇编《辽居杂著乙编》撰《殷虚书契续编》六卷辑《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三卷六月,任监察院院长,有《就职宣言》、《申告本院僚属文》影印《清太祖实录》稿三种(初修、再修、三修)二十三年五月,撰《顺治康熙两朝会试制度考》六月,上《请厘正法律行政之不当疏》七月,上《纲纪不可稍弛疏》、《请罢黜不职自微臣始疏》辑《车尘稿》(去年端阳至今年九月文字82则)汇编《辽居杂著丙编》容庚重印《俑庐日札》辑《百爵斋丛书》十四种二十四年辑印《贞松堂吉金图》三卷上《大臣违法溺职疏》,又乞休两疏整理《史料丛编初集》十种、《二集》十二种,明清《史料零拾》多种二十五年正月,《元旦口占》诗、《答梦虚老人》诗。